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歷程

第三節 檢討反省與修正階段

本節將針對試探性研究之研究設計、教學過程,以及學生的學習回饋,

予以深入的檢討與反省,期能透過檢討、反省後的啟發及修正,為第二循 環的正式研究建構出更有效能的研究藍圖。

壹、研究設計之省思

一、策略介紹

研究者在進行輸出性聆聽教學前,欲透過事先的輸出性聆聽策略介紹--「利用組織圖記筆記」、「掌握訊息中的語言線索」,以讓學生瞭解如何在聆聽 大量訊息時,運用學習策略來提升聆聽效能。然而研究者卻發現,「利用組織 圖記筆記」此一策略對於初學摘錄重點的學生而言,並不容易發揮效果。

如研究日誌之記載:

「使用組織圖的方式來記筆記常讓學生產生困擾,即學生不知要如何事先畫好 組織圖。除非聆聽教材一開始就明確的提出內容分成幾大部分,否則要讓學生邊 聽邊畫出組織圖實在是困難重重……」(研究日誌-9608)

研究者認為此策略的重點在於讓學生瞭解--不同結構的訊息,故若能透過 適當的筆記組織方式來摘錄,將能發現聆聽筆記的最佳效果。但,學生皆尚在 適應如何將一個聆聽到的重點有效的記下來(用一句話、用短語,還是用詞 語……),根本無暇顧及到訊息結構的不同。換言之,這個策略的教學除了讓 學生更熟悉如何摘錄重點外,並沒達到其真正的教學目標。因此,研究者認為

教師只要示範摘錄重點的過程即可,無須在一開始即要學生瞭解聆聽訊息的不 同結構。

此外,「背景知識的建立」、「提問能力的養成」,以及「討論氛圍的塑造」

若沒有事先予以解說訓練,教師邊進行輸出性聆聽教學,才邊介紹這些策略,

學生不但無法充分發揮策略的效能,無助於提升學生對訊息內容的理解度,更 會造成學生額外的學習壓力,以及教學時間的浪費。

如研究日誌之記載:

「在一開始的教學活動中,教學者總要花費許多時間來鼓勵學生發表、提問,以 及維持小組討論的秩序,這種情況似乎讓整個教學效率低落了不少。所以我認 為在正式教學前教師即應對討論的方法、提問的規則等等予以事先的規範……」

(研究日誌-96-5-25)

是以研究者認為在進行正式研究前,應充分的介紹學生可能會使用到的聆 聽策略或學習方法,並確認學生瞭解如何使用。

二、研究方法

在試探性研究中,研究者透過全程的錄影觀察,筆記及學習單的文獻探 討,以及非正式訪問、問卷調查等方式來蒐集資料。然而,在整個資料蒐集的 過程中,研究者發現並無法深度的瞭解學生能力成長的情形,及其對於每次教

習所產生的真正問題所在。

在就問卷的設計而言,雖然內容可以反應學生對於教學形式、教學材料、

教學過程的意見,及學生的學習省思,然而,行動研究重在瞭解教學過程,故 多以勾選題方式呈現的問卷,是否能確切的表達出學生心中的真實想法呢?因 此,研究者認為,正式研究的問卷有必要透過增加更詳細的勾選項目,或設計 更多的開放性問題,以改善問卷的效度,達到資料蒐集的目的。

三、研究對象

試探性研究主要乃欲瞭解研究設計在教學場域中的可行性,故研究對象之 選擇並沒有特別的考慮規劃,亦即以教學對象--全班 26 人為研究對象。然而,

數量過多的研究對象,文獻分析無法周全,訪談亦無法深入,只能以量化的歸 納方式推知研究現象的結果,並不能瞭解形成此一現象之前因、後果,觀察到 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意義及演變情形。是以研究者在與指導教授討論後,乃規劃 於正式研究時只針對 9 位學生進行深入的訪談及資料分析。此 9 位學生乃據其 一至五年級國語成績平均,依低、中、高分為三組,再從各組中立意抽樣出 3 人為焦點研究對象。但研究活動中的策略介紹、輸出性聆聽教學仍採全班教 學,錄影觀察、回饋單填寫、問卷調查,亦仍以全班 26 人為資料蒐集、分析 對象。

四、課程規劃

在試探性研究中,研究者在進行兩堂課的策略介紹後,即開始進行輸出性 聆聽教學,卻發現學生因聆聽技能不夠純熟,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仍

要持續的加以指導。是以研究者預將在正式研究的輸出性聆聽教學前,規劃五 次策略介紹的課程,讓學生能踏實的熟稔輸出性聆聽技能,以發揮學生最大的 聆聽成效。

此外,因「利用組織圖記筆記」此一策略的修正,故正式研究時,課程的 實施流程也將略做更動。教學流程之更改主要在於學生提問後,將再利用 5 至 10 分鐘的時間將摘要內容予以重新整理,並根據整理內容做出相關的聯想 (記筆記的方式改為 note-taking 與 note-making)。希冀學生能更有效的將聆 聽訊息摘錄下來,並透過整理與聯想加強聆聽理解與記憶。

