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之研究"

Copied!
16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

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江志正 博士

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

永續領導之研究

研究生:張秀娟 撰

中華民國一○○年六月

(2)
(3)

I

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現況,了 解不同背景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差異、不同學校背景教師知覺校長 永續領導實踐之差異,以及不同校長背景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差異 情形。 本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研究」 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對象為 99 學年度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抽 取 76 所國民小學教師共 646 人,樣本回收 546 份,回收率與可用率達 84.52%,將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 法加以分析和探討,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整體與各層面表現達到中 高水準程度,以並以延續傳承方面表現最佳,以資源凝聚方面得分最 低。 二、不同性別、年齡、年資、擔任職務之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上沒有 差異,但不同學歷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有差異。 三、不同學校規模與不同學校地區教師知覺永續領導實踐沒有差異。 四、不同校長背景變項中,校長年齡、校長年資在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 實踐有差異,但性別、最高學歷則沒有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國民小 學校長、以及對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永續領導、校長永續領導實踐、教師知覺

(4)
(5)

III

A Study of the Perception of Teachers on Principle’s Sustainable Leadership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of perception of teachers on the practice for sustainable leadership of their principle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the sustainable leadership of their principle and analyze whether there is any discrepancy between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school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as well as principl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was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ion. The practice for sustainable leadership of principle scale is used in the questionnaire as the study instrument. To investigat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of 99 school year,76 schools was selected and 646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and 546 of them were returned. All of them, 546, questionnaires are complete and validate. The return and availability rate is 84.52%. The returned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by the SPSS program, version 12.0, including t-test, one-way ANOVA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the statistical data.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

1. The status of the entirety of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leadership i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le is high and middle ones. The highest is conservation and the lowest is getting resources.

(6)

IV

2. The status of the entirety of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leadership i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le is influenced by the variables of the schools and teachers, discrepancy was observed due to different status of academic background. Not any discrepancy was observed due to the status of the gender, age, seniority,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3. There is not any discrepancy due to different status of school size and different district of schools.

4. Discrepancy was observed due to different status of principle’s age,

principle’ seniority. Not any discrepancy was observed due to the status of principle’s gender, and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In summar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ill be able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statistical data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y,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les and

prospective researchers for their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Sustainable leadership, Practice for principle’s sustainable leadership, Teacher’s perception

(7)

V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永續發展概念之源起與相關理論……… 11 第二節 永續領導之意涵與實踐……… 33 第三節 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之相關研究……… 6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7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9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

99 第一節 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現況……… 99 第二節 不同教師背景變項下教師知覺國民小學校長永續 領導實踐之差異分析……… 106 第三節 不同學校背景變項下教師知覺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 導實踐之差異分析……… 113 第四節 不同校長背景變項下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 之差異分析……… 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26

參考文獻

………

133 壹、 中文部分……… 133 貳、 英文部分……… 141

附錄

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研究調查問卷 149

(8)
(9)

VII

表 次

表2-1 永續性在機構版本界定之比較分析……… 21 表2-2 永續性在意識形態版本界定之比較分析 ……… 22 表2-3 永續性在學術版本界定之比較分析 ……… 22 表2-4 宇宙教育性矩陣 ……… 25 表2-5 國內外各學者或研究者對永續領導的定義……… 35 表2-6 延續的持續性與計畫性……… 51

表2-7 從再結合到更新(Creative Recombination for Renewal)……… 53 表2-8 國內學者對學習型組織所下的定義……… 72 表3-1 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學校規模……… 81 表3-2 預試問卷研究對象之學校數與樣本數……… 81 表3-3 預試問卷學校抽樣情形……… 82 表3-4 正式問卷研究對象……… 83 表3-5 專家效度審查專家學者(依姓名筆劃排列)……… 85 表3-6 專家內容效度題號不適合百分比之摘要……… 87 表3-7 預試問卷寄發、回收、回收率及可用率……… 89 表3-8 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研究量表之項目 分析………... 91 表3-9 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研究量表之因素 分析………... 93 表3-10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量表之信度分析. 95 表4-1 教師背景變項之人數與百分比統計……… 100 表4-2 學校及校長背景變項之人數與百分比統計……… 101 表4-3 校長永續領導實踐各向度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 102 表4-4 校長永續領導實踐各題之平均數、標準差與排序摘要… 104 表4-5 教師性別在校長永續領導實踐總問卷及其分向度差異 之

t

考驗……… 107 表4-6 教師年齡在教師知覺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總問 卷及其分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 108 表4-7不同學歷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變異數分析…… 109 表4-8不同年資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變異數分析….. 110

(10)

VIII 表4-9不同職務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變異數分析….. 111 表4-10不同背景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整體與各層面之 差異情形……… 112 表4-11不同學校規模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變異數分析 114 表4-12不同學校地區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變異數 分析……… 115 表4-13不同學校背景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整體與各層 面之差異……… 116 表4-14不同校長性別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

t

考驗 117 表4-15不同校長年齡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變異數 分析……… 118 表4-16不同校長最高學歷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變異 數分析……… 119 表4-17不同校長年資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變異數分 析……… 120 表4-18不同背景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整體與各層面之 差異情形……… 121

(11)

IX

圖 次

圖2-1 永續發展模式……… 15 圖2-2 宇宙永續性階層 ……… 24 圖2-3 聯合國環境教育十年的標誌 ……… 29 圖2-4 倫理對象的擴展……… 29 圖2-5 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39 圖2-6 校長永續領導的分類圖……… 67 圖3-1 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之研究架構 ……… 80

(12)
(13)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係透過問卷調查法,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之狀況, 本章為緒論,共分為五節,首先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陳述研究待答問 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最後敘述本研究的範圍 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面對生態環境迅速且不可預期的驟變,生存及教育環境日趨複雜,永續 性議題自然而然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關注;而就教育的領域來說,永續性和 永續發展議題也與教育息息相關。國民小學校長的領導方式攸關學校整體發 展,領導者必須面對多樣挑戰及迅速惡化之教育環境,並時時面對突如其來 的各種校園危機,在短時間做出明智的決定,校長的領導是組織發展的催化 劑。值此社會環境與教育環境快速變革之際,有關校長永續領導議題值得好 好探究。

壹、 研究動機

校長領導的思維將帶動其領導之實踐,其思維方式之不同所展現出之 實踐狀況以及其對學校後續的發展之影響是長遠的。當學校領導者面對紛至 沓來的種種教育問題並思考各種教育方向及做任何行政決定時,都必須具備 寬廣及前瞻的教育視野,因此更顯示永續領導之重要。 校長永續領導係一種思維,永續領導者的重要思維主軸是對教育之現況 以及未來,以不傷害且創造他人現在和未來正向效益的方式,協助學生正向 深度且廣泛的學習。教育發展乃百年大計,整個過程必須參考學校的過去亦

(14)

