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注意力之探討

第一節 形線畫之緣起與意涵

由魯道夫•施泰納2(Rudolf Steiner,1861-1925)依人智學所實踐的教育,

在英、美國家稱為「施泰納教育」(Steiner Education),在歐洲國家則稱為「華 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近年來也有學者將其合併稱為「施泰納華德福 教育」(Steiner Waldorf Education)(張宜玲、Dallow, 2004a;張淑芳,2005)。依 據其理念所發展的學校,則稱為「魯道夫施泰納」或「華德福」學校,1919 年 於德國斯圖加特創立了第一所華德福學校(Wilkinson, 1980/1997b)。

壹、形線畫之緣起

創設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時,施泰納便非常重視移動(movement)與形式(form)

這兩項要素,因而在課程規劃上創新了兩種課程,分別是優律斯美和形線畫(林 麗真,2006)。施泰納曾在三個不同的演講場合闡述與形線畫有關的思想,1919 年於德國的斯圖加特(Stuttart)初次提及形線畫;1923 年於英國的伊爾克利(Ikley)

闡述了形線畫對以太體(etheric body)的影響;1924 年於英國托奇(Torquay)

則討論了對稱與非對稱的形式,在沒有對稱軸的輔助下,示範畫出了一個對稱圖 形(Giesen, 2011)。華德福教育以「開展人類潛能」為教育目的,並重視「瞭解

2此譯名按「魯道夫•施泰納華文編輯小組」2014 年所編之詞彙譯註表—靈性科學研究的工具。

本研究之譯名亦參考此譯註表之資料。取自

http://www.freunde-waldorf.de/fileadmin/user_upload/documents/Die_Freunde/Publikationen/Glossar/

Official_Anthroposophical_Glossary.pdf

12

孩子發展本質」的教育需求,人智學為華德福教育重要的學理基礎,而形線畫即 是基於此理論所發展出來的課程,探討此項理論的內涵有其重要性,因此,以下 簡述形線畫之學理基礎與華德福學校中的形線畫課程安排。

一、形線畫之學理探討-人智學

「以科學為基礎,來尋找研究心靈的新方法」是施泰納畢生的志業,他認為 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精神領域,創立了人智學(Anthroposophy),由「人類 學」(anthropology)與「哲學」(philosophy)兩個字組合而成,意指「人類智慧 學」(陳啟明,2004;黃曉星,2003;Carlgren, 1996/1998;Salter, 1987/2000)。

人智學主張人具有身體、靈魂與精神三個面向,物理科學最多只能幫助人們認識 身體的層面,但是靈魂與精神層面需要精神科學的探究,才能給我們這方面的指 引(陳啟明,2004)。

人智學主張人的本質是由身(body)、心(soul)和靈(spirit)三種元素所 組成的有機體:「身」是指靈魂給予生命能力所反映的物質部分,透過感官所接 受到的外在刺激,經由身體認識他所屬的世界;「心」是指通過物質身體所反映 出的知覺,包括感覺、欲望、憎恨、直覺、衝動和激情等,心靈在身體與精神間 流動,將感官印象化為個人內在的情感世界,達到更完美的世界;「靈」代表著 一種「醒覺」,幫助我們覺察到自身的存在,使精神達到更高的境界(陳素月,

1998;黃曉星,2003;張淑芳,2005;Salter, 1987/2000)。

(一)七年一期的三階段教育論

施泰納認為前 21 年為生命的準備期,而人的意識呈現階段性的發展,以七 年為一個周期,共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出生到換牙期前、換牙期到青春期和青 春期到青年階段(梁福鎮,2013;黃曉星,2003)。七歲以前,在動作中形成的

