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研究對象

計,第七節為資料分析與編碼,第八節為研究信效度的檢核,第九節為研究倫理,

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者學經歷與研究理念

本研究採質性之行動研究,而質性研究中所有資料的蒐集與詮釋,皆須透過 研究者主動予以篩選而決定,且研究的信、效度也繫於研究者本身的經驗理念、

方法論的技巧與敏銳度(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所以在質性研究中常將研究 者視為唯一的研究工具(黃瑞琴,1991),也就是說研究者是整個研究品質的關 鍵,茲將研究者的學經歷與研究理念說明如下。

壹、研究者學經歷

研究者自國立嘉義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畢業後,經一年的實習,即開始在國小 教育現場工作。在國小從事教育工作的六年中,對語文科教學甚感興趣,曾多次 利用暑假期間參與語文教學相關研習活動,並於工作之餘主動閱讀相關書籍,以 充實語文教學知能。教學期間因擔任中、高年級導師,故常指導小朋友參加朗讀、

演說、作文及字音字形等比賽,並在校內榮獲前三名的佳績。

因研究者對於語文教學的濃厚興趣,所以在民國九十二年開始報考師院體系

語文領域的相關研究所,並有幸於民國九十五年進入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 所就讀。其間「閱讀研究」與「說話教學研究」等課程的修習,對研究者教學知 能之提升頗有助益,而「語文科課程教學研究」則對研究者的語文教學理念亦極 具影響,及至修習「聆聽教學研究」更觸發了研究者欲探究此一領域的動機。

貳、研究者之教學與研究理念

研究者堅信,唯有讓孩子浸潤在濃郁的語文氛圍中,孩子才能聞到文學花朵 的馨香,看到語文世界的曼妙。所以研究者在教學時,著重營造語文的學習環境,

培養主動閱讀的習慣,故於班級推行持續性靜默閱讀、小書蟲圖書大餐以及讀報 活動等,希冀透過活動能讓孩子與文學建立良好的友誼,進而開啟孩子另一片寬 廣的學習空間。

在進入研究所進修後,研究者的視野因知能的獲得而更為開闊;對語文教學 的信念也因在課程中與師長、同學們的交流討論而更為明確。然而研究者也發 現,若能透過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在豐富語文環境中的孩子將更易吸取文學汁 液的精華。故對於學習策略相關課程,格外感到興趣,並能鑽研探究。而在國小 的教學實務中,研究者尤感於聆聽能力的培養對於學生的重要性。故當研究者修 習聆聽研究時,悉知良好適切的聆聽方法以及積極的聆聽態度,對於學生的學習 效果應有所裨益。因此,研究者開始思考如何學以致用,將課堂上所學之教學知

以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希冀能透過此行動研究對於學生之學習與研究者教學能力 之提升,皆有所裨益。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研究對象

壹、研究現場之描述

一、學校概述

實施研究的學校位於台中縣的鄉村地區,創校於民國八年,班級數十九 班,全校學生人數約六百五十人,是屬於仁類的國民小學。學校因位於學區 五個里的中心位置,因此,雖位於鄉村地區,但上課時常受到叫賣聲干擾。

校園面積大約一公頃,校園花木扶疏、清幽怡人,是一所精緻小巧的學 校,放學後許多社區人士都會來此運動。教室建築除了北面五層的教學大 樓,還有位於南面兩層的一棟老舊科任教室。因受限於校地面積的狹小,操 場只能設置於兩棟大樓之間,因此上課時常被運動場上的喧鬧聲所干擾。

學校同仁之間的相處,或行政與教學之間的互動,都十分和諧。但在各 項活動的推展方面,態度則稍嫌被動。以語文類的活動而言,學校除了每年 安排一次國語文競賽之外,甚少舉辦其他語文相關性的活動。