2 即文化背景歷史傳承等,並立足於現在,才能夠展現於未來。學校永續發展 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以不傷害並創造他人正向效益的方式,共謀美好的未來。 只有好的校長才能夠領導好學校,林明地(2000a)曾指出校長領導的 行為與管理能力對學校整體組織績效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國民小學校長採任 期制,目前現況係為四年一任,連任得再續四年。而國民小學校長之角色對 於整個學校行政組織與學校經營整體之運作居於樞紐之地位。Sergiovanni (2001)指出,校長是教育的領導者、策略的思考者、規劃者、評鑑者、監 督者、支持者。而校長的思維及信念是其行為的引領與保證,國民小學校長 更替之際,學校組織成員即必須面臨許多問題,諸如:重新適應新校長的作 風和領導方式,甚至一切必須從頭開始之命運,這樣的模式對於一個組織而 言是非常危險的,不僅在時間上與經費方面之耗費,對於組織成員亦是一種 無情的衝擊與考驗。其次,教育思潮不斷更新,教育環境所面對生態改變的 衝擊接踵而來。國民小學校長常需處理一些短期任務,校長必須具備許多認 知、情意及技能層面的思考面向;加上社會層面各面向存在著太多不確定性 之危機,國民小學校長光是憑藉著職前教育的基礎絕對不足以應付及面對日 益變化的教育環境。永續的概念是一種思維方式所帶出的實踐作為,以此才 能適切因應當前所面對的複雜情勢並讓發展得以延續。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的 思維必須持續更新,其所表現的永續領導實踐方面値得好好深思。本研究之 動機之ㄧ即在於瞭解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現況。 徐水柯(2007)提及初任校長面臨課程永續經營和課程理念的衝突, 經過行動實踐辯證後,以教科書為課程基礎、將課程理念化約為知識和技 能、情意、美感教育兩軸線,以學生學習最大利益為考量,協助教師將工作 轉化成生涯發展,兼顧規約和誘導,讓課程領導理念與環境現況達成協調而 獲得實踐。因此當領導實踐歷程與領導理念衝突時,領導者必須發揮其智慧

(15)

3

將領導理念思維與實踐歷程加以轉換連結,並發揮領導者之實踐智慧

(phronesis),簡言之,實踐智慧就是一種有德性的知識或有知識的德行。 (曾榮華,2005:21)。轉換成功與否是學校領導成敗的關鍵(陳伯璋,2003)。 Goodlad 就曾提醒我們,許多革新被認為是失敗的,其實不然,實因那些革 新「從未被實施過」(Snyder, Bolin & Zumwalt,1992:402-435)。因此研 究者認為,永續領導思維必須引導出永續領導實踐,才有實質價值。 吳春助(2008)的研究結論顯示,不同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學校區域 之受試者對校長知識領導、科技領導與創新經營的影響達顯著差異。陳朝峰 (2010)的研究結論顯示,國中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會因教師不同的年 齡、職務而有顯著差異。國中教師知覺學校組織執行力,會因教師不同的性 別、年齡而有顯著差異。吳旻城(2010)的研究結論顯示,年紀較長、師範 學校畢業及擔任主任者較能知覺到校長的領導行為。賴滿菊(2010)的研究 結論顯示,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在知覺校長領導行為各層面及整體上,會因 為背景變項(教師性別、年齡、擔任職務以及學校所在地區、規模、校齡) 不同而有差異。陳妍孜(2011)的研究結論顯示,在組織科技素養的知覺感 受上,教師在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擔任現職上有顯著差異。本研究 的第二個動機是探討不同教師背景變項,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是否存在著 差異情形。 陳妍孜(2011)的研究結論顯示,在校長領導風格的知覺感受上,不同 學校規模的教師知覺校長的領導風格上有差異。在組織績效的知覺感受上, 教師在不同學校規模上有顯著差異。梁靜芳(2010)的研究結論顯示,大甲 鎮與苑裡鎮之不同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地之教師對校長激勵語言的感受程度 差異達顯著水準。林意資(2010)的研究結論顯示,不同學校地區背景變項 之教師知覺校長領導行為層面有顯著差異。謝寶儀(2009)的研究結論顯示,

(16)

4 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道德領導行為的知覺會因教師服務的「學校規模」、「校 長任期」與「校長性別」等背景的影響有所不同。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組織 氣氛的知覺會因教師服務的「分布地區」、「學校規模」與「校長性別」等背 景的影響有所不同。另外,本研究的第三個動機在於探討不同學校規模與學 校地區背景變項下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是否存在著差異情形。 鄭彩鳳和林細貞(2004)的研究結論顯示「專業發展」是國中女性校 長表現最多的專業領導行為;國中女性校長專業領導行為層面之重要性高於 實際的表現。陳翠娟(2003)的研究結論顯示,不同性別與不同學歷之校長 在參加專業成長課程後獲益程度上看法有差異。自我導向學習之專業發展最 獲得碩博士學歷之校長認同,且所知覺的獲益程度最高。林勝結(2004)的 研究得到以下結論:1.在專業認同度方面,年輕校長不如資深校長。2.女性 國中校長比男性國中校長具有較強的學習自信、較多的校長互動和較高的專 業發展參與意願。根據許多研究(吳春助,2008;林細貞、鄭彩鳳,2004; 林勝結,2004;陳翠娟,2003)顯示,不同背景校長對於學校領導方式與實 踐方式均有不同之表現,综合上述,研究者認為校長不同性別、年齡、學歷、 年資等之變項均有可能影響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現況。有基於此, 研究者探討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及不同學校背景變項與不同校長人口變項與 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差異情形。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即是能促進 組織成為自我增長系統的一種有效策略。本研究第四個研究動機即在於探討 不同校長背景變項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是否存在著差異情形。

貳、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狀況,根據研究動 機分析,本研究的目的共分為下列四點:

(17)

5 一、瞭解臺中市教師知覺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現況。 二、探究不同教師背景變項,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差異情形。 三、探究不同學校背景變項,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差異情形。 四、探究不同校長背景變項,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差異情形。 五、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校長及後續研究之 參考。

第二節 待答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教師知覺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現況、以及 不同教師背景變項、不同學校背景變項與不同校長背景變項教師知覺國民小 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差異情形。依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以下提出本研 究之待答問題。 一、 臺中市教師知覺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現況如何? 二、 不同教師背景變項,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差異情形為何? 三、 不同學校背景變項,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 不同校長背景變項,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差異情形為何?

(18)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之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壹、國民小學校長

係指國民小學階段之學校校長而言。國中小均屬國民教育的階段,本研 究之校長以公立國民小學階段之學校現職校長為對象。

貳、校長永續領導

本研究所指之永續領導(sustainable leadership),強調領導猶如一 過程與系統,而非一套個人所擁有的、可訓練的能力與特質。校長永續領導 係指根植校長熱中於持續進步的深層價值中,發展出系統性的領導能力,包 含永續領導技術以及永續學校進步的概念,並維持和發展所有寬廣性和持續 性的深層學習,以在現在和未來創造出所有正向的利益而言。校長永續領導 實踐指校長在永續領導方面實際的行為、策略與實踐歷程等。校長永續領導 在本研究以受試者接受研究者自編「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研 究」的得分情形,本問卷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國 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各包括「深廣學習」、「分布領導」、「社群連結」、 「資源凝聚」、「延續傳承」等五大層面。國民小學校長在本量表問卷得分愈 高,代表其在永續領導上表現的情形愈佳。

(19)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以調查法進行研究,先透過文獻分析整理相關文獻並提出具體 研究方法加以進行。本節分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說明如下:

壹、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研究方法。依據文獻探討編製出「國民小學永續領 導之研究調查問卷」,再經預試問卷分析以及正式問卷回收整理,經過統計 分析後,進行综合討論,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 校教育人員及後續研究之參考。其相關內容分別說明如下: 一、 進行預試問卷分析及編製正式問卷 本研究對象以臺中市各公立國民小學主任、組長及教師為施測對象,抽 取108份問卷進行施測。預試問卷回收後,首先進行問卷篩選,再將有效問 卷進行編碼、資料登錄,在確定資料無誤後,立即進行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以期能發展形成正式問卷,並進行正式問卷的施測工作。 二、 整理資料與統計分析 正式問卷經回收後,首先進行問卷篩選,再將有效問卷進行編碼、資料 登錄,在確定資料無誤後,立即進行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根據統計分析的 結果進行問題探討,撰寫本研究論文之综合討論與結果和建議,以達成本研

