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國小特教教師樂樂棒球之領導行為與有效教學因素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國小特教教師樂樂棒球之領導行為與有效教學因素研究"

Copied!
2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顏妙桂 博士. 臺北市國小特教教師樂樂棒球之領導行為與 有效教學因素研究. 研究生: 莊越翔 撰 中華民國 一○二年七月.

(2)

(3) 謝. 誌. 彷彿就在作夢,師大公領七載寒暑,回顧師大路,學生、助教、教師的角色 變換,學習如何認真教,用心學,才發現做為一個學生著實幸福;回首研究路, 哭著笑笑著哭,迷失自我抑或豐富充實的心情起伏,都為師大生涯添加了精采的 元素。 謝謝顏妙桂老師指導論文,提供精神上的糧食、開設松下童子研究座,師徒 一同走過相看兩不厭的一季,老師不只教我如何做學問,更教我如何做人,在顏 究室的日子裡我成長許多,老師常笑著說像我這樣子的學生也是絕無僅有,從一 個很跩的大學生,到一個有能力的大學長,還能乖乖坐在研究室寫論文面對指導 教授連續兩個月,在眾多學生中真是罕見。我想是老師的教誨,改變了我許多惡 習,讓我能夠看見更好的自己,再次感恩顏師收我為徒。 謝謝揪甘心口委林儷蓉老師與鄭麗月老師,論文上給予寶貴的建議,字字千 金。謝謝家人的支持,謝謝可愛的妹妹協助參與觀察以及提供特殊教育方面的知 識。謝謝江海韻老師在龍門國中的期間,時時刻刻關心生活,分分秒秒監督論文 進度,辦事效率一等一,帶著晚輩向前進。謝謝曾菁芬學姊精神鼓舞與愛心餵食, 時常給予論文指點。謝謝英雄老師以及參與本研究的教師,讓研究內容更加豐富。 謝謝一路上的良師益友居澤師傅的提攜、智謀老師的激勵、建政老師的厚愛、志 成哥哥的鼓舞、同慶老師的提拔。 謝謝同門師姐嘉馨、亞竹、秝榛學姊論文上的指導與協助,讓我在松下童子 座充滿愛的能量。謝謝同窗奮鬥論文的戰友曾唐鋒、一同上課露營的一條龍夥伴 范方、汪汪、俞任、珍瑜、覺,跟你們一起上課總是充滿歡笑。謝謝廖大學長、 名昱學長、怡婷學姊、雲雅學姊、恆昌學長、大砲學長、淑萍學姊,在公領所的 關心與鼓舞。謝謝口試的好幫手們珮華、嘉洵、皓遠,協助口試順利進行。謝謝 智群、洋承、NINA、GLADYS,寫作時期的傾聽相伴。謝謝心雅協助翻譯、鼎鈞協 助尋找資料、謝謝立旻慷慨借錄音筆。謝謝溫馨甘心的系上助教麗貞、翊芸。.

(4)

(5)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領導行為與有效教學因素, 訪問 8 名具備三年以上樂樂棒球教學經驗的臺北市特教教師,透過參與觀察國小 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的過程,以質性半結構式訪談法,進一步瞭解特教教師領 導行為與有效教學的實際情況。 本研究提出四項結論: 1. 特教教師領導行為內涵之共通性:球賽中有效組織球隊、善用正向鼓勵行為、 球賽外建立良好師生關係。 2.. 特教教師領導行為內涵之獨特性:個人特質與教學理念影響領導行為、善用 不同領導方式導正學生行為。. 3. 有效教學因素之共通性:以學生個別需求為前提、教學團隊合作無間、協同教 師皆缺乏棒球經驗。 4. 有效教學因素之獨特性:擁有不同的學習環境、教學目的、結合不同課程融入 樂樂棒球、學生學習評量差異化。 本研究提出三項建議,做為繼續推動樂樂棒球運動之參考: 1. 對學校特教教師:正向鼓勵教導樂樂棒球,有助於學生學習、將樂樂棒球列入 正式課程、體育教師與特教教師協同教學、邀請家長參與樂樂棒球課程、配合 個別化教育計畫,落實有系統的教學評量、根據學生個別差異選擇適合的教學 方式。 2. 對學校行政單位:舉辦校際特教教師樂樂棒球賽,增進交流共享教學經驗、提 供樂樂棒球對適切的學習環境、增加樂樂棒球課程時數。 3. 對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定期舉辦教師研習,培養樂樂棒球專業訓練技能、 培訓專業樂樂棒球教練,協助課程教學、持續舉辦縣市特教錦標賽。. 關鍵字:樂樂棒球、特教教師、領導行為、有效教學.

(6)

(7) A Study of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Factors on Happy Baseball Teach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Special Educators in Taipei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of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special educators teaching happy baseball in Taipei city.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 adopted in the study. Eight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over three years of happy baseball teaching experience were interviewed. The researcher further understood the situation of teacher’s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through observ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happy baseball.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1.. The commonness of content in leadership behavior of special educators: organize teams effectively in games, make good use of positive encouraging behavior, and build up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2.. The uniqueness of content in leadership behavior of special educators: influence leadership behavior by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beliefs, make good use of different ways of leadership to correct students’ behavior.. 3.. The commonness of factors in effective teaching: students’ individual needs are preconditioned,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all teacher assistants lack baseball experience.. 4.. The uniqueness of factors in effective teaching: differ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instruction objectives, integrating classes with happy baseball, and student evaluation differentiation.. Three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impelling happy baseball were proposed as.

(8) following: 1. For special educators: encourage teaching happy baseball helps students' learning, and happy baseball should be included into formal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rs should co-teach, invite parents to happy baseball courses, carry out with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implement systematic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apply a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hold inter-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happy baseball games, enhance sharing teaching experience, provide suitable happy baseball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ncrease teaching hours for happy baseball. 3. For Chinese Taipei Happy Baseball Association: hold workshops periodically, cultivate happy baseball professional training skills, nurture professional happy baseball coaches, assist teaching, and keep holding competitions.. Key words: happy baseball (Tee Ball), special educator, leadership behavior, effective teaching.

(9) 目. 次.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Ⅲ 目. 次 ................................................................................................... V. 表. 次 ................................................................................................ VII. 圖. 次 ............................................................................................... VIII.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三章. 緒論 .......................................................................................1 研究背景................................................. 1 研究動機................................................. 7 研究目的與問題.......................................... 12 名詞解釋................................................ 13. 文獻探討 ............................................................................. 15 樂樂棒球的發展與重要性.................................. 15 領導行為相關理論與研究.................................. 23 有效教學相關理論與研究.................................. 45. 研究方法與實施 .................................................................. 63.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研究設計................................................ 63 研究參與者.............................................. 71 研究工具................................................ 95.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8 研究信實度............................................. 102 研究倫理............................................... 104. 第四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 107 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領導行為內涵....................... 108 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有效教學要素....................... 154.

(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201. 第一節. 結論................................................... 201. 第二節 第三節. 建議................................................... 204 研究者省思............................................. 210. 參考文獻 ............................................................................................ 213 中文文獻 ......................................................................................................... 213 英文文獻 ......................................................................................................... 224. 附錄 .................................................................................................... 226 附錄一 領導行為與有效教學前導性訪談大綱 ............................................ 226 附錄二 正式領導行為與有效教學訪談大綱 ................................................ 227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附錄七. 受訪教師基本資料表 ....................................................................... 228 訪談逐字稿範例............................................................................... 229 觀察記錄表範例............................................................................... 230 研究參與者檢核表範例 ................................................................... 233 訪談同意書 ...................................................................................... 234.

(11) 表. 次. 表1. 國內外學者領導之定義 ....................................... 24.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運動領導行為構面 ........................................... 教練行為評鑑系統 ........................................... 多元領導模式、領導調節模式之相似類目對應表 ................. 領導行為之相關研究整理 ..................................... 樂樂棒球教練領導行為研究整理表 .............................. 32 34 35 37 41. 表7 表8 表9 表 10 表 11. 國內外學者有效教學之定義 ................................... 適應體育教學方法 ........................................... 體育教師與特殊教育之有效教學相關研究 ....................... 有效教學要素彙整表 ......................................... 研究參與者個人基本資料 ...................................... 46 51 54 60 73. 表 12 選擇性編碼範例 ............................................. 99 表 13 文件資料編碼一覽表 ........................................ 100 表 14 研究參與者研究資料檢核函寄出與回函日期 .................... 103.

