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益越少、爭議性越低、政治競爭度越小,那麼委員會對於此類法案的影響力便會 比較大。此外,也還要配合委員會自身的條件加以評估,如果委員會越能朝向專 業化的走向發展,那麼這類委員會對於法案審查所能發揮的影響力也就越大。另 外,在經過第二波國會改革之後,委員會具有決定法案是否交付黨團協商的權力、

在黨團協商過程中也必須要有委員會成員的參與、委員會席次改由政黨依比例分 配、委員會召集委員的連任限制也加以取消,這些制度上的改革,的確看出了些 許的成效,總體而言,第六屆立法院的常設委員會影響力是有所提升的,期許這 樣的正面發展能夠持續深化。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本研究在進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仍然受到了一些限制,因此沒辦法對 於部分問題提出更深入的探討。在此,即針對本研究的限制進行說明,同時,也 希望藉由這些說明,讓後進研究者能夠加以參考。

一、資料收集的補強

本研究受限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在數據分析上僅以第六屆立法院所有通過 一讀的法律提案作為分析對象。對於未通過一讀的法律提案,並未作深入的分析 討論。然而,這些未通過一讀的法律提案,事實上可能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質,

導致其未能通過一讀,以及交付常設委員會審查。建議後進研究者,可以針對這 些未通過一讀的法律提案,作更深入的分析,也許可以得到更多有趣的發現。

另外,本研究已經盡力取得各種資料來進行分析,但並未實地進行立法院現 場長時間的深入直接觀察,也沒有針對立法委員或國會助理進行深入訪談。雖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已經針對各個法案審議的狀況加以整理,並且印證了許多本研究所提出的 理論假設,但是,仍然有部分理論假設未能完全加以證實,儘管本研究試圖提出 可能的原因,不過,仍然不能排除有本研究未能掌握到的現實情況,影響了本研 究的理論檢證。建議後進研究者,在資源、時間、精力等各方面條件許可之下,

可以考慮加入直接參與觀察、深入訪談等方法,來進行研究,以利得到更多單從 法案審議過程表面看不見的東西。

 

二、觀察屆別的選取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的限制,並未選取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 之後的第七屆立法院作為研究對象。儘管選舉制度的改變,對於常設委員會在法 案審查過程中的影響力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還沒有一個定論,不過,這絕對是 一個值得加以探討的問題,建議後進研究者可以針對此一議題加以研究。 

 

        另外,本研究並未對於不同屆的立法院作分析。不過,不同屆的立法院,外 在的制度環境也就不盡相同,連帶的也就有可能影響到常設委員會的運作。後續 的研究可以考慮針對不同屆別的立法院,分析其常設委員會運作的情況。當然,

並不僅止於現有的屆別,後進的研究者可以持續針對往後每一屆立法院進行分析,

以利我國學術界建構出一個常設委員會運作情形的長時期觀察,進而建構出更為 完整的理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出版社。

王業立,2001,〈國會中的政黨與黨團協商〉,《當代》,171:78-85。

朱志宏,1995,《立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吳宗敏,1977,〈立法院常設委員會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吳昌錫,1995,〈立法院常設委員會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 論文。

周萬來,2008,《議案審議─立法院運作實況》,台北:五南。

黃士豪,2007,〈影響立法委員介入官僚行政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端,2000,〈立法院內不同類型委員會運作方式〉,《東吳政治學報》, 11:35-70。

黃秀端,2001,〈立法院委員會制度糾謬〉,《當代》,171:86-97。

黃秀端,2003,〈委員會制度:國會運作的樞紐〉,載於《解構國會─改造國會》, 瞿海源主編,台北:允晨文化。

黃秀端,2004,〈政黨輪替前後的立法院內投票結盟〉,《選舉研究》,11(1):1-32。

黃秀端、何嵩婷,2007,〈黨團協商與國會立法:第五屆立法院的分析〉,《政治 科學論叢》,34:1-44。

盛杏湲,2000,〈立法委員為什麼遊走在不同的委員會?〉,載於《政治制度》, 林繼文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

盛杏湲,2003,〈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影響力:一致政府與分立 政府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7(2):51-105。

盛杏湲,2005,〈選區代表與集體代表:立法委員的代表角色〉,《東吳政治學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1-40。

盛杏湲,2008,〈政黨的國會領導與凝聚力:2000 年政黨輪替前後的觀察〉,《台 灣民主季刊》,5(4):1-46。

盛杏湲,2010,〈議程設定與立法產出: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影 響力〉,轉變中的行政立法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

陳采葳,2003,〈立法院黨團協商制度對國會議事運作影響之分析(1996-2003)〉,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鳳珠,1996,〈我國立法院常設委員會之硏究(1993-1995)〉,國立台灣大學三 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怡君,2008,〈法案審議與議程阻絕─立法院第三屆到第六屆的分析〉,國立中 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濟群,1976,《立法院常設委員會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楊日青,1992,《立法院常設委員會之結構與功能分析》,台北:民主基金會。

