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正確用藥知識、態度、行為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青少年正確用藥知識、態度、行為相關研究

識、態度、行為不足情況下,造成的青少年的健康威脅與醫療的成本 居高不下,因此有關於青少年正確用藥的研究值得深入探討,以下就 青少年正確用藥之相關研究進行討論。

一、青少年用藥的知識

紀雪雲等人(2009)進行國小高年級學生正確用藥用語認知與用 藥知識之研究,研究對象以臺灣地區國小高年級(五、六年級)學生為 收案對象,研究顯示用藥知識偏低,以藥袋標示飯後吃藥(75.8%)及 一天吃四次(73.8%)正確率最高,而在飯前、藥效、重複用藥、藥物 不良反應、處方簽及慢性病連續處方簽,多數高年級學生並不清楚,

在簡易用藥知識測量結果平均得分為 5.11 分(總分 10 分)。由此可見

未來正確用藥教育目標,需要提升青少年用藥知識的水平。

黃莉蓉(2010)調查2766位國小高年級學童,結果顯示在正確用 藥五大核心能力中,「核心能力一:清楚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部分,

國小高年級學童具有『向醫師表達自己有無考試、騎車、開車』的認 知者未達兩成。「核心能力二:看清楚藥品標示」部分,具有『對於 藥品標示是否符合治療該次的病』的認知者約四成,「核心能力三:

清楚用藥時間、方法」部分,具有『飯前服藥時間』的認知者僅約三 成,「核心能力四:做自己身體的主人」部分,具有『親朋好友、廣 播電視公園廟口及市場介紹販賣藥品』的認知者皆超過六成,「核心 能力五:與醫師、藥師做朋友」部分,具有『服完藥後發生藥物過敏、

加重病情及擔心藥物副作用』的認知者皆超過六成。我國推動正確用 藥教育已多年,正確用藥五大核心能力,應更落實於青少年日常生活 中,尤其知識就是力量,迎接知識經濟時代,提升青少年用藥知識,

有待全民更加努力往前邁進,創造我國健康素養有更多活水源頭。

二、青少年用藥的態度

在很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顯示,青少年時期自行使用藥物的方式 與態度會延續至成年(Hämeen-Anttila, Airaksinen, Vainio, Bush, &

Ahonen, 2006)。朱淑敏(2013)研究指出,國中七、八年級學生正

確用藥態度屬於中等程度,而在「我認為只要生病時就應該去看醫

師」,回答「非常同意」27.3%及「同意」23.3%,僅有50.6%的學 生傾向正向態度,高達37.7%的學生保持「中立意見」,部分學生認 為生病時不一定要就醫,自行服用藥物治療,或無法正確執行自我療 癒的方式,以至於可能延誤治療時機,故需要增進學生正確就醫之態 度。在「我認為服藥後病情未如預期改善時,就應停藥,再換別家就 醫」,回答「非常同意」16.3%及「同意」18.6%,僅有34.9%的學 生傾向正向態度,但高達30.7%的學生保持「中立意見」,故需要增 進學生就醫與疾病療癒的正確觀念,讓學生清楚勿自行停藥原因。

三、青少年用藥的行為

(一)處方藥與非處方藥濫用行為現況

國外調查顯示,大多數的青少年曾使用過非處方藥,其中止痛藥 是最常被使用的非處方藥(Wilson, Singh, Blumkin, Dallas & Klein,

2010),非醫療用途處方藥的非法使用有上升情形。

近年來不少國外研究處方藥與非處方藥濫用的相關文獻,發現 青少年濫用的情形有升高的趨勢,研究報告指出,約有 20%的青少 年有共同分享處方藥的潛在風險,鼓勵青少年要為自己的健康有更積 極的責任(Goldsworthy& Mayhorn,2009)。加強青少年健康風險認知,

是未來教育目標,有研究報告指出認知風險較高者,較不可能從事危 險行為(Larsman, Eklöf & Törner, 2012)。此外,家長能做好管理家

中的藥物放置,是正確用藥教育的一環,也是用藥安全行為不可或缺 的因素,研究指出專業人員應提醒父母能控制家中的藥櫃,藥物不留 在檯面可限制小孩自行取用(Boyd, Young, Grey & McCabe,

2009),故推動正確用藥教育活動中,管理家中藥物的放置,列為教 育目標的要素。

(二)親友用藥行為影響青少年

周思源等人(2006)的研究顯示家庭環境是影響青少年心理發 展的因素之一。我國目前老人人口佔占總人口比率 12%(國家發展 委員會,2014),我國的家庭結構仍屬於三代同堂居多,根據統計老 人將自己的藥品推薦給親朋好友的情形較多(林劭、張佳琪,2012),

國人多重的用藥習慣頗多,間接影響到青少年用藥行為。黃莉蓉

(2010)調查 2766 位國小高年級學童,結果顯示在正確用藥五大核 心能力中「核心能力四:做自己身體的主人」部分,受到親友因素影 響較多。健康行為的養成就像打預防注射一樣,需要幾個劑型的組 合,增加個體的長久免疫力,相對地健康行為才能建立良好的習慣與 效能。所以要真正成為行為模式的一部份,仍需長期的宣導與教育(蕭 德貞,2007),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提升青少年的正確用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