(12) 圖. 次. 圖 1 多元領導行為模式圖 ........................................... 3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領導調節模式 ................................................. 33 研究架構圖 ................................................... 67 研究步驟圖 ................................................... 70 研究結果架構圖 .............................................. 107 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領導行為架構圖 .......................... 153. 圖 7 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有效教學因素架構圖 ...................... 199.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之領導行為與有效教學 之因素。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動機,第三節為研究 目的與待答問題,第四節為名詞解釋,第五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安全、有趣的「樂樂棒球」簡化棒球的複雜,降低 打棒球的 限制, 是 棒 球 運 動 紮 根 的 最 佳 起 點,近 年 已 成 為 教 育 部 推 動 國 中 小 普 及 化 運 動 之 首 選 項 目 。 在 2010 年教育部電子報登載,教育部推動「促進優質學生棒球 運動方案」,提出每年參與樂樂棒球學童數 50 萬人次,至民國 2013 年達 200 萬 人次,帶動學生棒球運動風潮。本節說明台灣棒球訓練存在的問題、進一步說明 特殊學生與特教教師參與樂樂棒球的現況,探討特教教師在樂樂棒球教學過程中 所面臨的困境。. 壹、從棒球到樂樂棒球 我國棒球運動的興起,是從 1969 年台東紅葉少棒隊優異的表現開始,當年, 曾獲得 1968 年世界少棒冠軍的日本關西和歌山少棒隊來華訪問比賽,台東紅葉 隊打敗來訪的世界少棒冠軍,成為我國近代棒球運動的轉捩點,開啟了我國棒球 運動的熱潮(葉志仙等,2003) 。因著少棒的基礎,我國成立少棒、青少棒、青 棒三級棒球隊,在國際棒球舞台上屢創佳績,棒球自國小時期就開始密集的訓練, 亦是我國奪取佳績的重要因素。然而當全民風靡棒球運動之際,學校的體育教學 卻未能向下扎根,尤其是城市中的學校礙於經費,場地關係,更是窒礙難行(陳 碧珠,2008) 。加上 1996 年爆發職棒簽賭案後,對臺灣棒球運動造成負面影響, 一向勝多敗少的國際賽戰績也不如以往,球迷不再進場觀賞球賽,師長、家長不 再鼓勵小朋友投入棒球運動,熱心棒球運動社會人士不再關心基層棒球(教育部, 1.

(14) 2001)。棒球運動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面對種種的困境,不少人開始對台灣棒 球未來的發展提出憂心與質疑,反思棒球在學童的訓練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問題。 各級棒球運動發展之成效,是影響我國棒球發展之重要關鍵因素(康正男, 2009) 。回顧台灣基層棒球運動,學生為了升學保送制度,全心投入比賽與訓練, 嚴重荒廢了在學習過程中應有的智育教育,為了爭取國際賽場上好的成績,保送 制度也降低錄取標準。因為國家在重視競技成績之下,運動選手僅能淪為國家的 工具,國家對於他們的生涯規劃,僅止於運動生涯(溫智勝,2003)。此外在三 級棒球比賽現場,常有教練在場邊大吼大叫斥責球員,少棒球員的臉上常出現非 常不滿的表情或是眼睛朝下被迫無法發言等狀況,顯示出教練體罰以及威脅並不 是球員與教練之間最好的相處方式(吳政紘,2009)。教練為求勝利嚴格超時操 練小球員,導致球員運動傷害棒球生命提早結束,孩子接收到魔鬼的訓練卻感受 不到打球的喜悅,這群追求棒球技能,卻放棄學業的選手未來不知何去何從。然 而,棒球運動的推廣,除了培育優秀的棒球隊伍參與比賽,贏得勝利爭取榮譽外, 其實棒球訓練對學童的成長過程而言,是一種很適合學習的運動項目。 為了讓棒球項目能夠在基層永續發展,讓學生不會因為打球而偏廢課業,研 究者的父親發展出一套適合臺灣國小校園的棒球運動-「樂樂棒球」 。在父親的努 力下,研究者自 1997 年開始打樂樂棒球,是最早樂樂棒球實驗班的隊員,父親 利用每周三放學後帶球員打棒球,當時取名安全棒球,球棒是藍色細長的泡棉棒, 球只有棒球的大小,經過一學期的測試,發現球很容易打出操場甚至飛出校園, 干擾到其他場地的學生,也造成校外撿球的風險,球具經過改良後讓球不會飛太 遠,也比較符合國內校園中小型操場的規格。1998 年莊理事長開始拿到大學、 中學及小學等不同層級去試玩,頗受歡迎;然後專案呈教育部,2001 年教育部 開始推廣,正式取名為「樂樂棒球」(賴維政,2011)。 研究者從最初打樂樂棒球,跟隨父親到各縣市推廣樂樂棒球,有許多的機會 參與各縣市大小樂樂棒球賽務、擔任寒暑期樂樂棒球營教練、擔任樂樂棒球賽裁 判、協助樂樂棒球裁判教練證講習助理、擔任樂樂棒球全國賽裁判,並於 2012 2.

(15) 年開始以講師的身分至臺灣各地推廣樂樂棒球,帶領更多不同領域的同好認識樂 樂棒球…等等,在推廣樂樂棒球的道路上,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於基層的推廣 不曾間斷,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喜歡樂樂棒球,間接增加了支持棒球的人口,增進 大眾對棒球運動的認識,讓棒球運動不在局限於專業的棒球校隊,而是全民皆可 參與的運動休閒。. 貳、特教生一起打樂樂棒球 適應體育教學理念上主張「不分類」 、 「不拒斥」 、 「反標記」 、 「反隔離」 ,依 據學生的特殊需要,提供最少限制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適當與安全的教育安置 內享受樂趣化的身體活動,獲得上體育課的成功經驗,從各種有利的學習過程中, 達到體育的認知、動作技能與情義三大領域教學目標 (闕月清、游添燈,1998)。 雖然樂樂棒球在國小校園蓬勃發展,卻仍有一群身心障礙的學生,因為身體上或 是心理上的障礙,造成他們運動方面困難,無法像一般學生享受揮棒跑壘的樂趣。 基於適應體育的教學理念,每一個身心障礙學生在學習成長的歷程中,都應該受 到重視與保障,不會因為身心障礙而被拒斥、被隔離,同樣的國人最愛的棒球運 動也不應該拒絕他們的參與。 正式的樂樂棒球訓練,學生需要習得規則觀念、跑壘衝刺、移位守備擲準、 瞄準全力揮擊等動作技巧,一般學生都需要練習才能掌握的技巧,對於身心障礙 學生而言實無能力參與樂樂棒球運動,加上正式的樂樂棒球規則較為複雜,比賽 局數耗時長、場地範圍過大等安全限制,因此特教教師無法將樂樂棒球列入課程 教學中,有鑑於此,2009 年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與臺北市西區特教資源中心 合作,研擬出專屬於特教學生的樂樂棒球運動,簡化原本的規則和調整場地限制, 並開放教師在球場上提供學生適度的輔助,讓身心障礙學生可以打棒球。負責教 學的特教教師,為身心障礙學生開啟認識棒球的第一扇窗,身心障礙學生打棒球 不再只是夢想,而能夠實地體驗揮棒跑壘的樂趣。 近年來,照顧弱勢族群已成為文明國家進步的指標,國內特殊教育發展迅速, 3.

(16) 在強調「人權立國」的前提下,逐漸擴大身心障礙服務的對象,同時重視師資的 培訓,不斷強調教師教學技能之提升及個別化教育方案的實行(滕德政,2004), 個別化的訓練所指的是不論運動員的水準,教練都應依其能力、潛力、學習特性 和專項運動的特點個別對待,整個訓練觀念必須按照運動員的生理與心理特點, 形成一定的模式,從而自然的實現訓練目標(蔡崇濱譯,2006)。 澳洲運動委員會(The Australian Sport Commission)認為教師與社區領導人 有法律上的義務去提供每一個青少年都能享受平等運動的機會,1992 年公佈的 障礙歧視法令(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旨在確保身心障礙與一般人士一 起參與運動(杜正治等譯,2000)。我國憲法第二十一條指出:人民有受國民教 育之義務與權利。特殊需求的障礙學生也同樣擁有受教育的權利。體育的施教對 象,既不分優劣,也不論能力高低,每一個學生都應接受同等的學習機會,受到 平等的對待。依《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第 3 條規定:高 級中等以下學校實施特殊教育課程,應考量系統性、銜接性與統整性,以團隊合 作方式因應學生個別差異之適性課程,促進不同能力、不同需求學生有效學習。 我國《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第十四條》亦指出:各校體育課之實施,應依相關 規定辦理,體育特殊教育班之授課,應依學生既有能力及特殊需求,訂定教材內 容及實施個別化教學。根據上述法規,身心障礙的學生也能夠受到法律的保障, 能夠與一般人一樣享有運動的受教權。 而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開設辦理,風起雲湧地推展,更是 有力的佐證(蔡貞雄,2003) 。教育部體育司 2003 年頒布「增進適應體育發展方 案」,方案中確立五大推展方向:加強適應體育活動之推廣、健全適應體育師資 進修和培訓、強化適應體育課程與教學、改善適應體育學習環境、落實適應體育 輔導機制(教育部體育司,2011),國內適應體育的發展,歷經十四年的積極推 動,過往努力的辛勞已見成效,樂樂棒球就是其中一個推廣的重點新興項目,於 2009 年推動適應體育方案中,列入「適應體育教案-球類運動」手冊,以提供特 教老師體育教學參考,此外配合教育部體育司的五大施政重點,中華民國樂樂棒 4.

