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課外學習活動設計之研究──以中年級認識家鄉的環境與生活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課外學習活動設計之研究──以中年級認識家鄉的環境與生活為例"

Copied!
3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

指導教授:葉憲峻 博士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課外學習

活動設計之研究──以中年級

認識家鄉的環境與生活為例

研究生:吳旻純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05 月

(2)
(3)
(4)

謝辭

在教專的這兩年,我除了修習滿滿的碩士學分,還要完成這本論文。此刻回 想,能順利走過這趟充滿挑戰的旅程,真的是要感謝很多人。 首先,感謝最專業的指導教授葉憲峻老師,以及兩位重量級的論文口試委員 周國屏教授和朱道力教授,使得論文能更臻完整。 其次,感謝實地研究的臺中市梧棲區大德國小的陳盈達校長、教務處楊縮緞 主任、學務處楊玲枝主任、教學組蔡佩芳老師、協同研究教師陳霓貞老師和林淑 慧老師,及活潑可愛的四十九位小朋友,全力的支持與配合,論文研究才得以順 利執行。 接著,感謝親愛的爸爸、媽媽、品品、小妤、在天堂的爺爺、奶奶、外公、 外婆、大阿姨和小阿姨等,謝謝您們總是給我滿滿地支持及力量。 最後,感謝在求學階段所遇到的師長、好夥伴們(春微、筱薇、怡汝、皓衡、 宛錚、媛媛、雯琪等)、好朋友們(婉翎、千玉、佳吟、毓雯等)……,還有許多 未能詳述的貴人們,謝謝您們的陪伴。 P.S.獻給體育系的李佑峰老師。

吳旻純 謹誌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五月

(5)
(6)

I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課外學習活動設計之研究

──以中年級認識家鄉的環境與生活為例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實施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課程,於中年級認識家 鄉的環境與生活之課外學習活動的教學歷程與學習成效、教師在實施課外學習活 動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與因應策略,以及教師在實施課外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所 得的教學省思與成長。本研究以臺中市梧棲區大德國小四年 A 班和四年 B 班的 學童為研究對象,這兩班的級任導師為協同研究教師,進行為期十一週的社會學 習領域認識家鄉的環境與生活之課外學習活動。採用行動研究法,藉由文件分 析、訪談記錄、研究者省思日誌等方式蒐集資料,再將所蒐集的資料進行分析與 歸納。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教學活動的規劃方面 (一)規劃「五項教學活動」從中理解梧棲地區的環境與生活 (二)採用「多元學習方式」從中感受梧棲地區的環境與生活 (三)部分活動規畫未完善且學習成效易受限制影響 二、教學資源的應用方面 (一)藉親自尋找與實地導覽可提升教師蒐集資料的能力 (二)運用數位學習資源與搜尋網路資料可增進學生主動學習 (三)利用閱讀策略繪製一本小書可促進學生自主多元學習 (四)受限於所取得之教學資源而未能精確達到學習目標 三、教學歷程方面 (一)調整後的教學流程可改善師生互動情況 (二)修正後的教學策略可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7)

II (三)調整後的教學技巧可增強學生投入程度 四、學生自主學習方面 (一)多數學生認為自主學習很有趣 (二)部分學生在自主學習上遭遇困難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中年級認識家鄉環境與生活 之課外學習活動課程設計與教學,以及其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 社會學習領域、課外學習活動設計、認識家鄉

(8)

III

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Social Studies: Taking the Unit of Knowing the Environment

and Life of My Hometown for Elementary school Third and

Fourth Graders as An Example

Adviser : Yeh, Hsien-Chun Graduate student : Wu, Min-Chu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issues:1) the learning resul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social studies about knowing the environment and life of my hometown; 2) the teacher’s react to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social studies; 3)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s and refle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social studies. 4 class A and B in Taichung city Wuci district DaDe elementary school were the main participants in this research, and their teachers were collaborative researchers, taking part in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social studies about knowing the environment and life of my hometown for eleven weeks.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interviews , teaching reflection , and other ways for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induction, som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Ⅰ. Planning teaching activities

ⅰ. Knowing the environment and living of Wuci district by planning ” fiv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9)

IV

ⅱ. Knowing the environment and living of Wuci district by using “ different learning ways.”

