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活動三 九降風的故鄉

在活動一「尋找梧棲的老房子」與活動二「浩天宮巡禮」,各兩循環的課外學 習活動中,學生們透過「自導式戶外學習」,由自己或家長陪同尋找梧棲的舊房子 和三合院;藉著「導覽式戶外學習」,讓學生聆聽「浩天宮」的導讀與解說。而在 學生經由戶外調查與實地觀察的學習方式後,接下來,研究者則設計活動三「九 降風的故鄉」讓學生從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中自主學習。

本研究於活動三「九降風的故鄉」課外學習活動之實施,先探討研究者於四 年 A 班執行第一循環課外學習活動之教學歷程和學習成效,以及其省思與檢討。

經調整與修正後,再檢討由研究者於四年 B 班實施第二循環課外學習活動,其教 學歷程、學習成效和省思。

一、第一循環課外學習活動

針對活動三「九降風的故鄉」之第一循環課外學習活動,以下將分別敘述研 究者在四年 A 班實施課外學習活動之教學歷程及其省思,和學生在課外學習活動

128

中的學習成效及其省思。

(一)教學歷程與省思

活動三「九降風的故鄉」為配合社會學習領域康軒版「第三單元生產的變遷 第一課灌溉設施與農具」所設計的課外學習活動,其課程目標為「學生能透過農 業灌溉用具的演進,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帶來的幫助」。關於教學歷程之說明,以 補充教學資源的運用和課外學習活動的實施情況,分別敘述之。

1.補充教學資源的運用

本活動之教學內容主要配合康軒版教科書「第三單元生產的變遷 第一課灌溉 設施與農具」中提到兩個主題,其一為灌溉設施的使用;其二為農具的演變。因 此,研究者針對大德國小附近可利用之家鄉資源,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其一,由 於學區內尚有耕作的農田,因此研究者至學校南邊的農田處及梧棲大排水溝附近 蒐集灌溉設施與照片,用來說明鄰近的灌溉設施;其二,透過圖片向學生介紹今 昔農具的演變差異。

本活動根據以上主題,蒐集相關文獻資料,設計成「活動三 九降風的故鄉之 教學簡報三(A)」(詳如附錄七),其補充教學資源之訊息來源包括:

(1)藉由梧棲區政府機構製作之資料,瞭解當地的地理特色

研究者閱讀《九降風的故鄉──五汊、梧棲、新高港》中「農漁工商的多元 產業」篇,瞭解梧棲地區擁有各種產業,而其中學區範圍內,早期主要的產業為 農業。以及藉由《梧棲鎮誌》經濟篇與《九降風的故鄉──一鄉鎮一休閒:梧棲 文化逍遙遊》中,對農業的詳細介紹,認識梧棲當地的「氣候」和「地理位置」

與農業狀況之間的關係,由於每年一到秋冬時期,強勁的東北季風為梧棲特色,

因此又稱為「九降風的故鄉」。而學習單中的灌溉設施,則引用自《梧棲鎮誌》地

129

理篇的「梧棲水文圖」。

(2)參考與農業生活相關的書籍和圖片作為介紹農具之依據

研究者依據《稻米達人大挑戰:稻田生態及米知識問答集》對稻米相關知識 的詳細解說,研究者挑選以種稻的步驟為主軸,向學生說明從事農業工作時所需 的設施與工具。

其他關於農具補充教學資源之圖片來源,包括:《古農具舊時情》裡對傳統農 具的介紹;葉祥老師於農耕記事油畫展所畫的《犁耕地》3;張秋台老師於臺灣耕 耘系列稻香懷舊專輯所繪的《打碌碡》4等網路資源。

(3)利用研究者拍攝之相片,說明灌溉設施

研究者拍攝學校南方,於「梧棲大排水溝」附近的農田灌溉設施,如:水圳、

水閘、給水道、排水道等相關照片。

(4)採用網路之補充教學資源,認識新舊農具

研究者參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之「農業知識入口網」的「兒童稻米文化館」5, 以及「農業兒童網」中將林良先生所寫《新農具》一文,所做成的動動書6

最後,研究者根據教學簡報之教學重點,設計讓學生透過「梧棲水文圖」畫 出梧棲地區的灌溉設施,並請學生寫出在認識灌溉設施後的感想;接著,請學生 依教師之要求,自行於網路上搜尋或者是詢問農人,瞭解農具的演變並回答問題。

本活動之學習單為「活動三 九降風的故鄉之學習單三(A)」,詳如附錄八。

3 http://www.nhclac.gov.tw/modules/epaper/detail.php?id=154

4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9622&ctNode=1936&mp=1925

5 http://kmweb.coa.gov.tw/rice/breed/b03.html

6 http://kids.coa.gov.tw/ibook.php?k_type=ibook_story&type=i&id=9_cikuo_20050427221652

130

2.課外學習活動的實施情況

在四年 A 班陳老師完成康軒版教科書「第三單元生產的變遷 第一課灌溉設施 與農具」的教學進度後,由研究者利用一節社會課的時間,先透過「活動三 九降 風的故鄉之教學簡報三(A)」」向學生補充介紹家鄉的當地資源。接著,讓學生利用 課後時間完成「活動三 九降風的故鄉之學習單三(A)」」。最後,於學習單完成後,

邀請幾位學生上台分享。

「九降風的故鄉」課外學習活動之實施情況如下記錄:

(1)瞭解梧棲當地的產業活動,導入主題「農業生活」

本活動主要是配合「灌溉設施與農具」而設計,因此教學主題為「農業生活」。

儘管於學校附近依舊可以看到農業活動,但是對學生而言,無論傳統或現代的農 業生活已沒有直接的接觸。對梧棲而言,除了漁業之外,其他產業也多元發展,

反而農業逐漸萎縮。因此,研究者在省思日誌中,回顧梧棲當地的產業活動發展,

並瞭解當地「農業生活」,受到氣候和地形的影響:

在課堂的開頭,先讓學生瞭解雖然梧棲地區是「漁農工商」並存的多元產業活動,

但是與傳統生活最具相關的依舊是「農業」,並且讓學生瞭解家鄉的農作物種類,受 到氣候(秋冬強烈的東北季風)與天然地形(位於「水尾」區)影響的關係。

(A3-RT-1031017)

接著,研究者在省思日誌中提到浩天宮裡的「五福圳告示」,以佐證梧棲當地 深受氣候與地形因素影響,所以導致早年水源匱乏的狀況,故以旱田耕作為多:

結合梧棲位於水尾區,以及受到冬季的東北季風影響,本教學活動複習在浩天宮裡 看見的「五福圳告示」碑,所提到先民爭奪水源的狀況。(A3-RT-1031017)

當詢問旱田作物時,學生們便大聲說出「番薯、西瓜……」等答案,可見陳老師在 課堂上已教過。(A3-RT-1031017)

再來,根據大德國小學區內的村里,針對其現今的農業活動做簡單的說明,

131

作為解釋學校附近依舊能看到農田的原因。研究者在省思日誌中提到大庄里、大 村里和福興里的土地利用,其中大庄里和大村里仍保存農業用地:

大德國小學校四周仍保留廣闊的農田,學區範圍內的大庄里跟大村里,至今也還有 少數耕作水稻的地區。至於學區邊緣的福興里,現在土地多被利用來新建房屋,農 地已漸漸減少。(A3-RT-1031017)

(2)根據「整地、插秧、灌溉、除草、施肥、收割」等流程,介紹農具

的使用

研究者參考《稻米達人大挑戰:稻田生態及米知識問答集》一書介紹,規劃 透過種植稻米的流程步驟:「整地、插秧、灌溉、除草、施肥、收割」,介紹各步 驟所使用的新舊農具之差異與轉變。當介紹「灌溉」時,則補充學校附近的灌溉 設施。

A.整地

在介紹「整地」的過程中,藉由大量的圖片和提問,讓學生對於這些新知識 能夠加深印象,而研究者在省思日誌中記錄「整地」的教學內容,如下:

透過四張圖片,詢問學生哪一種是傳統農具?哪一種是現代農具呢?果然,學生都 能夠順利說出正確答案,還有人能說出「傳統是用人力,現代是機器」的觀念。

(A3-RT-1031017)

接下來,介紹「整地」時所需的農具,並請學生找出課本圖片中,相同的農 具及寫上名稱。而研究者在省思日誌中提到教學過程:「課本插圖中曾出現的農具,

可以適時的請學生在一旁寫上名稱,像手耙跟曳引機等。」(A3-RT-1031017)

此外,簡單說明如何操作農具,與新舊農具的差異,發現學生相當感興趣。

因此,研究者在省思日誌中指出學生願意認識更多的農具:

雖然課本中沒有介紹這麼多種農具,而且學生平時也根本沒有使用這些工具的機 會,但是在研究者簡單的解說後,學生們卻不排斥學習這些新知識,反而覺得很新 鮮,這點讓研究者相當滿意。(A3-RT-1031017)

132

B.插秧

在說明「插秧」的部分,課本中已大篇幅介紹傳統與現代農具的差異,其提 到早期農民使用秧盆放置秧苗,並以人力插秧;現代農民則是使用插秧機。透過 人工和機器插秧,說明兩者在時間和人力上的差異。因此,教學時安排認識古農 具「正條密植器」的操作方式,來體會先人的智慧。在省思日誌中提到研究者說 明插秧的教學過程與歸納如下:

研究者詢問學生:「從前的農民,是怎麼樣讓秧苗插得整齊有序呢?」從學生的表現,

發現他們感到相當好奇,不過卻答不出來。於是,研究者便說明農人會使用「正條 密植器」畫出記號;接著,沿著插秧路線插秧。而插秧時,不但因為腰彎不輕鬆,

插秧的手指也是很費力氣的。(A3-RT-1031017)

研究者歸納,雖然人力插秧真的很辛苦,但是農民們真的相當有智慧,能在有限的 設備下,想到許多節省人力的好方法。(A3-RT-1031017)

C.灌溉

在介紹「灌溉」的部分,由於是課本中的教學重點,因此先透過教學簡報介 紹灌溉設施,再搭配學習單,讓學生發現生活周遭灌溉設施之所在。

首先,透過「水稻田灌溉水路示意圖」,說明灌溉的水源是來自河川,也搭配 學習單上的描述「梧棲區並沒有天然的河川經過,到底農人是怎麼取水灌溉呢?」

便詢問學生:「梧棲的水是來自鄰近的哪一條河川呢?」有學生會隨口說出河川名 稱,或有學生會嘗試翻閱課本找尋答案,最後能夠正確說出是「大甲溪」。在研究 者省思日誌中描述其教學流程如下:

讓學生猜猜是來自哪一條河川,有一些學生會隨口說出自己知道的河川名稱,但也 有學生開始翻閱課本後面的附錄「臺灣河川分布圖」,並自行推測是來自哪一條河 流,果然經過引導後,學生能夠正確地說出是來自「大甲溪」。(A3-RT-1031017) 其次,河川的水會匯流入水圳,說明梧棲地區的水源是來自清水區「五福圳」

和沙鹿的「三條圳」,再匯集到學生熟悉的「梧棲大排水溝」,而後流到給水路到

和沙鹿的「三條圳」,再匯集到學生熟悉的「梧棲大排水溝」,而後流到給水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