(20)

8 究之研究目的。研究論文初稿完成後,再次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正,確定論 文內容後提出論文口試,經本研究論文口試委員及指導教授之修正與建議, 隨後付梓完成論文。

貳、 研究步驟

一、 確定論文方向並擬定研究主題 依據研究者研究旨趣,並經閱讀相關文獻與蒐集資料後,確定本研究 主題為「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之研究」。 二、 文獻探討與分析 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與研究報告,進行文獻整理、歸納與分析,以作 為本研究立論之基礎,並作為本研究問卷內容之參考。 三、 建立研究架構 研究定案後,根據文獻探討與分析的結果,據以建立本研究之架構。 四、 發展研究工具 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以及文獻探討之結果,將其综合整理,以編製 出調查問卷。 五、 實施研究調查 經預試問卷樣本回收整理、統計分析後,修改問卷內容,並確立編製 出「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之研究問卷調查」,進行正式問卷調查。 六、 研究資料整理 將正式問卷樣本進行整理、編碼與登錄。 七、 研究資料分析 將經整理完成後之問卷資料,以SPSS12.0套裝統計軟體進行量化資料

(21)

9 分析。 八、 結論與建議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參考。 九、 論文撰寫與印刷 依據研究結果撰寫研究報告,並進行論文撰寫與印製。本研究根 據以上研究步驟,本研究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 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實施;第四章為研究結果與討論;第 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係針對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之研究,採量化研究,茲將 研究範圍與限制分述如下:

壹、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探討臺中市教師知覺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現況,係以臺 中市所屬之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背景教師、不同學校背 景變項及不同校長背景變項,教師知覺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差異情形。

貳、 研究區域

本研究區域為臺中市(包括合併之前的臺中市及臺中縣)。本研究之推 論範圍只限於上述地區

(22)

10

參、研究內容

一、背景變項: (一)教師人口變項包括教師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擔任 職務等。 (二)學校背景變項包括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區域等。 (三)校長背景變項包括校長性別、年齡、最高學歷及擔任校長年資等。 二、結果變項:校長永續領導係指校長永續領導實踐,包含深廣學習、分布 領導、社群連結、源凝聚、延續傳承等五大層面,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係 指校長永續領導表現、措施與行為。

肆、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之「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研究調查 問卷」為研究工具。

伍、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及區域僅限於九十九學年度臺中市教師、而研究內容 僅限於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不包括校長永續領導思維部分。

(23)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教育部為研討當前重大教育議題,提出導正與策進對策;凝聚社會對 教育發展的共識,據以研訂國家整體教育政策白皮書;以及因應國際教育發 展趨勢,規劃未來十年教育發展藍圖,於 99 年 8 月 28、29 日兩日於國家圖 書館召開願景為「新世紀、新教育、新承諾」、主軸為「精緻、創新、公義、 永續」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其中永續議題即為四大主軸之ㄧ,可見永續 議題之重要性。本章為文獻探討,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永續發展概念源起 與相關理論;第二節為永續領導之內涵與實踐;第三節為國民小學校長永續 領導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永續發展概念之源起與相關理論

要了解永續領導的意義、目的、功能、對象及內容等概念,必先要釐清 永續領導的層面、因素與整體脈絡。本節針對永續發展概念之源起,包括永 續性及永續發展等方面先進行概念分析,再從永續領導之相關理論做進一步 之探討。

壹、 永續發展概念之源起

一、 永續性概念 近年來受到全球政治人文和經濟方面的快速變遷,以及漸漸趨近難以預 測的氣候變化等因素之影響,永續發展及教育的永續領導更成為 OECD 重要 的研究課題(Salim,2007)。永續性理念延伸出永續發展的槪念,而領導應 能促進組織永續發展,領導的本質應該轉化成為組織發展的催化劑,重視領

(24)

12

導的成效和影響的永續性,也就是說,永續性和永續發展應該被視為永續領 導理念發展的基石(引自葉連祺,2009:140)。而教育的永續性議題其實 是一個新興的議題,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 , 2002 ) 在 教 育 永 續 性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的報告中曾指出,教育的永續性是一種 未來我們目前尚無法預測的議題,各種教育方面亦正尋求各種可能性與多方 面了解,並參與各種馬不停蹄的變革腳步。因此教育的永續議題是一種動態 的、持續不斷改變的新視野。値得在教育現場工作者加以探究。 永續(Sustainability)一詞是一個口號標語(catchword),不僅引 起環境科學家及行動者之注意,更引起一些主流經濟學家、社會科學家及政 治決定者之關注(Holdren et al.,1995),這些現象在UNCED於1992年在里 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舉行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在為期 十二天的會議中簽署了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生物多樣性公約,全面展現人類對於永續發展之新思維與努力之決心。若從 時間縱軸觀之,可分述如下:

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人類環境會議中(UN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 in Stockholm),提出環境管理及環境評估之重要性 (Dubose et all., 1995),即使當時環境與發展兩個概念尚未形成強烈對 比。但跡象顯示經濟發展的模式需重新思考(Mebratu,1998)。由這個會議 中可見永續概念形成之端倪,其涵蓋社會的、經濟的以及環境的多種因素及 層面。

1980 年初期 Lester Brown 提出永續一詞,這個概念是從環境的研究領 域首先被提出,Lester Brown 是 Worldwatch Institude 的創辦人,他將永 續社會定義為:當一個社會在滿足它本身的需求的同時,並不會對未來的世

(25)

13

代的發展機會造成任何削弱或消滅之情形。

1987 年世界環境發展委員(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將環境保護與全球經濟發展結合,完成「我們共同的 未來(Our Common Future)」此份報告,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布朗特蘭報告書 (Bruntland Commission Report),明白陳述永續性的涵義,此宣言之目的 即是要清楚的呼籲全球對自然環境與對弱勢族群的認同與關懷。依據 Mebratu(1998)的觀察指出布朗特蘭報告書對永續性的定義包含兩項重要 的關鍵: 1. 「needs」(需求)概念,特別指出世界各地窮人的基本需求要優先 被考慮。 2. 「limitations」(限制)概念,特別指出環境的限制,環境要供給 人類因科技進步和各社會組織現今和未來世代的廣大需求,但環境 資源其實是有限的。 這份報告書深獲各界廣大的認同,因為它同時含括貧窮問題、環境問 題改進與社會均等及經濟成長等問題,Pearce 和同事們(1989)指出,從 政治面而言,布朗特蘭報告書確實是大家所能一致認同的定義。 若從文字之起源來探討永續性,其英文為 sustainability,係一名 詞,根據 Longm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所稱,乃是原文 sustain(動詞,承受困難、經得起、持續不斷、維持等) 所延伸而來。 這個字的概念一般將其視同「可維持性」(maintainability), 及如何使改革持續到最後等。另外,根據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字典,其解釋如下:

1.關於環境永續性的持續關注。2.現階段經濟擴展對於永續性議題的疑 問。可見永續性議題與環境及經濟脫離不了關係。

(26)

