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榮譽制度的概念分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榮譽制度的概念分析

榮譽制度是國民小學推行的重要工作之一,透過全體教師對學生的正向 鼓勵,達到提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培養學生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目標

,為釐清本研究所稱之榮譽制度,本節對榮譽制度的意義、特性及內涵加以 探討,作為研究榮譽制度之基礎。

壹、榮譽制度的意義

茲就榮譽制度的定義與特色加以探討說明如下:

一、榮譽制度的定義

一般而言,學校實施榮譽制度有其重要的教育意義,企圖達到全人教育 的功能。黃永結(1997)認為榮譽制度是培養學生欣賞別人的優點長處,讚揚 他人的榮譽胸懷的一種社會學習制度。周玉娜(1999)則認為榮譽制度是全校 性培養學生五育均衡發展的制度。林瑞昌(1999)則說明榮譽制度是讓大多數 普通或表現不突出的學生,也能得到教師鼓勵的機會,給予學生經常性的獎 勵制度。趙蕙英、戴宏真(2001)認為榮譽制度是學生經由制約歷程而獲取增 強表徵物,利用榮譽卡(章)作為代幣的一種代幣制度。林謙宏(2005)認為榮 譽制度是一種內在激勵啟發學生榮譽感的工具。張世彗(2007)更明確指出全

校榮譽卡制度是一種代幣增強系統。

綜合以上學者的論述,本研究將「榮譽制度」一詞定義為在國民小學中

,以全校學生為實施對象,運用增強原理的一套代幣獎勵制度。

二、榮譽制度的特性

榮譽制度是國民小學運用增強原理為基礎,設計的一套代幣獎勵制度,

應用於教育現場,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學校推行榮譽制度的主要因素,

茲分別說明其特性如下:

(一)運用增強原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榮譽制度使用榮譽卡(章)為代幣,透過給予或扣除代幣的方式,達到增 強形塑學生良好行為,與約束學生不當行為的教育目的。

1.榮譽制度運用增強理論

周瑞雲(1992)認為榮譽制度對學生增強時機很重要,教師應先檢核學 生在學習或生活習慣是否有偏差情形,學生出現良好行為再給予獎章。江 明曄(1997)強調榮譽制度應重視增強物與增強學生行為的關連,使用增強 物應著重其效能,使增強物隨附在學生良好行為之後給予立即增強,讓學 生獲得滿足。趙蕙英、戴宏真(2001)榮譽制度著重學生行為改變是依據行 為的後果而定,增加良好行為出現的頻率,達到改善學生行為的目的。儲 慧平(2003)學校中經常使用的獎勵,其用意在於藉由外在誘因來維持學生 的學習動機。

2.榮譽制度使用代幣交易

代幣在實施榮譽制度的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榮譽制 度必須重視代幣的實施方式與樣式。趙蕙英、戴宏真(2001)認為學校榮譽 制度使用榮譽卡作為代幣,累積一定數量後,就可以兌換其他的增強物或 禮物;應注意大小要適中方便學生攜帶,並使用時下流行圖案避免單調,

以滿足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林謙宏(2005)認為讓代幣具有交易的功能,

有利於學生收集的意願。詹森傑(2008)則認為應具備外觀吸引學生喜愛,

體積小易攜帶,使用方便耐用且易管理及不易仿造的特性。

3.榮譽制度採用累積制,審慎安排增強物

榮譽制度除了以代幣作交易外,榮譽制度亦採用累積制,達到增強的 效果,因此,必須謹慎規劃增強物和給予方式,周瑞雲(1992)指出教師發 現學生出現良好行為在給予獎章時,應同時給予口頭或肢體讚美的社會性 增強。周玉娜(1999)認為後援增強物應該選擇適當且又能吸引學生的物品

。趙蕙英、戴宏真(2001)則提供遊戲式的作法,教師可以準備不同的禮物

,讓學生以抽獎、抽籤、射飛鏢等隨機方式獲得獎品,會產生一種未知和 莫名的期待,可以持續保持學生學習的動機。

(二)榮譽制度啟發學生潛能,培育學生五育均衡發展

榮譽制度蘊涵教育理想,獎勵範圍廣泛,達成培育學生五育均衡發展 的教育目標。

1.榮譽制度的實施精神

榮譽制度的實施辦法蘊涵教育理想,周玉娜(1999)則認為榮譽制度 的實施精神,應涵蓋學生、教師與制度等面向:(1)強調學生自我成長,

建立自信心與成就感,滿足學生正當的表現慾;(2)尊重教師專業自主 空間,建立良好師生關係與和諧班級氣氛;(3)重視學生五育均衡發展,

培養高尚人格;(4)給獎標準多元化,適應學生個別能力。林瑞昌(1999) 也指出榮譽制度的實施精神,應包括以下幾項:(1)五育均衡發展的全 人教育;(2)尊重教師專業自主空間;(3)興趣原則,榮譽制度使用之代 幣,應能夠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喜愛;(4)強調學生自我比較、自我成 長,塑造師生及同儕關係親密;(5)給獎標準多元化。趙蕙英、戴宏真 (2001)則更說明榮譽制度的實施精神,是希望由給多學生榮譽章(代幣)