ⅲ. Parts of activitues were incomplete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was limited. Ⅱ. Using teaching resources

ⅰ.Searching and guilding in person could promote the ability of data collection for research.

ⅱ.Using digital learning resource and internet research could promot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ⅲ.Using reading strategies to make a mini book could promote independent learning.

ⅳ.It could not achieve learning purposes because of the limit of teaching resouce. Ⅲ.Teaching process

ⅰ.Adjusting teaching steps could improv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ⅱ.Adjus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could promot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ⅲ.Adjusting teaching Skills could promote learning behavior.

Ⅳ.Independent learning

ⅰ.Some students thought that independent learning was interesting.

ⅱ. Some students thought that independent learning was difficult.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some implications were suggested for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social studies and follow-up studies.

(10)

V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與目標 ... 11

第二節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審定版教科書內容分析 ... 19

第三節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相關研究 ...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9

第一節 研究主題 ... 3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者背景 ... 41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45

第五節 認識家鄉環境與生活之課程設計與實施 ... 50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54

第七節 研究倫理 ...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9

第一節 活動一 尋找梧棲的老房子 ... 59

第二節 活動二 浩天宮巡禮 ... 97

第三節 活動三 九降風的故鄉 ... 127

第四節 活動四 大德農業博覽會 ... 159

第五節 活動五 認識二十四節氣 ... 188

(11)

VI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209

第一節 結論 ... 209

第二節 建議 ... 214

參考文獻 ... 219

一、中文文獻 ... 219

二、外文文獻 ... 224

附錄 ... 227

附錄一

社會學習領域第二學習階段能力指標與康軒版教科書對應內容表

.. 227

附錄二 活動一 尋找梧棲的老房子之教學簡報一 ... 243

附錄三 活動一 尋找梧棲的老房子之學習單一(A) ... 248

附錄四 活動一 尋找梧棲的老房子之學習單一(B) ... 250

附錄五 活動二 浩天宮巡禮之教學簡報二 ... 252

附錄六 活動二 浩天宮巡禮之學習單二 ... 261

附錄七 活動三 九降風的故鄉之教學簡報三(A) ... 262

附錄八 活動三 九降風的故鄉之學習單三(A) ... 267

附錄九 活動三 九降風的故鄉之教學簡報三(B) ... 269

附錄十 活動三 九降風的故鄉之學習單三(B) ... 274

附錄十一 活動四 大德農業博覽會之教學簡報四(A) ... 276

附錄十二 活動四 大德農業博覽會之學習單四 ... 279

附錄十三 活動四 大德農業博覽會之教學簡報四(B) ... 280

附錄十四 活動五 二十四節氣之教學簡報五 ... 283

(12)

VII

表 次

表 2-1 人的環境之內涵 ... 12

表 2-2

民國 90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計畫

. 14

表 2-3 中年級第二學習階段之分段能力指標 ... 15

表 2-4 南一版第一到四冊教科書單元一覽 ... 20

表 2-5 南一版第一到四冊教科書中以臺中市為例的內容 ... 21

表 2-6 康軒版第一到四冊教科書單元一覽 ... 22

表 2-7 康軒版第一到四冊教科書中以臺中市為例的內容 ... 23

表 2-8 翰林版第一到四冊教科書單元一覽 ... 25

表 2-9 翰林版第一到四冊教科書中以臺中市為例的內容 ... 26

表 2-10 三個版本的教科書內容比較 ... 27

表 3-1 教學時間規劃表 ... 51

表 3-2 認識家鄉環境與生活教學活動大綱 ... 52

表 3-3 引用資料編號代碼說明 ... 56

(13)
(14)

