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內在轉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內在轉化

我的話本來就不是說給那些快樂的、有信念的人聽的,而是說給另外一些 人聽的---對這些人來說,聖光已滅,神蹟已褪,上帝已死;他們不可能回到過去,

也不知道回到過去是否就比較好。

(Jung, 1986)

如果要在近代心理學巨擘中,找到一位重視心靈者,那毫無疑問的是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榮格認為不論「心理治療」所指的範圍有多大,這個 概念中都含有一個很大的要求:心靈是治療的原鄉(楊夢茹譯,2007)。

榮格一生致力研究意識擴展(growth of consciousness)與靈性轉化(spiritual transformation),其一生的學術關懷不僅是在精神分析,更是完整的「人學」,我們 與其將他視為傑出的精神分析醫師,還不如將他認作中國的高道、禪僧、印度的

「古儒」(guru)或煉金師(江亦麗、羅照輝譯,1992;楊儒賓,2007)。榮格(1963)

則表示自己是「靈魂的醫師」(doctor of soul),他的治療更近似於宗教師對靈魂的 救贖(王小章、郭本禹,1998)。

榮格提到遇見煉金術對他有決定性的影響,煉金師(alchemist)用象徵的語言 指出了一個靈性模型,此一模型的核心要素在於「自性」(Self)的產生,這正是 個體化的過程,事實上,正是他與漢學家 Richard Wilhelm 的情誼,引導榮格形成 內在轉化(個體化)的概念的(Jung, 1971;廖世德譯,2007;劉韵涵譯,1988);

因此本節以榮格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 psychology)中之個體化(individuation)

與煉金術(Alchemy)做文獻探討,以下分為幾部分,第一部份是榮格的分析心理 學;第二部分以榮格的觀點探討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第三部分提及自我

(ego)與自性(Self);第四部分提到悲傷與個體化;第五部分由煉金術理解個體 化;最後則是從榮格的觀點理解儀式。

一、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心靈(psyche)存在著,它不僅是意識的母親、造主與主體,它甚至是存在本 身。

(Jung, 1938, 1986)

榮格認為我們總喜歡披上科學研究之外衣,總是畏首畏尾,就像是「帶著虛 矯身段的可憐智者」,害怕精神接觸的體驗,但他也認為任何人如果想貶低西方科 學的成就,就無異於想瓦解西方精神的根基,他認為科學確實不是一個好工具,

但它無疑是高超無價的,只有在我們宣稱科學是唯一的管道時,它才會蒙蔽我們 的視野,而東方教給我們的,卻是一種更廣泛、更深刻、更高的一種智慧---它穿 透生命(Jung, 1967;楊儒賓譯,2002);研究者認為在榮格的學說裡,不論悲傷、

靈性(自性)、儀式,以及象徵都從更廣大且不限於西方的眼光下被探討了,因為 往往是悲傷是人皆有之的經驗,而對死者的哀悼往往與其所處文化脈絡有關,研 究者遂尋求對東方文化有一定認識的榮格分析心理學作為進路。

「分析心理學」是榮格在 1912 年於《力比多的轉化與象徵》一書中第一次提 出來的,當時他只是為了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區別;對榮格來說,心理能 量「力比多」(libido/慾力)的本質不該僅僅侷限在佛洛伊德所認為的性驅力而已,

而應該是生物的、普遍的、具創造性且指向未來的精神動力,榮格與佛洛伊德對 潛意識材料闡釋的分歧造成了日後關係的決裂;榮格表示他並不是要創建一個學

派,因為他「厭惡任何體系」,也不喜歡建立理論,他認為理論過於抽象,而且幾 乎是完全理性的,是一種束縛,榮格認為:「理論雖然可以是掩蓋無知和缺乏經驗 的遮羞布,但它所導致的後果---偏執、膚淺、宗派主義卻是令人鬱悶的。」榮格 在方法上的小心謹慎,顯示他對人類精神現象的高度尊重(Jung, 1986;Jung, 1965;

馮川、蘇克譯,1997;王小章、郭本禹,1998)。

榮格提到分析心理學,所謂的「分析」就是「審慎探討潛意識的存在」之過 程,因為潛意識衝動具有一個顯著的特性,那就是當它們因為缺乏意識的認可而 被剝奪能量時,就會具有破壞性,所以「個體化的過程」(individual process)就是 整合(integrate)意識與潛意識(Jung, 1968, 1989)。

二、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

我如此認真地看待潛意識的象徵,只是由於一個老掉牙的原因:

它壓倒了一切---而這正是拉丁文 convincere(令人信服)的意義。

(Jung, 1986)

除了榮格之外,有誰會告訴你:你要相信你的感覺、相信你的夢?榮格承諾 讓靈魂來教導他,而他也用他的知識與智慧去服務他的經驗,從此以後潛意識對 他而言就不再是知識而已,對榮格而言,必須將所知去服務經驗,即使是直接的 經驗而甚至不瞭解那個意義是什麼,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沒有辦法跟隨榮格的腳 步;對榮格來說,感覺與理性一樣是可以被信任與跟隨的(Beebe, 2011)。

佛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是幼稚、邪惡、犯罪的(infantile-perverse-criminal),他 為了把我們拯救出潛意識的假想魔爪發明了「昇華」(sublimation)的觀念;佛洛 伊德把昇華作用視為心理能量「力比多」(libido)在非性慾化形式(desexualized form)

