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究多感官音樂教學活動之實施,對於國小自閉症學生注意力之 成效,本章分三節,第一節探討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 問題,第三節為名詞解釋,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問題背景

注意力乃是學習的第一步,大多數的心理學家認為「專注」是學習過程中必 備的條件,當個體欠缺此種能力,知覺和記憶就會產生障礙,較複雜的認知功能 以及思考和口語的發展都將會受到影響。楊幸真(1992)的研究指出缺乏「注意 力」是學生學習不良的主要因素,而且增加「注意力」行為能增進學業的表現。

董媛卿(1998)也曾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需先著重學生基本的學習能力,才能真 正吸收學習內容,持續的「注意力」就是學習前的基本能力。當孩子學會將注意 力聚集起來並且忽略干擾因素,才能將潛能充分發會在知能、知識與創造力上(楊 文麗、葉靜月譯,2008)。因此擁有優質的「注意力」成為影響學習成效之重要 關鍵能力。培養學生專注,不僅可以消除個人的挫折與壓力,也能增進自信心,

提升創造力。而教師的教學品質也能因此提升,進而增進學生學習自我效能。

音樂對於特殊教育學生有著正面裨益的功能(姚世澤,1999)。對於現今兒 童必須面對龐大的課業壓力下,音樂課程在學校教育中成為一門不容忽視的學習 活動,因為欣賞音樂時無須聚精會神,是放鬆心情、怡然自得的精神享受,可以 達到感官所帶來的娛樂與休閒價值。音樂可以視為一種人類共通性的語言,分為

「有形的語言」,透過唱歌、演奏樂器、肢體動作等,表現出自身的感受與美感;

而「無形的語言」則是表達個人內心的深層感受,如跟隨節奏韻律起伏、感受樂

曲力度與張力。對兒童而言音樂是感到自然與愉悅,最容易被吸收接受(吳幸茹 等,2008)。對於特殊兒童來說,音樂可當成溝通的媒介,在活動中加入音樂歌 曲、歌唱、敲打樂器、移動身體或遊戲,能提供更多的刺激來幫助各項發展(村 井靖兒,2000)。

特殊兒的不專注行為,除了影響自己的學習之外,也會干擾到他人,因此,

注意力在個體的學習歷程上是相當重要的。由相關研究顯示,透過音樂能提升個 體注意力、語言能力、肢體動作等發展(Brewer & Campbell, 1998)。藉由接觸不同 類型的音樂,能夠逐漸的加強孩子傾聽能力(Maudale, 1997)。楊甘旭(2003)的研 究顯示音樂活動不僅能提升障礙學生參與活動的意願,也能提昇研究對象的專注 力。

Kostka (1993)一項關於自閉症兒童上音樂課的研究中發現,他們在上音樂課時 所出現的問題行為如重複擺動手臂、搖動身體、缺乏參予等,比起在上其他特殊 班級課程時的時間都來得少,這不但顯示了音樂對自閉症兒童而言,有股特別的 吸引力,並且能夠使他們較為專注。莊惠君(2003)在其《音樂治療應用於自閉 症之研究》結果亦發現,個別及團體的音樂活動,能有效地幫助自閉症兒童的能 力發展,其能力包括:集中注意力、增進記憶力,其研究中證明,音樂可以用來 增進自閉症兒童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引領自閉症兒童進入團體課程的重要課題。音樂為強而有力的聽覺 刺激且普遍受到兒童的喜愛,因此在團體活動中音樂及樂器經常能成為注意力的 焦點。此外音樂的曲式結構給予兒童時間的提示,易於熟悉遊戲的流程及順序;

