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注意力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注意力的定義與向度

(一)注意力的定義

最早為「注意力」一詞下定義的是 James(2007),他在一百多年前就對注意 力作以下的詮釋:

「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注意力,那是以清晰且生動的形式,在幾個同時 呈現的物體,或一連串的思緒中,挑選出一個來佔據我們的心智,它的 精髓是集中(focalization)、專注(concentration)與意識(consciousness)。」

注意力或稱專注力(attention),是開拓人類學習的基礎,為人類中樞神經系 統中最根本之心智能力或腦功能。注意力功能和末梢神經系統的感覺體系相互結 合後,人類則擁有多項重要注意力,如視覺注意力、聽覺注意力與觸覺注意力等

(楊坤堂,2000)。

「注意力」是指一個人意志集中在某一件事務上;並能夠持續一段時間,且不 會被外界各種刺激加以干擾。如同探照燈般,是一種將焦點聚集在特定的事務上,

並能同時將記憶、印象、知覺以及感覺停留在大腦中(楊文麗、葉靜月譯,2008)。

張旭凱(2009)指出「注意力」,是針對一件事物的專心程度與投入程度。鄭美 萱(2010)則認為「專注力」為心智活動的分配,個體在意識層面的情境刺激,

選擇其中一部份做反應,從中獲得知覺經驗,也就是說專注力是為做反應的刺激 給予反應的方式。大致來說,注意力意指對事件知覺度控制的選擇歷程(Carson, 1993)。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William James 提出注意關鍵為「犧牲某些事物的處理,便 能有效的處理其它事物」(鄭昭明,2006)。Carson(1993)亦指出若透過反覆的

練習,可學習到同時執行多樣活動的技能,而愈加熟練的程序,所需的注意力則 愈少,簡而言之,一旦動作自動化或例行化,所需的注意力便降低。

專注也是一種意願、進入和參與,若要引發專注,孩子則必須要對學習的事 物感到興趣(張瀞文,2008)。另外,張旭凱(2009)認為注意力是達成學習各 項事物的重要基礎,也充分關係著孩子在課業方面的學習表現。

(二)注意力的向度

學者 Sohlberg 與 Mateer(1989)認為注意力是一種多面向的認知功能,並將 注意力分為持續性注意力、選擇性注意力、分配性注意力、焦點性注意力及交替 性注意力五種;Goldstein 與 Goldstein(1990)認為注意力缺陷的問題包括持續性 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問題或固著(persistence)、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問題、分別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問題或集中性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問題以及警戒(vigilance)。Light、Satz、Asarnow、Lewis、Ribbler 和 Heumann(1996)等人認為注意力可分為覺醒(arousal)或警醒(alterness)、持 續性與警戒(vigilance)、選擇與專注及分別性、分享(shifting)與替換(alternating)

共四類;Kassai、Nakagome、Iwanami 和 Fukuda(2001)等人指出,注意力可歸 納為選擇性注意力、分別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三向度(引自鄭立群,2004)。

學者廖新春(1984)則將注意力向度分為五類:廣度、速度、注意集中度、

注意持續度、注意強度;宋淑慧、周台傑及邱上真(1993)的多向度注意力測驗,

將注意力之向度分為選擇性、分離性及持續性向度。鄭昭明(1993)認為注意力 包含:選擇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注意的轉移三種向度;黃金源(2004)將 注意力分成:朝向刺激(orienting)、掃瞄(scanning)、聚焦(focusing)、持久 度(duration)、分離、轉移(shifting)、警覺度等。胡永崇(2001)則將注意向 度分為速度(speed)、廣度(span)、集中度(focuses)、持續度、選擇性注意 力、切換性(switch)等六類。黃小玲(2002)將注意力定義為選擇性注意力、分

離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等向度。許芳菊(2008)在研究提出,注意力包含選 擇性注意力、集中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轉換性注意力、分散性注意力等向 度。

由上述可知各個學者對注意力之分類異同互見,研究者茲將注意力向度之分 類,彙整於表 2-1。

表 2-1

學者提列之注意力向度一覽表

學者(年代) 注意力向度

宋淑慧、周台傑、

邱上真(1993) 選擇性注意力、分離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

胡永崇(2001) 速度、廣度、集中度、持續度、選擇性注意力、切換性 許芳菊(2008) 選擇性注意力、集中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轉換性

注意力、分散性注意力

黃小玲(2002) 選擇性注意力、分離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

黃金源(2004) 朝向刺激、掃瞄、聚焦、持久度、分離、轉移、警覺度 廖新春(1984) 廣度、速度、注意集中度、注意持續度、注意強度 鄭昭明(1993) 選擇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注意的轉移

Berdin 與 Meyer(1987) 集中注意力、持續注意力 Goldstein 與 Goldstein

(1990)

持續性注意力問題或固著、選擇性注意力問題、分別性 注意力問題、集中性注意力問題、警戒

Kassai、Nakagome、

Iwana 與 Fukuda(2001)

選擇性注意力、分別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 Sergeant 與 Mirsky

(1996)

選擇性注意力、集中性注意力、分別性注意力、持續性 注意力

Sohlberg 與 Mateer

(1989)

