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過程

是以研究者會利用研究日誌來記錄研究現場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問題,以及 心中當時的想法,以協助自己在研究期間能透過持續的反省,來釐清教學時產生 的疑慮、發覺研究進行的困難所在,進而能對研究進行立即性的修正或補強。日 誌內容除了包括研究者對於教學歷程的感受、記錄活動中學生的表現,亦省思研 究過程所遭遇到的問題及相關想法。

伍、問卷

在行動研究中使用問卷調查之理由有二(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

一、為了蒐集除了使用問卷外無法確定的基本資訊。

二、為了評鑑一個介入方案的影響力,尤其是此研究方案並不適合使用其他 方法來獲得回饋時。

本研究除了訪問焦點學生外,為了能更清楚了解班上學生的想法,研究者也 設計了問卷(如附錄六)。以期能更深入的瞭解學生對於本教學活動各方面的反 應,並助於研究者對於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解釋。

第五節 研究過程

壹、研究過程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依據行動研究「反省、檢討、修正之循環」的過程,

擬定本研究的研究階段。本研究之研究時間自民國九十六年三月至民國九十七年 五月為止,行動歷程約為一年兩個月的時間,之後為資料分析及撰寫研究報告階 段,全部時程分為六階段,分述如下:

一、 研究準備階段(96 年 3 月至 96 年 4 月)

民國 96 年 3 月,因修習聆聽課程而了解到聆聽效能不彰,可透過教學 策略予以導正。是以甫接觸聆聽課程時,即開始思考如何運用適當的教學 策略來改善學生的聆聽能力。因此,在和師長、同學深入的討論以及透過 相關文獻的探究後,不但產生一連串的想法,也初步確認了研究方向。在 確定研究方向後,更進一步的深入文獻探討,以精確的聚焦研究問題,並 擬定研究方案,設計教學流程。

二、 研究試探階段(96 年 5 月至 96 年 6 月)

在擬定研究方案後,研究者以任教班級的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 行試探性研究。教學時間以週一、週二、週四及週五的導師時間為主,並 以國語日報之焦點新聞、兒童新聞、專題報導三版內容中選取的文章為聆 聽素材。教學時著重訓練學生輸出性聆聽的使用技巧,並蒐集筆記、學習 單、錄影、問卷以及研究者省思札記等資料,加以分析檢討,以做為正式 研究時之修正參考。

三、 檢討反省與修正階段(96 年 7 月至 96 年 8 月)

在此階段研究者有較充分的時間來進行全面性的檢討,深入的解讀各 項資料所呈現的問題,並發現研究過程中的困難所在,以此做為修正下一 階段教學時間規劃、教學材料擇取、教學方式呈現的重要依據。

四、 正式研究階段(96 年 11 月至 96 年 12 月)

本階段根據第三階段之成效評估與反省,研究者以修正後的研究方案

五、 撰寫研究報告階段(97 年 1 月至 97 年 3 月)

本階段乃根據資料的分析和歸類,做最後的整理,如發現資料不足或 有疑惑處,則隨時請教指導教授及其他專家學者。報告內容旨在以多元觀 點來解釋教學成效,清楚呈現研究現場的實際情況,以澄清研究者之教學 理念,促進教學智能之成長,並供其他教學者參考。以下試以研究流程圖 示之。

三、檢討反省與修正階段 (96 年 7 月至 96 年 8 月)

1.評估成效與反省 2.發現問題與困難 3.深究文獻並與求教學者 4.修正行動方案

四、正式研究階段 (96 年 11 月至 96 年 12 月)

1.執行修正行動方案 2.資料收集分析 3.評估成效與反省 4.修正行動方案

五、撰寫研究報告階段 (97 年 1 月至 97 年 3 月)

1.整理資料、分析歸納結果 2.撰寫研究報告 一、研究準備階段

(96 年 3 月至 96 年 4 月)

1.初步閱讀文獻與討論 2.聚焦研究方向 3.界定並分析問題

二、研究試探階段 (96 年 5 月至 96 年 6 月)

1.擬定研究方案 2.執行研究方案 3.資料收集分析

圖 3-5-1 研究流程

伍、研究時程

第六節 教學方案設計

壹、教學策略

文獻探討中所呈列之輸出性聆聽策略共有七種,本研究採以「建立背景 知識」、「筆記的運用」、「提問以澄清疑慮」等輸出性聆聽策略為主要教學重點。

此三種輸出性聆聽策略可配合教學流程分別運用於聆聽前、聆聽時與聆聽後,三 者雖各司其職,亦能相輔相成,促使策略發揮最佳之效能。

此外,為了加強學生製作筆記的能力,研究者亦於正式研究進行前指導學生 透過「從說者處尋找幫助理解的線索」--掌握口語線索、尋找信號語詞與 5W1H 等等方式,來增加筆記製作效能。

而「資訊分類」與「發現計畫」兩相似的輸出性聆聽策略,若能透過聯絡教 學,於閱讀課時進行介紹,將更有助於聆聽學習的完整性。但在本研究中,因聆 聽教材事先經研究者篩選修改,故學生將不會因訊息的多樣性結構而受到困擾。

由於上述理由,本研究將不著重於此兩者。至於「監控」此一後設認知策略,因 對於剛升上五年級的學童而言,難度較高,且此一策略亦能在各種學習活動中練 習。是以為了兼顧學生身心發展能力,與整體教學效率,本研究亦未選用該輸出 性聆聽策略。

