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永續發展概念之源起與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永續發展概念之源起與相關理論

要了解永續領導的意義、目的、功能、對象及內容等概念,必先要釐清 永續領導的層面、因素與整體脈絡。本節針對永續發展概念之源起,包括永 續性及永續發展等方面先進行概念分析,再從永續領導之相關理論做進一步 之探討。

壹、 永續發展概念之源起

一、 永續性概念

近年來受到全球政治人文和經濟方面的快速變遷,以及漸漸趨近難以預 測的氣候變化等因素之影響,永續發展及教育的永續領導更成為 OECD 重要 的研究課題(Salim,2007)。永續性理念延伸出永續發展的槪念,而領導應 能促進組織永續發展,領導的本質應該轉化成為組織發展的催化劑,重視領

12

導的成效和影響的永續性,也就是說,永續性和永續發展應該被視為永續領 導理念發展的基石(引自葉連祺,2009:140)。而教育的永續性議題其實 是一個新興的議題,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 , 2002 ) 在 教 育 永 續 性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的報告中曾指出,教育的永續性是一種 未來我們目前尚無法預測的議題,各種教育方面亦正尋求各種可能性與多方 面了解,並參與各種馬不停蹄的變革腳步。因此教育的永續議題是一種動態 的、持續不斷改變的新視野。値得在教育現場工作者加以探究。

永續(Sustainability)一詞是一個口號標語(catchword),不僅引 起環境科學家及行動者之注意,更引起一些主流經濟學家、社會科學家及政 治決定者之關注(Holdren et al.,1995),這些現象在UNCED於1992年在里 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舉行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在為期 十二天的會議中簽署了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生物多樣性公約,全面展現人類對於永續發展之新思維與努力之決心。若從 時間縱軸觀之,可分述如下:

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人類環境會議中(UN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 in Stockholm),提出環境管理及環境評估之重要性

(Dubose et all., 1995),即使當時環境與發展兩個概念尚未形成強烈對 比。但跡象顯示經濟發展的模式需重新思考(Mebratu,1998)。由這個會議 中可見永續概念形成之端倪,其涵蓋社會的、經濟的以及環境的多種因素及 層面。

1980 年初期 Lester Brown 提出永續一詞,這個概念是從環境的研究領 域首先被提出,Lester Brown 是 Worldwatch Institude 的創辦人,他將永 續社會定義為:當一個社會在滿足它本身的需求的同時,並不會對未來的世

13

代的發展機會造成任何削弱或消滅之情形。

1987 年世界環境發展委員(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將環境保護與全球經濟發展結合,完成「我們共同的 未來(Our Common Future)」此份報告,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布朗特蘭報告書

(Bruntland Commission Report),明白陳述永續性的涵義,此宣言之目的 即是要清楚的呼籲全球對自然環境與對弱勢族群的認同與關懷。依據 Mebratu(1998)的觀察指出布朗特蘭報告書對永續性的定義包含兩項重要 的關鍵:

1. 「needs」(需求)概念,特別指出世界各地窮人的基本需求要優先 被考慮。

2. 「limitations」(限制)概念,特別指出環境的限制,環境要供給 人類因科技進步和各社會組織現今和未來世代的廣大需求,但環境 資源其實是有限的。

這份報告書深獲各界廣大的認同,因為它同時含括貧窮問題、環境問 題改進與社會均等及經濟成長等問題,Pearce 和同事們(1989)指出,從 政治面而言,布朗特蘭報告書確實是大家所能一致認同的定義。

若從文字之起源來探討永續性,其英文為 sustainability,係一名 詞,根據 Longm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所稱,乃是原文 sustain(動詞,承受困難、經得起、持續不斷、維持等)

所延伸而來。 這個字的概念一般將其視同「可維持性」(maintainability), 及如何使改革持續到最後等。另外,根據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字典,其解釋如下:

1.關於環境永續性的持續關注。2.現階段經濟擴展對於永續性議題的疑 問。可見永續性議題與環境及經濟脫離不了關係。

然而,Hargreaves 和 Fink(2003)將永續定義為一道德、空間以及時

14

間上之議題,即永續不只意味著某些事務能否持續永續特別強調特定的創始 事物能夠持續發展,而不致危害其他週遭的環境,和現在及未來的事物。

另外,Mebratu(2006)指出永續性可有生態和學術兩方思考角度;自 學術角度已見環境經濟學、深度生態學(deep ecology)、社會生態學等觀 點,(引自葉連祺,2009:140)。很多時候的永續性被看作是一項成果,永 續性可被視為為社會的學習者和他們的環境之間的一種良性互動關係,而不 是要去實現一個外部設計的目標之間的關係的措施(Sriskandarajah et al.1991)。