中的運用,但是榮格認為並非所有來自潛意識的東西都可以得到「昇華」,一些實 際存在的事物是不能夠昇華的,如果真有什麼東西被昇華了,那也絕不是自以為 是的錯誤解釋,潛意識是自然的實體(natural entity),完全是中性的,而不是惡魔 一般的怪物,只有當我們以錯誤的意識態度對待它,它才是危險的(Jung, 1957;

Jung, 1986;蘇克譯,1990)。

「個人潛意識」屬於個人,由種種衝動、被拒斥的兒童願望,以及無數被遺 忘的經驗所構成,包括種種「情結」(complexes),情結是心靈碎片(psychic fragments),肇因於創傷或是某種對立矛盾的傾向,具有情緒的色彩,有些情結可 以被意識到而壓抑之,然而有些情結卻從來沒有進入過意識,所以也無法被壓抑,

未被壓抑的情結是自主存在著,有如「次人格」(secondary personalities)般能對自 我(ego)進行干擾(Jung, 1960;Jung, 1986);情結攜帶巨大的情感能量,經驗情 結往往讓我們感受到痛苦(Stephenson, 2013)。

潛意識是一個無邊際的精神領域,是未知的心靈(unknown psychic),極度流 動的狀態,他認為潛意識的內容有:我所知道的,但此時尚未想到的;我曾經意 識到,但現在已經忘記的;我感知到,但未被我意識注意到的;我不由自主也沒 留意到的感覺、思考、記憶、需要與行為;正在我心中形成,有一天將出現在我 意識中的東西(Jung, 1960)。

潛意識是一個未經設計、純粹自然的過程(purely natural process without design),擁有所有能量的潛在導向,分析潛意識就是要讓潛意識的阿尼瑪與阿尼 瑪司不再在潛意識中以間接的方式表達,潛意識中的阿尼瑪與阿尼瑪司都是自主 的情結(autonomous complexes)這些擾人的因素將會突破意識的控制,以騷動的 平靜(disturbers of the peace)來展現(Jung, 1966)。Beebe(2011)也提到潛意識

的騷動會以「邪惡的甜蜜」或「騷動的平靜」來展現,他並提到人們在二、三十 出頭時,還能用自我來控制潛意識,但是時屆中年,潛意識將不再被自我意識壓 制,而可能造成中年危機。

潛意識包括了未來可能出現的意識,具有導引未來意識的作用,同時,潛意 識具有遠古以來祖先遺傳、累積的積澱物(江亦麗、羅照輝譯,1999)。所以,

榮格(1968)認為潛意識具有門神 Janus 的兩張面孔:一方面向過去朝著前意識

(preconscious)、史前的本能世界;另一方面則具有預測人類未來命運的潛力---因為本能已經準備好採取行動去確定人的命運。

「集體潛意識」不是後天習得,而是先天遺傳的精神結構,是深海下的海床,

心理的土壤,孕育不同時空下人類共通的經驗(馮川、蘇克譯,1997),使用「集 體」(collective)一詞是因為這部分的潛意識是普遍的,而不是個人的(Jung, 1968;

Jung, 1966),集體潛意識包括各種原型(archetypes),原型是一種典型意象(typical images)或聯想(associations),是一種先天傳承下來(inherited)的潛意識狀態,

就像一種普遍的心理需要,超越時空與因果,一次一次地在不同的個體或文化中 產出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是心靈的特有結構,每當我們面對普遍一致和經常發生 的理解模式,我們就是在與原型打交道,原型就是那些重複的、直覺的、先驗的、

天生的感受與理解的形式,就像那些人類行為的本能一樣(Jung, 1960;Jung, 1964;

Jung, 1970;Jung, 1986;劉韵涵譯,1988)。

集體潛意識就像是一種本能,它並不是「形而上的」,而是一種「經驗的」觀 念;人不分種族其身體都有共同的解剖學構造,人的心靈也是,它超越了所有文 化與意識的差別,而擁有一個共通的基質(substratum),這個基質就是集體潛意識,

這就是為什麼在不同文化的神話與象徵中可以發現共同的主題,而此根底乃立基 於遙遠的遂古洪荒(Jung, 1967;楊儒賓譯,2002)。

「原型」構成集體潛意識,原型透過象徵意象(symbolic images)來表達,潛 意識的意象語言便是象徵,只有和歷經千載、構成人類心理基礎的象徵和諧相處,

我們才可能有最完全的生活,所謂的智慧,便是回歸象徵,使我們的意識與潛意 識中的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s)和諧一致(Jung, 1960;Main, 2007;江亦麗、

羅照輝譯,1992)。Pincus(1976)提到儀式表達了文化中的集體潛意識,執行了 宗教、社會或治療的功能(Fisher, 1999)。

榮格(1964)叮嚀我們,對於這些字詞(例如:原型、自性、阿尼瑪、阿尼 瑪司…等),只有在我們盡力將這些字眼的聖秘性(numinousity)仔細斟酌它們與 活生生個體的關係,這些字眼才會獲得意義與生命,只有這樣,你才會開始理解 它們的名稱其實意義不大,它們如何與你產生關連才是至關重要的。

人的症狀起因於心靈試圖自我調整以達到心靈和諧的企圖,內在心靈世界

(within)與外在物質(包括身體)事件(without)間具有「有意義」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而「意義」透過象徵而聯繫,這些症狀具有心靈的創造象徵

(symbol-making)功能,一個人內在的受苦會表現在身體、情緒或精神的症狀,

是潛意識問題以一種象徵的形式做為出口來表達,心靈創造出症狀來,其目的是

是潛意識問題以一種象徵的形式做為出口來表達,心靈創造出症狀來,其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