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武東堡的農業活動型態

第四章 經濟生活網絡的形成…

第一節 武東堡的農業活動型態

武東堡地區,因有平原及台地的地形差異,故農業活動也有明顯的差異;但 此地除了地形的差異之外,水源的取得也是另一個影響武東堡居民農業活動型態 的重要因素。本節將先描述武東堡平原與台地上不同的水利建設,於瞭解水利建 設的影響後,再進一步討論各地形區的農業活動型態。

一、武東堡的水利建設

臺灣西部平原的漢人移墾,常常因有水圳的開發,而加速移墾聚落的形成。

水圳的開發方便了農產作物的灌溉,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有了農業發展才能負載 更多的移民,也因更多的移民而能生產更多的農產作物;在基礎溫飽之後,進而 有經濟作物的生產。

彰化平原的開發後,漢人的耕作以水稻為主,而水稻的種植特別依賴水利建 設,因此真正促使彰化平原的普遍開發,以及土地的被充分利用則有賴水利灌溉 系統的完成,以下就分別以武東堡的平原與台地的水利建設來敘述:

(一)平原的水圳

武東堡地區屬於彰化平原的南部,是著名的水圳--「八堡圳」的灌溉區域。

123八堡圳乃施世榜以墾戶施長齡之名入墾彰化平原後,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 著手開鑿,歷時十年始竣工,又名「施厝圳」。八堡圳的灌溉區域至少涵蓋一百 零三庄約一萬二千餘甲的土地,其包含的範圍介於今濁水溪與洋仔厝溪間、及彰 化平原的東半部近八卦台地的地區,124水源源於濁水溪,於今二水鄉鼻子頭(東 螺東保)附近,引水而入,向北流經本研究區武東堡。

本區平原地區的灌溉水源除了八堡圳之外,另有黃仕卿所築的「十五庄圳」

及鄧遜有所開的「鴻門圳」、「大高圳」。據《彰化縣志》記載:「十五庄圳,在大 武郡保,康熙六十年庄民黃仕卿築。」125,其完成晚八堡圳兩年,水源與八堡圳 的本圳同源於濁水溪,故現今稱為八堡二圳,灌溉社頭、田尾等地,武東堡的大 紅毛社,即有八堡二圳經過。之後又有鄧遜有引八堡一圳水源,築鴻門圳及大高 圳;鴻門圳灌溉武東堡內灣、香山、普興、埤斗、許厝寮、石頭公、舊社、湳雅 等地。而大高圳相傳是古大武郡溪,其引八堡一圳水源後,再併入沿清水岩坑流 下的清水岩排水溝、及沿太平坑流下的太平坑排水溝,現今合稱為舊社排水溝,

灌溉武東堡舊社及社頭一帶。

由上文可知:武東堡平原地區,不僅有彰化平原最大的水利工程八堡圳及十 五庄圳經過;更有引自八堡圳及山麓坑谷間的水溝的水源所修築的鴻門圳、大高 圳穿插其間,其灌溉水源豐富,因此非常有利於農作。

(二)台地的水崛

武東堡台地地區位於八卦台地西南方,而八卦台地由於平均海平面高度約在 200 至 400 公尺之間,台地上最為缺乏的就是水。最早居住在台地上的平埔族人,

123 八堡圳灌溉區域包含:東螺東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馬芝堡、線西堡及二林上 堡八個堡。

124 王崧興(1976)〈八堡圳與臺灣中部的開發〉《臺灣文獻》26(4),頁 45-49

125 周璽(1993)(原出版年 1836)《彰化縣志》(卷二規制志水利篇)台中:台灣省文獻會,頁 56

都是靠坑谷底下的地下泉水來作為民生用水;在清代漢人入墾之後,欲克服此種

陸移民來台耕墾,鼓勵稻米和甘蔗的栽植,於是漢人入墾的數目日益增加。清領 後武東堡的漢人移墾與水利建設開發相繼完成(如上一小節所述),耕田與聚落 得以發展,且由於漢人的移入,促使本區稻作日益普遍。

1895 年,日本政府統治臺灣,為積極的榨取台灣的產業資源,在專制的總督 政府協助下,由日本大商社掌握了當時台灣經濟的兩大支柱:米穀與蔗糖;當時 彰化平原和台中盆地為米糖共存區,但其中八卦台地以西的平原地域(即舊濁水 溪、八堡一圳、二圳的灌溉區域;包含本研究區),大多單以稻作為主要的生產,

不兼種甘蔗。

陳國典(1998)即說到:「本區土壤極為肥沃,水利灌溉和排水都很方便,

所以是水稻、蔬菜、水果、甘薯等農作物栽培的耕作區域。」130

由上文所述,武東堡平原地區,因氣候良好加上水圳灌溉水源充足,土地終 年可以利用,從清末至日治初期農業的活動型態以種植水稻為主,同時也有部分 蔬菜、水果、甘薯等種植。

(二)台地區

武東堡的東半邊為八卦台地,而台地因地勢高亢,地形起伏,以致耕地零碎,

不易利用與管理,土壤多半瘠薄,且易受雨水沖蝕,加以缺乏灌溉水源,故耕地 多為旱田。根據趙珮儀(2001)的研究顯示,清代八卦台地的土地利用,坡度介 於 0-10%水源較充沛的平坦面,大部分以水田耕作為主;坡度大於 10%較乏水 源的坡地,成為住民種植牧草牧養、栽植雜果、什木刺竹與茅草等旱園墾耕活動 之地。日治時期,坡度在 0-10%之間有甘蔗及陸稻等作物,15%以下有鳳梨的分 佈,其餘則是旱地果樹及旱地雜作零散分佈於坡度較高的山坡地。131

位於武東堡的名間鄉鹿鳴、土地公崎及皮仔寮一帶,由於地處台地面上,地 勢平坦面積較大,除了有少部分稻作之外,根據當地耆老的敘述,日治時期這邊

130 陳國典(1998)《社頭鄉志》未付梓,頁 195

131 趙珮儀(2001)《八卦台地土地利用》頁 46-68

是一大片的甘蔗園。132其他於八卦山麓以及八卦山丘陵等坡度較大地區,則全部 是水果的栽植;主要以鳳梨、芭蕉以及龍眼為多。

由以上可知,武東堡的台地區由於地形限制及水源不足的影響,農業活動型 態以旱作為主。在台地平坦面上,多種植鳳梨、甘蔗及薯類;山坡地則以龍眼、

荔枝及芭蕉等果樹為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