「圖像式思想」滿足了兒童需求;七歲至十四歲,思想與情感會慢慢結合,被稱

13

之為「想像式的情感思想」;十四至二十一歲,是知性誕生與發展的時候,它提 供知識與啟發(Salter, 1987/2000)。

研究者綜合林麗真(2006)、陳惠邦(2005)、梁福鎮(2013)、黃曉星(2003)、

Carlgren(1996/1998)、Mitchell & Livingston(1999/2012)、Salter(1987/2000)、

Steiner(1965/2002, 1960/2010, 1919/2013)、Wilkinson(1975/1997a)等文獻,探 討三階段教育論中的重要發展任務,及透過意志(Willing)、情感(Feeling)、思 想(Thinking)三種心靈功能維持身體、心靈與精神平衡發展的方法,整理如圖 2-1-1,並歸納如下:

圖 2-1-1 七年一期三階段教育論之內涵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繪製。

1. 出生到換牙期前(0 到 7 歲)

由於換牙期前,身體器官要長成確定的狀態以健全和平衡身體,所以此時教 育階段的重要任務是身體的成長。身體中的意志是動物式本能反應的結果,例如:

睡眠時我們停止思考,但我們的肌體系統、新陳代謝系統與呼吸系統卻仍本能的 工作著;清醒時,思想不能進入意志,因為思想沒辦法控制身體的本能運作。教 育是透過兒童的意志欲望,滲透到處於「睡眠」狀態的意志中。不斷重複良好的

14

行為、動作和習慣,形成的直覺反應就是意志(Salter, 1987/2000; Steiner, 1960/2010)。

此時期兒童喜愛模仿,教師應給予一些值得模仿的事物或活動(Steiner, 1965/2002)。施泰納認為藝術性對於人類的意志力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從事濕水 彩、形線畫、繪畫、手工、雕塑、優律思美、戲劇、音樂演奏等藝術性的活動,

能讓兒童習慣用他的心靈能力和身體的細胞纖維,觀察事物、注意細節,全神貫 注的面對一個問題,並可以強化孩子的意志、想像力與創造力(Steiner, 1919/2013)。

美國精神科學家 Frank Wilson 認為,手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會教給大腦許多本 領,而手的觸摸、探索和操作可以促使大腦神經通路產生連結。這些神經通路得 到了適當的練習與使用,日後將能發展出相應的思考能力,為思想打下基礎

(Mitchell & Livingston, 1999/2012)。

2.換牙後到青春期(7 到 14 歲)

此時期的兒童心靈感受力比理解和認知能力來的強而深刻,透過整個身體感 受來知覺心靈中的細膩感覺,所以此時期的發展重點在其活躍的感受上(黃曉星,

2003)。情感來自於意志的直覺反應,介於思想與意志作用之間,並且向雙方放 射出其本性的心理活動,它是預備狀態的思想與意志。在身體上,血管讓意志與 思想元素彼此相繫,思想元素透過神經進入我們的意志作用與動作,而意志元素 透過血管進入認知作用與動作(Steiner, 1960/2010)。每個人都有個內在的節奏系 統,透過有節奏的呼吸、心臟的規律跳動與循環系統,在有節奏的重複下,迎合 了意志的發展,從而喚醒了感覺(黃曉星,2003)。

在華德福學校裡,每個課程與每日的作息設計也是配合大自然與人的呼吸節 奏,主課程的學習是吸,副課程的學習是呼;集中專注的學習是吸,發散的活動 是呼(Carlgren, 1996/1998)。在一堂課中,教師對課堂的節奏也需有所覺察與 調整,在動與靜、收縮與發散之間取得平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一

15

種和諧、愉快、自然又安全的氛圍下學習(林麗真,2006)。

3.青春期到青年期(14 到 21 歲)

此時期青少年心智逐漸成熟,並執著於追求真理與挑戰權威,人的生命活躍 於思想意識的發展上(陳惠邦,2005;Wilkinson, 1975/1997a)。思想是指心靈深 處對生活印象的判斷和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以及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黃曉星,

2003)。如同 Piaget 所指出的,青少年思想的更進一步發展,必須以孩提時代所 有已經發展的東西做為基礎,不是無中生有的。施泰納說:「思想這種力量會在 人類身上活動,它會喚醒還在沉睡的能力(Salter, 1987/2000)。」在此階段,意 志會開始與清楚的思想開始合作;情感也與之連繫,對生命充滿熱情,三項心靈 能力攜手合作,給予個體新的方向感。

