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洛克與萊布尼茲

第一節 洛克感性化了知性概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內省能力,它能折返轉向自身,並以自己作為觀察的對象。反思為知性帶來有關 心靈運作的觀念,以便知性能將這些觀念比較與結合成客觀有效的判斷。對萊布 尼茲而言,反思則是一種對表象內容的意識,以獲得清晰的認知。藉由反思,我 們可以直接確定兩個表象之間的關係,並形成客觀有效的認知。儘管康德的「反 思」保留洛克與萊布尼茲的部分想法,但是康德同時也批評,他們的哲學缺少了 先驗反思,以致沒有瞭解到感性和知性的根本差異,以及它們所產生的表象的有 效運用範圍不同。因此,回顧洛克與萊布尼茲的「反思」概念依然是有意義的。

我們可以說,感性和知性的區分以及「反思」概念的理解基本上奠定了三位 哲學家彼此之間的差異。感性和知性的區分不只是康德批判洛克與萊布尼茲的立 論根據,同時也引導我們進一步從反思的角度來考慮人類認知的有效性問題。本 章將從上述的總評來分析洛克與萊布尼茲的哲學,並指出洛克與萊布尼茲是如何 誤解了感性和知性的本質(尤其是感性),以及他們對於反思能力的理解為何是 不正確的。本章將畫分為兩個部分:第一節討論洛克哲學是如何把知性概念感性 化。這涉及他的經驗理論是如何把所有觀念都還原至知覺中的簡單觀念,同時把 反思理解為一種被動的能力。第二節則討論萊布尼茲哲學如何把現象(直觀)都 智性化。這涉及他的單子論是如何將直觀與概念的差異理解為邏輯程度上的差別,

同時將反思理解為一種對知覺內容的分析與比較的活動。

第一節 洛克感性化了知性概念

康德認為,洛克的《人類知性論》只處理了「認知的內容以及概念的起源」。

6 這是一種「人類知性的自然學(Physiologie)」(KrV AIX)的研究。知性的自然學 所做的,就是去「追踪我們的認知能力,以便讓個別知覺上昇到普遍概念」(KrV A86/B118-9)。康德指出,洛克:

…在經驗中碰到了知性的純粹概念,他就把這些概念也從經驗中推導出來,

但卻又做得如此不一貫,竟敢憑藉它們去冒險嘗試遠遠超出一切經驗界限的 認知。(KrV B127)

從發生學的角度而言,我們所有的認知的確都是從經驗活動開始的。但是,「…

它們卻並不因此就都是從經驗中發源的」(KrV B1, A86/B118)。因為,這當中可 能有些東西是先天被給與的,它完全不依賴於任何經驗活動,也不是從經驗中抽 離出來的。但是,洛克並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以致他把一切概念都感性化了。

本節將從三個面向指出,洛克是如何把概念都感性化。首先,洛克認為所有 的認知都是由最基本的簡單觀念(simple idea)所構成的,而所有簡單觀念都源自 於感覺。此外,洛克還區分了對象的初性(primary qualities)與次性(secondary qualities),它們符應心靈中的簡單觀念。其次,洛克的反思是一種內省的活動,

6 請參閱 Jäsche Logik, Ak. 9: 21;Refl. 4866, Ak. 18: 14。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但它只是一種被動的內感官的能力。因此,反思僅僅是一種提供簡單觀念的來源 之一。最後,知性能產生各種不同的複合觀念(complex idea)。然而,其素材依然 是源自於經驗的各種簡單觀念。不論複合觀念再怎麼抽象或普遍,它在根源上依 然是感性的表象。因此,康德認為,洛克哲學無法解釋先天認知如何可能。

a. 一切觀念源自感覺

洛克的基本主張是,心靈之中的各種觀念若不是源於知覺(perception),就是 從知覺中抽離出來並加以整理而成的。一切觀念都源於當下正在進行的知覺活動 或者源自知覺活動結束之後的記憶,沒有任何一個觀念是在經驗發生以前就存在 的。因此,不存在任何先天或天生的觀念。即使是抽象和普遍的觀念,它們也是 取自經驗中的素材。如果我們想要探究各種觀念的形成以及知性如何運用這些觀 念建立起知識,我們需要回溯這些觀念的起源,以及心靈是如何獲得這些觀念的。

洛克認為,這樣一種探索知識起源的研究不是要去研究心靈的物理條件、身體的 運動或者是感覺器官的運作。他的目的是去探究人類認知的起源(origin)、確定性 (certainty)、範圍(extent)。7

洛克認為,人類的心靈在出生時猶如一張白紙(white paper),不帶有任何觀 念。因而,心靈也可以被喻為一個空的櫥櫃(empty cabinet)或者是黑暗的房間(dark room)。8 凡舉一切出現在心靈思想活動中的意識內容,皆統稱為「觀念(idea)」。

那麼,心靈是如何獲得這些觀念的?洛克認為,這只能透過我們的經驗,亦即,

知覺活動。

根據洛克,人類只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知覺來源 :感覺(sensation)與反思 (reflection)。9 當感覺器官受到外在事物的觸動,會在心靈之中產生相應的觀念。

由於我們擁有五種不同的感覺器官(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當一個 外 在 事 物 觸 動 到 不 同 的 感 覺 器 官 , 就 會 產生 不 同 類 型 的 感 覺 性質(sensible qualities)。10 除此之外,當我們不再關注外在事物,而轉向心靈的內在活動時,

