•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一、學校背景狀況

本研究的實施場域為南部一所國中位在商業、文教及政府機構匯集的複合 區域,鄰近圍繞著消防局、警察局、衛生局及區公所等政府機關,稍遠有傳統 市場及眷村,學生家庭背景多元,有公教人員、一般商業,但也不乏新住民、

單親及隔代教養家庭。多數家長重視學生的學習狀況,但也不乏讓孩子自由發 展,甚至是不聞不問的狀況,因此學生學習動機不一。校內目前共有50 班,在 當地屬於中型學校,校風重視升學,但鼓勵教師能多元創新,本學期倡導各領 域發展教師專業社群,進而提昇專業成長。不過實施成效上,只有少數老師能 實際進行教學創新,達到有效教學,多數老師仍維持傳統教學方式。在硬體設 備部分,校內班班有投影設備,因此每次課程可以依照教師授課需求隨時使用 投影設備。另外,全校備有六台平板電腦,如有教學需求,可提供教師租借使 用。

二、公民科教學狀況

學校內教學正常,對於七大學習領域中的各科同等的重視,少有配課。在 公民科部分,含研究者在內共有四名具有公民科教師證的正式教師擔任,其中 一名為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畢業,另外三名教師為相關科系,如法律、社 會等科系畢業。在課務安排上,因研究者兼任行政工作,兩位兼任導師及一位 專任下,所有教師皆跨年級教學,在班級事務及教學繁忙之下,教師間甚少進 行教程使用或教學經驗的分享,在教學上皆各自獨立,各有風格不容易窺見其

他公民科教師的教學特色。學校每學期共有三次段考,每次段考間約有五、六 次上課時間完成兩課的教學進度,考試採合科考試,由歷史、地理及公民科教 師分別命題,再整合成一份考卷,公民科出題題數佔整體的三分之一。每週教 學時數方面,七年級、八年級皆為一堂課,九年級兩堂課。七年級及九年級在 教學內容與時數搭配下,尚稱足夠,但八年級政治部分,內容繁雜,生難字詞 多,時常是教師僅能勉強將教材教完,無法顧及學生究竟吸收多少,因此流於 只顧教師的教,忽略學生的學。

但本校原本就擁有良好的社經背景的學生,家長對於學生抱持高度期待,

希望未來能進第一志願,因此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未來升學狀況,連帶 的讓本校大多數教師都戰戰兢兢的指導學生課業,採用傳統的口述及罰寫策略。

研究者曾與部分教師閒聊,現行不同的教學策略,包含閱讀理解教學策略,但 部分教師仍擔憂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如討論、概念構圖等,把學習主導權交還 給學生的教學策略,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符合脈絡且深入的學習。因此,雖與 研究者皆認同現在學生學習意願低落,也支持閱讀策略的用意,但仍傾向維持 傳統口述的教學,認為因為教學時間有限,這樣才有辦法將整個脈絡前因後果 解釋清楚。因此研究者試圖將教學現場,許多教師共同面對的學生學習意願及 成就低落的現況,以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策略來協助學生提升現況,並以行 動研究記錄過程中的困難與問題,找出解決策略,以供未來教師實施時之參考。

三、學生學習背景狀況

這兩個班級人數在三十人以內。在學習狀況上,大多數學生放學後多是到 補習班補習,由補習班教師負責督促學生的課業。這些學生大多補習至晚上九 點或九點半才回到家,回到家大多數學生不再讀書。其餘沒有去補習的學生,

除了極少數能自動自發外,大部分無法善用時間,回到家閱讀動力缺乏。整體 來說,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缺乏,無法自行安排閱讀策略,解決學習問題。在社 會參與部分,研究者在本學期與國語日報合作,訂閱中學生報給這些學生,希 望增加學生接觸社會時事的機會,然而學生缺乏主動閱讀的動力,因此為社會 參與而閱讀很少。

另外A 班學生處於文化不利的人數約略有 5 名。有的是家庭社經背景屬於 較為底層,無法提供小孩足夠的協助與支援;有的是新移民的子女,從小家庭 沒有提供足夠的文化刺激。可見A 班少數學生與大多數學生在學習動機與能力 上有一段程度的落差。以B 班來說,整體學生家庭背景較為平均,大部分為中 產階級,能夠給予學生相當程度的約束與期望。然而這些孩子卻是欠缺閱讀的 動機與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在學習上的動機的滿足來自外在動機,應付考 試成績即可。

貳、 研究參與者

一、研究者:

研究者為國中公民科教師,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 學系,輔系為教育系,大學期間曾修習過課程導論、公民教材教法、教學實習 等課程,對於不同的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有一定認知。目前擔任公民科教師 年資八年,長年擔任行政工作,曾與校內同事一同參與教育部舉辦教學卓越獎 及閱讀磐石學校等課程設計,皆獲得不錯成績,對於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表現的 教學方法,皆有高度求知熱忱。曾參與幾次教學卓越分享會及國際閱讀論壇,

見識到來自國內外許多教師教學策略,其中在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方面,在香港 及其他縣市已推廣及著力很深,但當下的感觸是不管是推廣的學者或教學現場

的教師,皆為國文相關領域教師,沒有其他領域的分享,感受到閱讀理解策略 推廣的侷限性。研究者深思,閱讀理解教學策略的教學與運用,並非是國文科 教師的專利,社會科同樣適合推廣,且社會科與閱讀理解策略的關係如同魚幫 水、水幫魚一般,社會科藉由閱讀理解策略讓學生深入瞭解概念知識,而閱讀 理解策略也藉由社會科,鍛鍊學生省思與批判能力,兩者結合更可相得益彰。

整個研究過程當中,研究者同時扮演課程設計者、教學引導者及觀察者角 色,課程一開始先蒐集並瞭解概念導向閱讀理解相關理論,預想國中生年齡的 學習困難及問題,設計符合年齡及學習狀況的課程及教學流程。課程進行中,

適時引導學生在課程理念及閱讀理解策略的運用,利用提問澄清學生觀點,並 建立正向開放的討論環境。在同時,上課過程中,使用錄影機拍攝課程進行經 過,記錄學生上課反應及注意事項,在授課結束後,立即記錄課程中觀察到的 現象、學生的反應,撰寫反思日誌。反思日誌與協同研究者的會議記錄,將成 為日後檢討修正教學內容與活動的依據。

二、協同研究者:

為避免研究者同時身兼教師及觀察者,容易產生觀察的盲點,因此本研究 邀請二位教師擔任本研究的協同研究者,兩者皆具有合格教師證,一名為外校 的公民科教師T1,另一名目前為專任輔導教師 T2,與研究者目前同校,過去曾 擔任國文科教師十數年,具有國文及輔導兩科的專業。

因研究者從事行動研究,而校內教師對此研究方法較為陌生,並表示貿然 參與研究,徒增壓力,因此邀請對此研究方法熟悉且具有多種教學法經驗的非 同校教師T1 協助。T1 教師從事國中公民科教學至今八年,教學認真,過去曾 在桃園縣、新北市任教過,現為臺北市教師,教導過不同程度與背景的學生,

瞭解不同程度學生學習的狀況與盲點,教學經驗豐富。過去也曾指導過實習學 生(教師),該名學生(教師)因而獲得金筆獎佳作,進而考取正式教師,因此 對於教學觀察具有經驗,能提供具體及詳細的建議。該名協同研究者,與研究 者同為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畢業,大學階段接受過社會科理 論及課程設計課程,本身同時也在進行行動研究,對於行動研究的設計的設計、

實施過程,具有實務經驗。課程結束後,將相關影片及教學設計方案提供協同 研究者參考,並透過線上討論,瞭解協同研究者對於教學過程的建議與看法,

共同協助檢視教學過程,以獲得客觀的建議。但因T1 教師非屬於本校教師,距 離較為遙遠,僅透過教學影片、教學方案及學習單,從事教學觀察,易產生觀 察盲點,無法同時兼顧教師教學狀況與學生第一時間的反應,而本校教師對於 閱讀理解教學並不擅長,為避免上述狀況,將T1 教師定位於課程設計與教師教 學觀察為主,學生反應為輔,負責觀察運用閱讀策略於公民科教學上,是否能 將公民科的內涵透過閱讀策略教學忠實傳遞,並檢視課程設計及實際教學上遇 到的問題,提供具體建議。而教學現場學生學習狀況的觀察,則由校內的T2 教 師協助觀察。

T2 教師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擔任教職十六年,其中十年教導國文 科,後來研究所轉念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因此接下來六年擔任專任輔導老師,

目前正攻讀輔導諮商研究所博士班。該名協同研究者,在大學階段曾選修過國 文教材教法及課程設計課程,對於閱讀教學與課程設計富有經驗與興趣,至今 仍指導校內學生參與校外作文競賽,皆有不錯的成果。在研究所階段,也曾修 讀過質性研究課程,對於行動研究的歷程不陌生,且具有輔導與諮商的背景,

能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檢視學生學習歷程的狀況,因此T2 教師實際入班的觀

察重點在,瞭解學生在經過教師教學後,實際操作歷程中,遇到哪些困難,記

察重點在,瞭解學生在經過教師教學後,實際操作歷程中,遇到哪些困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