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正確用藥教育相關理論及策略之影響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正確用藥教育相關理論及策略之影響

一、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源自於 Miller 和 Dollard 於 1941 年所提出,用來解 釋人類和動物的模仿行為的理論。於 1977 年 Bandura 集其大成提出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和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概念。衍生至 1986 年 Bandura 提出一個整合性的架構來了解人類的 社會行為,並重申社會學習理論為社會認知理論的前身。

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有四大類概念:(一)行為的心理決定因素:

(三)行為的環境決定因素:包含(1)動機誘因、(2)促進因子;(四)

自我調控。Bandura(1986)認為自我效能有四個主要訊息來源,分 別是:(1)個人先前的成功經驗;(2)他人的成功經驗;(3)權威者 的說服;(4)情緒的引發(李蘭,2010)。

本研究將以社會認知理論作為教育介入的理論基礎,結合了環 境、個人和行為的多元化課程介入活動,實證結果在個人知識、自我 效能、環境及行為表現都達正向成效,社會認知取向正確用藥教育變 項,包括三個主要建構,其一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其二為結果 預期(Outcome expectations),其三為目標的選擇(Goals)。自我效能是 指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一項任務的信念,較偏重的是能 力問題,則表現在正確用藥自我效能。結果預期是指個人表現某一特 定行為後,認為可能會有什麼結果的個人看法,較著重個人的心像,

正面的結果預期可促進個人在某方面的行動,這方面與個人的價值觀 念有關,則表現在正確用藥態度上。目標的選擇則引導個人更多的日 後活動,則表現在正確用藥行為。

二、生活技能的涵義與教學活動介入

生活技能是指促進個人健全發展和降低危險和傷害的能力。擁有 較多生活技能的年輕人,在面對日常生活的各項挑戰時,能夠積極應 對,進而順利完成其發展和社會任務,能負起個人的生活責任,同時

滿足社會文化的期待。目前全世界已有 164 個國家通過「全民教育計 畫」,將生活技能教育(life-skills based education)作為培養人們健康 行為的態度和技巧的基本工具(王普善,2010)。

健康教育的目標在於健康行為的實踐,由覺知內化形成一個人的 價值觀念,生活技能是為適應性強、積極向上的行為舉止,所需具備 的各種能力。這些能力將使個人能夠有效處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 種需求和挑戰。尤其是指心理、社會和人際交往相關的ㄧ些能力。有 了這些能力,人們就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健康的關係,與他人 友好相處,並能夠以ㄧ種健康、有益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人生。生活 技能可以用於個人行為或是對待他人的行為中,也可以用於讓環境變 得對健康有益的行為中。

正確用藥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目前國內並無較為明確之課程計畫 與內容,有鑑於此,我國在藥物教育之課程與教學,仍有發展的空間。

研究者以生活技能與親子共學為正確用藥教育介入,希望家長與學生 能有更密切的親子關係外,能提升親子正確用藥知能。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03)所出版的「以技能為基礎的衛生教 育」,將14種生活技能分為三大類:社會技能(social skills),認知技 能(cognitive skills)和情緒調適技能(emotional coping skills)等三 類(WHO and UNICEF, 2003)。國內學者(郭鐘隆、黃久美,2007)

為使之更符合國內之需要,故在認知類技能加上「目標設定」技能,

三、以親子學習單輔助正確用藥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與成功的學校教育有助於學童的學習成就,二 者維持密切聯繫,不僅可增加學業的表現,獲得健康體能效益,更是 終生受用,目前親子共學氛圍有待加強,尤其繁忙的生活與壓力,再 加上網路等3C產品盛行,國人的親子閱讀風氣需要提升。加強學校與 家廷的溝通是父母參與兒童教育計畫的環節,透過溝通可促使家長重 視兒童的教育,改善對學校的態度,改進教育子女的方法(吳武典、

林繼盛,1985)。家長透過學校設計的親子學習單,可達到與學校的 溝通,增加學童的正確用藥的知能,在一般教學時,則運用《親子學 習單》建立學校老師、家長、同學的溝通管道(許正昊、林明傑、姚 冠汶,2014)。紀雪雲(2012)研究報告中提到經過用藥安全教育介 入後,師生用藥認知雖然都提升,但認知率達9 0 % 以上者不高,用 藥認知和行為都有改善。仍需持續強化正確用藥的生活技能,故本計 畫希望提升學童正確用藥生活技能之自我效能。

在國小時期推動正確用藥教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很多國外的 研究報告顯示,學校健康教育將可教導青少年日後正確使用藥物的認 知(Hämeen-Anttila, Bush, 2008),學校教育能與家長維持密切聯繫,

有利於學生的全人發展,皆是有益於品格和學業正向發展。以學校為 基礎的正確用藥教育不僅有益於青少年,而且還需要家長和專業人士

的支持(Costello, Wong & Nunn﹐2004)。國外學者Ross-Durow、

McCabe 和 Boyd(2013)研究報告指出在過去6個月當中15-17歲的

青少年,佔有83.4%的比率,在無家長監督的情況下服用處方藥(例 如:止痛藥、鎮靜劑等),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避免青 少年在無家長的監督情況下服用處方藥,親子共學可加強學校與家長 及學生正確用藥全方位的成效。

