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質性分析應包括三個過程,首先是精減資料,要將所獲得的大量質性資料,

包括訪談謄稿與田野紀錄,精簡並加以組織;其二為資料展現,要從大量資料中 得到結論,將資料適度以表格、數據圖、關聯圖的格式呈現;最後下結論與驗證,

分析應該讓研究者可以歸結和研究有關的結論(Miles & Huberman,1994,引自 劉宏裕等譯 2007)。本研究將資料處理分為兩部分,分別為個別訪談整理與參與 觀察紀錄彙整。

一、資料登錄編碼

在質性研究中,編碼的目的不是要計算資料出現的次數,而是要打破資料,

重新將資料分類以便在不同類別中或不同資料間進行比較,從而協助發展理論的 概念(高熏芳等譯,2009)。本研究透過編碼的過程尋找概念,仔細的閱讀逐字 稿、參與觀察記錄及相關文件資料,將重要的字句編碼,將具有相似性質的概念 加以分類形成範疇。

(一) 個別訪談方面

在每次訪談後將錄音內容如實轉謄逐字稿,並重新檢視訪談過程的重點轉成 電腦文字檔。完成逐字稿後,寄送研究參與者檢核表給受訪者,確認訪談內容是 否有文意曲解或表達不明之處,並予以修正。透過參與者檢核表修正過後的訪談 電腦文字檔,將訪談內容文書處理建立編號,在質性資料編碼代號中,T 代表接 受訪談之特教教師,依照訪談的時間先後分別設定為 A、B、C、D、E、F、G 教師,其次是年、月、日,最後為受訪者之代號,例如:TA-20130424,係指在 2013 年 04 月 24 日 A 教師的訪談記錄。將原始資料依照文獻探討所設定的構面 分類編碼後,採用「選擇性編碼」將不同的領導行為、有效教學因素區分出來,

並從中歸類出主要的因素類目。選擇性編碼範例如表 12。

表 12 選擇性編碼範例

TC-20130510

OE1-20130523

結構

TC-20130510

TG-20130603

OG-20130531 健康

TC-20130510

OB-20130407

同儕

OG-20130510

OB-20130519

協同

TA-20130402

TE1-20130522

OF-20130502

(二) 參與觀察方面

在每次參與觀察的過程中,紀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談於觀察紀錄表 中,特別觀察教師有領導行為與有效教學之呈現,並於參與觀察結束後,註明上 課名稱、日期、時間、地點,再將上課中重要的有效教學或領導行為分類,透過 電腦文書處理後進行內容的解釋與說明,並建立編號,O 代表觀察記錄,依照觀 察的時間先後分別設定為 A、B、C、D、E、F、G 教師,其次是年、月、日最 後為受訪者之代號,例如:OB-20130505,所指是在 2013 年 05 月 05 日 B 教師 的觀察記錄。在觀察紀錄上,採軼事記錄方式,注重於記錄明顯且重要的有效教 學與領導行為,包含課前的準備教案計畫、課程中的教學、師生之間的互動、課 間教師回饋學生的方式等。經由上述觀察紀錄的初步資料整理,對於特教教師有 效教學與領導行為所得資料加以重組、整理,形成個案的事實,並且注重研究者 從自身教學經驗後的觀察反思與心得反饋,從中詮釋出重要的觀點。

各校參與觀察表編碼,第 1 碼為參與觀察代號 O 或訪談代號 T,第 2 碼為各 校代號,後 8 碼則為取得文件資料的時間,例如研究者於 2013 年 5 月 21 號至 E 校參與觀察,將觀察內容製表,編號即為「OE-20130521」,以表 13 表示各文件 資料之編碼。

表 13 文件資料編碼一覽表

學校 代號(資料取得時間) 文件名稱 P 教師 PA-20130325 前導研究訪談逐字稿 A 教師 TA-20130402 A 教師訪談逐字稿 B 教師 OB-20130408 B 教師觀察記錄表 OB-20130415 B 教師觀察記錄表 OB-20130422 B 教師觀察記錄表 TB-20130423 B 教師訪談逐字稿 OB-20130429 B 教師觀察記錄表 OB-20130506 B 教師觀察記錄表

OB-20130513 B 教師觀察記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