IX

圖 次

圖 1-1 梧棲區大德國民小學之學區範圍... 7

圖 2-1 社區有教室方案實施架構 ... 35

圖 2-2 鄉土戶外學習圈實施策略架構 ... 37

圖 3-1 研究流程 ... 49

圖 3-2 教學流程 ... 53

圖 4-1 四年 A 班活動一學習單線索二學生作品之一...69

圖 4-2 四年 A 班活動一學習單線索二學生作品之二...70

圖 4-3 四年 A 班活動一學習單線索二學生作品之三...70

圖 4-4 四年 A 班活動一學習單線索四學生作品之一...72

圖 4-5 四年 A 班活動一學習單線索四學生作品之二...72

圖 4-6 四年 A 班活動一學習單線索四學生作品之三...73

圖 4-7 四年 B 班活動一學習單線索二學生作品之一...86

圖 4-8 四年 B 班活動一學習單線索二學生作品之二...87

圖 4-9 四年 B 班活動一學習單線索四學生作品之一...89

圖 4-10 四年 B 班活動一學習單線索四學生作品之二...90

圖 4-11 四年 B 班活動一線索四學習單學生作品之三...91

圖 4-12 四年 A 班活動二學習單景點一 S06 作品...106

圖 4-13 四年 A 班活動二學習單景點二學生作品之一...107

圖 4-14 四年 A 班活動二學習單景點二學生作品之二...109

圖 4-15 四年 A 班活動二浩天宮解說圖小組作品之一...110

圖 4-16 四年 A 班活動二浩天宮解說圖小組作品之二...111

圖 4-17 四年 B 班活動二學習單景點一 S17 作品...119

圖 4-18 四年 B 班活動二學習單景點二學生作品之一...120

圖 4-19 四年 B 班活動二學習單景點二學生作品之二...120

(15)

X

圖 4-20 四年 B 班活動二浩天宮解說圖小組作品之一...122

圖 4-21 四年 B 班活動二浩天宮解說圖小組作品之二...123

圖 4-22 四年 A 班活動三學習單蹤跡一學生作品...137

圖 4-23 四年 A 班活動三學習單蹤跡二 S07 作品...140

圖 4-24 四年 B 班活動三學習單蹤跡一學生作品...149

圖 4-25 四年 B 班活動三學習單蹤跡二 S17 作品...152

圖 4-26 四年 A 班活動四學習單攤位一學生作品...169

圖 4-27 四年 A 班活動四學習單攤位二學生作品一...170

圖 4-28 四年 A 班活動四學習單攤位二學生作品二...171

圖 4-29 四年 A 班活動四學習單攤位二學生作品三...171

圖 4-30 四年 B 班活動四學習單攤位一學生作品一...180

圖 4-31 四年 B 班活動四學習單攤位一學生作品二...181

圖 4-32 四年 B 班活動四學習單攤位一學生作品三...181

圖 4-33 四年 B 班活動四學習單攤位二學生作品一...182

圖 4-34 四年 B 班活動四學習單攤位二學生作品二...182

圖 4-35 四年 B 班活動四學習單攤位二學生作品三...183

圖 4-36 四年 B 班活動四學習單攤位二學生作品四...183

圖 4-37 四年 A 班活動五節氣文章標出重點句之學生作品...193

圖 4-38 四年 A 班活動五學生優良小書作品...194

圖 4-39 四年 B 班活動五節氣文章標出重點句之學生作品...202

圖 4-40 四年 B 班活動五學生優良小書作品...203

(16)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為「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課外學習活動設計之研究──以中年級認 識家鄉的環境與生活為例」。本章主要針對研究者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提出待 答問題,並對本研究相關的名詞作解釋與界定,再提出研究範圍與限制。故本章 分為四節,分別就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 述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我國於民國 92 年發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根據教育部(2008)於 民國 97 年微調後之課綱內容,其基本理念修改為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 民主素養、本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至於教育目的則 在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 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 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究反思、恢弘前瞻、創造進取、與世界觀的健全國 民。再者,民國 103 年起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依據教育部(2011)之 計畫,其五大理念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與優質銜接。也 就是說,現今我國的國民教育是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做為國民中小學 義務教育的學習基礎,再將國民教育延長至高級中等教育。如此一來,教育情境 更應重視學童的多元智能與適性發展,其教學方式就不能只一昧地僅由教師單向 傳遞課程知識,更應該重視每個學童的差異性,並將學習主導權下放至學童身上, 讓學童能透過多元的學習資源與方式來吸收知識。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提及學習社會學習領域的理由為:個人不能 離群而索居,教育則是協助個人發展潛能、實現自我、適應環境並進而改善環境

(17)