青春期發育時期的特點,是大腦神經的增加與改變的關鍵點,特 別是大腦區域獎賞回饋系統和情緒認知反應區,所以為日後成年時期 的重要紮根階段(Steinberg, 2010),而青少年認知功能的培養,家長 的參與是重要層面(Gottfredson &Hussong, 2011)。家長應告知正確 藥物的劑量,分享藥物使用的風險,控制藥物使用的重要性,以及正 確處理剩藥(Boyd, Anderson&Rieckman, 2011)。提升家長和青少年 認識非處方藥的風險,需要從政策與供應商及藥師等多方面著手

(Twombly & Holtz, 2008),學校的健康教育應當列入更為完善正確 用藥的課程,裨益青少年能有正確用藥認知與行為。

另外在民眾家中剩餘藥品如何正確的處理,是近來受到各界關注 的議題。對於民眾普遍遇有剩餘藥品不知如何回收處理之現況,潛藏 的是用藥安全、環境污染、及醫療資源浪費等問題,其重要性不容輕 忽(陳怡靜、姜郁美、陳立奇,2012),親子共學的正確用藥教學內

容,需要加入剩餘藥物回收相關資訊的教學內容,促進更完善的正確 用藥教學計畫執行成效。

第五節 正確用藥現況與實證研究

一、國內正確用藥的現況

史麗珠等人(2010)的研究中指出在民眾用藥安全行為總分,結 果顯示民眾用藥安全行為在不服用他人或來路不明的藥物最好,不重 複看病領藥次之,而以醫病溝通和觀察用藥後的反應最差。其中醫病 溝通和民眾主動性與醫療人員互動最為相關,結果顯示民眾與醫療人 員的互動仍是屬於較被動。

研究臺灣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瞭解正確用藥用語認知與用藥行 為,發現國小學童正確用藥用語認知分數較高者,用藥行為較為正向 (紀雪雲等,2009)。學者針對全國大ㄧ學生 6270 位進行用藥知識與 行為的調查,發現用藥知識、態度會影響其用藥安全行為,當用藥知 識正確率愈高、態度愈正向,用藥安全行為愈好(Hsiao,Lee,Huang﹐

Chen&Chen,2006)。許郁琦(2009)研究 518 位中部國小高年級學童 用藥認知,發現正確用藥認知得分較高者,其用藥行為較正向。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發現有待加強全民用藥知識與行為,除了生病 時能主動詳述告知醫師,有助於診斷,如飲食習慣、考試、開車或懷

孕等特殊情形;領藥時除核對姓名、應檢查藥品外觀、數量、治療用 途及副作用等,確實清楚用藥時間與方法,拒絕誇大不實的藥品,並 能建立與醫師、藥師的諮詢管道,以提升國民正確用藥的安全效能。

從校園實施正確用藥的課程,為最直接可以擴散到家庭以及社區。

二、國內正確用藥的實證研究

有關正確用藥五大核心能力中的素養,著重藥物使用方法及正確 用藥態度,對於有病看醫師、如何清楚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及領藥後 有疑問時,能主動諮詢醫師或藥師等正確用藥核心能力,涉及部份國 小課程用藥安全的教學,皆為一節,學生只能獲得部份正確用藥相關 知能有限。

學童的用藥安全知識,從校園教育著手是最直接且符合經濟效 益,美國青少年濫用藥品之嚴重,足堪國人引為借鏡,要降低青少年 濫用藥品,研究人員發現,政府當局認為教育方式是最佳的方法,因 此每年在這方面投入很多的經費(黃萬居、趙憲麟,2004)。然而目 前在教育與衛生單位的結合,正確用藥的課程教育,尚未全然在校園 形成一股潮流,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投入與努力,國內校園以正確用藥 教育介入之相關研究(表 2-5-1)。

吳淑華(2011)在「生活技能教學方案對學童用藥安全之成效」

研究中,研究者配合學校行政上的課程活動的安排,以不影響學童課

業進度為前提,利用早自習時段進行教學活動,利用 PPT 簡報及學習 單等進行教學,針對實驗組學生以生活技能之用藥安全五大核心能力 教學方案介入,課程共有三單元,每週上課一次、每次四十分鐘,共 計一百二十分鐘,每單元活動結束時,發給課後學習單,由學童返家 後填寫,一週內完成,隔週參與活動前繳交,實施三次教學課程後,

實驗組與對照組同時實施後測,教學課程名稱為:單元一「說清楚講 明白」,單元二「吃藥停看聽」,單元三「與醫師、藥師做朋友」。實 驗組接受生活技能教學方案後,實驗組顯著高於對照組。

朱淑敏(2013)在「正確用藥教育介入之成效研究」中,研究者 以某國中為實驗組 116 人,及相似背景的學校為對照組 99 人,設計

朱淑敏(2013)在「正確用藥教育介入之成效研究」中,研究者 以某國中為實驗組 116 人,及相似背景的學校為對照組 99 人,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