14 間上之議題,即永續不只意味著某些事務能否持續永續特別強調特定的創始 事物能夠持續發展,而不致危害其他週遭的環境,和現在及未來的事物。 另外,Mebratu(2006)指出永續性可有生態和學術兩方思考角度;自 學術角度已見環境經濟學、深度生態學(deep ecology)、社會生態學等觀 點,(引自葉連祺,2009:140)。很多時候的永續性被看作是一項成果,永 續性可被視為為社會的學習者和他們的環境之間的一種良性互動關係,而不 是要去實現一個外部設計的目標之間的關係的措施(Sriskandarajah et al.1991)。 張明輝(2005)指出「永續」的概念一般將其視為「可維持性」 (maintainability),及如何使改變持續到最後。NCSL(2005)定義永續為 一種深植腦中、持續以及為未來發展的革新能力。 另外,根據中文維基百科將永續性之定義整理成三大面向如圖2-1所 示,目前對「永續性」一詞以「可持續發展」呈現。整理後可分為三大面向, 分別為經濟要素、環境要素以及社會要素等,基於此,永續性的意涵也會隨 著互動對象之不同和地區之改變而有所差異。進一步說明,亦即同一地區之 內,人與人之互動;或不同地區之間,不同對象之間人與人之互動;以及人 與不同類(如科技)、人與其他物種、及人與共同分享的大自然環境之間之 不同型態之互動…等,其中的永續性動態互動歷程皆有所不同

(27)

15

圖2-1 永續發展模式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網站http://zh.wikipedia.org/zh-tw/

註:Social(社會的)、Economic(經濟的)、Environment(環境的)、Equitable (公平的)、Viable(可行的、有生活力的)、Bearable(能耐的、涵容的)、 Sustainable(永續的) 根據圖 2-1,主要內涵茲分述如下: 一、環境要素(Environment):指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損害。 二、社會要素(Social):指仍然要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永續發展並非要人 類回到原始社會,儘管那時候的人類對環境的損害是最小的。 三、經濟要素(Economic):指必須在經濟上有利可圖。這有兩個方面的含 義,一是只有經濟上有利可圖的發展項目才有可能得到推廣,才有可能 維持其永續性;二是經濟上在虧損的項目必然要從其他盈利的項目上獲 取補貼才可能收支平衡正常運轉,由此就可能造成此地的環保以彼地更 嚴重的環境損害為代價。 這與過去三十年來,人與環境互動的國際趨勢三向度不謀而合。就社會

(28)

16 正義的向度而言,對原住民、兒童、婦女、與貧窮國家等弱勢族群的關懷與 照顧,已成為國際的共識;而環境保育的思潮,則由人類中心主義,擴充至 生命中心的觀點,再推進到生態中心的理想;第三個向度則是對人類生存與 發展的思考,已跳脫完全以本世代為中心的考量,而能納入大視野的永續發 展與未來世代福祉的思維。(引自張子超,2001:p.2)。 综合上述可知永續議題包含社會、環境與經濟等層面;社會要素與環境 要素之間的交集是涵容量(Bearable),而社會要素與經濟要素之間的交集 是平等均等的概念(Equitable),經濟要素與環境要素之間的交集為能生存 的;有生活力的(Viable)。當社會發展能夠顧及環境的涵容量、而社會資 源與經濟資源之分配又能達到平均與平等、經濟之市場與環境的再生能力能 和協共存時,永續這個議題才有其發展之可能性。 二、永續發展概念 除了教育的永續性,永續發展也成為聯合國以及 OECD 重要的研究課題 (Salim, 2007)。永續性理念延伸出永續發展理念,而領導永續性則能順利 衍生出領導永續發展,也就是說,據永續思維的領導者應該能促進一個組織 朝著永續發展的方向前進。亦即永續性和永續發展應被視為永續領導理念發 展的基石。 (一)永續發展的起源與定義 永續發展最早起源於 1987 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書,此宣言之目 的即是要明白的呼籲全球人類對自然環境與對弱勢族群的認同與關懷。報告 中並提出「永續發展」之觀念,定義「永續發展」為「能滿足當代的需要, 同時不損及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之發展」 (WCED,1987),要求世界各國就 文化建設、社會發展、經濟成長、自然保育、環境保護等面向,提出永續經

(29)

17 營有限資源,以持續發展經濟。迄今已有一百三十餘國成立國家級的永續發 展委員會,而我國也在其內,1997 年由行政院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來 負責我國永續發展工作之規劃及推動。 Hargreaves 和 Fink(2006)強調:人類有能力達成永續發展,在滿 足現在的需要之同時,並能兼顧到不會去妥協或損害未來下一代滿足他們的 需求。由此可之永續發展非常重視環境的涵容量。 (二)永續發展的內涵 永續發展的概念源自生態學,最初應用於林業與漁業,乃指對資源的一 種管理策略,意即將全部資源中合理的一部份加以收穫,使得資源不受破 壞,而新成長的資源量足以彌補所收穫的數量(王筱雯,2000)。然在而經 濟成長的過程中,人類以掠奪或寄生式的資源利用方式,雖然造就人類的文 明,卻傷及地球的自然演替,也負面回饋給人類是否能在新世紀的地球環境 中持續發展的警訊(汪靜明,2000)。 永續發展具多元性與整合性的特質,其內涵含括經濟的觀點、環境的 立場、與社會發展的考量:永續發展是經濟的目標、社會的目標和環境的目 標的交雜(引自楊冠政,2001:4),茲分述如下: 1.經濟性的目標:永續發展概念是「滿足當代需求的發展,但不損害後代 需求的能力」,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所 下的定義。永續發展鼓勵經濟的成長,因為他能充實國力和增加社會財 富。同時,永續發展不但要增加數量,更要追求品質改善,提高效率、節 約能源、減少浪費、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達成清潔生產和文明消 費。

(30)

18 2.社會性的目標:永續發展的定義是:「生存於不超越維生系統的負荷力之 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聯合出版關懷地球──一個永續生存的策 略所提出的定義。永續發展必須要改善和提高生活品質為目標,與社會進 步併行,永續發展必須與解決大多數人口貧困聯結在一起,只有消除貧 困,才能培養保護和建設環境的能力。其發展的內涵應包括改善人類生活 品質,提高人類健康水準,並創造一個保障人民平等、自由和免於受暴力 的社會環境。 3.環境性的目標:永續發展的定義是:「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 能力」永續發展要以保護環境為基礎,且要與資源與環境的負荷力相互協 調。因此必須要保護環境,包括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品質,保護維生 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地球生態的完整性,保證以永續的方式使用 再生性資源,使人類的發展維持在地球環境負荷能力之內。 自1980年世界保育方略提出「永續發展」一詞,雖然1987 年世界環境 與發展委員會定義永續發展視為滿足當代的需求,但不危及後代滿足他們需 求的能力。但大部分研究與探討的重點只偏重於環境維護的部分。 從永續教育的角度來看永續發展之議題, Hargreaves 與Fink(2006) 指出,永續不僅僅只代表著延續,其更說明初始可以在沒有其他環境的情況 下讓步,而持續的發展,不僅是現在,更發展至遙遠的未來。而Florian(2000) 綜合許多研究發現,永續的教育改革包含以下幾個因素(Datnow &

Stringfield, 2000; Hargreaves & Fink, 2006; Fullan, 1999):

1.教師有效能的完成學校目標的方法或實踐。 2.校長有效能地提升、支持和管理變革。

(31)