(17) 球協會舉辦特教組的校際比賽、辦理種子師資講座、提出特教組教學方案、簡化 樂樂棒球規則,加強樂樂棒球在特教組的推廣,已獲得廣大的回響。. 參、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面臨之困境 根據教育部學校體育統計年報中適應體育顯示,99 學年度身心障礙特殊教 育班,開設集中式特殊教育班共 801 所;開設資源班共 1582 所,全國國小身心 障礙特殊教育班學生參與體育教學方式,多數採與特教班學生一起上體育課,但 有輔導人員或支援教師在場協助(教育部,2010a) 。從歷年的樂樂棒球賽報名推 估,目前全台灣已有超過一百所學校的特教班,將樂樂棒球融入體育課程,許多 特教教師選擇樂樂棒球加入體育教學之中。 為要達到樂樂棒球運動在特殊教育領域的有效教學,需要特教教師、普通班 體育教師、輔導教師、父母、教練,一同合作來幫助障礙學生,創造適性的學習 環境,其中特教教師在特教學生學習樂樂棒球的過程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訓練 有素的適應體育教師,可以提供特殊性、發展性或適應教育的服務,並應提供基 本的身體和動作功能之評估,以引導後續的課程規劃(高桂足譯,2009)。要成 為一個有效的樂樂棒球教師,需要長時間的教學實務經驗,從講習、教學、訓練、 比賽、裁判的實作中養成教練的專業能力。樂樂棒球運動教師的專業能力,包含 了解樂樂棒球起源與發展、了解棒球訓練相關原理、樂樂棒球運動基本技術訓練 與操作能力、樂樂棒球運動相關的規則、樂樂棒球運動與棒球異同之處、比賽戰 術與戰略的應用、運動傷害防護與管理能力、訓練計畫擬定與執行能力等(陳冠 任,2006)。欲成為有效樂樂棒球運動教師除了需要具備上述的基礎能力,同時 也需要具備有效的領導能力,方能與學生有良好的互動,以達到教學的目的。 由此可知學校特教教師,是資源班和特教班樂樂棒球課程中最重要的領導者, 近年來樂樂棒球隊數激增,除了政府重視樂樂棒球運動在國小校園的普及,第一 線帶隊的教師更是功不可沒,教師除了要肩負起教練教球的工作,帶領球員訓練 代表學校比賽,在球賽中亦是學生的精神導師。目前國小特教班與資源班的樂樂 5.

(18) 棒球教師,大多由學校特教老師兼任,特教教師除了要肩負起棒球帶隊的職責, 平日還有教學工作、文書工作、行政工作,部分特教教師,甚至身兼多職從教師、 組長、主任、輔導老師、特教老師身分轉換。根據教育部學校體育統計年報中適 應體育顯示,99 學年度適應體育教學面臨之困境,以師資或人力不足的比率最 高(教育部,2010a) ,除了面對以上繁複的工作,特教老師在教學時更要面對不 同身心特質的學生,加上沒有受過棒球的專業訓練,缺乏棒球知識與規則觀念,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影響特教教師樂樂棒球的有效教學,要如何使特教教師 運用適當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樂樂棒球學習品質提高,考驗著所有的特教教師。. 6.

(19)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自 1997 年至今實際參與樂樂棒球運動 15 年,是目前國內唯一經歷社 員、校隊球員、國小教練、全國裁判、推廣講師的樂樂棒球愛好者,多年來投入 基層的推廣及教學經驗,發現樂樂棒球帶動台灣學童喜愛棒球的熱情,更多元的 族群參與樂樂棒球運動,近年更推展到國小特教班和資源班,故激發研究者欲瞭 解樂樂棒球在特殊教育領域發展現況,探究特教教師實際教學與帶領狀況,觀察 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情形。. 壹、探究特教教師指導樂樂棒球現況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揮棒跑壘的快樂,因為孩子喜歡,所以扛 起球棒再出發。」(莊洋文,2009). 自 2008 年始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與臺北市西區特教資源中心共同合作, 擬定樂樂棒球特殊教育組特殊規則。翌年共同舉辦臺北市樂樂棒球特教種子教師 研習,特教教師將樂樂棒球運動帶回學校,實現了身心障礙者打棒球的夢想。研 究者實地的觀察特教教師教樂樂棒球,也有機會帶領特教的學生打樂樂棒球,從 中發現這群身心障礙的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更努力練習,他們也很享受玩棒球的樂 趣,最重要的是樂樂棒球培養學生的群性,在球場比賽的情境自然而然的讓他們 團結合作。樂樂棒球注重品格更甚於技能,不僅讓孩子能在享受揮棒跑壘的樂趣, 更能從球賽中習得禮貌遵守規矩,也懂得去欣賞棒球。越來越多的特教老師選擇 樂樂棒球作為小學生的休閒運動,安排在課程當中。基於個人對樂樂棒球推廣的 熱情與使命,激發研究者欲瞭解樂樂棒球在特教領域的發展,若能瞭解特教教師 教導樂樂棒球運動現況,將促使樂樂棒球在特殊教育領域的推展更加順利,此為 本研究主要動機一。. 7.

(20) 貳、 探究特教教師領導行為 George W. Bush: 「我要特別感謝全國帶領棒球小聯盟的教練,你們 幫助年幼的孩子們瞭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懂得遵守棒球規則,更 讓孩子們感受到棒球運動的美好。」(引自 Wilkinson,1998). 棒球是一個團隊的運動,一個有組織的運動團體,就需要領導者的帶領, 而運動教練及是此團體的領導者 (楊純碧,1998)。Ralph(1985)指出教練 在團隊中扮演多種角色,其中首要也是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教師,一位傑出的教 練,必然是一位能夠有效教學的好教師。國小特教組樂樂棒球教師和棒球教練 的角色相同,都是以自身的棒球經驗指導學生,增強學生的運動能力與技能, 培養正確的運動態度,進而促進身體的健康。中華隊棒球總教練葉國輝(2003) 認為,教練傳授的不單是棒球運動的相關知識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導這 些學生球員,不論在為人處事方面或生活、精神教育,皆能有健全完美的表現 和涵養。 特教教師在樂樂棒球教導的過程中,面對不同身心障礙的學童,都應秉持 個別化的訓練原則,不論學生的水準如何,應依其能力、潛力、學習特性和專 項運動的特點個別對待 (蔡崇濱等譯,2006) 。專業的教師會根據身心障礙學 生不同程度的個別差異,運用適合的方法帶領學生學習樂樂棒球。特教教師在 樂樂棒球訓練中扮演的角色,是教練也是主要的領導者,對學生具有支配權, 只是支配的方式會因個人的特質、信念或職務背景等差異而有所不同(張裕澤, 2011)。不同背景的教練所帶領的風格會運用不同的領導行為與球員互動,進 而影響球隊的表現,黃金柱(1990)認為球隊表現的好壞,教練是影響選手訓 練與成績的關鍵人物,這個角色是集領導者、訓練者與教學者之重任於一身, 所以教練具有哪些領導行為特質,便成為注意焦點。國內對於教師領導行為的 研究對象大多針對教育行政人員、一般教師與教練、運動選手及運動團隊為主, 8.

(21) 較少針對特殊教師在運動領域方面的領導行為加以探討,基於教師角色的不同 與立場的不同,本研究探究特殊教師帶領學生參與樂樂棒球活動的領導行為內 涵,為本研究主要動機二。. 参、實徵瞭解影響樂樂棒球特教教師有效教學要素,有助於 特教教師課程設計與實施 前舊金山四九人隊教練 Bill Walsh: 「光是督促每一名球員好好表現, 尚不足以稱為有效管理,還要細膩地體會每一名球員的不同。」(珍 妮譯,2004). 教師教學效能的表現是一種專業知能的發揮,體育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應 是教學之前能掌握有力與教學的各種因素,做出周詳的教學計劃,且將專業知能 充分有效地發揮,針對教學情境能做出審慎的行動,並且能判斷檢視行動的後果 (蔡貞雄,2003)。體育教學的成效不僅影響學生日後是否繼續從事運動,更影 響著社會大眾對體育教學的評價。無論從教育觀點或身為體育教師的立場,「有 效體育教學」均是專業實踐的終極目標(陳春蓮,2004) 。99 學年度國小身心障 礙特殊教育班體育教學之師資上,國小主要以特教教師為主,佔 79.55%,特教 班進行適應體育教學時面臨的困境,整體而言以師資或人力不足之原因為主,在 體育課教學效能方面又以教師專業知能的提升為主要需求,增加人力支援次之 (教育部,2010a) 。然而適應體育是一個跨科技的學科,其知識基礎是多元學科 的統整內容(闕月清、游添燈,1998)。身為一位適應體育的教師除了要具備教 育理論、體育與適應體育方面的專業知能基礎,還要並根據學生不同的身心特質 與先備能力,設計適合他們能力可及與感興趣的課程或活動。 藉由上述資料可以預見,要成為一個有效教學的特殊教師,除了具備有效指 導學生學習動作技能或從事體育活動的能力,更需要長時間的教學經驗。國內在 適應體育教學方面的培訓仍欠缺不足,以致部分身心障礙學童無法接受合適發展 9.

