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綜合討論

本研究結果證實「多感官音樂教學活動」能提升國小自閉症學生之注意力,

本節根據研究目的,針對選擇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及音樂行為表現之專注程 度的研究結果做進一步探討。

一、多感官音樂教學活動對自閉症學生選擇性注意力表現之成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之選擇性注意力平均次數由基線期的 39.25 次、處 理期 B1 的 78 次、處理期 B2 的 120.4 到保留期的 122.5 次,證明多感官音樂教學 活動能有效提升國小自閉症學生之選擇性注意力,與此研究結果相同的為,顏惠 君(2007)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兒童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究。

與其他也以多感官音樂教學活動應用於特殊學生注意力之相關研究相比,研 究結果一致的包含,王煜琪(2014)擊樂及歌唱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伴隨注意力 缺陷過動症學生注意力之成效、孫佩雯(2008)奧福音樂治療對國小 ADHD 學童 注意力教學成效之研究、陳斐君(2003)奧福音樂教學活動對國小疑似注意力缺 陷過動症兒童注意力成效之研究、康恩昕(2005)團體音樂活動應用於注意力缺 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究、鄧兆軒(2008)奧福音樂治療活動對一位 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不專注行為之影響、鄭立群(2005)發展性音樂治療對國 小 ADHD 兒童注意力教學成效之研究、蔡昀家(2011)應用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 案於改善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童不專注行為之研究,雖然上述研究之研究對象不 同,但研究目的皆是以多感官音樂教學活動於提升選擇性注意力行為或改善不專 注行為,此更能證明多感官音樂教學活動的介入,確實能有效提升障礙學生選擇 性注意力之表現。

二、多感官音樂教學活動對自閉症學生持續性注意力表現之成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之持續性注意力平均次數由基線期的 17.25 次、處 理期 B1 的 61.6 次、處理期 B2 的 106.4 到保留期的 107.5 次,證明多感官音樂教 學活動能有效提升國小自閉症學生之持續性注意力,與此研究結果相同的包含何 盈婷(2013)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學生注意力持續性之研究、

楊斯媛(2010)多感官音樂學習活動之實施普通班自閉症學童持續性注意力與音 樂行為改變之探究、顏惠君(2007)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兒童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 究。

與其他也以多感官音樂教學活動應用於特殊學生注意力之相關研究相比,研 究結果一致的包含,孫佩雯(2008)奧福音樂治療對國小 ADHD 學童注意力教學 成效之研究、陳斐君(2003)奧福音樂教學活動對國小疑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 童注意力成效之研究、鄧兆軒(2008)奧福音樂治療活動對一位國小輕度智能障 礙兒童不專注行為之影響、鄭立群(2005)發展性音樂治療對國小 ADHD 兒童注 意力教學成效之研究,雖然上述研究之研究對象不同,但研究目的皆是以多感官 音樂教學活動於提升持續性注意力行為或改善不專注行為,此更能證明多感官音 樂教學活動之介入,確實能有效提升障礙學生持續性注意力之表現。

三、多感官音樂教學活動對自閉症學生音樂行為表現之專注程度之成效

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之音樂行為表現之專注程度不論於視 覺、聽覺、觸覺、動覺等感官的表現,皆有明顯進步。研究者也發現依據研究對 象不同的感官類別之喜好,將教學方案中的感官刺激調整成最適合研究對象方式,

其專注程度能大幅提升。以下針對適用於研究對象之視、聽、觸、動覺之感官刺 激方式,分別說明如下:

(一)探討適用於研究對象之視覺感官刺激

由研究對象於「多感官音樂行為注意力量表」中平均得分數可得知,基線期 為 1.17 分,處理期 B1 為 1.73 分,處理期 B2 為 3.6 分,保留期為 3.42 分,顯示多 感官音樂教學活動對於研究對象音樂行為表現之視覺專注程度有正向效果。

實驗教學前,研究對象的視覺停留短暫,靜態的視覺提示,如貼在黑板上各 項圖卡、無用顏色重點標示的課文等通常無法充分吸引其注意力,導致研究對象 不常將眼神專注在黑板或老師,反而經常出現隨意翻閱課本、或玩東西的情況。

實驗教學期間研究者發現,使用動態的視覺感官刺激,如:拍念節奏示範表 演、節奏卡遊戲、歌詞意境戲劇演出、歌唱搭配 KTV 影片等,較能吸引研究對象 的注意,研究對象能不經教師特別提醒,眼神的專注即能維持較長時間。

(二)探討適用於研究對象之聽覺感官刺激

由研究對象於「多感官音樂行為注意力量表」中平均得分數可得知,基線期為 1.59 分,處理期 B1 為 3.17 分,處理期 B2 為 4 分,保留期為 4.08 分,顯示多感官 音樂教學活動對於研究對象音樂行為表現之聽覺專注程度有立即成效與保留成 效。