2 的一種社會化歷程,因此,社會學習領域之學習,乃是國民教育階段不可或缺的 學習領域(教育部,2008)。黃政傑(2013)提到在各先進國家的教育中,其課程 設計以本土為核心,再逐漸擴展學生的視野,導向國際。因此,在全球化的趨勢 下,研究者認為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兼顧認知、情意、技能三層面的學習, 若能讓學童從小瞭解居住地區的環境與生活特色,即可培養其對本土與國家的認 同感。 自民國 34 年至今,臺灣在本土教育課程之實施狀況,受到不同時期之政策與 意識形態影響,故研究者整理自學者們(吳俊憲,2009;李先芸,2002;秦葆琦, 2012;許嘉文,2005;葉憲峻,2004;歐用生,1995、1998)對我國本土教育之 演進過程的看法,得知早期之國家教育目標缺乏臺灣本土教育之相關課程規畫, 直至民國 76 年政府解嚴後本土意識才日漸抬頭;但以往的本土課程多採融入社會 科、自然科、美勞科等方式,較少獨立成科;僅於民國 82 年才在國民小學課程標 準加入「鄉土教學活動」,由教育部投入許多經費編製二十五個縣市與鄉鎮、縣市 相關的鄉土教材。又當民國 90 年全面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即不再使用鄉土一詞 來代表與臺灣相關的事物,主張透過統整課程將本土教育融入各學習領域課程 中。並於民國 91 年成立「本土教育委員會」規劃未來推動的方針與策略。因此, 儘管近年來本土教育已受到重視,但是在教育部(2008)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 指標之註腳說明中提到: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 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特色為主要內容 的補充教材。故關於臺灣各地區認識家鄉之相關課程活動,就必須經任課教師設 計之補充教材與課程,來培養學童之本土意識與認同感。 基於上述理由,本研究將以國民小學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內容中與「家 鄉」相關之學習單元為依據,並由研究者蒐集研究對象(四年級學童)居住所在 地(臺中市梧棲區)之補充教材,再設計出一套多元統整的課程;最後,學童們

(18)

3 需透過個人資料蒐集與小組分工合作完成課外學習活動。故本研究將透過以學童 為主體之學習活動,讓學生培養本土意識與認同感與認識家鄉環境與生活。此為 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為因應現今臺灣的教育狀況,教育部於民國 99 年召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 會後整合學者專家、教育部行政主管與民間團體在會議中的結論與建議事項,編 成《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專輯。張繼寧(2010)針對第 八次全國教育會議的十大議題之一「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歸納素質、專業和培 育三項教育改革方向。首先,在素質與專業方面,透過各種專業成長的途徑,強 化教師進修機制,以提昇教師素質與教師專業形象。其次,在素質與培育方面, 其培育策略應採量少質精的方式,以有效提昇教師素質、考量師資的供需問題及 優化偏鄉師資。最後,關於專業與培育的結合,主要藉由強化培育課程的教育專 業,並且透過培用合作的策略,為教育現場注入更加適合及專業的人才。而上述 內容與其中子議題五「強化教師進修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相呼應。 此外,根據民國 101 年《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 之教師專業發展行動方案十四:發展實踐本位教師學習方案,為促進中小學教師 在教學實踐中有效學習,有必要鼓勵教師進行教學省思及專業對話、強化行動研 究、加強教材教法研發、推動專業發展,以協助教師在反省實踐中不斷精進自己 的教學(教育部,2012)。但為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 品質,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果,教育部早在民國 95 年即發布「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 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 從以上這些議題與政策當中,能瞭解「教師專業發展」是目前重視的一環, 且已是在職教師所應具備之能力。McTaggart(1991)認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歷史可分 為單點補漆式、噴漆式到教師研究模式三個階段。其中,第三階段之教師研究模

(19)

