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理論與實施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理論與實施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理論與實施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理論與實施

在文檔中 研究生:朱巧馨 撰 (頁 43-46)

貳、 、 、 、功能性評量的實施方式 功能性評量的實施方式 功能性評量的實施方式 功能性評量的實施方式

第三節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理論與實施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理論與實施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理論與實施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理論與實施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理論與實施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理論與實施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理論與實施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理論與實施

本節就正向行為支持的意義、目的與特質,以及正向行為支持的實施策略與 實施步驟加以說明。

壹 壹 壹

壹、 、 、 、正向行為支持的意義 正向行為支持的意義 正向行為支持的意義 正向行為支持的意義、 、 、目的與特質 、 目的與特質 目的與特質 目的與特質

以下由正向行為支持的意義、目的與特質來說明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內涵。

一、正向行為支持的意義

正向行為支持廣義的定義是指適當地應用正向行為療育的系統與策略,協助 學生完成社會行為的重要改善(Center for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and Practice, 1998;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2;引自楊坤堂,2008,1-2 頁)。正向 行為支持是一種整體性的療育方法,旨在統整行為療法和教育療法,擴大學生生 活方式與體系的改變,因此正向行為支持乃是多面向的(Artesani & Mallar, 1998;引自楊坤堂,2008,2 頁)。

Dunlap 和 Heieneman(2005)指出正向行為支持是一種以價值為導向的方 法或過程,不是一套特別的技術,其功能是為了能減少行為問題的發生,增進正 向行為,並提高個體的生活品質。

劉文英和林初穗(2006)指出,所謂正向行為支持計畫乃是使用正向的行為 介入方式來增加適當行為及減少行為問題出現的次數,此種方法有別於傳統上介 入者常使用嫌惡方式的介入來減少行為問題的發生。

林惠芬(2008,43 頁)綜合整理國外學者對於正向行為支持的看法指出,「正 向行為支持」會教導學習者用替代的行為來表達他的需求,並且會因應行為問題 的發生而調整或改變現有的環境,以降低行為問題再發生的可能性,所以「正向

行為支持」相當具有教育性、正向性以及尊重性,也就是說,正向行為支持是結 合了行為支持計畫(behavior support plan,,簡稱 BSP)與功能性評量而成。

所謂正向行為支持方案並非固定的處理步驟,而是一種解決行為問題的思考 模式。研究者試圖經由功能性評量來找出研究對象之行為問題的功能,並考量研 究對象所處的生態環境後,提出適合研究對象個別需求的各項策略,期望不僅能 減少或解決行為問題的發生,更能增進研究對象溝通與社會互動等正向行為。

二、正向行為支持的目的

Bambara 和 Knoster(1998)指出,正向行為支持有四項假設:(一)行為 問題與環境因素有關;(二)行為問題對個體具有功能;(三)了解個體的社會脈 絡與行為功能才能有效介入;(四)正向行為支持計畫根基於當事人中心的價值,

並尊重其尊嚴、偏好和目標(引自陳泰伶,2007,29 頁)。

正向行為支持的目的除了減少行為問題外,還包括幫助個體表現出較好的溝 通行為、社交行為、自我控制技巧等正向行為,以及在其生活環境中能更積極主 動(Bambara, 2005a; Janney & Snell, 2008)。

正向行為支持是對於過去「後果本位、非功能性和消除型」的行為問題處理 策略的省思(Bambara, 2005a; Meyer & Evans, 1989;引自鈕文英,2009,9 頁)。

Bambara 指出過去的行為處理策略是「後果本位」的,強調給予不適當的行為「負 向後果」,以快速解決個體的行為問題,如個體有撞頭的行為,則讓個體戴上保 護頭盔,而非採取更具教育性的介入。這些策略是在行為問題發生後被動的給予 回應,且不考量行為問題的功能,故運用相同的策略處理相同形式的行為問題,

例如不管個體攻擊行為的功能為何,都採取同樣的因應策略。

針對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的行為問題,研究者採取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目的並 不在於短期的消除行為問題的產生,而是期望透過功能性評量的過程來了解研究 對象真正的需求,進而以調整生態環境、教導正向替代行為的方式,協助研究對 象不單是減少行為問題的發生,而能以正向的替代行為與人互動、表達自身需求 與吸引注意,進而增進社會適應。

三、正向行為支持的特質

Bambara(2005a)指出正向行為支持具有八項特質(引自林惠芬,2008,43 頁),以下綜合相關文獻(林惠芬,2008;陳泰伶,2007;鈕文英,2009)說明:

(一)以生態評量為導向

行為問題的發生是來自於個體與其所處生態環境互動的結果,個體透過行為 問題來傳達需求,因此先對個體所處的生態環境進行了解,再從中介入策略。

(二)以團隊為主

正向行為支持的進行是由對個體充分了解且願意投入大量時間為個體設計 與執行介入計畫的團隊。一般來說,團隊成員包含個體、個體家長、教師和學校 人員等,每位成員的知識及專業技術等背景都有助於發展個體的行為支持方案。

(三)以融合為導向

介入的目的在於改善個體在其生態環境中的人際關係,增進其融入社會的能 力,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四)具有個別性

正向行為支持是根據個體本身與其環境所設計之具體可行的介入計畫。

(五)具有尊重性

正向行為支持並非只由行為表現的後果來做處理,而是從個體的立場去思考 行為問題發生的原因與功能,因此特別著重個體的需求、喜好與興趣。

(六)具有預防性及教育性

透過改變前事事件或調整環境來減少行為問題發生;並於事先教導個體替代 行為以達到與行為問題相同甚至更好的功能。

(七)具廣泛性

不僅包括行為問題的處理與教導替代行為,更可因此改善個體的生活品質。

(八)具長期目標性

不只著重於行為問題的立即處置,而是提供終身的支持,隨著環境變化,介 入的策略也隨之調整。

本研究中研究者依循正向行為支持的八大特質,以研究對象能在目前的生態 環境-學校中融合為導向,經由相關人士資料收集法與直接觀察法來進行功能性 評量,找出研究對象行為問題的功能,規畫出尊重研究對象的個別需求、預防行 為問題發生以及教導正向替代行為的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再配合研究對象所處環 境中的重要他人,即家長、原班導師、班級中協助研究對象的同儕與資源班導師 等團隊成員共同執行,期望能改善研究對象人際適應能力與學習情形。

在文檔中 研究生:朱巧馨 撰 (頁 43-46)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