綜上所述,三階段教育論說明了各個時期人類發展的特徵,教育需配合各階 段不同的教育需求,以協助兒童身心靈的均衡發展。兒童的心靈功能有其發展的 韻律,是一種由上而下「在使用中喚起」(awakeness in use)的過程,使腦部可 以不受干擾的發展(Salter, 1987/2000)。國小學生正處於發展情感與心靈能力的 第二階段,參與與體驗性質的課程具有核心地位;形線畫是發展孩子對自然韻律 的敏銳、對線條的感知、對空間中各種形的感受等必要的途徑,能夠教化孩子的

「意志」,並將這種「意志」發展為一種「思想」,如果這種「意志」沒有在孩子 的童年得到構築和指導,那麼成年時期的思想將是草率、無神的。因此,形線畫 乃一種鍛鍊「意志」的活動,能培養出豐沛的生命能量,支持孩子往後的身心發 展(游自達、洪榮照、鄭明憲,2007;Embrey-Stine & Schuberth, 1999)。

(二)十二種感覺(Twelve senses)

施泰納認為人有十二種感覺,其分為意志、情感、思想三類。意志類別方面 的感覺也稱為身體感覺,進行動作感知活動時,意志在其中運作,包含觸覺(touch

16

sense)、生命覺(life sense)、運動覺(movement sense)和平衡覺(balance sense)。 情感類別方面的感覺主要用於建立人和世界的關係,包含嗅覺(smell sense)、味 覺(taste sense)、視覺(vision sense)和暖覺(warmth sense)。思想類別方面的 感覺主要指向自我和他人的內在體驗,包含聽覺(hearing sense)、語言覺(language sense)、思想覺(concept sense)以及吾—覺(ego sense)(Patterson & Bradley, 1999/2011;Steiner, 1960/2010)。茲將十二種感覺之內涵整理如表 2-1-1。

表 2-1-1

17

類別 感覺 器官 任務

吾—覺 透過對於自己身體界限的 探索與觸摸

1.生命本質的經驗 2.覺察別人也是一個自我

註:研究者歸納整理。資料來源:Glöckler(2006/2007)與 Soesman(1989/2011)。

保護感覺感官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協助自我意識和自我經驗的發展,

智力成就與感覺感官功能發展的細緻程度有關。華德福教育減少兒童接觸多媒體 的機會,實為保護孩子免於注意力轉移和過多的神經刺激(Glöckler, 2006/2007)。 這十二種感覺幫助我們獲得更多與真實的世界聯結的可能性,教育應使每一種感 覺在相同的關照下發展,如此一來,才會有意識而系統性地尋求感官之間、感知 活動之間的連結(Steiner, 1960/2010)。教師在備課應該經常省視自己的內心、留 意教學時自身的言談舉止、留意課程對感覺感官的影響,並提供豐富多元感知與 真實體驗的機會,以啟發與平衡發展兒童的感覺能力(張淑芳,2005)。

繪製形線畫的過程中,手部隨著形狀移動與探索。在對稱圖形中,能獲得平 衡的感覺;移動過程中所畫出的形式,如聽覺般具有韻律感與節奏性;眼睛也遵 循著形式以連續的方式移動所帶來的和諧。若通過語言來表達形式,則展示了語 言覺或思想覺的功效;透過吾—覺,將可以發現他人對形式的想法與看法;暖覺 則喚醒內在對美麗的形式世界投以熱情。若能夠用喜悅來滋養感覺,內心將能夠

繪製形線畫的過程中,手部隨著形狀移動與探索。在對稱圖形中,能獲得平 衡的感覺;移動過程中所畫出的形式,如聽覺般具有韻律感與節奏性;眼睛也遵 循著形式以連續的方式移動所帶來的和諧。若通過語言來表達形式,則展示了語 言覺或思想覺的功效;透過吾—覺,將可以發現他人對形式的想法與看法;暖覺 則喚醒內在對美麗的形式世界投以熱情。若能夠用喜悅來滋養感覺,內心將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