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民國時期臺灣路跑歷史

第四章 個案背景

第二節 民國時期臺灣路跑歷史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民國時期臺灣路跑歷史

劉彥良 (2007) 訪問高齡馬拉松選手過程中提及,1945 年日本政府於二戰 無條件投降,光復當年日本人即撤離台灣。由於為了恢復家園,至隔年才舉辦第 一屆台灣省運動會,其中第二屆省運會才納入男子馬拉松比賽。女子馬拉松比賽 遲至 1983 年,第三十八屆省運會才被納入。路跑賽事的男子女子的顧客分層自 那時起正式確立。另外路跑選手都是各縣市最優秀的前兩位專業運動選手。

民國六十六年,中華民國田徑協會理事長王惕吾邀請「亞洲飛越羚羊」紀政 女士擔任總幹事。紀政女士認為田徑協會除了要專注訓練有天賦的國家隊員之外,

也必須把運動的層面拉大到廣大民眾,因而「全民運動」是紀政女士上任後的首 要目標。

壹、 金山馬拉松錦標賽 (1979~1983)

1980 為莫斯科主辦的奧運會,日本欲重奪奧運會馬拉松金牌,於是經媒體 報導之後,也感染了周邊的亞洲國家。在國內引起熱議之後,紀政女士領軍的田 徑協會於 1979 年 3 月 18 日上午 6 時在當時台北縣的金山到石門路段舉行 第一屆金山馬拉松錦標賽。當時賽事吸引了 364 名選手參加,且分成男女組別,

也是國內史上真正第一次公開於民眾的馬拉松賽事。主打全民運動宗旨從一開始 的艱難慢慢被民眾接受,日後選手人數穩定上升,第四屆吸引了 659 名選手;

第七屆吸引了 900 名選手。可惜第七屆之後因為交通管制困難以及風太大等因 素停辦。直到 15 年後在台北縣路跑協會的努力爭取下才復辦,也發展成今日國 內唯一有 IAAF 銅牌認證的萬金石馬拉松。

貳、 恆春馬拉松 (1983~1984)

為了讓全民路跑南北發展平衡,田徑協會於 1983 年在恆春鎮舉辦了第一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恆春馬拉松。相比起金山馬拉松,恆春的道路寬敞,交通管制容易。由於此時北 部唯一的公開賽金山馬拉松已停辦,導致第二屆恆春馬報名人數超過一千人。然 而可惜的是,雖然隔年即是恆春建城 110 年,但還是因為落山風以及亞熱帶氣 候因素而停辦。

參、 曾文水庫馬拉松 (1984~至今)

第二屆恆春馬之後,同年年底 12 月 30 日,田徑協會與台南縣政府選擇在 台南縣楠栖鄉舉辦曾文水庫馬拉松。恰好隔年恆春馬停辦,從此曾文水庫馬拉松 就取代了恆春馬,成為台灣南部最重要的馬拉松賽事之一。直到 2017 年為止,

曾文水庫馬拉松已舉辦了 34 屆,除了 911 大地震停辦一年之外,其餘年份都 如期舉行,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賽事。

肆、 台北國際馬拉松賽 (1986~1989、2001~至今)

劉彥良與黃德政 (2007) 指出,為追隨世界當時世界各國舉辦城市馬拉松的 風潮,台北市政府、田徑協會與日本民放株式會社合作於 1986 年 3 月 9 日舉 辦了第一屆台北國際馬拉松賽。當年參賽人數紀錄為 2269 人;1989 年即暴增 至 19513 人,是台灣實質上第一場城市馬。起跑點為總統府前廣場。

然而 1990 年因為台北市興建捷運系統而不得不停辦,直到 2001 年才重辦,

同時該年的賽事也被國際田徑協會列入行事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主辦單位已不 再是田徑協會,而是由中華民國路跑協會、家樂福文教基金會以及台北市政府負 責。參賽人數大約為 5000 人左右。起跑點改至台北市市民廣場。

值得注意的是,2004 年台北城市馬拉松獲得 ING 安泰人壽為期三年的全 額贊助,並獲得冠名,馬拉松全名為「ING 台北國際馬拉松比賽」。由於資金注 入,三年期間台北馬的質量有了明顯得提升,包括提供高額獎金吸引國外專業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手、2005 年使用晶片計時系統以及大量招募志工參與賽會行政工作。

三年過後,由於交通管制不佳以及行車文化不禮讓的緣故,台北馬遭受媒體 與學者的大力抨擊,ING 有意不再贊助。最後在路跑協會以及台北市政府保證會 維持交通良好秩序的前提下,決議再繼續贊助三年至第十三屆, 2009 年。然而好 景不長,兩年之後 ING 安泰人壽被富邦金控收購,因此 2009 年開始這項賽事 即改名成富邦臺北馬拉松;2013 年更名成臺北富邦馬拉松;2015 年更名為臺北 馬拉松,並停止接受各單位冠名。

伍、 小結

除了上述由田徑協會發起的賽事,之後台灣各地也陸續由不同主辦單位舉行 了醫常又一場的代表賽事,包括 1987 年的基隆馬拉松、1992 臺北國際國道馬 拉松、1993 年的梨山馬拉松、2000 年的台東馬拉松、2003 年澎湖馬拉松等等。

可以發現地點對路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資產與價值,顧客分層也由早期的本島人、

內地人進化成男生組、女生組、以距離分組等。同時關鍵夥伴以及民眾的支持度 會影響賽道的交通管制;贊助商冠名與否也反映了資金贊助對賽事規模與成功有 直接影響,且慢慢由單純的運動活動轉變成大型商業活動。

雖然各個賽事的價值主張不竟相同,然而其商業以及運作模式相去不遠。由 於多數都是由同一個主辦單位舉辦多年,或者同一個主辦單位舉辦多場賽事,所 以商業模式可以不斷複製。這樣的做法有利也有弊,許多指標性賽事舉辦時間為 秋末至初春,複製商業模式可以讓主辦單位在匆忙的短時間內處理大小細節;然 而對於跑友來說,除了地點改變以外,有時候跑友無法在眾多賽事中感受各個賽 事價值的差異,年復一年會開始感覺不再新鮮以及疲勞,導致舊客戶慢慢流失或 者轉往國外賽事等現象。由此可見在台灣悠久的路跑歷史中,商業模式的穩定度 帶來路跑熱,但如要避免成熟產業的衰敗,商業模式及價值主張有進步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