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教育行動研究的實施是動態且具彈性的機制,其資料來源應為多元層面,以 形成所謂的「厚實描述」(吳明隆,2001;高敬文,1996),增加資料間相互的效 度檢驗(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是以本行動研究乃透過系統性的資料蒐集方 式,採用多種資料蒐集策略,期能更深入了解教學時的種種現象。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方法,主要利用「參與觀察」以了解學生在策略教學時的 反應與回饋。並透過「訪談」,以了解觀察所得現象背後隱藏的意義,及其心中 的想法。除透過參與觀察及訪談的方法來獲得研究情境下的資料外,同時並蒐集 學生每次聆聽後的筆記、學習單與回饋單,以做為「文件分析」的依據。此外,

並輔以研究日誌、數位影音媒體、問卷調查等,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以下分別 敘述之:

壹、參與觀察法

黃政傑(1996)曾歸納數個參與觀察最適合實施的條件:研究問題是有關於 人類意義和互動的參與者觀點、探討的現象是日常生活情境可觀察的、研究者能 接近適合的情境、現象受限於規模和地點可以做個案研究者、研究問題適合採用 直接觀察及其他方法蒐集質化資料。以上所述諸多要件,正符合本研究之特點—

研究問題乃日常教學情境中可觀察的、研究情境為研究者教學之班級、研究結果 只能應用於解決該班的問題、研究問題可透過多元化的方法來蒐集質化資料。再 者,參與觀察可以看到連續性脈絡的現象,反映出成員間的真實行為,較能建構 出完整的意義(嚴祥鸞,1996)。故本研究以參與觀察為蒐集多元資料的策略之一。

然而,教學現象豐富且複雜,研究者應事先計畫所欲觀察的內容(Ely, Anzul, Friedman, Garner & Steinmetz, 1991)。是以在本研究中,參與觀察擬用於學 生運用輸出性聆聽策略時,其聆聽的行為表現、反應,可分三階段實施。

1 聆聽報導前,討論新聞報導的標題以建立相關的背景知識。

2 聆聽報導中,學生記筆記與整理筆記時的情況。

3 聆聽報導後,學生提出問題以澄清自我疑慮。

研究者在每次進行觀察時皆使用攝影機來記錄影像資料,並隨時關注學生與 教師間的互動情形及個別行為表現。以下為課堂觀察時間:

本研究時自 96 年 12 月 6 日至 97 年 1 月 3 日止,觀察時間固定於每週一與每 週四早上的導師時間,遇到學校重要活動則彈性延後。

貳、訪談法

20 分鐘的科任課時間,在教師研究室進行訪談。訪談對象每次一組,時間約 10-20 分鐘。在訪談的結構上,研究者採半結構式問題為主,事先擬好訪談範圍的訪談 大綱,僅做為訪問時的導引或提示,研究者可視當日教學現象、訪談時的實際狀 況,增減問題內容、決定提問順序與用字遺詞,並針對當時值得探討的話題繼續 延伸追問。以下為研究期間正式訪談的時間表:

表 3-3-2 學生的正式訪談時間

序別 日期 時間 序別 日期 時間

A-1 2007/12/06 科任課前 20 分(電腦) C-6 2007/12/24 科任課前 20 分(音樂) B-1 2007/12/06 12:40-13:00(午修) B-6 2007/12/24 12:40-13:00(午修) C-1 2007/12/06 13:00-13:20(午修) A-6 2007/12/24 13:00-13:20(午修) A-2 2007/12/10 科任課前 20 分(音樂) A-7 2007/12/27 科任課前 20 分(電腦) B-2 2007/12/10 12:40-13:00(午修) B-7 2007/12/27 12:40-13:00(午修) C-2 2007/12/10 13:00-13:20(午修) C-7 2007/12/27 13:00-13:20(午修) B-3 2007/12/13 科任課前 20 分(電腦) A-8 2007/12/31 科任課前 20 分(音樂) A-3 2007/12/13 12:40-13:00(午修) B-8 2007/12/31 12:40-13:00(午修) C-3 2007/12/13 13:00-13:20(午修) C-8 2007/12/31 13:00-13:20(午修) B-4 2007/12/17 科任課前 20 分(音樂) B-9 2008/01/03 科任課前 20 分(電腦) A-4 2007/12/17 12:40-13:00(午修) A-9 2008/01/03 12:40-13:00(午修)

訪談大綱,題目如下:

1.在還沒有聆聽報導內容前,你了解標題的意思嗎?你覺得聆聽新聞報導前,先 討論新聞報導的標題,有沒有幫助你更了解報導的內容?請說說你們的看法?