(22) 的體育課程,如何提升特教老師有效教學實施,將是未來的一大考驗。 教師如何發揮效能,會隨著不同的教學對象和不同的學科而有差別。優秀的 教師應該具有豐富的教學知識,能夠因應不同的條件彈性地採用教學方法,以獲 得較大的效果(黃政傑,1997) 。特教老師與一般老師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必須 兼顧學生個別差異、個別需求提供適性教育,在體育教學領域,更應重視適應體 育專業能力與知能的成長,瞭解特教老師如何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增進學生學習 動機、如何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運動的成就與身體的健康、如何使用適 合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體育學習的品質,進而瞭解特教教師有效教學的目的為何, 將有助於樂樂棒球特殊教師的教學實施。故瞭解影響特教教師樂樂棒球有效教學 要素,為本研究動機三。. 肆、樂樂棒球缺乏特教領域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對於樂樂棒球相關研究的探討,大多針對運動技能層面的研究,打 擊技術的影響或是打擊效能層面(江元凱,2010;許鎮顯,2008;黃瑞峰,2010; 陳冠任,2006;陳畇蓁,2011;張用亶,2009;蔡嘉湖,2006)、擲準技能之技 術分析(余姿慧,2008、施博隆,2004),或是以不同類型的教育模式探究樂樂 棒球的成效研究(陳仁德,2010;張筱玫,2008;鄭永杰,2009),或是探究樂 樂棒球校隊球員的參與動機(陳慶宜,2010;趙鋅國,2009;鄭永明,2009)等。 雖然國內已有針對樂樂棒球隊之教練領導行為進行研究,如探討國小樂樂棒球隊 員知覺教練領導行為(朱宏偉,2008;李其財,2009;陳學偉,2009;曾冠萍, 2012;簡義益,2010) 。但國內目前 29 篇樂樂棒球碩士論文中,主要的研究對象 仍以國小學生及體育教師為主,針對樂樂棒球的特教教師尚無相關探討。 近年來,樂樂棒球在特教領域的研究在學術期刊中有增多的趨勢,部分特教 教師將樂樂棒球融入適應體育課程設計,透過改良過的樂樂棒球教學,對特教班 身心障礙的孩子有許多的助益,研究發現樂樂棒球有助於障礙學生肢體動作技能、 增進自信心、提昇專注力(范萬宇,2007;郭宗坤、2010;楊詠菘,2011;鄭麗 10.

(23) 媛,2011;鍾榮祥,2006)。而上述文獻研究主要以參與樂樂棒球之一般國小學 生或是特教班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的有效教學行為較少。 特教教師教導行為過程,因著學生身心特質差異化大,教師對樂樂棒球的教學方 法依照個別化教學,產生出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程中面對的各種變化,使 用不同的方式處理,透過不同的對話與回應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因為樂樂棒球教 學是非常細膩且需要透過觀察的過程,本研究以質性的方式探討特教教師教導樂 樂棒球之領導行為與有效教學因素,希望能夠看到更深入且不易被量化的行為互 動,補足國內樂樂棒球有關身心障礙族群領域研究之不足,此為本研究動機四。. 11.

(2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探討臺北市國小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之領導行為與有效教學因素, 根據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本節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則根據研究目的形成研究問題。. 壹、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臺北市國小特教教師教師教導樂樂棒球之領導行為與有 效教學因素。依據研究背景與動機,主要目的如下: 一、 探討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之領導行為內涵。 二、 探討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有效教學之因素。. 貳、 研究問題 一、 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之領導行為為何? 二、 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之有效教學因素為何?. 12.

(2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為釐清本研究各項之概念,以便於結果之分析與討論,以下將針對本研究重 要名詞加以說明。. 壹、樂樂棒球 ( happy baseball ) 樂樂棒球源自美國的 Tee Ball,起源自 1940 至 1950 年代(賴名彥,2006)。 Tee 指的是本壘上方可供置球的打擊座,在美國 Tee Ball 運動主要是由學齡前學 童、初學者以及身心障礙人士參與。本研究之樂樂棒球係指 1996 年由中華民國 樂樂棒球協會莊洋文先生,根據棒壘球比賽的規則進行修改、研發與實驗,發展 出適合臺灣國小校園,且有兼具安全有趣之改良之棒球運動。. 貳、特教教師 (special educator) 特教教師係指在公立或以立案私立特殊學校、特殊幼稚園、或主管教育行政 機關核准設立之特殊教育班、特殊幼稚班,從事資賦優異或身心障礙教育之專任 教師(陳訓祥,2000),本研究所指的特教教師,即 101 學年度任教於臺北市國 小特教班或資源班,並具備 3 年以上樂樂棒球教學經驗之正式特殊教育教師。. 參、 領導行為 (leadership behavior) 本研究將領導行為定義為特教教師針對身心障礙學生需求,透過言教與身教 的指導,帶領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過程。本研究領導行為的觀察將著重在特 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的領導行為,Smoll 和 Smith(1989)所提出的「領導調節 模式」 (The Mediational Model)之概念,依據領導調節模式,整理出優異表現的 回應方式、錯誤行為的回應方式、不當行為的回應方式、比賽相關行為、賽外互 行為,此模式認為教練領導行為等五大行為構面。. 肆、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 有效教學係是教師有效運用學習者的各種心理特質,以教學的先備知識和經 13.

(26) 驗為基礎,配合學生的認知結構發展,並達到教學目標(林進材,2000)。有效 教學主要以行為層面探討教學的有效性,適應體育的特教教師有效的教學應包括 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來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本研究定義有 效教學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透過自身所學知識與技術,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 表現,增進學生的學習成就,並達成教學目標。本研究以教學準備與目標計畫、 教學策略與方法技巧、注重學生個別差異、班級經營常規管理、適當安排教學時 間、適時評量學習成就等六個因素來瞭解國小特教教師在有效教學教導現況。. 14.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第一章研究目的,蒐集樂樂棒球、領導行為、有效教學相關理論與研 究文獻加以分析,故本章節將針對樂樂棒球的發展與重要性、領導行為相關理論 與研究、有效教學相關理論與研究進行探討,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樂樂棒球的發展與重要性. 樂樂棒球的成功推動係經由教育部和國小校園基層教師大力的推動,從 2003 年「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2004 年「教育部全省 18 縣市種子教師推廣」、 2009 年推動「國中小學生普及化運動」 、2011 年「樂樂棒球全國特教盃錦標賽」、 2012 年「外僑組國際組友好外交」。莊洋文(2009)指出在台灣已經超過 2000 所學校 10000 多支球隊,上百萬的人享受揮棒跑壘的樂趣,成果豐碩,直至今日 全國國小孩子能夠在正式課程中體驗樂樂棒球,更突破性別、年齡、種族、障礙, 讓更多族群的朋友們投入樂樂棒球運動。本節分析樂樂棒球起源與發展,探究樂 樂棒球特性與教育意義,並進一步說明對身心障礙兒童的功能。. 壹、 臺灣樂樂棒球的起源與發展 樂樂棒球的球具源自美國的 Tee Ball,起源於 1940 至 1950 年代由一位小學 老師 Dayton Hobbs 發明,他為了發展兒童安全棒球,於是將棒球規則與器材稍 作改良,應用於兒童棒球的教學上(賴名彥,2006)。台灣樂樂棒球原創人莊洋 文先生有感於棒球人口日益減少,且絕大多數的學校禁止在校園打棒球,棒球活 動很難推廣,為永續棒球發展,於 1996 年參與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研究發展小組, 開始研擬可行方案,經研究改良以符合國內小型操場及安全為目標,發展出屬於 台灣的樂樂棒球。 莊洋文為了陪孩子玩棒球,1997 年在建安國小開辦實驗班,開啟了樂樂棒 球運動,並於活動中草擬出合適的規則,2001 年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配合 教育部推廣樂樂棒球,由推廣委員會莊洋文籌組專案小組,前往各縣市舉辦講習 15.

