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樂樂棒球的發展與重要性

樂樂棒球的成功推動係經由教育部和國小校園基層教師大力的推動,從 2003 年「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2004 年「教育部全省 18 縣市種子教師推廣」、

2009 年推動「國中小學生普及化運動」、2011 年「樂樂棒球全國特教盃錦標賽」、

2012 年「外僑組國際組友好外交」。莊洋文(2009)指出在台灣已經超過 2000 所學校 10000 多支球隊,上百萬的人享受揮棒跑壘的樂趣,成果豐碩,直至今日 全國國小孩子能夠在正式課程中體驗樂樂棒球,更突破性別、年齡、種族、障礙,

讓更多族群的朋友們投入樂樂棒球運動。本節分析樂樂棒球起源與發展,探究樂 樂棒球特性與教育意義,並進一步說明對身心障礙兒童的功能。

壹、 臺灣樂樂棒球的起源與發展

樂樂棒球的球具源自美國的 Tee Ball,起源於 1940 至 1950 年代由一位小學 老師 Dayton Hobbs 發明,他為了發展兒童安全棒球,於是將棒球規則與器材稍 作改良,應用於兒童棒球的教學上(賴名彥,2006)。台灣樂樂棒球原創人莊洋 文先生有感於棒球人口日益減少,且絕大多數的學校禁止在校園打棒球,棒球活 動很難推廣,為永續棒球發展,於 1996 年參與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研究發展小組,

開始研擬可行方案,經研究改良以符合國內小型操場及安全為目標,發展出屬於 台灣的樂樂棒球。

莊洋文為了陪孩子玩棒球,1997 年在建安國小開辦實驗班,開啟了樂樂棒 球運動,並於活動中草擬出合適的規則,2001 年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配合 教育部推廣樂樂棒球,由推廣委員會莊洋文籌組專案小組,前往各縣市舉辦講習

會和比賽,培養種子教師和裁判(莊洋文,2003)。

2003 年教育部以「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為主軸推動校園棒球,將樂 樂棒球列入體育推行計畫,訂頒「樂樂棒球活動實施計畫」。藉由樂樂棒球活動,

重新引起學童對棒球運動的熱愛,學習棒球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並藉以提升學生 體適能。2009 年推動「國中小學生普及化運動」,以鼓勵更多學生養成運動習慣 增加校園團隊凝聚力與校園運動人口,在「國中小學生普及化運動」推動的項目 中,國小五、六年級以班級組隊實施「樂樂棒球」。2012 年全臺北市各國小校隊 共有 145 支隊伍,超過三千名球員參加臺北市樂樂棒球選拔賽,是目前國內最大 規模的樂樂棒球賽,也是臺北市國小單一體育項目中,參加隊伍與參加人數最多 的體育競賽 (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2012)。樂樂棒球在台灣推行十餘年,不 論在學校的教學課程,或是星期假日的閒暇時間,對學童的休閒生活產生莫大的 影響力(蔡武憲,2008)。

莊洋文(2012)表示推動特教學生學習玩樂樂棒球,讓樂樂棒球不只是一般 孩子能夠玩,如果連特教學生也能玩,才算是落實普及化運動。身心障礙學生的 休閒領域發展方面,2006 年樂樂棒球於特教組推廣之初,特教教師根據教育部 發布之「特殊教育學校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將樂樂棒球運動項 目列入「休閒領域」課程,因應學生實際需求改良樂樂棒球的玩法,採用個別化 的教學計劃實施教學。教育部(2009)為因應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接軌之融合趨 勢,發布〈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將體育 與休閒活動列入健康與體育領域,並將適應體育的理念融入教學。

2009 年開始在西區特教資源中心與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的規劃下,連續 舉辦多次特教種子教師樂樂棒球研習會,2009 年舉辦第一屆白花油盃樂樂棒球 錦標賽,首次邀請三隊特教組學生參賽;2011 年第一屆白花油特教盃樂樂棒球 邀請賽,增設特教組與融合組,已有超過五十支來自台灣各地的隊伍參賽,2012 年的白花油特教盃更有超過七百名的特教師生共襄盛舉,根據上述資料,說明樂 樂棒球已普及於全台灣國小的體育課程,不論是在社團時間或是課餘的休閒,樂

樂棒球已成為小學生的熱門運動,並推廣至特教學生。

貳、 樂樂棒球的特性

運動在任何類型的休閒活動中,是參與者最多且範圍最多樣的,運動活動方 式的改變,為人們提供更廣泛的參與機會,這些例子像是慢速壘球、Tee-Ball(顏 妙桂譯,2002)。樂樂棒球是由棒壘球規則改良過後的新興運動,相較於原本嚴 格的棒球,簡化了許多規則,提升球具安全性。樂樂棒球使用特定的泡棉製棒球 器材,有打不遠、場地不須太大、打不破玻璃、器材便宜、一般校園內或體育館 內都可以玩(莊洋文,2009)。蔡易峻、陳明德(2003)將樂樂棒球運動整理出 七點特性,場地不受限制、安全性無慮、多樣式玩法、選擇性賽制、人人可上場、

樂趣化教學、男女老少咸宜。研究者經過十五年的實地參與和教學經驗,並整理 樂樂棒球相關研究資料,結合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之推廣理念,發現經過不斷 改良的樂樂棒球,讓棒球運動變得簡單又不失趣味性,針對不同程度的族群發展 出多元的玩法,設計適才適性的樂樂棒球活動,不僅能夠增進球員的運動技能與 肢體活動能力,同時也從中培養正確的運動態度,茲將樂樂棒球特性統整說明如 下:

一、 規則簡單,不減樂趣

樂樂棒球是專為初學者設計的運動,以引發其興趣喜好為目標,簡化擊球難 度、不用投手投球、改良棒球規則、縮短壘包距離,針對身心障礙者更增加了教 師輔助降低打棒球的門檻,且能在活動中享受揮棒的樂趣。

二、 安全棒球,快樂學習

樂樂棒球器材使用泡綿軟球、泡棉球棒、雙色壘包、禁止觸殺與滑壘、禁止 甩棒,降低打球的危險性。樂樂棒球注重學童身體上的安全,更重視心理上的快 樂,希望教師創造一個安全快樂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開心玩棒球,並嚴禁教練 及球員打人、罵人。

三、 突破限制,擴大族群

突破場地的限制,操場、籃球場、體育館都可以操作。突破年齡限制,幼稚 園到銀髮族都可以揮棒。突破性別的限制,不再專屬於男生,女生也是先發球員。

突破身心障礙的限制,特教生、輪椅行動不便者也可以玩。

四、 玩法多元,增加參與人數

班級人數各有不同,比賽人數變得更彈性,在一節課裡人人都有上場機會,

可以依照時間適度調整比賽局數。攻擊方調整為一輪制,在一局中人人都有球打。

透過設計的體育教學課程,讓樂樂棒球學習更豐富、趣味,進而引起學習動機。

五、 培養品格,團隊建立

樂樂棒球注重孩子們的品格教育與團隊合作,讓孩子們在歡樂的學習情 境中欣賞隊友、尊重對手、團隊合作、培養運動家精神,進而建立良好的人 際關係,促進孩子與人互動的群性,不只要訓練有技能的球員,更需要培育 有品德的球迷。

棒球是台灣最重要的運動,向基礎紮根才能讓棒球運動發展更加完善,

樂樂棒球在基層棒球運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教師在國小校園實 施,讓樂樂棒球教學附有教育意義,用不同的角度帶學生認識、欣賞、體驗、

最後能夠喜愛棒球。近年來在老師的努力下,透過器材與教具的改變使體育 課程更加豐富,讓學生快樂、安全的學習(蔡榮捷、方炳坤,2011),而家長 們也更能夠認同樂樂棒球運動的教育價值,贊成孩子在求學的過程中玩棒球。

在老師與家長的支持下,一般的孩子已經能夠投入樂樂棒球運動,並從中快 樂學習成長。

參、樂樂棒球的教育意義

棒球是台灣的國球,學校棒球運動的教學,乃是提升國家棒球運動水準與達 成全民運動目標的有效策略(蔡易峻、陳明德,2003),為了讓棒球運動能更普

及與適合學校推廣,遂有樂樂棒球之研發。樂樂棒球以培養球員健全的品格為最 終目的,秉持著球場上快樂打球,帶領孩子們認識棒球,不只是訓練球技,更注 重欣賞棒球的能力,希望藉由樂樂棒球,塑造不罵人、不取巧、團結合作、爭取 榮譽的品德棒球,打造一個可以快樂、學習、成長的好環境,讓每個孩子都可以 有參與其中的成就感。

孩子是每一場球賽的主角,賽前密集訓練、比賽中戰術策略運用、賽後檢討 都會有所收穫,在做人做事的態度上都有莫大的幫助,從樂樂棒球可以學習到包 括鍛鍊強健體魄、釋放壓力、增強自信心、學會與人合作以增進人際關係、學習 運動家的精神、及學習用正確觀賞球賽的態度(羅寶珍,2005)。經過設計的樂 樂棒球課程,除了能幫助運動知識的增加,運動技巧的熟練,也具有培養體育態 度的效果(林建佑等,2009)。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比賽,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運 動態度,面對勝敗能夠盡最大的努力,面對比賽真實的結果,因為正式的比賽冠 軍只有一隊,應該教導孩子們從失敗中學習對方的獲勝技巧和修正自己的失誤,

坦然面對失敗及壓力,是樂樂棒球自然產生的最佳教材(莊洋文,2009)。

樂樂棒球不但安全又有趣,同時也能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習團隊合作與追求 個人表現,藉以瞭解棒球的基本規則與技能(陳慶宜,2011)。推動國小校園樂 樂棒球,讓孩子們能夠真實的體驗棒球運動,從訓練中增進球技,從互動中培養 團隊群性,陳學偉(2009)指出:國小樂樂棒球的推動旨在培養「運動樂趣」及

「團隊精神」,教練在訓練與指導之餘,應注意是否能讓運動員保持對運動的樂 趣及發揮團隊的精神。樂樂棒球注重孩子們的球場禮儀,比賽前先禮後兵向對方 握手致敬,賽後向對手、裁判脫帽敬禮,近年每場賽後常見隊長率領全體球員向 對方的教練敬禮謝謝,都是品德教育的展現。賴維政(2011)以教練的角度,希

「團隊精神」,教練在訓練與指導之餘,應注意是否能讓運動員保持對運動的樂 趣及發揮團隊的精神。樂樂棒球注重孩子們的球場禮儀,比賽前先禮後兵向對方 握手致敬,賽後向對手、裁判脫帽敬禮,近年每場賽後常見隊長率領全體球員向 對方的教練敬禮謝謝,都是品德教育的展現。賴維政(2011)以教練的角度,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