張明輝(2005)指出「永續」的概念一般將其視為「可維持性」

(maintainability),及如何使改變持續到最後。NCSL(2005)定義永續為 一種深植腦中、持續以及為未來發展的革新能力。

另外,根據中文維基百科將永續性之定義整理成三大面向如圖2-1所 示,目前對「永續性」一詞以「可持續發展」呈現。整理後可分為三大面向,

分別為經濟要素、環境要素以及社會要素等,基於此,永續性的意涵也會隨 著互動對象之不同和地區之改變而有所差異。進一步說明,亦即同一地區之 內,人與人之互動;或不同地區之間,不同對象之間人與人之互動;以及人 與不同類(如科技)、人與其他物種、及人與共同分享的大自然環境之間之 不同型態之互動…等,其中的永續性動態互動歷程皆有所不同

15

圖2-1 永續發展模式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網站http://zh.wikipedia.org/zh-tw/

註:Social(社會的)、Economic(經濟的)、Environment(環境的)、Equitable

(公平的)、Viable(可行的、有生活力的)、Bearable(能耐的、涵容的)、

Sustainable(永續的)

根據圖 2-1,主要內涵茲分述如下:

一、環境要素(Environment):指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損害。

二、社會要素(Social):指仍然要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永續發展並非要人 類回到原始社會,儘管那時候的人類對環境的損害是最小的。

三、經濟要素(Economic):指必須在經濟上有利可圖。這有兩個方面的含 義,一是只有經濟上有利可圖的發展項目才有可能得到推廣,才有可能 維持其永續性;二是經濟上在虧損的項目必然要從其他盈利的項目上獲 取補貼才可能收支平衡正常運轉,由此就可能造成此地的環保以彼地更 嚴重的環境損害為代價。

這與過去三十年來,人與環境互動的國際趨勢三向度不謀而合。就社會

16

正義的向度而言,對原住民、兒童、婦女、與貧窮國家等弱勢族群的關懷與 照顧,已成為國際的共識;而環境保育的思潮,則由人類中心主義,擴充至 生命中心的觀點,再推進到生態中心的理想;第三個向度則是對人類生存與 發展的思考,已跳脫完全以本世代為中心的考量,而能納入大視野的永續發 展與未來世代福祉的思維。(引自張子超,2001:p.2)。

综合上述可知永續議題包含社會、環境與經濟等層面;社會要素與環境 要素之間的交集是涵容量(Bearable),而社會要素與經濟要素之間的交集 是平等均等的概念(Equitable),經濟要素與環境要素之間的交集為能生存 的;有生活力的(Viable)。當社會發展能夠顧及環境的涵容量、而社會資 源與經濟資源之分配又能達到平均與平等、經濟之市場與環境的再生能力能 和協共存時,永續這個議題才有其發展之可能性。

二、永續發展概念

除了教育的永續性,永續發展也成為聯合國以及 OECD 重要的研究課題

(Salim, 2007)。永續性理念延伸出永續發展理念,而領導永續性則能順利 衍生出領導永續發展,也就是說,據永續思維的領導者應該能促進一個組織 朝著永續發展的方向前進。亦即永續性和永續發展應被視為永續領導理念發 展的基石。

(一)永續發展的起源與定義

永續發展最早起源於 1987 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書,此宣言之目 的即是要明白的呼籲全球人類對自然環境與對弱勢族群的認同與關懷。報告 中並提出「永續發展」之觀念,定義「永續發展」為「能滿足當代的需要,

同時不損及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之發展」 (WCED,1987),要求世界各國就 文化建設、社會發展、經濟成長、自然保育、環境保護等面向,提出永續經

17

營有限資源,以持續發展經濟。迄今已有一百三十餘國成立國家級的永續發 展委員會,而我國也在其內,1997 年由行政院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來 負責我國永續發展工作之規劃及推動。

Hargreaves 和 Fink(2006)強調:人類有能力達成永續發展,在滿 足現在的需要之同時,並能兼顧到不會去妥協或損害未來下一代滿足他們的 需求。由此可之永續發展非常重視環境的涵容量。

(二)永續發展的內涵

永續發展的概念源自生態學,最初應用於林業與漁業,乃指對資源的一 種管理策略,意即將全部資源中合理的一部份加以收穫,使得資源不受破 壞,而新成長的資源量足以彌補所收穫的數量(王筱雯,2000)。然在而經 濟成長的過程中,人類以掠奪或寄生式的資源利用方式,雖然造就人類的文 明,卻傷及地球的自然演替,也負面回饋給人類是否能在新世紀的地球環境 中持續發展的警訊(汪靜明,2000)。

永續發展具多元性與整合性的特質,其內涵含括經濟的觀點、環境的 立場、與社會發展的考量:永續發展是經濟的目標、社會的目標和環境的目 標的交雜(引自楊冠政,2001:4),茲分述如下:

1.經濟性的目標:永續發展概念是「滿足當代需求的發展,但不損害後代 需求的能力」,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所 下的定義。永續發展鼓勵經濟的成長,因為他能充實國力和增加社會財

1.經濟性的目標:永續發展概念是「滿足當代需求的發展,但不損害後代 需求的能力」,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所 下的定義。永續發展鼓勵經濟的成長,因為他能充實國力和增加社會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