(28) 會和比賽,培養種子教師和裁判(莊洋文,2003)。 2003 年教育部以「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為主軸推動校園棒球,將樂 樂棒球列入體育推行計畫,訂頒「樂樂棒球活動實施計畫」 。藉由樂樂棒球活動, 重新引起學童對棒球運動的熱愛,學習棒球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並藉以提升學生 體適能。2009 年推動「國中小學生普及化運動」 ,以鼓勵更多學生養成運動習慣 增加校園團隊凝聚力與校園運動人口,在「國中小學生普及化運動」推動的項目 中,國小五、六年級以班級組隊實施「樂樂棒球」 。2012 年全臺北市各國小校隊 共有 145 支隊伍,超過三千名球員參加臺北市樂樂棒球選拔賽,是目前國內最大 規模的樂樂棒球賽,也是臺北市國小單一體育項目中,參加隊伍與參加人數最多 的體育競賽 (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2012) 。樂樂棒球在台灣推行十餘年,不 論在學校的教學課程,或是星期假日的閒暇時間,對學童的休閒生活產生莫大的 影響力(蔡武憲,2008)。 莊洋文(2012)表示推動特教學生學習玩樂樂棒球,讓樂樂棒球不只是一般 孩子能夠玩,如果連特教學生也能玩,才算是落實普及化運動。身心障礙學生的 休閒領域發展方面,2006 年樂樂棒球於特教組推廣之初,特教教師根據教育部 發布之「特殊教育學校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將樂樂棒球運動項 目列入「休閒領域」課程,因應學生實際需求改良樂樂棒球的玩法,採用個別化 的教學計劃實施教學。教育部(2009)為因應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接軌之融合趨 勢,發布〈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將體育 與休閒活動列入健康與體育領域,並將適應體育的理念融入教學。 2009 年開始在西區特教資源中心與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的規劃下,連續 舉辦多次特教種子教師樂樂棒球研習會,2009 年舉辦第一屆白花油盃樂樂棒球 錦標賽,首次邀請三隊特教組學生參賽;2011 年第一屆白花油特教盃樂樂棒球 邀請賽,增設特教組與融合組,已有超過五十支來自台灣各地的隊伍參賽,2012 年的白花油特教盃更有超過七百名的特教師生共襄盛舉,根據上述資料,說明樂 樂棒球已普及於全台灣國小的體育課程,不論是在社團時間或是課餘的休閒,樂 16.

(29) 樂棒球已成為小學生的熱門運動,並推廣至特教學生。. 貳、 樂樂棒球的特性 運動在任何類型的休閒活動中,是參與者最多且範圍最多樣的,運動活動方 式的改變,為人們提供更廣泛的參與機會,這些例子像是慢速壘球、Tee-Ball(顏 妙桂譯,2002)。樂樂棒球是由棒壘球規則改良過後的新興運動,相較於原本嚴 格的棒球,簡化了許多規則,提升球具安全性。樂樂棒球使用特定的泡棉製棒球 器材,有打不遠、場地不須太大、打不破玻璃、器材便宜、一般校園內或體育館 內都可以玩(莊洋文,2009)。蔡易峻、陳明德(2003)將樂樂棒球運動整理出 七點特性,場地不受限制、安全性無慮、多樣式玩法、選擇性賽制、人人可上場、 樂趣化教學、男女老少咸宜。研究者經過十五年的實地參與和教學經驗,並整理 樂樂棒球相關研究資料,結合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之推廣理念,發現經過不斷 改良的樂樂棒球,讓棒球運動變得簡單又不失趣味性,針對不同程度的族群發展 出多元的玩法,設計適才適性的樂樂棒球活動,不僅能夠增進球員的運動技能與 肢體活動能力,同時也從中培養正確的運動態度,茲將樂樂棒球特性統整說明如 下:. 一、 規則簡單,不減樂趣 樂樂棒球是專為初學者設計的運動,以引發其興趣喜好為目標,簡化擊球難 度、不用投手投球、改良棒球規則、縮短壘包距離,針對身心障礙者更增加了教 師輔助降低打棒球的門檻,且能在活動中享受揮棒的樂趣。. 二、 安全棒球,快樂學習 樂樂棒球器材使用泡綿軟球、泡棉球棒、雙色壘包、禁止觸殺與滑壘、禁止 甩棒,降低打球的危險性。樂樂棒球注重學童身體上的安全,更重視心理上的快 樂,希望教師創造一個安全快樂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開心玩棒球,並嚴禁教練 及球員打人、罵人。. 17.

(30) 三、 突破限制,擴大族群 突破場地的限制,操場、籃球場、體育館都可以操作。突破年齡限制,幼稚 園到銀髮族都可以揮棒。突破性別的限制,不再專屬於男生,女生也是先發球員。 突破身心障礙的限制,特教生、輪椅行動不便者也可以玩。. 四、 玩法多元,增加參與人數 班級人數各有不同,比賽人數變得更彈性,在一節課裡人人都有上場機會, 可以依照時間適度調整比賽局數。攻擊方調整為一輪制,在一局中人人都有球打。 透過設計的體育教學課程,讓樂樂棒球學習更豐富、趣味,進而引起學習動機。. 五、 培養品格,團隊建立 樂樂棒球注重孩子們的品格教育與團隊合作,讓孩子們在歡樂的學習情 境中欣賞隊友、尊重對手、團隊合作、培養運動家精神,進而建立良好的人 際關係,促進孩子與人互動的群性,不只要訓練有技能的球員,更需要培育 有品德的球迷。 棒球是台灣最重要的運動,向基礎紮根才能讓棒球運動發展更加完善, 樂樂棒球在基層棒球運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教師在國小校園實 施,讓樂樂棒球教學附有教育意義,用不同的角度帶學生認識、欣賞、體驗、 最後能夠喜愛棒球。近年來在老師的努力下,透過器材與教具的改變使體育 課程更加豐富,讓學生快樂、安全的學習(蔡榮捷、方炳坤,2011) ,而家長 們也更能夠認同樂樂棒球運動的教育價值,贊成孩子在求學的過程中玩棒球。 在老師與家長的支持下,一般的孩子已經能夠投入樂樂棒球運動,並從中快 樂學習成長。. 參、樂樂棒球的教育意義 棒球是台灣的國球,學校棒球運動的教學,乃是提升國家棒球運動水準與達 成全民運動目標的有效策略(蔡易峻、陳明德,2003),為了讓棒球運動能更普 18.

(31) 及與適合學校推廣,遂有樂樂棒球之研發。樂樂棒球以培養球員健全的品格為最 終目的,秉持著球場上快樂打球,帶領孩子們認識棒球,不只是訓練球技,更注 重欣賞棒球的能力,希望藉由樂樂棒球,塑造不罵人、不取巧、團結合作、爭取 榮譽的品德棒球,打造一個可以快樂、學習、成長的好環境,讓每個孩子都可以 有參與其中的成就感。 孩子是每一場球賽的主角,賽前密集訓練、比賽中戰術策略運用、賽後檢討 都會有所收穫,在做人做事的態度上都有莫大的幫助,從樂樂棒球可以學習到包 括鍛鍊強健體魄、釋放壓力、增強自信心、學會與人合作以增進人際關係、學習 運動家的精神、及學習用正確觀賞球賽的態度(羅寶珍,2005)。經過設計的樂 樂棒球課程,除了能幫助運動知識的增加,運動技巧的熟練,也具有培養體育態 度的效果(林建佑等,2009)。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比賽,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運 動態度,面對勝敗能夠盡最大的努力,面對比賽真實的結果,因為正式的比賽冠 軍只有一隊,應該教導孩子們從失敗中學習對方的獲勝技巧和修正自己的失誤, 坦然面對失敗及壓力,是樂樂棒球自然產生的最佳教材(莊洋文,2009)。 樂樂棒球不但安全又有趣,同時也能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習團隊合作與追求 個人表現,藉以瞭解棒球的基本規則與技能(陳慶宜,2011)。推動國小校園樂 樂棒球,讓孩子們能夠真實的體驗棒球運動,從訓練中增進球技,從互動中培養 團隊群性,陳學偉(2009)指出:國小樂樂棒球的推動旨在培養「運動樂趣」及 「團隊精神」,教練在訓練與指導之餘,應注意是否能讓運動員保持對運動的樂 趣及發揮團隊的精神。樂樂棒球注重孩子們的球場禮儀,比賽前先禮後兵向對方 握手致敬,賽後向對手、裁判脫帽敬禮,近年每場賽後常見隊長率領全體球員向 對方的教練敬禮謝謝,都是品德教育的展現。賴維政(2011)以教練的角度,希 望從樂樂棒球之中,能培養孩子的合群性,及一些在人生中能夠帶得走的關鍵能 力,除了尊重他人、榮辱與共的觀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優良品格的養成。 根據上述文獻之探究,樂樂棒球以樂趣取代競技,以品格教育取代打罵教育, 以培養興趣代替超時訓練、以安全快樂取代運動傷害,樂樂棒球可以多面向的促 19.