實驗教學前,研究對象對於聽覺的刺激反應相當短暫,對於教師課堂活動中 的指令也經常無反應,對於如音樂符號的意涵說明、節奏長度的介紹、歌曲的創 作背景討論等講解式的課程沒有興趣,反而是常常自言自語、唱非課堂所教的歌 曲給自己聽,但研究者也藉此發現,研究對象非常喜愛唱歌。

實驗教學期間,研究者嘗試以唱歌為課程軸心,利用有旋律、有變化的聽覺 感官刺激為主要方式,再配合延伸相關節奏與音樂知識之課程,成功提升研究對 象聽覺之專注程度,由此可見研究對象原先聽覺之專注程度其實不錯,一經調整 成適當的教學方式後,到保留期的平均分數能到達 4.09 分。

(三)探討適用於研究對象之觸覺感官刺激

由研究對象於「多感官音樂行為注意力量表」中平均得分數可得知,基線期 為 1.33 分,處理期 B1 為 2.5 分,處理期 B2 為 4.4 分,保留期為 5 分,顯示多感 官音樂教學活動對於研究對象音樂行為表現之聽覺專注程度有明顯正向成效與保 留成效。

實驗教學前,研究對象對於觸覺感官的反應是,拿著節奏樂器亂敲、左右手 位置相反的拿著直笛亂吹、幾乎不跟同學一起用手或身體當樂器拍奏,起初認為 是因為研究對象的節奏感不佳,或不喜歡觸覺刺激,所以不喜歡用正確的方式參 與活動。

實驗教學期間,發現研究對象是需要多元化且富含聲音變化的觸覺刺激,如 歌曲律動時用到鈴鼓拍奏與搖奏,節奏練習時用桌子當樂器拍奏,遊戲時結合踏 腳與拍手等,但聲音的呈現必須單純不雜亂,使研究對象的聽學專注力不分散,

如樂器合奏時至多使用兩種樂器。研究者也發現使用觸覺感官刺激時通常能同時 結合視覺與聽覺之專注力,如老師講解與示範三角鐵使用方式,因此能充分相互 配合感官刺激,各項專注力皆能獲得有效提升。

(四)探討適用於研究對象之動覺感官刺激

由研究對象於「多感官音樂行為注意力量表」中平均得分數可得知,基線期 為 1.37 分,處理期 B1 為 2.47 分,處理期 B2 為 4.03 分,保留期為 4.13 分,顯示 多感官音樂教學活動對於研究對象音樂行為表現之聽覺專注程度有明顯提升效果,

也維持穩定保留成效。

實驗教學前,研究對象於律動時只侷限於跟自己演戲,與同學幾乎無互動,

有時甚至不參與,拍節奏時也只隨意拍兩下,唯有唱歌時能較明顯感受到反應,

能模仿歌曲跟同學一起唱歌,但也只限於呢喃式的唱給自己聽。研究者原以為

研究對象在進行律動或遊戲時,只是因為粗大動作發展不佳而不喜歡參與,經過 幾次觀察發現主要是因為同儕之間的關係所導致,由於在進行活動時,研究對象 時常因不懂得如何跟同學互動,找不到同學跟他一組。

實驗教學期間,研究者嘗試在幾次活動中隨意指定一名學生跟研究對象一組,

後來同學慢慢發現其實跟他一組也可以很好玩,也開始願意協助、帶領他進行律 動,而經由同學之間的耳濡目染,研究對象之動覺專注程度也相對提升。研究者 為了使研究對象之同儕關係能夠更加緊密,刻意會在活動中刻意安排研究對象的 表演節目,不僅能讓同學另眼相看,適時的鼓勵也對於研究對象的表現有很大的 幫助。

本研究之教學活動方案即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動覺之多元感官體驗,讓 個案在音樂行為表現之專注程度能得到改善,亦期能影響其音樂行為之表現,在 視覺方面的運用,包含透過各種圖形,讓兒童觀察力度、速度、節奏變化、欣賞 與肢體動作表現;在聽覺方面的運用,為利用各種肢體節奏、曲調性與節奏樂器 來敲擊,以訓練辨認各種不同的音色與節奏;在觸覺方面的運用,為以大肌肉、

手掌及手指等天然的樂器,表現各式聲響、拍打節奏;在動覺方面的運用,為配 合音樂表現出肢體動作。上述與王毓雅(2001)、林素秋(2003)、林貴美(1987、

1991)、郭美女(1998)、楊斯媛(2010)所提出之探討、研究結果一致。顯示 多感官音樂教學活動,對音樂行為表現之專注程度確實有提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