我們會獲得不同的觀念。這種注視心靈各種內在活動的方式就是反思。這些心靈 活動包括知覺(perception)、相信(believing)、推論(reasoning)、意願(willing)等等。

11 反思不同於感覺,它所關注的是心靈活動本身。然而,心靈的內在活動無法 觸動到我們的感官,它們法透過感官被給與,因此反思提供觀念的方式不同於感 覺。

一個外在的物理對象擁有各種不同的性質,而且這些性質是「如此統一且交

7 請參閱 John Locke,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1995), Bk. I, Chap. I, §2, p. 1。

8 同上註,Bk. I, Chap. II, §15, p. 17;Chap. I, §2, p. 59;Chap. XI, §17, p. 107。

9 同上註,Bk. II, Chap. I, §5, pp. 60-1;Chap. VIII, §3, p. 109。

10 同上註,Bk. II, Chap. I, §3, p. 60。

11 同上註,Bk. II, Chap. I, §4, p. 60。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融(united and blended)在一起,以致彼此不分離且沒有距離」。12 乍看之下,這些 性質透過感官所產生的觀念應該也是複合的。但是,洛克認為,它們烙印在心靈 中的都是簡單的(simple),不混雜的(unmixed),因而是清晰的觀念。這是因為,

當我們在觀察同一個事物時,我們的五種感官媒介同時會接受事物的不同性質。

視覺只能感覺到事物的顏色與形狀,觸覺只能感覺到物體的硬度,嗅覺只能感覺 到物體的味道等等。因此,事物的性質已經被不同的感官媒介所分離,因而所產 生的觀念是簡單的,我們絕不會混淆它們。同樣的,經由反思所獲得的觀念也是 簡單的且清晰的。我們能夠區分各種不同的心靈運作而不會產生任何混淆。因此,

一切由感覺與反思所產生的觀念都是簡單的,並且在這意義下是清晰的。

洛克認為,所有簡單觀念都是源自事物自身的觸動。它們如實地反映了事物 的本質,同時也在我們的心靈之中(透過感性與反思)產生各種不同的簡單觀念。

這些簡單觀念是一切認知的素材。而知性則能夠重覆(repeat)、比較(compare)、

統合(unite)這些素材,形成各種不同的複合觀念。然而,知性可以發明各種不同 複合觀念,卻不能發明任何簡單觀念,同時也不能夠破壞它們。13 知性雖然是 一種主動的能力,但是它並沒有任何天生的觀念與先天概念。知性所能運用的觀 念都是感覺所給與的。

同一個東西,在心靈之中被視為觀念,在事物之中則被視為性質。簡單觀念 與對象性質之間有一種符應關係,這些性質為觀念提供了實在的根據。而對象的 性質可以分為初性與次性。14 洛克認為,物體的初性不僅符應於觀念,而且它 們是真實地存在於物體身上。因此,物體的初性與觀念是相似的(resemblances)。

例如,我們的感官所獲得的長度與形狀相關的觀念確實是存在於物體身上的性質。

相反的,物體的次性並不存於對象自身中,而是物體的力量對我們的感官所產生 的影響。因此,我們有關顏色與溫度等等的觀念不是實際存在於物體身上的性質。

對於初性,不同的人都會獲得相同的觀念,因為這些性質是物體真實的性質。即 使沒有人知覺到這些初性,它們依然存在於物體身上。但是物體的次性則會因不 同的人或不同的條件而會有質感上的不同樣,因為這些性質都不是物體真實的性 質。諸如物體的顏色與溫度等等的性質,會因為外在條件或者感官的變化而呈現 不同的質感。洛克舉的一個例子是我們對火的溫度所產生的觀念:當我們與火保 持一段距離時,我們會感受到溫暖;當我們越靠近火時,我們就會感受到熾烈的 痛楚。火的溫度被視為一種次性,而溫曖與痛卻是兩種不同的簡單觀念。

康德認為,洛克的初性與次性的區分並不正確。因為人們很容易就認為:當 初性被視為涉及事物固有的性質時,這就是物自身;當次性被視為涉及主體偶然 狀態下所產生的表象時,這就是現象。然而,初性與次性並不能正確地解釋現象 與物自身的本質差異,因為這種解釋依然是經驗性的,而不是先驗的(KrV A45/B62)。康德認為,我們對於物自身一無所知,所謂的初性並不是事物自身固

12 同上註,Bk. II, Chap. II, §1, p. 70。

13 同上註,Bk. II, Chap. II, §2, p. 71;Chap. XII, §2, p. 108。

14 同上註,Bk. II, Chap. VIII, §§7-26, pp. 85-91。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的性質。洛克的解釋會讓人誤以為,物自身的性質是可知的。事實上,我們應 該將初性與次性一概都歸為現象。康德在《未來形上學序論》如此解釋:

我們能不損及外在事物之實際存在而談到其諸多述詞,說它們不屬於這些事 物自身,而僅屬於其現象,並且在我們的表象之外並無自身的存在;這是早 在洛克底時代以前許久,但主要是在其後,已經普遍被接受和承認的事情。

溫度、顏色、味道等均屬於這類述詞。但是基於重要的理由,除了這些性質

溫度、顏色、味道等均屬於這類述詞。但是基於重要的理由,除了這些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