(32) 進孩子成長,是每個臺灣孩子都值得學習的品德運動。. 肆、樂樂棒球對身心障礙兒童發展的功能 根據上述樂樂棒球特性與其教育意涵,可以得知樂樂棒球,有助於 國 小 學 生 的 身 心 發 展,近 年 來 更 引 進 身 心 障 礙 的 學 生 的 課 程,部 分 特 教 教師指出樂樂棒球同樣為特殊學生帶來許多益處,包含社會互動能力、 動作能力、提供休閒活動的機會、減少不當行為發生,以下分述之。. 一、促進身心障礙兒童社會互動能力 缺乏和他人互動、掌握社會情境或維持友誼的知識及技能,是身心障礙人士 在休閒運作能力方面普遍共同的缺點(顏妙桂譯,2004)。世 界 休 閒 遊 憩 協 會 (WLRA)曾 訂 定 一 份 休 閒 憲 章 (Charter of Leisure), 指 出 休 閒 是 基 本 的 人 權,透 過 休 閒,人 們 可 以 和 社 會、自 然 視 界 建 立 更 和 諧 的 關 係,政 府 應 予 保 障 所 有 公 民 休 閒 的 權 利 (WLRA, 1979)。 身心障礙者也應享有運 動的樂趣,為了使身心障礙的學生容易又安全且愉快的接受體育教學,體育教師 可以在教學訓練過程中,適性的改變教具、修改教材、規則、活動方式、或運動 的姿勢,甚至於創作新教材,迎合學生殘缺障礙的肢體,以減少學生動作學習上 的挫折感(謝文寬等,2000)。因為藉由運動與人產生社交互動,能增進社會人 際關係(闕月清、游添燈,1998)。例如學習樂樂棒球,除了練習樂樂棒球技能 外,也學習如何與隊友互助合作,討論比賽策略,分配場上棒次與守備位置,共 同檢討比賽結果,都有助於身心障礙兒童社會互動的能力。台北市立農國小特教 教師郭景容說:「這個月初,大家聽說要比賽,都很緊張,從不會到會,從接球 到按照十個口訣揮棒,每個人都努力完成。這個比賽除了展現團隊精神,也可增 進他們人際互動。雖然球沒接好,但他們都已經達到當初設定的目標。」(吳啟 綜,2011). 二、增進身心障礙者動作能力的發展 身心障礙者打 Tee Ball 在美國已經行之有年,1989 年於美國康乃迪克州成立 20.

(33) 由少棒聯盟分支出的挑戰者分組棒球賽(Challenger Baseball),直至今日已經有 超過 35000 名,五歲到十八歲的身心障礙學童參與其中。挑戰者聯盟將程度分成 三階段,首先是運用打擊座擊球的(Tee-Ball),第二階段是由教練餵球 (Coach-Pitch),進階是球員投球打擊(Player-Pitch) ,此外挑戰者分組棒球賽舉 辦「我們都是好朋友」(With the buddy program)的活動,邀請一般學童與身心 障礙學童一起同樂,由棒球小聯盟協助,讓身心障礙的夥伴們,其中包括父母、 兄弟姊妹、教練、朋友或同儕小老師,在場中協助他們打棒球(陳素勤、尚憶薇、 蔡育佑譯,2001),讓非身心障礙的朋友知道,身體有缺陷的孩子需要付出更多 心力,才能參與他們所愛的樂樂棒球活動。在挑戰者棒球分組棒球賽中,身心障 礙的孩子發現自己也能夠像一般人一樣快樂的打球,並能從隊友的鼓勵中建立自 信心,藉由訓練強化身體健康,同時促進了的協調性與肌肉的發展(Hollingsworth, 2007)。鄭麗媛、邱文信、王譯慶(2011)依據自編樂樂棒球教學設計,針對輕 度智能障礙學生進行六週教學,發現樂樂棒球教學有助提升智能障礙生在投擲距 離及動作技巧之表現,將能幫助障礙學生之肢體動作技能學習。新莊國中老師陳 宏銘說:「對特教生來說,樂樂棒球可以練習手眼協調、提升專注力,是很有學 習幫助的活動。」 (賴佑維,2010) ,由上述可得知,透過有效的樂樂棒球訓練及 比賽,能夠增進身心障礙者動作能力的發展。. 三、提供身心障礙者休閒活動的機會 休閒活動對身心障礙者而言不僅可以訓練手眼協調及認知、應變能力,同時 可以增進身心健康及人際互動能力。若是缺乏休閒技能,對個人在社區與工作環 境中問題和應對能力有所影響,顯得孤立、退縮、失去動力(顏妙桂等譯,2004)。 經過改良後的樂樂棒球教具及規則,提供身心障礙的學生一個良好的運動休閒機 會,能夠更安全更簡單的打棒球,加上特教老師在旁的協助指導與家長的支持鼓 勵,讓越來越多不同特殊的孩子克服了自己的障礙,走出教室迎向陽光,因為打 樂樂棒球降低了障礙的程度,增進了學習的信心。楊詠菘(2011)透過修正式的 21.

(34) 樂樂棒球教學活動,融入適應體育教學中,發現適應體育課程有助於國小自足式 特教班學生的體適能。體驗樂樂棒球運動的樂趣,紓解壓力,身心獲得滿足,因 為它容易學習,容易獲得成功的經驗,更可提昇學生自信心,促進身體的健康, 享受高品質的生活,豐富他們的人生(郭宗坤,2010)。. 四、減少不當行為的發生 Beck-Ford 和 Brown(顏妙桂等譯,2004)曾指出,對輕度智能障礙的年輕 人而言,雖然有較多的工作機會,但有時也有失敗的情形,探討原因並非是工作 能力不足,而是缺發社交技巧與休閒技能,最具體的原因莫過於酗酒,在外逗留 過晚以致上班遲到,因此,如何透過適當的休閒活動,減少身心障礙的學生不當 行為,就變得格外重要,近年來經過特教老師的努力,樂樂棒球在台灣特教班適 應體育的推動逐漸萌芽,鍾榮祥(2006)設計樂樂棒球融合式體育教學活動,經 過十週樂樂棒球體育融合式的教學後,發現國小學童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更趨 向正面。綜合上述研究結果與教學現場的特教教師們的觀察,樂樂棒球促 進 身 心 障 礙 兒 童 社 會 互 動 能 力 、增 進 身 心 障 礙 者 動 作 能 力 的 發 展 、提 供 身 心 障 礙 者 休 閒 活 動 的 機 會 、減 少 不 當 行 為 的 發 生 ,讓孩子能在充滿掌聲與鼓 勵的球場上快樂的學習成長,對特殊學生的學習是非常有助益的活動。. 伍、小結 本節文獻主要強調我國樂樂棒球對國小學習階段的重要性,藉以了解樂樂棒 球在國內校園蓬勃發展,已成為一般生與身心障礙學童喜愛的運動,身為樂樂棒 球第一線推動的教師功不可沒。本研究針對樂樂棒球特教教師進行研究,而研究 結果可提供各特教班教師作為教學參考,以利未來提升特教教師樂樂棒球有效教 學實施。. 22.

(35) 第二節. 領導行為相關理論與研究. 成功的領導常常是團隊勝敗的重要關鍵,身為一個帶領樂樂棒球的教學者同 樣需具備好的領導能力,欲了解特教教師在推展樂樂棒球教學之領導行為,本節 分為四個部分來探討領導的意涵、領導理論相關研究、各時期領導理論演進、教 練領導行為模式及相關領導研究,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依據及訪談大綱之基礎, 分述說明如下:. 壹、領導的意涵 領導一詞就字面而言,係指引導或明示方向的意思(謝文全,2005),然而 不同學者或理論家就領導的看法各有不同,詮釋方向並不完全一致,其實領導是 一個複雜的概念,從不同領域的角度觀察,會賦予領導不同的意義,因此瞭解各 專家學者的看法有助於對領導的意涵有進一步的認識。以下引述各專家學者對領 導的定義,再歸納出符合本研究的定義。. 一、領導的定義 領導的定義強調建立遠見和影響其他人的行為(顏妙桂譯,2004),領導在 人與人的互動過程中是極為重要的一項能力,然而領導卻是地球上觀察最多而瞭 解最少的現象(Burns, 1978),Bolling(1997)認為我們都熟知領導一詞,卻很 難完整描述何謂領導。因為領導本身就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社會現象,國內外各種 關於領導的研究所注重的角度與觀點各有不同,沒有一個學者的研究能夠涵蓋所 有的領導面向,因為研究者通常會依據他們有興趣的現象角度來定義領導。而將 領導理論引入運動領域中,卻是近三十年的事(鄭志富,1995)。根據上述的觀 點,領導應該由較廣泛的角度來詮釋,研究者嘗試綜合國內外學者對領導之相關 文獻,依照年份先後呈現各學者對領導之定義,整理列如表 1。. 23.