持續性注意力、選擇性注意力、分配性注意力、焦點性 注意力、交替性注意力

以下並將上述學者所提之注意力向度整理並說明如下﹕

1 . 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

在需要持續注意的長時段內,維持對一作業的表現所需的能力。兒童通 常無法以足夠的時間持續工作來完成工作。

2 . 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

指能選擇與目標相關的訊息之能力,且能過濾掉不相關的訊息。兒童容 易因為其他的事情(例如教室外無關的輕微噪音)而分心;而這類兒童無法 選擇環境中的重要事情給予優先的注意。

3 . 集中性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

指是否能聚焦於同一件事物去面對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4 . 分離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

又稱分配性注意力,能同時處理兩項或多項作業的能力。通常兒童無法 或難於同時進行二件工作,例如一邊聽教師講課,一邊做筆記。

5 . 轉移性注意力(transferred attention)

主要是個體能因應情境的需求,轉移其注意力,針對不同的刺激做出不 同的反應。當個體將心智焦點由某一特定的刺激轉移到另一個刺激時,表示 其注意力不僅具有選擇性,也具有轉移性。

二、自閉症學生注意力行為之相關研究 1. 國內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檢索近年來國內自閉症學生注意力行為的相關研究(王嘉珮 2014;林 坤輝 2012;林慧芬 2012;曹雅茜 2009;陳雅莊 2007;楊斯媛 2010;劉慧鈴 2010;

蕭麗珠 2003;謝翠菊 2005;顏惠君 2007;羅珮芳 2008),共十二篇,發現多集 中在減少不專注行為的策略,介入方式最多者為社會故事教學,以下將國內自閉 症學生注意力行為之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2。

表 2-2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研究設計 研究結果

綜合上述得知,國內關於自閉症學生注意力行為的研究,研究對象大部分為 小學階段,障礙程度包含輕、中度,包含高功能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研究主題 以改善不專注行為之研究為最多,其次是提升專注行為之研究,介入之策略大致 可分為社會故事教學、音樂教學活動、個別式調頻系統、充電卡策略、遊戲式 CAI 教學、正向行為支持等六類,其中以社會故事教學為最多者。研究方法皆採單一 受試教學法,研究結果皆呈現為正向,且大多具有維持效果。

另研究者也發現,國內關於自閉症學生注意力行為的研究篇數相當有限,這 顯示自閉症學生之注意力行為問題,一直未被充分重視,也代表自閉症學生注意 力行為之研究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 國外之相關研究

國外對於自閉症注意力行為之相關研究,採用的介入方式較為多元。茲整理 近二十年國外自閉症學生注意力行為之相關研究如表 2-3,並說明如下:

(1)認知行為策略

Callahan 與 Rademacher(1999)採用自我管理策略,協助一名國小二年級高 功能自閉症學生改善不專注行為,在為期九週的介入之後,研究對象的專注行為 明顯增加,在學業及行為功能表現上也獲得提升。Wilkinson(2005)針對一名國 小亞斯伯格症伴隨 ADHD 學生,運用結合行為的諮詢模式搭配自我管理策略做行 為介入,並結合學校與家庭資源,使研究對象的專注行為有效獲得提升。

Tabor 等人(1999)嘗試結合聽覺或視覺提示的自我教導策略,即針對一名十 二歲有中度智能障礙自閉症學生,採用自我控制的聽覺提示(self-operated auditory prompts),實施自我教導訓練。實驗設計是讓學生配戴隨身聽,定時在學校與餐 館兩種不同的環境下給予錄音帶提示,期能有效地減少分心行為,並在撤除錄音 帶提示,改採用空白錄音帶之後,仍可維持一定的表現水準。

Coyle 與 Cole(2004)則是利用錄影帶來實施自我示範(self-modeling)及自 我監控(self-modelling)策略,研究對象分別為兩名九歲跟十一歲的重度自閉症兒 童及一名九歲中度自閉症兒童,研究結果顯示,介入期間三位兒童的分心行為皆 獲得明顯改善,並具有維持效果。

(2)視覺性支持策略

相關研究顯示自閉症兒童具有視覺學習優勢的特點,許多學者即利用該項特 點來進行注意力行為的介入研究。例如 Bryan 與 Gast(2000)針對逐步引導

(graduated guidance)與視覺活動功課表(visual activity schedules)兩種變項進行 比較,即對四位國小高功能自閉症學生,進行專注行為及依照活動功課表進行活 動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同時使用逐步引導及活動功課表的視覺提示時,學生 能維持表現水準,但若未呈現活動功課表的視覺提示時,表現水準則下降。另外 Hume & Odom(2007)則是探討運用 TEACCH 結構化教學法發展出的獨立作業系 統對於專注行為及工作完成技巧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透過教材使用的數量皆 有增加,另一方面,教師給予的提示有減少。

Hagiwara 與 Myles(1999)則是針對一名七歲自閉症兒童,以電腦多媒體呈現 社會性故事的方式,於餐廳、資源教室及普通班三種不同情境下進行專注行為的 研究。該研究所界定的目標行為包含閱讀或大聲朗讀、注視教師、書寫、參與討

Hagiwara 與 Myles(1999)則是針對一名七歲自閉症兒童,以電腦多媒體呈現 社會性故事的方式,於餐廳、資源教室及普通班三種不同情境下進行專注行為的 研究。該研究所界定的目標行為包含閱讀或大聲朗讀、注視教師、書寫、參與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