19 3.學區內新政策施行時,政治上的支持,甚至來至於州的支持。 4.持續地、高品質專業發展、支持團隊以及。 5.積極徵募有證照能力的成員。 另外,若從永續這個議題與學校的關係來看,澳洲永續教育研究機構 (ARIES, 2004)在澳洲政府的資助下,從2004 年的三月到六月對紐西蘭的 Evironschool、瑞典的Green school、中國的綠色學校計畫以及歐盟的 Eco-school 等世界上幾個全面永續的學校進行研究分析,研究報告中發 現,永續學校的願景是一種過程,必須由學校與在地的利害關係團體一起來 繪製,其所稱之永續學校主要具有下列關鍵的特徵: 1.學校領導:將永續性放在學校規劃與實務的核心處,引入民主、參與式 的全校式決策程序。 2.全校參與:在採取學校行動與改進計畫時皆採全校參與式進行。 3.社區、家庭與利害關係團體的互動伙伴關係具永續性。 4.參與式的學習策略:鼓舞學生學習批判思考、跨文化觀點、參與和公民 權的技能與提升競爭力。 5.所有課程內的關鍵學習區域都能促進環境教育與為永續教育的橫向作 整合。 6.有隱藏性的課程,透過現在授課課程的支持反映出關鍵的信息與觀念。 7.為學校教師、校園管理、計畫方案伙伴與促進者定期辦理專業成長。 8.綠化校園及物理環境以求校園永續發展。 9.教室可以是在校內,或是超越學校圍牆。 10.定期執行監測、反省與評量程序以發覺下一步的行動; 11.學校不只是一個學習中心,也應該是學習型的組織。 12.鼓勵教師透過反思實務來進行實務的研究,以及促進績效的改進(引自

(32)

20 陳俐親,2006)。 以永續性為思維核心建立永續發展的社會, 由於人口和財富的激增, 地球自然資源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人與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須禁 止那種不顧子孫後代而任意糟蹋自然資源的行為,並建立一個永續發展的社 會。而永續發展的社會應具備以下特徵:不僅實現代際公正,更要實現代內 公正,即當代一部份人的發展不應損害另一部份人的利益。經濟與社會的發 展要符合地球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的法則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改變不 合理的資源消耗式的消費模式。解決全球的貧窮問題,窮人的生活質量有所 提高。地球環境惡化得到抑制並得到根本的改善。在平等公正和尊重國家主 權的前提下解決國際爭端,以對話代替對抗。依靠科技進一步解決可持續發 展中的主要問題。建立節約資源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 綜合上述可知,為因應變革與外在複雜環境的變化,自教育改革思潮以 來,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愈亦顯得重要而有價值性。其內涵乃從三個層面出 發,包含從經濟的層面、社會的層面以及環境的層面,而在複雜的環境裡為 維持教學的高度品質,學校領導者,是設定學校風格與方向的關鍵性人物, 需要擁有寬廣的永續領導思維與實踐能力( Daresh,1999)。因此,身為教 育機構的領導者,學校校長亦應思考在瞬息萬變的環境裡,如何讓學校組織 可以不斷向前邁進,形成良性循環,達成永續發展的理想。

貳、 永續性概念之相關理論

一、 永續性及永續發展的系統思維 布朗特蘭報告書明白陳述永續發展的涵義。其對永續的定位確實是大 家所能一致同的定義。但 1990 年代末期,這個共識已不復存在。不同的機 構組織及個人皆致力於對永續一詞賦予具重大意涵之定義,依據 Mebratu

(33)

21

(2006)將眾多對永續性的論述歸納整理成三大類,在他所撰寫於:「永續 性及永續發展的系統思維」(Systems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這篇文章中,所整理出有關永續性定義在機構 版本方面、與在意識型態版本方面、以及在學術上的版本方面,被分析出 的定義皆有所不同,茲分述如表 2-1: 表 2-1 永續性在機構版本界定之比較分析 機構 驅動力 解決之道 解決平台 工具(領導) 1987 世界環境 發展委員會 政治上 一致之意見 永續成長 國家 政府及國際組織 國際環境發展機構 鄉村的發展 主要關注於 環境議題 社區 國家及國際的 非政府組織 國際永續發展 商業諮詢機構 商業利益 生態效能 商業及工業 公司領導

資料來源: Mebratu, D.(2006).System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 M. Mudacumura , D.Mebratu., & M.S.Haque

(E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pp.85-112).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不同的機構對永續議題有不同的解讀和關注,其所探究的解決問題之道 和解決問題的平台亦不同,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表格所指出的解決工具之ㄧ即 透過領導的途徑,不管是透過政府及國際組織或國家及國際之間的非政府組 織甚至是商業界公司的領導者等。因此更顯得永續領導之重要性。另外若從 意識形態之不同角度永續性關注的層面亦有所差異如表 2-2。

(34)

22 表 2-2 永續性在意識形態版本界定之比較分析 意識型態 解放神學 環境危機之起源 解決之關鍵根本 領導中心 生態宗教學 自由神學 對上天諸神 之不尊敬 精神上的復興 教會和因宗教 結合在一起之會 眾 生態女性主義 激進女性主義 男性中心主義 認識論 女性中心主義 價值科層 女權運動 生態社會學 馬克思主義 資本主義 社會平等主義 勞工運動

資料來源:Mebratu, D.(2006).System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 M. Mudacumura , D.Mebratu., & M.S.Haque

(E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pp.85-112).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從表 2-2 顯示,這些定義都根基於一個共同的概念,即一致認同我們 所存在的世界正面臨著環境危機。與其將焦點放在這些語意上之不同解釋, Mebratu 認為我們應專注於問題及危機之起源以及解決問題的機制之建 立、解決平台之構築、以及探討主要的解決工具為何,這才是我們探討永續 議題之關鍵所在(Mebratu,2006)。再從永續性在學術版本界定之比較分析 如下: 表 2-3 永續性在學術版本界定之比較分析 學術科目 知識論起源 環境危機來源 解決方式的 關鍵根本 解決機制 環境經濟學 經濟還原論 對生態 物資之低估 內部化的外部性 (環境學術語) 市場工具 深度生態學 生態還原論 人類支配慾 超過大自然 保存維護並尊重大 自然 生物中心 平等主義 社會生態學 還原的、全部的 人類和大自然 的主窄 自然與人類 共同進化 對社會階層 的重新思考 資料來源:Mebratu, D.(2006).System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 M. Mudacumura , D.Mebratu., & M.S.Haque (E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pp.85-112).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35)

23 在不同的學科領域當中,如環境經濟學、深度生態學、社會生態學等, 永續所關注的內容亦有所差異。研究者所關注的區域屬於教育的永續性議 題,它在教育社會生態學項目之下,教育環境危機之來源來自於人對環境以 及人與人之間之主宰關係。根據 Mebratu(2006),解決方式的關鍵根本在 於自然與人類之共同進化,而解決機制在於對社會階層的重新思考。這也關 係到學校領導方式之改變,如分布式領導,有別於以前的學校科層體制權及 權威式領導等之不同。如表 2-3 所示,無論自經濟的、生態的、或社會的領 域,永續的概念,皆反應出二十一世紀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反思(Mebratu,2006)。 二、永續概念的宇宙水平及垂直階層 關於永續性,Mebratu(2006)指出可有生態和學術兩個思考角度,從 學術角度已見環境經濟學、深度生態學、社會生態學等。他曾提出由無生 命、生物性、社會性和經濟性等四個宇宙構成的宇宙永續性矩陣,視永續性 為系統財貨,並視永續發展為社會性歷程。 圖 2-2 中,市場為社會經濟下之機構,同時也是資訊交換的場所,佔有 舉足輕重之顯著的地位。在這個系統思維結構主要的概念是,任何改變都須 非常的小心謹慎,因為任何細微事件的改變在水平及垂直關連上皆會帶動牽 連到整個宇宙系統。更進一步地說,宇宙在自然生態方面主要的原則是演 化,而人類系統方面的主控原則是社會變遷,因此結合兩者的共同原則就變 成了共存演化,這更進一步顯示永續議題關乎這一代與後代子孫共同正向利 益之主題。 由圖 2-2 永續宇宙階層可看出永續性概念的來源和其與各概念水平與 垂直之階層關係:

(36)