(36) 表 1 國內外學者領導之定義 年代. 作者. (2001) 吳慧卿. 領導的定義 領導是在組織團體中,為有效達成組織目標進行的指揮相 關工作及影響成員去執行任務的動態過程。. (2004) 黃金柱. 領導旨在影響某一團體或個人朝達成目標而努力,這種影 響力,源自組織中某一擁有管理職務者提供的正式影響力。. (2005) 蔡進雄. 領導是指存在於團體中,藉著領導者影響力的發揮,充分 運用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有效的達成組織目標 的一種歷程或行為。. (2008) 黎淑慧. 領導有交互作用的功能,他是影響力的發揮、有角色分化 的功能、達成目標的手段或工具、一種權力關係、使人順 從的一門藝術、團體成員選擇的功能。. (2010) 楊政學. 領導是一種影響力,也是一種活動的過程,最終的目的在 於達成組織目標。. (1976) William. 和. 領導者透過與人的交涉及發揮的影響力,讓組織有所改 變,帶領所屬的團體、組織或社區,達成目標。. Richard. (1986) Bryman. 認為領導是一種人與人社交的過程,在領導的過程中發揮 影響力帶領成員達成目標。. (1990) Bass. 領導是組織中發生的過程,領導是一種權力關係,包含了 個人的特質、特定的行為、領導與被領導互相影響、說服 他人,發揮影響力達成目標的工具。. (1996) Bolling. 領導意味著解決任何大小的問題,問題不論有任何限制, 領導者都能依造原本設定的目標,把問題解決,最後將目 標達成。. (2002) Virginia,. 從教練模式的角度定義領導,指出一個好的領導者,能夠 讓成員瞭解自己和相信自己,並帶著以上信念來完成他們 組織中所設定願景。. (2007) Elaine. 從教師的角度定義領導,指出領導讓學員能夠在有發展性 和支持性的學習環境中,為著共同的目標和願景互相合 作、共同努力彼此成長。. (2011) Jan. 領導是策略性的,聚焦於欲達成的願景上,並需要與被領 導者有穩固的信任感,與情感上的建立。. 24.

(37) 綜觀國內外學者對領導定義,從不同面向去解釋領導之意涵,研究者綜合上 述學者對領導之定義,可看出領導是一種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一位有效的領導者 會發揮其影響力,運用各種領導技巧帶領成員達成共同的目標。本研究領導定義 為:領導是組織團體中,為達成組織目標,由領導者發揮影響力使成員採取行動 的一種動態過程。領導能力是教師在教學上必須具備的技巧,想要帶領班級有最 佳的表現,教師的領導行為將成為團隊成敗的關鍵要素。. 二、領導理論之演進 領導行為與理論相關研究非常豐富,David、Keith 及 Brad(2011)綜觀 1947 ~2009 年間各家學者的領導研究,發現領導的研究橫跨的領域相當廣泛,依著不 同的研究面向可以大致整理出三大特色,首先「領導研究」是連續不斷且具有時 間性的,再者「領導研究」反思性的發展有增加的趨勢,最後「領導研究」越來 越具有批判性。一般而言,古典的領導理論可分為三大類,其一為領導的特質理 論,其二為領導的行為理論,其三為領導的權變或情境理論(黃恆獎等,2010), 以下就其理論內涵加以說明。 (一)特質理論(Trait Theory) 特質理論提出了兩種作為領導基礎的情況,第一,那些出身地位高的個人注 定要成為領導者;第二有些人天生就擁有一些特殊特質或性格,主動地讓他們在 任能特定情況下自然成為領導者(顏妙桂譯,2002)。早期的領導理論認為領導 者是天生的,綜觀早期的研究,列出了許多領導者所擁有的共同特質,包括智力、 社交能力、人格特質、教育程度、體型等,但是要找出一組存在於所有成功領導 者的特質,則是沒有定論,因此特質理論並不能被用來有效預測成功領導者(程 紹同等,2007)。特質論最大的缺失即在於:只在乎將成功領導者歸類,而不去 檢視其個別所處的情境(黃金柱,2008)。許士軍(2002)亦提出領導特質理論 雖然合乎直覺,但特質理論忽略了被領導者的地位和影響作用、忽略不同情境對 領導效能所產生的影響,此外特質理論無法有效說明不同屬性間的重要性差異。 25.

(38) (二)行為理論(Behavior Theory) 在 1940 年代後期,主要的研究方向就開始轉移到領導者的行為型態上,心 理學家進行領導行為的研究,提出各種行為理論。其中大多數領導者行為理論的 發展,主要是以俄亥俄州立大學及密西根大學為主,俄亥俄州立大學領導行為的 研究人員認為領導者注重的焦點或是領導風格,可分為兩個構面來呈現。其一為 倡導的行為構面,其二為關懷的行為構面 (黃金柱,2004) 。密西根大學的領導 風格研究成果提供人際關係導向的領導者有力的支持證據,研究報告認為有效的 領導風格,應該是領導者要把人當作主要關心的對象;用成熟的方式對待屬下, 給予他們責任和授權以執行工作,而不須緊密的監督其完成工作(顏妙桂譯, 2002)。領導行為理論是企圖從領導者的行為方式來探討有效的領導模式,掌握 有效領導者的行為規律,以便加強對優秀領導的培養與訓練(陳鐵民,1990)。 行為理論雖然擴大了領導的研究領域,但仍偏重使用一種研究取向,無法瞭解領 導的多元風貌,而且忽略了情境因素在領導現象中的影響,同時無法辨別領導行 為與效能的因果關係,而招致廣泛批評(羅虞村,1989;謝文全,2005)。 (三) 權變領導理論(Contingency Theories of Leadrship) 針對領導行為研究從特質論到行為論所做的研究結果,鄭志富(1997)認為 在不同組織、不同環境、不同工作、不同的時空等眾多變數組合下,需有不同的 領導行為來因應,才能有效達成組織績效。這個世界並不存在一種最有效的領導 風格可以放諸四海皆準,領導者必須視不同情境來調整或改變其領導風格,因此 權變理論的觀念應運而生(黃恆獎等,2010)。權變領導理論主要有四種模式, 其一為「專制式-民主式」連續量數的模式,其二為費德勒的權變模式,其三為 「路徑-目標」模式和領導者-參與模式(黃金柱,2004),以費德勒權變理論為 例,認為領導效能乃是領導行為與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注重情境的權變領 導理論,兼顧了領導特質論與領導行為論的論點,認為領導研究應包括領導者、 被領導者及情境方面,是較為周延且比較實用的理論(謝文全,2005)。. 26.

(39) 綜合上述所述,傳統理論的觀點大多聚焦於特質論、行為論與權變理論,而 專家學者將上述三種觀點加以融合、截長補短,建構出新的領導理論(楊政學, 2010)。早期有關運動領導行為的研究,主要以特質論和行為論為研究核心 (Chelladurai, 1993),縱使特質論與行為論者有其研究之成果與價值,然而,此 二派學者終究無法找出概括所有情境皆能適用的領導特質與行為,因此,運動領 導領域的研究方向順勢進入了以探討「教練」 、 「選手」 、 「情境」三者交互關係為 主的「運動領導情境理論」 (陳玉娟,1995;鄭志富,1997;Chelladurai,1993)。 鄭志富(1995)指出過去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因研究工具不當,轉而探討運 動教練的外在行為,又因在複雜的運動環境中,存在著很多特殊的情境因素,很 難歸類出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領導行為模式。根據上述領導理論的文獻,可以得 知領導相關的研究過去雖已有討論,但是隨著時代的替換,面對不同的對象、團 體、社會的經驗,領導研究發展出非常多元的面貌,直到目前為止,眾多領導行 為學者並沒有歸納出最佳的領導行為模式,而是端看在不同的情境,如何做出最 適當的領導行為。領導行為所涵蓋的領域層面廣泛,本研究探討特教教師帶領樂 樂棒球的領導行為,將領導行為聚焦於運動教練之領導行為,以作為探究領導理 論之基礎。. 貳、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位傑出的領導者必須注重他的領導行為,領導行為將貫穿整個領導過程, 攸關領導者是否能夠有效地帶領整個團隊達成目標,Roebuck 將領導者關鍵的領 導技巧分成了四種技巧(李成嶽譯,2003),包括認知技巧、行動技巧、人際關 係技巧、專家技巧。要成為一位傑出的領導者,除了要具備清晰的認知能力與執 行能力,更需要有效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進而將專業能力與自身的工 作結合。Priest(2005)統整了來自澳洲、加拿大、英國、紐西蘭和美國各家學 說,整理出有效能的戶外教育領域之領導者,應具備十二項重要的條件,包括技 術技巧、安全技巧、環境技巧、.組織技巧、指導技巧、促進技巧、專業倫理、 27.