及兌換的程序,達到鼓勵學生良好行為,及制約學生不當的行為。

2.榮譽制度應用多元,獎勵範圍廣泛

鄭友超、李國樑(2003)指出學校實施榮譽制度,獎勵分為德育、智 育、體育、群育及美育五類獎章,以發展學校特色。張世彗(2007)則認 為榮譽制度獎勵的範圍包括學生服務熱心、作業整齊按時繳交、打掃認 真、上課專心聽講、守規矩、參加校內競賽成績優異、其他特殊表現等 優秀表現。綜括而言,榮譽制度獎勵的範圍包涵學生在校平時的表現,

同儕合作的表現及學生個別特殊的行為表現。

(三)榮譽制度尊重教師專業自主空間

榮譽制度實施過程尊重教師專業自主空間,以符應不同年齡、不同 班級學生的需要,進而重視學生個別差異,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

1.實施榮譽制度必須符應全校不同年齡、不同班級學生的需要

榮譽制度的實施必須考慮其實施方式、時間、範圍、規準與應用,

才能發揮的極大功能。周玉娜(1999)認為過於僵化的制度無法要求全體 教師一體適用,因此,榮譽制度應預留教師發揮專業自主,彈性運用專 業知能的空間。林瑞昌(1999)更認為尊重教師專業自主空間是榮譽制度 能否推行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

2.實施榮譽制度重視學生個別差異

周玉娜(1999)認為教師可以配合班級管理,著重某項情操做評鑑和 獎勵,或對某特殊個案不良行為個別實施。林謙宏(2005)認為教師按照 學生的程度採用異質性分組競賽方式,可以達到榮譽制度給獎的公平性

。孟瑛如(1996)認為教師應把握以下原則:(1)公平原則:教師對學生 個別差異應有不同要增強的目標行為;(2)有意匱乏原則:凡外控增強 物皆先加以控制,提高外控增強物的功能;(3)特殊原則:教師可在增 強物上增加其特殊性,增強學生得到此增強物的動機;(4)多元原則:

在選定增強物或訂定制度時,能參考學生的意見;(5)集中原則:每次 選定的目標行為最好勿超過三項,避免列項過多,分散學生注意力,或 目標難以達成而失去配合的動機。就實施的過程,趙蕙英、戴宏真(2001) 認為教師應把握以下原則:(1)即時性:學生有好的行為表現時立即增 強,不好行為立即制約;(2)全面性:全體教師隨時隨地,均可給予或 扣除學生代幣;(3)整體性:以德、體、群、美育為主,智育為輔,建 立全人教育;(4)累積性:學生逐年累積代幣,追求最高榮譽;(5)漸進 性:漸進式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和榮譽心;(6)適度性:獎勵要適度,

不濫用及過度嚴苛;(7)公平性:獎勵應以學生具體表現、而非教師主 觀意識;並且要公開、公正、公平進行;(8)鼓勵性:以鼓勵學生正向 行為為主,減少負向行為的懲罰。

3.實施榮譽制度著重對學生內在的激勵

榮譽制度旨在正向鼓勵學生,成為促進學生努力進步的原動力。林 瑞昌(1999)指出實施榮譽制度訂定的給獎標準,應是只要學生肯努力都 可以達到,協助學生自我學習讓學生把努力的目標放在自我的成長。周 玉娜(1999)認為實施榮譽制度強調學生自我比較,建立自信心。林謙宏 (2005)更認為榮譽制度可以達到多獎勵少處罰的正向管教的目的,使學 生奮發向上並且讓學生養成自動自發的學習態度,學生獲得榮譽卡就是 獲得老師的肯定,代表著是一種榮譽,榮譽心是其學習者內心所產生的 激勵,而非獎品外控誘因使然,對主動去追求榮譽卡的行為,是一種自 我實現的表現。

貳、榮譽制度的內涵

茲就榮譽制度的實施目的、實施方式與功能加以探討說明如下:

一、榮譽制度的實施目的

實施榮譽制度,必須讓全體教師瞭解榮譽制度實施的目的,才能凝聚 全校教師作法,共同努力達到實施目標。周瑞雲(1992)認為實施榮譽制度

,旨在鼓勵學生重榮譽、愛榮譽,提昇學生榮譽感和責任心,並建立自信 心和成就感,提供教師實踐「愛的教育」理想及達到教學效果的實際方法

。黃永結(1997)則認為榮譽制度有目的培養學生欣賞別人的優點長處,讚 揚他人的榮譽胸懷。林瑞昌(1999)認為榮譽制度可以幫助學生達到自我比 較、自我成長的目的。周玉娜(1999)認為榮譽制度具有營造積極活潑的校 園氣氛、提升教師專業水準、陶融學生群性合作學習舒緩同儕敵對關係。

趙蕙英、戴宏真(2001)更指出榮譽制度可以鼓勵學生表現良好行為,並且 約束學生不當行為,達到管理班級常規和學生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 和學習習慣的目的。周新富(2002)則認為榮譽制度可以達成訓練學生能自 我控制,為自我行為負責的目的。林謙宏(2005)認為榮譽制度是為了激勵 啟發學生內在榮譽感和責任心。

綜合以上學者的論述,本研究將榮譽制度的實施目的,歸納為以下幾 點:

(一)建立學生榮譽感、責任心、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幫助學生自我比較、自我成長。

(三)訓練學生能自我控制,為自我行為負責。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約束不當行為。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約束不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