24 生命性宇宙 自然生態系統 電子, 質子, 神經元,… 原子 分子 Compounds l 細胞 器官 物種 社會生態系統 社會經濟系統 經濟性宇宙 全球經濟 國家經濟 集團 公司 全球化社區 國家 社區 家庭 市場 人類 非生命性 宇宙 社會性宇宙 圖 2-2 永續宇宙階層(Mebratu,2000)

(37)

25 三、 宇宙的永續性矩陣 表 2-4 宇宙的永續性矩陣代表著不同宇宙層面的關係及互動。這個矩陣 是由宇宙過程、可測量的潮流、規則化的機制、不穩定的因素及不規則的結 果構成(Mebratu,2006)。 表 2-4 宇宙的永續性矩陣 (研究者自行整理) 可測量的潮流用來定義宇宙的過程;透過規則化的機制可促使宇宙達成穩定 的狀態,不穩定的現象是一種指標,是人類過度運用大自然資源之後所衍生 出的後果,代表著大自然的反撲。不規則的結果是一種即時的反應,提醒人 類尊重大自然的規則。根據 OECD 報告書中提及:實現永續發展取決於良好 的管理做法,特別是有效地實施國家永續發展戰略,整合政府的決策在經 濟,環境和社會各個領域。並建議,真正的“制度化"的永續發展,並減少 短期的政治目標。 另外從氣候驟變包括極大的不確定性與不可預測性來看永續議題,氣候 變化帶來了很多層面的挑戰。在一個分裂但生態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氣候的 多變挑戰了所有人思考的面向,例如:如何管理環境的問題。其實,我們僅 有一個地球, 這挑戰我們各國和各代人類之間對環境的態度,並反映社會 正義與人權問題之上。它挑戰政治領導人和人民富裕國家承認這個的問題的 宇宙 宇宙過程 可測量 的潮流 規則化 的機制 不穩定 的因素 不規則化 的結果 無生命 地球物理學 的再生 質量和能源 自然循環 循環和地震 引起的的衰竭 自然災害 生物性 生 殖 繁 育 與 新陳代謝 人口與消費 流 動 性 和 連 續性 走 得 太 快 以 致 於錯過了 人口撞擊 滅絕 社會性 參與及分配 增權賦能與 社會福利 結構轉變 社會之 不平等 革命 經濟 製造及交換 資本與科技 市場調節 經濟通貨膨脹 經濟蕭條

(38)

26 歷史責任,更挑戰基於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願景的整個人類社會。 四、 當代環境主義 再從宗教或傳統東西方信仰中追尋永續的根源可以很有趣地發現,雖然 當代環境主義始於 1960 年代,其思想真正擴及至世界每一個角落卻是在 1980 年代才真正開始。現今,人類有足夠的能力製造大量的資訊,其超大 的資訊量已遠遠超過人類本身可吸收消化之程度。(Senge,1990)。無論從 宗教如猶太教(Judaism )或基督教 (Christianity)角度或傳統的信仰 當中,或從夏威夷人(Hawaiian)思想中,都可看出人類與自然平等的以及 平行對等的關係。夏威夷的傳統思想更將大自然視為有生命的系統,就如同 人類是有其生命週期一般。(Dudley,1996)。同樣的,印地安人(Lakota Indian)認為世界各地沒有所謂的〝空〞地(emptiness)即使在天空中也 沒有虛無的地方,生命現象處處皆是,包括可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每個物 件都充滿著生命。(Mathiessen,1984)。從非洲人觀點宇宙既是看得見的同 時也是看不見的,既無終點線更無界線(Mbiti,1996)。不同的事件在大大 小小的場域中來來回回的穿梭。從非洲人傳統的觀點來看,人類並非是宇宙 的主人,而是宇宙的朋友、互利者及使用者。人類必須與宇宙和諧共存遵守 大自然、道德的以及神秘的的法則(Mbiti,1996)。如果人類過度的攪亂這 一切和協,如此一來,就這一切後果最大的承受者仍是人類本身。 五、 Malthus 的環境限制理論 18 世紀末期,工業革命所帶來嚴重的後果已漸浮檯面,失業率上升, 貧窮問題浮現、各式傳染疾病隨著交通運輸人潮往來之便快速傳播。人口動 力學和環境限制之理論興起。Malthus 認為當人口過度膨脹,環境之限制概 念則會發生。也就是說環境無法提供足夠優質的土地,以供人類生產的好品 質之農產品。(Pearce & Turner,1990)。Malthus 的環境限制理論可以視為

(39)

27

永續發展的理論先驅。(Mebratu,1998)。 六、 環境倫理(Environmental Ethic

另外,永續發展議題與環境教育其實關係相當密切,而環境教育的本 質即為價值教育,環境教育的推動就是一種教育改革,這和永續議題為一道 德價值之關注概念不謀而合(Hargreaves & Fink,2006)。邁向二十一世紀 的環境教育具有兩項重要本質,即重視環境倫理與結合永續發展的環境典範 內涵。強調環境教育的目標和施行原則,呼應國內外教育改革的理念。目前 世界各國及我國政府皆非常重視「環境倫理」,也就是對人類和自然環境之 間的道德關係,給予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定義與解釋。永續發展即為環境倫理 的重要主軸思想。「全球性的思考與地區性的行動」是環境教育的重要信念。 環境倫理的發展與環境危機是密切相關的,由於大自然環境的反撲,促 使人類必須思考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環境倫理所涉及的價值問題是:自 然,除了迎合人類的需求外,是否尚有其他功能?自然環境的價值為何?價 值判斷的依據又是什麼?什麼是人類對自然和自然實體的責任? 具體的環境教育目標包含覺醒、知識、態度、技能、評鑑能力與參與等 項目。環境教育的內涵不僅侷限在自然生態保育,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的互 動也屬於環境教育的範疇,尤其是最近國際所關切的社會正義與環境正義的 議題,更是將環境教育的目標導向社會層面。其中有關社會正義之議題正和 教育的永續性關注的議題是一致的。若學校教學能確實融入以永續及環境的 覺知與關切為起點,永續環境知識的學習為骨幹,永續環境問題的解決與行 動為學習結果的表現,就非常符合九年一貫課程以基本能力為導向的教育改 革方向。而環境倫理方面包含了「人類中心主義」、「生命中心倫理」和「生 態中心倫理」。再次確認了永續發展概念來自於生態的証明。倫理對象的擴

(40)

28 展可以由圖 2-4 來表示。 從圖中可以看見隨著時間的進展,倫理對象的考量範圍也愈來愈廣。 環境倫理的類型也從「人類中心倫理」、「生命中心倫理」進入到「生態中心 倫理」。在圖中有兩條重要的「倫理分隔線」,一條是介於「人類」和「動物」 之間的分隔線;另一條是介於「生命」和「岩石」(無生命物質)之間的分隔 線。能夠跨越這兩條「倫理分隔線」,代表環境倫理的重大突破和進步,這 需要人類的努力和勇氣才能達成。而重要的環境倫理若以「人類中心主義」、 「生命中心倫理」、「生態中心倫理」加以區分的話,則如圖 2-4 所示。(楊 冠政,1996)。 圖 2-3 聯合國環境教育十年的標誌 圖 2-4 倫理對象的擴展(楊冠政 1996)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由此可知永續發展考量向度不僅要考量不傷害人類自我、家庭、族人、 地區與後代子孫世世代代之發展,更要考量國家、種族、人類、動物、植物 與無生命如岩石、生態系、地球及宇宙等等大環境之種種因素。唯有朝著永 續生存的思維來做各項決定,永續發展及永續領導等各項作為才能有其可能 性。

(41)