(40) 彈性領導風格、經驗取向判斷、解決問題技巧、做決定技巧、有效溝通。我們從 各國的領導學者認識有效的領導元素與領導技巧,但是該如何透過正確的過程成 為一個領導者仍非易事。不同領域的領導者所需要的領導行為各有不同,要瞭解 領導者本身角色意涵,方能對領導行為的探討能夠更深入,因此本研究針對運動 教練之領導行為進行探討,先從運動教練的角色意涵開始說明,接續運動教練領 導行為模式,最後統整國內外相關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文獻。. 一、運動教練的角色意涵 運動教育教師要扮演有效能的角色,必須具備以下教學九大元素,包括教學 能力、教學機智、教學回饋、教學技巧、教學風格、教學環境、教學因素、教育 模式、教學藝術,才能按照學生發展層次,決定時間的分配和每項課程的必要條 件,並扮演協助者、輔助者的角色,指導學生有關的技術與策略,創造發展適合 的運動和經驗,培養學生成為一位有效的運動參與者(許樹淵、許梓宜,2005), 本研究旨在探討樂樂棒球特教教師之領導行為,欲瞭解特教教師在適應體育的帶 領過程,分成運動教練的意涵、運動教練應具備之條件與特質、適應體育教師的 意涵三部分說明。 (一)運動教練的特質 吳萬福(2007)定義運動教練為具有運動專門素養與指導技術,而指導運動選 手從事合理有效的訓練或練習,使得運動選手參加比賽時能實現自我,擊敗對手, 獲得優秀成績為己任者。其認為,運動教練是運動選手的指導者,因此本身應有 正確的運動觀,也就是說肯定運動是人類身體文化之一,是經過長年的合理訓練 後在競賽場合發揮心、技、體總和能力,突破自我、超越他人創造優異成績求真、 善、美的活動。 中華成棒隊前總教練葉國輝(2003)認為成功的棒球教練應具備十大特質, 包括 1.精深的專業知識;2.卓越的獨到技能;3.豐富的比賽經驗;4.實際的技術 理論;5.高尚的職業道德;6.虔誠的教育精神;7.全新的工作態度;8.正確的領導 28.

(41) 理念;9.適宜的談吐儀態;10.出眾的冷靜思慮。 有效能的青少年棒球教練(Coach)應該包含以下五點條件(American Sport Education Program, 2001)。 1. Comprehension:知曉棒球相關規則、戰術、技巧、安全且合適的訓練方法。 2. Outlook:具備教練應有的正確帶隊理念,帶隊有趣、幫助球員發展體能及 心理素質及社交能力、帶領球隊贏球。 3. Affection:熱愛你的球隊,與每個球員分享你對棒球的熱愛,參與棒球的 過程中耐心與傾聽球員的成長心聲。 4. Character:扮演適合球隊的教練角色,不只是空口說白話,而能以身作則。 5. Humor:幽默是常被忽略的條件,教練應有能力讓訓練和比賽中充滿笑聲。 (二)運動教練的職責 運動教育者的重要任務,是在運動教育活動中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構建共識 的情境,使受教育者在此情境中不僅得到知識與技能,而且能夠領悟人生的意義 (許樹淵、許梓宜,2005)。 美國青少年棒球教練手冊(Coaching Youth Baseball)歸納出六項棒球教練 的職責,1.提供一個安全的體育學習環境;2.正向積極的與學員溝通;3.指導棒 球的戰術與技巧;4.指導棒球的規則;5.比賽中指揮球隊;6.協助球員快樂獲得 打球的成就感,將其價值帶入人生(American Sport Education Program , 2001)。 教練是球員在運動過程中的重要推手,不但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及技術指導,同時 要擔任球員人生中的導師、朋友、父母、服務員等多種角色,給予學員支持與鼓 勵,協助學生處理各種問題,如此才能帶動學生的成長。 (三)適應體育教師的職責 適應體育教師就原有的體育教學知識背景,掌握適應體育教學策略和方法, 充分認識班上有特殊需要的智障學生,注重教學安全,對適應體育教學所需的場 地器材具有初步的認識,在需要的時候並有修正器材、規則和調整教材的能力(滕 德政,2004) 。教師從事身心障礙學生體育教學,首先要本著接納與尊重的觀念, 29.

(42) 確認學生擁有學習、經驗與享受運動樂趣的權利,願意本著愛心、耐心與恆心, 盡其在我(莊美玲、林曼蕙,1998)。教師教導身心障礙學生體育,輪椅操作、 截肢學生運動的特性以及其他肢障輔助器材應用配合的教學是很重要的,教師在 活動設計方面,一定要了解學生目前的能力,考慮個別的需要及差異,必要時可 以在方法、器材、環境、規則上加以修正(陳弘烈、朱敏進,1998)。 一位有效能的體育教師應該也是一位稱職的適應體育教師。他會以學生為教 學中心,依照學生的個別能力與不同程度的需求來設計體育教學活動。樂樂棒球 是一個團隊的運動,透過團體融合式的互動,可以依學生能力與不同的特殊需求, 改變教學活動設計,適度調整規則與球具使用方法,以培養學生互助合作與團結 鼓勵的態度。面對不同差異的特殊學生的教學,教師皆應秉持著適才適性的原則, 依照學生個別的能力給予適切的指導,以達到適應體育的教學目標。. 二、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 運動環境中的領導,旨在探討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教練的領導是否有效率, 非但足以影響團隊的士氣和教練與選手間的人際關係,更會影響到選手的成績表 現(黃金柱,1985) 。成功的棒球教練必須有效且適當的提升自己的隊員的球技, 選擇適當的領導風格帶領球隊,並在不同的情境中轉換適宜的領導方式。對於球 隊中的每個球員,教練的態度決定了領導行為成功與否(Hal, 2000)。以下說明 兩種最常用於研究教練領導行為的模式: (一)多元領導模式 近年國內研究者探討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認知領導行為的相關研究中, 大多以 Chelladurai(1993)所修訂的多元領導模式(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leadership)為主。多元領導模式綜合並延伸了各家的領導理論,其中包含了的 領導效能權變理論(Fiedler,1967)、路徑-目標理論 (Evans, 1970; House,1971; House& Dessler, 1975)、適應反應理論(Osborn & Hunt, 1975)及領導差別模式 (Yukl, 1971) 。上述早期的領導理論都單一聚焦在領導者、被領導者或不同情境 30.

(43) 所處的位置等變項,多元領導模式將以上元素聚集起來,將之視為領導效能情境 中相同重要的元素(鄭志富,1996;吳慧卿,2002;蔡育揚,2010;Chelladurai, 1993)。多元領導行為模式中,情境特質指的是運動團隊周遭的情境因素,領導 特質指的是教練個人經驗、訓練指導能力以及人格特質價值觀,團隊特質包括了 成員的個人特質以及團隊成員彼此間交互作用的結果,所產出的整體特質,以上 三種特質影響領導者行為,領導行為中包括被要求行為、實際行為與被喜歡行為, 被要求行為指的是教練為了配合現實因素,進而改變原先的行為標準,以達到團 隊組織需求,實際的行為如知覺選手喜好教練領導行為,而表現出真正的行為, 被喜歡的行為指的是教練在接受每個不同層面的需求後,可能會因為個人能力, 造成成員不同程度的喜好的領導行為,而領導者行為又影響結果變項如圖 1,結 果變項的成績表現及滿意度,亦回饋地影響領導者的實際行為。. 圖 1 多元領導行為模式圖 資料來源:整理自鄭志富(1997︰6). 在研究方法方面,國內運動教練研究多數採用多元領導模式,採用量化研究 問卷調查方法為主,其中採用 Chelladurai (1993)提出的運動領導行為量表(The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s, LSS) ,融合了四十種元素,統整出五個領導行為構面, 如表,分別為訓練與指導行為、民主行為、專制行為、關懷行為、獎勵行為。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study, we took some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ed in Taichung city as sample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properties of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ed of walking to school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and designs related teaching plans.This study firstl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編號 受訪者 年資 教育程度 園所職稱 園所班級 A 白鯨老師 25年 大學 葡萄幼稚園-白鯨班老師 6班 B 水獺老師 17年 大學 葡萄幼稚園-水獺班老師 6班 C 海豚老師 15年 大學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