二、教學現場

實施研究的班級位於北面教學大樓的三樓,循大樓中間樓梯而上,在左轉第一 間教室。教室內設備擺置情形如圖 3-2-1:教室前為黑板,教室後為公布欄,兩側

窗臺下皆設有置物櫃。教室內共有二十七張書桌供學生學習使用,一張辦公桌供老 師批改作業,一張電腦桌供學生查詢資料,兩張長桌供打菜使用,兩張四方形矮桌 供小朋友進行讀報準備。教室後方還有以五個書櫃圍繞而成的學生閱讀區,此區鋪 有塑膠地板,設有一張小茶几,並置放舒適的坐墊及靠背,以營造溫馨的學習環境。

除此之外,尚有電視、媒體櫃等視聽媒材置於教室左前方,供教學使用。

24

7

貳、研究對象描述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帶的班級-五年三班全班 26 人為教學研究對象。為便於 資料歸納分析,以深入瞭解學生聆聽能力成長情形,以獲得質性行動研究之最 大效益,故本研究以國語領域一至五年級的總平均成績為依據,取高、中、低,

各三人為焦點研究對象。焦點研究對象為訪談的主要對象,其筆記、問卷、學 習單及上課表現情形,亦是本研究主要欲分析、觀察者。高程度組(A 組)為 1 號、17 號、22 號;中程度組(B 組)為 2 號、19 號、26 號;低程度組(C 組)為 4 號、10 號、21 號。

一、研究對象之一般學習行為

研究對象因居於鄉村地區,家長的社經地位普遍不高,因此並不特別用 心栽培孩子或要求孩子課業。所以研究對象的學習行為並不積極,只求完成作 業,通過考試;至於其他課外的知識,學習興趣並不高。且學生在家中閱讀課 外讀物的時間少,甚至回家後即不再進行任何課外讀物之閱讀。但大部分的學 生於上課時皆能夠安靜的聽老師講課,課堂上也能在老師循循善誘下踴躍發 言。

二、研究對象之語文學習背景

研究對象的語文能力,雖參差不齊,但因研究者為研究對象的導師,故

力。並透過內容與形式深究,讓學生能深入的了解文中義涵及文章表現手 法。為了拓展學習廣度及效能,另輔以學生報告的方式,讓學生透過蒐集 更多的相關新詞來充實閱讀不足的問題。此外,研究者更於每課文中,擇 取適當的段落當作美讀指導教材,讓學生透過吟詠文句,以達體會作者想 法、情感的效果。

(二)作文教學

為減輕學生寫作壓力,研究者先以不同主題的看圖作文來激發學生 寫作興趣,建立其寫作信心,再逐次引導學生進行圖片主題的思考與討 論,以銜接命題作文教學。進入命題作文教學階段則以漸進方式,透過 學習單(如:觀察記錄、五官感想法)與課堂討論(如:腦力激盪法、生活 經驗分享)來蒐集寫作素材,最後共同歸納寫作綱要的模式,以讓學生心 中有所言、下筆有所依。作文題目的編排則配合國語課本內容,以及學 生生活經驗。在文體訓練上,以記敘文為練習主體,並於五上第二次學 習評量後開始介紹說明文與議論文的寫作方式。此外,一系列的童詩創 作練習亦安排於整學年的作文教學中。

(三)持續性靜默閱讀

利用中午午修時間讓學生閱讀自己喜歡看的書籍。以培養其閱讀習 慣及激發其閱讀興趣。並鼓勵學生將讀過的書記錄在小書蟲圖書大餐的 表格上,每累積十本即給予奬勵、表揚。

(四)好書介紹

透過每個月定期一次的新書介紹,讓學生對課外書籍產生興趣,以 開拓學習眼界。

(五)讀報、剪報

透過閱讀、朗讀國語日報及剪貼文章,提升學生的讀寫及聽說能力,

並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擴展國際視野。

大體而言,在研究者推動一系列語文活動之下,學生的語文程度都能持 續的進步,家長也十分認同研究者的教學方式,並給於肯定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