29 永續發展最主要的闡釋,是人類發展的行為不能超過地球環境的涵容能 力,以及發展不能影響或減低未來世代追求生活品質的能力。這兩個定義都 指向一個核心概念—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因此,我們追求科技與經濟發展的 同時,更應該考慮對環境生態的影響,教育的永續發展亦然,因為只有環境 生態的永續,人類才有辦法繼續追求經濟與社會的與教育的永續。 聯合國於 2002 年聯合國大會時,通過 57/254 號決議案,宣告 2005 年至 2014 年為「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年」(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SD 或 DESD),(如圖 2-3 為聯合國永續發展 教育十年的標誌),而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負責該活動之推廣。對 於全世界的環境教育者而言,聯合國在此時宣告並推動永續發展教育十年的 全球工作,不僅代表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趨勢,永續發展教育 成為全世界公民邁入二十一世紀時必修課,也帶給全世界關心永續發展人士 莫大鼓舞。 七、永續發展的相關理論 永 續 發 展 依 Mudacumura ( 2006 ) 之 見 , 提 出 了 線 性 階 段 理 論 (Linear-Stage Theory)、Harrod- Domar 成長模式(Growth Model)、 結 構 改 變 ( Structure-Change Model ) 、 國 際 依 賴 模 式 (International–Dependence Model)、新古典反革命模式(Neoclassical Counterrevolution)、新成長理論模式(New Growth Theory)等。並補充 提出由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精神等層面構成之永續性概化理論 (general theory),社會性增能(societal empowerment)、全球網絡化 (global networking)、整體觀思考(holistic thinking)等三個衍生之 概念。

(42)

30

(一)線性階段成長理論(Linear-Stage Theory )

在線性階段成長理論裡,最主要的兩個理論及模型為羅斯托(W. W. Rostow)的「經濟成長階段論」(stages of growth),以及哈羅德-多瑪 成長模型(Harrod-Domargrowth model)。 羅斯托(Walt W. Rostow)是 美國經濟史學家,他利用歷史資料觀察各國經濟發展現象,歸納出以下結 論:所有的經濟體必需通過經濟成長的五個階段才能達到工業國家的地步, 此五階段為:傳統社會、起飛前的準備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度大 眾消費階段。

(二)哈羅德-多瑪成長模式 (Harrod- Domar Growth Model) 1940年代,Roy Harrod和Evsey Domar分別提出一個數學模型,主要 解釋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成長和失業之間的關係。此模型後來被大量 使用於解釋發展中國家成長和資本需求(capital requirement)間的關係, 為最簡單及最著名以生產函數來分析經濟發展之模型。在兩人的模型中,一 個國家經濟起飛發展之主要因素在於動員國內和國外的儲蓄,以產生足夠的 投資來加速經濟成長。哈羅德—多瑪成長模型主要的目的即是說明投資與成 長之間的關係。 (三)結構改變理論(structural-change model) 1970 年代, 幾位經濟發展學者提出了「結構改變模型」 (structural-change models),討論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經濟,如何從傳統 的維生農業轉變為更現代化、更都市化、且更多元工業化的製造業和服務 業。他們利用了新古典價格和資源分配理論,以及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 描述一個經濟體的轉變(transformation)如何形成。

(43)

31 (四)依賴理論(dependence theory) 依賴理論(Dependence Theory)是1970年代拉丁美洲學者對現代化理 論提出的反省。根據T. Dos Santos的定義,「依賴」指的是「一種情境, 而在這種情境中,某些國家的經濟為其他國家經濟的發展與擴張所制約, 而且前者受制於後者。」依賴理論假設:經濟發展乃是西方國家的獨特現象, 而所有非西方國家都受制於西方國家,這即是一種「都會-衛星」 (metropolis-satellite)的結構。在世界經濟體系上,每個衛星國的角色 都在吸取本身的資本和經濟剩餘並將部份的剩餘送至世界都會中心,而世界 的都會國便利用這個世界性、全國性和地方性的結構,以促進自身的發展。 這些狀況之下,第三世界國家在不平等的經濟依賴下,永遠是落後的。

(五)新古典成長理論(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在近代的經濟成長理論裡,對於過去的成長理論有了新的反省,稱為 新古典反革命。其中心論點為:發展中國家發展落後的原因乃是因為這些 國家的政府積極干預經濟活動,制定了不合理的價格機制,導致資源分配 不當,且產生貪污、缺乏效率等弊病。因此應採用可使自由市場蓬勃發展、 公營事業民營化、促進自由貿易和出口擴張等的競爭性政策,使得一個國 家的經濟效益足以提升,亦可提高經濟成長。自由市場下經濟發展迅速的 範例即為亞洲四小龍。在此學派中,採用了新古典自由市場理論。若將國內 市場自由化,則可以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投資,因而增加資本累積率。

(六)新成長理論(New Growth Theory),也稱為及內生成長理論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由於新古典成長理論無法解釋長期的經濟成長以及各國之間經濟表 現的差異,盧卡司(Lucas)提出了內生成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 theory)。他認為國民所得的成長是決定於生產體系之內,而非體系外。

(44)

32 盧卡司將人力資本視為重要生產因素之一,他認為梭羅的模型將經濟 成長率的極大部份歸於外生生產技術所決定,卻不能解釋各國間的經濟成 長率為何會有相當大的差異。盧卡司認為除了有形的實物資本可以促進經濟 成長外,無形的人力資本累積,及經由工作學習技能水準的累積,也可以造 成長期的經濟成長,因此生產函數中的資本存量,應包括實物資本與人力資 本。另一方面,人力資本不僅包括內部效果(教育、訓練……),同時也具 有外部效果,亦即對經濟產生短期增加產量的水準效果(level effect), 及長期使經濟成長率提昇的成長效果(growth effect)。 內生成長理論,強調經濟成長來自人力資本,或其他內生因素造成持 續的經濟成長。這點以台灣教育之普及、各項專業人員如工程師之培養等造 就台灣的經濟成長之現象,皆可明顯印證。但台灣教育制度的缺失,教育該 如何改革亦有待我們對台灣教育沈痾的反省。若不改革,台灣是否還有持續 的經濟成長也令人存疑。 參、 小結 綜合上述,欲探討永續領導之思維並期待永續領導思維引領出永續領導 實踐,必須從永續性理念開始著手,將永續性理念深植於領導者與學校同仁 之心中,延伸並促進永續發展的做法,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的本質必能轉 化成為組織發展的驅動力,好好發揮永續性和永續發展之理念促進永續領導 理念之發展。

(45)

33

第二節 永續領導之意涵與實踐

本節分別從永續領導的定義與內涵;永續領導實踐;及校長永續領導的 功能進行深入探討。 壹、 永續領導之意涵 有關領導的定義及理論非常多元,顯示領導這個概念的複雜性。正如 Yukl(1999)所言,即使人們用無限多的術語來詮釋領導,仍不足以確切表達 其完整概念。古今中外學者,由於其研究取向不同,對「永續領導」之看法 也存在著差異性。 O'Neill(2002),曾指出領導的危機遍及我們社會,這意味著被領 導者對於組織和權威之信任開始瓦解。張明輝(2005)指出,目前許多國家 都面臨聘用與留任學校領導人才的危機。加拿大Ontario地區在 2005年之前 有60%的校長與30%的副校長退休;另外美國中等學校校長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les,NASSP)亦指出:2000年有 一半學區的調查報告提及合格候用校長的短缺。(引自張明輝,2005)而台 灣地區近十年來受到教育改革及相關教育制度與法令變革的影響,許多學校 校長先後退休一同樣出現領導人才斷層的危機。 而Hargreaves(2003)認為,除了學齡人口減少與教育環境改變的壓 力,領導本身的特性也一直在改變。Hargreaves曾研究1970、1980、1990 年代美國與加拿大中等學校教師與學校領導者之經驗,發現其中的變革週 期,1970年代中期到末葉,是樂觀主義與創新的年代,此時期教師們視校長