五、教學材料之修改與呈現方式

本研究之教學材料為因應輸出性聆聽以理解為主的特色,故以訊息量豐 富、內容符合主題循環特徵的國語日報新聞報導為聆聽教學材料。然而,國語 日報之新聞報導本為書面語言,若直接以朗讀的方式將之轉換為口語訊息,必 然與真實的口語訊息有所差異,學生在進行理解的過程也必然會更加吃力。是 以研究者在試探性研究中,即將欲呈現的新聞報導內容予以部分修改,使之更 接近真實的口語訊息,但事後仍認為朗讀時的新聞報導充斥太多瑣碎的訊息 (如人名、地名等),是以研究者與指導教授商討後,乃訂定出五項教學材料處 理的原則:1.以常用語詞替代艱深少用的語詞 2.加入信號詞,讓聆聽者更易

等),是以研究者在與指導教授商討後,乃決定以事先錄音、教學時以電腦設 備播放的方式來呈現聆聽教材。藉此屏除干擾學生聆聽的外在因素,也藉此留 下更多的聆聽教學教材。

六、教學時段之選擇與次數規畫

研究者參考國外學者 Faix 的看法,於早晨的導師時間進行輸出性聆聽教 學,教學過程確實比較沒有噪音的干擾,學生也比較有精神。此外,又不會因 佔用其他課程的時間,而導致研究時間緊迫或趕課的後果,是以研究者認為導 師時間確實是聆聽教學良好的時段。然而,透過問卷卻發現部分學生因太晚到 校,所以早自修的作業未能於八點十分前完成,造成學習時的壓力。故在正式 研究時,研究者對於早自修的作業安排應改變原來的型式,或與學生做好適當 的約定。

在教學次數方面,因考慮正式研究時每次教學後將做深入的焦點學生訪 談,並顧及到試探性研究後從問卷中得知的學生回饋(少數學生的早自修作業 本就未及完成,週二、五尚有短暫的升旗典禮),故擬每週排定兩次輸出性聆 聽教學。

貳、教學過程之省思

一、 討論標題

討論標題這個步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兩個功用,一為引起學習動機、

激發學習興趣,二為建立背景知識,促進聆聽能力提升。但從試探性研究中,

研究者發現教師若無事先進行討論秩序的詳細規畫、思考方向的明確引導,

不但無法增進學生聆聽學習的興趣,反而會帶給學生更多的壓力,甚至會造 成班級秩序在管控上的困擾。所以研究者認為正式研究時,應針對外在的討 論型式與內在的思考導引,分別進行適當的規畫指導,才能發揮聆聽策略的 效能。

二、 重點摘要

記筆記中的重點摘要對於學生而言,是一種陌生的學習策略,「寫出課 文大意」的課堂經驗更是讓學生提筆若舉千斤。所以教師於指導時,不但要 進行詳細的解說,更要明確的示範,以讓學生瞭解重點摘要之於聆聽學習的 益處,及其多樣簡便的操作方式。此外,使其充分的練習與廣泛的相互觀摩,

亦是使學生能發揮此一聆聽策略的訣竅。

再者,學生在記筆記時必當遇到一些困擾,教師應在播放聆聽教材的同 時,仔細觀察學生重點摘要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反應(如學生太在意無法 記錄完整,或有許多不會寫的字),並於教學後立即予以澄清解答,以免造 成學生的信心喪失。

三、 提問以澄清問題

在試探性研究中,學生雖能針對聆聽訊息中的疑點提出具體的問題,但 問題常會重複,造成教學時間的空轉。研究者認為,此現象之主要原因在於

此外,教師對於學生疑問的解答仍是以口語方式呈現,故學生若要有效 的將答案記下來,亦應透過重點摘要的方式將之記下,以達成學習的最佳效 果。

參、學習回饋之省思

一、 上課態度表現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皆能安靜而專注的進行聆聽學習,且透過問卷調查 也發現,學生不但認同聆聽學習的觀念,也喜歡這種上課的方式。但研究者 認為學生在討論標題、提出疑問、聆聽教師讀報時的態度,皆顯得不夠積極 (如沒有踴躍提出自己的意見、趴著聆聽或記筆記),而此種現象可能會讓學 生的聆聽能力打了折扣而不自知。因此,教師在實施聆聽教學時,除了應塑 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模式,更應隨時提醒學生擁有良好的聆聽態度與行為,方 能讓聆聽理解達到最高的成效。故在正式研究時,研究者可以利用迷你課程 來建立學生對於良好聆聽態度、行為的觀念,並於每次輸出性聆聽教學進行 前予以提醒,以減少研究變項以外的因素之干擾。

二、學生的建議

從問卷第 7 題--「你覺得老師在讀報時,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與第 12 題--「當你在練習使用記筆記的方法來摘錄聆聽訊息時,所遭遇到的困難是什

從問卷第 7 題--「你覺得老師在讀報時,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與第 12 題--「當你在練習使用記筆記的方法來摘錄聆聽訊息時,所遭遇到的困難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