貳、教學材料

一、 教學材料之特色

聆聽教材擇選自國語日報的「焦點新聞」、「兒童新聞」,以及「專題報導」

三版。其特色分述如下(國語日報導讀,無日期):

(一)焦點新聞:報導國內重要教育政策、教育改革訊息、傳遞重要教育理念,並 報導國內外大事。

(二)兒童新聞:專為兒童設計的新聞版面,凡是和兒童生活、學習、休閒、健康、

娛樂相關的訊息,都有趣味和深入的報導。

(三)專題報導:對某一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以多元的面向作深入報導,讓者有 更深入的了解。

二、教學材料採用理由

採用國語日報的「焦點新聞」、「兒童新聞」,以及「專題報導」三版為研究 材料,理由有四:

(一)國語日報每日出版,材料容易取得。

(二)內容經過篩選且用字遣詞適合學生程度。

(三)新聞報導多屬說明、記敘文體,其主題明顯,所呈現之細節或說明亦圍繞著 主題進行描述,一如文獻探討中所介紹之循環主題。

(四)文本所含之知識訊息量豐富,適合學生進行輸出性聆聽能力的訓練。

(五)能藉此讓學生了解、關心周遭發生之事件,並拓展國際視野、增長生活常識。

三、教學材料處理原則

選自國語日報「焦點新聞」、「兒童新聞」,以及「專題報導」三版的聆聽教材

(一)以常用語詞替代艱深少用的語詞。

如:「請專業人士引導」,改為「請專業人士介紹」;「扭挫關節」改為「扭 動關節」。

(二)加入信號詞,讓聆聽者更易掌握訊息結構。

如:「在鳥類的繁殖期有些體型較大的鳥類……,有些體型較小的鳥 類……」,改為「在鳥類的繁殖期會有兩種行為,第一、有些體型較大的鳥 類……,第二、有些體型較小的鳥類……」。

(三)省略不必要的統計數字、專業術語,以及專有名詞。

如:「豐原署立醫院王宏賓醫生主任表示」,改為「專家也認為」;「延遲性 肌肉炎」,改為「肌肉發炎」。

(四)讓訊息的傳達更為直接。

如:「在台北市立動物園裡,好端端的站著休息,居然會被鳥攻擊!來自台 北縣的遊客葉玲君說……」,改為「在台北市立動物園裡,遊客好端端的站 著休息,居然會被鳥攻擊!她說……」。

(五)內容長短適中,約 300 至 500 字。

訊息內容太長,學生不但會失去聆聽的專注力,做筆記時也會有所困難。

是以過長的新聞報導內容,則節錄其中主要的部分即可。

此外,在試探性研究階段所進行的問卷調查中,部分學生反應說者若能說 得慢一點、大聲一點、清楚一點,將對筆記的製作有所助益。故研究者事先將聆 聽教材錄製下來,以控管聆聽教材每次呈現的品質良窳。

參、教學時間

Dawn Dewitt-Brinks(1993)在其針對 24 篇關於聆聽研究所做的質性後設分 析論文中發現,聆聽教學的時間長短對於教學成效並沒有直接明顯的影響,從 3

小時的教學到 25 分鐘的教學,甚至到短暫的 7 分鐘教學都能有效的增進聆聽能 力。此外,Faix 認為早晨時學生較為清醒,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引自 Hennings, 2000),而文獻探討中更論及情境因素(如聲音的干擾)對學生聆聽理解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乃決定配合每天約 30 分鐘的導師時間,來進行輸出性聆聽教學。

因為在此段時間,學生心情較為平靜,精神較為清醒,加上操場上沒有喧嘩聲,

鄰近教室亦無相互干擾的讀書聲。整體而言,該段時間是除了午修之外,本校最 為寧靜的一段時間。

肆、教學次數

每週實施次數之安排,一則考量研究者在校日數,二則參考試探性研究中學 生透過問卷調查所反應之感受,乃決定在每週一、四,二天來進行教學。

研究期間則考量到班級經營、學校行事及研究效果,故擬以兩個月的時間來 進行試探性研究,再以一個多月的時間來進行正式研究。

正式研究時的教學總次數為九次(未包括實施前的策略介紹與練習),但因本 研究為行動研究,教學成效之達成與否,乃決定本研究是否持續進行的最大因 素,是以當研究者發現學生聆聽能力已有顯著的提升,教學時不再產生新的問 題,或學生的反應重覆出現,已無新的訊息可供觀察,本研究教學即告終止,反 之則會持續進行。

一、聆聽前

本研究藉由討論標題的步驟,讓學生建立與聆聽主題相關的知識。而 討論標題時為了能讓學生活化原有的先備經驗,避免完全由教師重新灌 輸,所以討論標題的進行模式分為三個階段:

前面三次由全班一起討論,教師整合;中間三次由小組討論,並由組 長負責整合;最後三次則讓學生嘗試自行思考對於標題的認知。

二、聆聽中

學生運用輸出性聆聽策略,如記筆記、從說者處尋找蛛絲馬跡,來摘 錄説話內容的重要訊息。

三、聆聽後

(一)學生針對聆聽內容提出問題,以釐清自己的疑慮,修正與補充摘錄的重 要訊息。

(二)透過筆記的再製作,以連結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活化背景知識,以加 強對聆聽訊息的記憶與理解。

(二)透過筆記的再製作,以連結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活化背景知識,以加 強對聆聽訊息的記憶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