(46)

34 為學校生活中重要的角色; 1980年代到 1990年代初期,學校與其領導者則 進入複雜與衝突的年代,學校教育人員設法協調其 1960 、1970 年代社會 正義所驅使的任務與逐漸形成以教育績效為基礎的改革(Gleick,1987); 1990年代中期至晚期,學校及其領導者則進入全球化與標準化的年代,由經 濟與文化的全球化逐漸形成ㄧ股新秩序,尤其是市場化與標準化、高度重視 績效與學生表現(Giddens,2000)。Hargreaves認為現在的學校教師視其領 導者尤如暱名的管理者,並具有下列特徵:在同儕中具有較少的能見度、重 視學校組織及其個人的例行性工作,而非學校的長期利益、學校領導者很少 能將他們創始的事務持續到最後。這些都顯示建立一個永續領導的系統或環 境的重要性。讓學校改革能廣泛且持續,使得學生能有深而廣泛的學習。以 下將近年來中外學者對「永續領導」的定義列舉如表2-5:

(47)

35 表2-5 國內外各學者或研究者對永續領導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吳清山 林天祐 (2008) 永續領導係指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激勵被領導者能夠建立 分享責任觀念,共同致力於社會的永續發展,避免過度消 耗人力和物力資源,導致教育和社區環境遭到破壞,影響 到整體性和長期性社會發展。 江志正 (2008) 永續領導的概念主要來自生態永續的觀點,永續領導強調 領導猶如一種理念、過程與系統,而非一套個人所擁有的、 可訓練的能力與特質,因為當領導被當作額外天賦時,領 導的力量與潛能都將是短暫的。 張明輝 (2008) 永續領導強調領導猶如一過程與系統,而非一套個人所擁 有的、可訓練的能力與特質。因為當領導被當作是額外天 賦時,領導的力量與潛能都將是短暫的。唯有永續領導的 理念能被學校教育人員所接受並且用心實踐,學校才能營 造永續經營的文化。 葉連祺 (2009) 教育永續領導可定義為領導者考量環境因素,以提升永續 性為指導原則,以促進組織永續發展和發展學生學習為目 標,所表現出的領導行為及歷程。。推動永續教育領導和 教育提升應以不傷害且創造他人現在和未來正向效益的方 式,以維護和發展所有學生深度學習。 黃乃熒 (2000) 學校行政永續領導的理念主張學校行政的革新,是植基於 過去與現在的合理關係(Srivastva & Wishart, 1992), 藉以勾勒未來的發展方向,學校行政有創新的動力,也有 不斷獲得支持的助力,故學校行政可以永續發展。因此, 學校行政永續經營的邏輯乃統整、持續及連接的關係。 NCSL (2006) 永續領導(sustainable leadership)是一種對所有關係 人維護、提升其深廣學習的目的;永續領導,如同永續進 步般,始於強而堅定的道德責任,因此發展出令人信服的 更新(renew)是其核心概念。

(48)

36 表2-5 國內外各學者或研究者對永續領導的定義(續)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Hargreaves 與 Fink (2003) 1.永續領導(sustainable leadership)為一種廣布(spreads) 與持續(lasts),一種責任分擔(shared responsibility), 這並非不當地用盡人力或財物資源,而是避免對週遭的教育 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2.永續領導(sustainable leadership)是指領導者在領導過 程中,激勵被領導者能夠建立分享責任觀念,共同致力於社 會的永續發展,避免過度消耗人力和物力資源,導致教育和 社區環境遭到破壞,影響到整體性和長期性的社會發展。 3.將「永續領導」定義為一道德、空間以及時間上的議題, 換言之,「永續領導」不只是意味著某件事物能否持續,永續 特別強調特定的創始事物能夠持續發展,而不致危害其他周 遭的環境,和現在及未來的事物。 Fullan (2005) 係指從根植人類熱衷於持續進步的深層價值中,發展出系統性 的領導能力,包含永續領導技術以及永續學校進步的概念,並 維持和發展所有寬廣性和持續性的深層學習,以在現在和未來 創造出所有正向的利益而言。 永續領導的概念主要來自生態永續的觀點,因此在組織變革當中,永續 的概念相當重要。美國已將2005-2015年訂為永續教育的十年,而台灣也在 教育部施政主軸當中將永續發展訂為其中ㄧ項重要政策發展。可見永續性、 永續發展、和教育永續領導議題等之重要性。 Hargreaves 和 Fink(2006;2007)曾指出,永續領導的內涵強調深 入學習及真正的成就,而非膚淺的考試表現;重視長遠作用超越個別的領導 者,透過有效的延續性管理;藉由廣泛影響,讓領導成為分布的責任;提倡 公平正義,以確保領導的行動沒有傷害到其他學校,並能積極有利於他校的 學生;並採取豐富多樣性的方式取代標準化以促進網絡間的連結及團結;維 持優良傳統,建基在過去的優良傳統。

(49)

37 永續領導為一種廣布與持續,一種責任分擔,其並非不當地用盡人力或 財物資源,而是避免對周遭的教育造成負面的影響。永續領導對於其影響願 意發出主動的承諾,並且建立組織差異性的教育環境,以提升在社群環境共 同學習和發展的良好想法與成功實踐。永續領導如同永續進步一般,是一種 對所有關係人維護、提升其深廣學習的目的;始於強而堅定的道德責任,因 此發展出令人信服的更新是其核心概念(NCSL,2006)。 基於上述,永續領導乃是一種存在於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交互影響的 關係,領導者運用自身的各種能力,建立自己的領導風格,以本身的智慧、 能力及影響力,透過溝通、激勵、協調等過程,激發成員願意為組織付出, 由共同參與努力的方式,進而達成組織目標的一種歷程。本研究歸納 Hargreaves與Fink(2003)的研究,將「永續領導」定義為:係指從根植人類 熱衷於持續進步的深層價值中,發展出系統性的領導能力,包含永續領導技 術以及永續學校進步的概念,並維持和發展所有寬廣性和持續性的深層學 習,以在現在和未來創造出所有正向的利益而言。採行永續領導的教育領導 者應有的領導思維及實踐方向包含五大項:1.深廣學習;2.分布領導;3. 社群連結;4.資源凝聚;5.延續傳承。 茲分述如下: 一、深廣學習 學習是為生活做準備,學習本身同時也是生活的一部份。學習的意義因 每個人對生活的意義之看法不同而有差異,英國管理大師 Charles Handy 將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連結以極大的飢餓和較少的飢餓兩個觀念來做比喻 (Handy,1998)。他解釋,在非洲有兩種不同程度的飢餓狀況,極大的飢餓 和較少的飢餓。較少的飢餓可靠基本的食物來維持生命,而極大的飢餓卻不

數據

圖 2-5 膚淺學習與深度學習之差異  資料來源引自 Davies,Brent.2007,p.12  由於學校在短期績效與標準化的壓力之下,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質已改 變,短期績效要求學生快速的複製資訊,但學生卻不見得了解課程本身的深 層意義。所謂真正的深層學習是希望教師能引導學生,讓學生不僅喜愛「學 習」本身,更希望學生對於複雜的知識之意義能夠真正地瞭解,基於這樣的 深層學習,學生才有機會從所得到的資訊中學習到知識,進而磨練成學生本 身的智慧,以運用於他的人生當中(Davies,2007)。  Hargrea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