2..你覺得聆聽報導時使用「記筆記的策略」,有沒有幫助你更容易記住報導的內 容?請說說你們的看法?

3.對於今天所做的筆記,你覺得滿意嗎?為什麼?

4.你覺得聆聽老師朗讀活動中,哪個部分你覺得最困難或不清楚要怎麼做?請說 說你們的看法?

5. 聽完報導後心中有沒有疑問?請說說你們是怎麼處理這些疑問的。

6.你覺得整個活動對你的學習有沒有幫助?為什麼?

7.有沒有一些想法或建議要和老師分享,或有沒有任何關於這個活動的問題要問 老師?

二、非正式訪談

非正式訪談取決於互動的自然流程中,大部分問題係從立即的情境脈絡中浮 現出來(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是以在參與觀察期間,若時間與情況允許,

則可伴隨進行非正式的訪談(Ely et al.1991)。本研究中,非正式的訪談即實施 於參與觀察期間,以及下課期間,依據研究者觀察之現象、結果,以隨性、自由 開放及探索的方式,向全體或個別學生發問,以了解學生的想法或遭遇的困難。

参、文件分析

本研究除了使用上述兩種方法外,亦採用文件分析法。文件內容包括蒐集 學生的筆記、學生的學習單、活動回饋單等。茲將文件內容說明如下:

一、學生的筆記

筆記的運用是輸出性聆聽最主要的策略之一,是以透過檢視學生的筆記,不 但可以了解學生對於訊息內容的掌握程度,更可以獲知學生輸出性聆聽能力的發 展狀況。筆記本內容分為「我覺得標題的意思是……」、「重點摘要欄」、「整理 與聯想欄」以及「我對聆聽內容的疑問」,五個部分(見附錄一)。透過筆記內容,

研究者可以了解學生對於報導標題的了解情形、筆記製作的效能、澄清疑慮的提 問能力、筆記再整理是否有助於聆聽的記憶與理解等等輸出性聆聽能力的表現。

二、學生的學習單

學習單(附錄二)乃針對聆聽教材而設計。因輸出性聆聽之目的除了獲取訊 息,亦在能進一步的解釋訊息(Dorthy Grant Hennings, 2000)。故學習單之題 目分為事實性問題與解釋性問題兩類。研究者欲透過學習單的檢核,瞭解學生是 否能充分獲取訊息內容,並能解釋、簡單推論訊息內容。換言之,聆聽完後所填 寫的學習單,是研究者瞭解學生輸出性聆聽能力的線索之一。

三、活動回饋單

活動回饋單(附錄三)在每次的教學活動結束後填寫,其目的在於透過學生的 立即性回饋以調整或改善研究者的教學方式。活動回饋單內容多以勾選方式呈 現,題目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對於研究者教學的建議,二為學生對於該次學習活 動的反省。

的焦點(王文科,1995)。

是以研究者會利用研究日誌來記錄研究現場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問題,以及 心中當時的想法,以協助自己在研究期間能透過持續的反省,來釐清教學時產生 的疑慮、發覺研究進行的困難所在,進而能對研究進行立即性的修正或補強。日 誌內容除了包括研究者對於教學歷程的感受、記錄活動中學生的表現,亦省思研 究過程所遭遇到的問題及相關想法。

伍、問卷

在行動研究中使用問卷調查之理由有二(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

一、為了蒐集除了使用問卷外無法確定的基本資訊。

二、為了評鑑一個介入方案的影響力,尤其是此研究方案並不適合使用其他 方法來獲得回饋時。

本研究除了訪問焦點學生外,為了能更清楚了解班上學生的想法,研究者也 設計了問卷(如附錄六)。以期能更深入的瞭解學生對於本教學活動各方面的反 應,並助於研究者對於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