音樂中的音樂元素安排,高低音、快慢、大小聲等等,給予兒童遊戲規則的提示,

易於配合活動。正因自閉症兒童能對音樂有較強烈的反應及興趣,如何運用適當 的音樂教學活動來增進自閉症兒童的注意力及學習能力,為特殊教育工作者值得 投入研究之課題。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目前於國小普通班擔任音樂專長教師,在三年級的班級中遇到一位自 閉症的學生,藉由平時觀察並紀錄音樂課上課情形,發現注意力不足可能是造成 這位學生學習成效不佳的主要原因,該生注意力不足的行為包括,經常於課堂中 隨意起身走動,並同時會舞動自己的身體,彷彿內心有一齣戲在上演,有時甚至 想走出教室、未經教師同意於課堂進行中敲打教室中的爵士鼓、教師在進行教學 時要求在教師身旁彈鋼琴、課堂中時常不經意吹奏直笛,發出不悅耳的聲響、不 時在位子上自言自語,甚至唱歌、要求觀看課外書籍等,該生坐在椅子上的時間 一次只能持續約5分鐘,無法將注意力放在老師身上,無法專心學習,需老師及同 學不斷提醒與規範,對於個案沒興趣的事物容易分心、眼神飄移;同時該生之感 官知覺反應,視覺停留短暫,注意力無法持續在黑板及課本上,並對班上整體教 學造成影響。一般小學生 10-12 歲時的持續性注意力可達 25 分鐘(林崇德,1995),

但該生的持續性注意力僅能維持一分鐘左右,遂萌生幫助該生集中注意力、改善 感官知覺反應,並增進學習成就之構想此為研究主要動機之一。

Jocab(1987)在其研究報告指出,對於自閉症兒童頑固性或儀式性行為, 能 藉由音樂活動吸引其注意與學習興趣,並可以取代不良的頑固行為;Kostka(1993)

在《自閉症學童選擇性行為的比較》一文中提到,有關自閉症兒童上音樂課的研 究中發現,他們在音樂課時所出現的行為問題例如重覆手部擺動、身體的搖動及 缺乏參與…等,比起他們上其他課程的時間都要少,這顯示了音樂的特殊吸引力 可使他們較為專注;而在這項研究中亦同時發現,他們在聆聽音樂時的表現最為 專注,顯示自閉症學童對音樂的強烈反應及興趣。而令研究者相當感興趣的是,

該自閉症學生非常喜愛唱歌,能將整首喜愛的兒歌完整唱出,對於樂器的敲擊、

鋼琴的彈奏相當有興趣,對於聲響上的刺激有較大的反應,下課時常常會來音樂 教室要求要玩樂器和唱歌。故如何選用適當的音樂教學活動來提升自閉症學生的

注意力進而增進其學習成效,遂成為研究者希望極力投入研究之課題,此為研究 主要動機之二。

研究者著手收集了與國小學生音樂教學相關的教學方法,以瞭解國小學生在 學習上的特質,發現國小學生喜歡藉由操作樂器、繪圖、聽故事、舞動肢體等方 式來學習較為抽象的音樂概念(吳美玲,2001;郭美女,1999;蘇慧文,1997;

Broadman & Andress, 1981),此與多元感官教學模式的理念相當接近;而「多元 感官教學」(multisensory teaching)的理念即是期望讓學習者經由視覺、聽覺、觸 覺、動覺等感官,促進只仰賴視聽或聽講的一般教學模式成效(Murphy, 1997; Oliver

& Bowler, 1998; Winters,1996);相關研究者認為,如果教師能同時呈現與實施這 些感官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同時透過視覺觀看、實際動手操作,便可以在相同 的時間甚至是更短時間內,產生有效率的學習(Carbo, 1996; Moustafa, 1999;

Murphy, 1997; Stone, 1992;Sudzina, 1993)。林素秋(2003)亦指出,音樂治療課程 是以音樂活動的方式,提供孩子各種音樂經驗來增進兒童感官認知學習,係提供 聽覺、視覺、觸覺、運動覺等多重感官經驗,刺激感官的開發與接收,滿足感官 需求。

由以上研究得知,多感官音樂活動對於身心障礙的兒童來說,除了能運用聽 覺、視覺、觸覺、動覺等多重感官去學習、體驗音樂,也能引導其抒發自身的情 感、提供情緒宣洩管道、穩定情緒、集中注意力、增進記憶力、促進社會化與語 言互動,並提高團體參與的動機。本研究即參考「多感官學習」(VAKT)理論,

並以研究者本身任教學校之一位自閉症學生為研究對象,規劃運用視、聽、動、

觸覺等多感官學習策略之音樂教學活動,期能幫助並增進個案之注意力及音樂行 為表現,更希望能藉由此個案研究的歷程與結果,提供其他背景與條件相似之自 閉症學生之家長、學校特教老師及其他相關人員參考,此為本研究最主要之動機,

並為本研究指出實踐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