楊日青,1996,〈為立法院常委會把脈〉,《理論與政策》,10(4):50-64。

楊日青,2002,〈從憲政走向探討立法院與常委會〉,《立法院院聞》,30(7):35-49。

楊婉瑩,2002a,〈立法院委員會的決策角色:以第三屆立法院為例〉,《問題與研 究》,41(4):83-113。

楊婉瑩,2002b,〈台灣與美國國會委員會:結構功能比較〉,載於《兩岸立法制 度與立法運作》,楊日青主編,台北:韋伯。

楊婉瑩,2002c,〈英國國會委員會之地位與角色〉,載於《國會改革與憲政發展》, 陳建民、周育仁主編,台北:國家政策基金會。

楊婉瑩,2004,〈立法院制度變革如何形塑立委行為-黨團協商制度的轉變分析〉, 民主化、全球化、議會角色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楊婉瑩、陳采葳,2004,〈國會改革風潮下黨團協商制度之轉變與評估〉,《東吳 政治學報》,19:110-15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謝芙美,2002,〈概述國會改革法案修正重點〉,《立法院院聞》,30(4):114-122。

蕭怡靖,2005,〈我國立法院資深制度之探討〉,《政治科學論叢》,25:105-134。

蕭怡靖,2007,〈我國立法委員選擇常設委員會之研究:以第五屆立法委員為例〉,

《東吳政治學報》,25(3):131-182。

羅清俊,2002,〈立法院常設委員會審查功能之實證研究:委員會資深程度與不 分區立委角色的影響〉,《月旦法學》,86:36-61。

貳、英文部分

Aldrich, John H., and David W. Rohde. 2001. “The Logic of Conditional Party Government: Revisiting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 In

Congress Reconsidered,

eds. Seventh edition. Lawrence C. Dodd and Bruce I. Oppenheimer.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Chaps. pp. 269-292.

Bachrach, Peter and Morton S Baratz.1962. “Two Faces of Power.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6:947-952.

Barbara, Sinclair. 1986. “The Role of Committees In Agenda Setting In the U.S.

Congress."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4(1):35-45.

Barbara, Sinclair.1999. “Transformational Leader or Faithful Agent? Principal-Agent Theory and House Majority Party Leadership."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4(3):421-449.

Cobb, R. W. and C.D.Elder.1983.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 The Dynamic of Agenda Building

.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ox, Gary W., and Mathew D. McCubbins. 1993.

Legislative Leviathan: Party Government in the Hous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x, Gary W., and Mathew D. McCubbins. 2005.

Setting the Agend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Eulau, Heinz. and Paul D. Karps. 1978. “The Puzzle of Representation: Specifying Components of Responsiveness." In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Continuiti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 Heinz Eulau and John C. Wahlke.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pp. 55-72.

Fenno, Richard F. 1973.

Congressmen In Committee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Hall, Richard. 1996.

Participation in Congress.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Johm D. Lees., and Malcolm Shaw. 1976. Committees in Legislatur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Durham,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Kiewiet, D. Roderick., and Mathew D. McCubbins. 1991.

The Logic of Delegation:

Congressional Parties and Appropriations Proces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rehbiel, Keith. 1991.

Information and Legislative Organization.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altzman, Forest and Steven S. Smith. 1994. “Principals, Goals, Dimensionality, and Congressional Committees."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19(4):457-476.

Maltzman, Forest. 1997.

Competing principals: committees, partie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ongress.

Ann Arbor, Mich.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ayhew, R. David.1974.

Congress: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New Haven and Lodo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Warren. and Donald Srokes. 1963. “Constituency Influence in Congres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6(4):43-56.

Nelson W. Polsby., Miriam Gallaher., and Barry Spencer Rundquist. 1969. “The Growth of the Seniority System in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3(3):787-8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Olson, David M. 1994.

Democratic Legislative Institutions: a Comparative View.

New York: M.E. Sharpe.

Roger H. Davidson., and Walter J. Oleszek. 1998.

Congressmen and Its Members.

Sixth edition. Washington, D.C.:CQ Press.

Steven S. Smith. and Christopher J. Deering. 1997.

Committees in Congress.

Washington, D.C.: CQ Press.

Weingast, Barry R., and William Marshall. 1988.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Congress; or, Why Legislatures, Like Firms, Are Not Organized as Marke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6:132-163.

Wilson, Woodrow. 1956.

Congressional Government : a Study in American Politics.

Cleveland : Meridian Books.

参、網路資料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

http://npl.ly.gov.tw/do/www/homePage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法案審查系統:

http://lis.ly.gov.tw/ttscgi/ttsweb3?@0:0:1:/disk1/lg/lgmeet3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第六屆法律提案審議進度追蹤系統: 

http://lis.ly.gov.tw/lgcgi/ttsweb?@0:0:1:/disk1/lg/lgmempropg06@@0.0510035061551623 04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歷屆委員會名單:

http://npl.ly.gov.tw/do/www/committee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