4 式,是指以教師即研究者的觀點,此時的行動研究是由教師透過參與及實務反省 的向度,來提升教師個人及同儕間的教學實務能力,並進而建立教師自己的哲學 觀(引自鄭增財,2006)。 故本研究主要藉由行動研究法,讓研究者從編輯符合研究場域家鄉環境與生 活之課外學習活動,到透過於實際班級中執行自編課程,並且經過反省與修正完 成之。藉以提升研究者在呈現課程設計的能力,設計出當地所適合的教材,以及 透過行動研究加強研究者自我教學反思,用以提升個人的專業成長能力。此為本 研究的動機之二。 研究者在大學求學時,曾於大四集中實習與大五教育實習期間,兩度擔任四 年級的實習教師,且皆曾於實習班級內教過社會學習領域與認識家鄉相關之課程 內容。但在準備課程的過程中,卻發現各版本教科書內介紹的家鄉範圍所指的是 全臺灣,如此一來,教師便無法做到中年級分段能力指標內,所欲使學童達成認 識居住地區之學習目標。有鑑於此,待研究者得知實地研究學校──臺中市梧棲 區大德國民小學,在進行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時,並未使用教師自行編製的課外補 充教材後,研究者便決定根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 標,編製與四年級認識家鄉的環境與生活內容有關之課外學習活動,做為認識家 鄉環境與生活的補充教材。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20)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用來探討由教師設計之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中年級 認識家鄉的環境與生活之課外學習活動的實施成效,根據上述研究動機,確立本 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茲分述如下。

一、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以下三點: (一)探討實施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課程,於中年級認識家鄉的環境與生活 之課外學習活動的教學歷程與學習成效。 (二)探討教師在實施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課程,於中年級認識家鄉的環境 與生活之課外學習活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與因應策略。 (三)探討教師在實施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課程,於中年級認識家鄉的環境 與生活之課外學習活動過程中,所得的教學省思與成長。

二、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有以下三點: (一)實施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課程,於中年級認識家鄉的環境與生活之課 外學習活動的教學歷程與學習成效為何? (二)教師在實施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課程,於中年級認識家鄉的環境與生 活之課外學習活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與因應策略為何? (三)探討教師在實施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課程,於中年級認識家鄉的環境 與生活之課外學習活動過程中,所得的教學省思與成長為何?

(21)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社會學習領域課外學習活動

本研究之社會學習領域是指研究者將配合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 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之兩項課程目標,其一為「瞭解本土與地區的環境與人 文特徵、差異性及面對的問題」,其二為「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 觀」,以及結合中年級分段能力指標,包含:「2-2-1 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 濟活動的歷史變遷;2-2-2 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3-2-1 理解並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7-2-2 認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受 損、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資源;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再搭配研究對象所採用之康軒版社會學習領域教科 書之三個單元,含第二單元「家鄉巡禮」、第三單元「生產的變遷」與第四單元「生 活作息的轉變」,由研究者設計符合臺中市梧棲區之當地家鄉環境與生活的課外學 習活動。

二、家鄉

本研究所指的家鄉為臺中市梧棲區大德國民小學所屬之學區,為中棲路以 南、港埠路以東、中華路以西、大村里與興農里里界以北,範圍包括福德里(僅 18 鄰)、大庄里(5 至 17,19 至 22,26 至 28,31 至 34,41,43 鄰)、大村里(1 至 15,25 至 34,37 至 41 鄰)。學區所在位置,如圖 1-1。

(22)

7 圖 1-1 梧棲區大德國民小學之學區範圍 研究者配合校方選用之康軒版教科書蒐集與「家鄉巡禮」、「生產的變遷」和 「生活作息的轉變」相關之在地資源,並設計一套認識家鄉環境與生活的課外學 習活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必須配合學校當地文化與特色,由研究者設計出一套認識家鄉環境與 生活的課外學習活動。因此本研究區域僅針對一所實地研究學校,配合研究者之 實地研究分發地點──臺中市梧棲區大德國民小學,且搭配實地研究的時間規劃 安排在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中進行研究。 大德國小 學區範圍

(23)

8 故本研究所針對的家鄉區域範圍僅包含該校學區,指:中棲路以南、港埠路 以東、中華路以西、大村里與興農里里界以北,範圍包括福德里(僅 18 鄰)、大 庄里(5 至 17,19 至 22,26 至 28,31 至 34,41,43 鄰)、大村里(1 至 15,25 至 34,37 至 41 鄰)。研究者搭配該校四年級所選用之康軒版教科書,並結合該版教科書中 「家鄉巡禮」、「生產的變遷」和「生活作息的轉變」等三個單元,蒐集與在地家 鄉環境與生活相關之教學資源,並配合其範圍設計出一套與研究場域之家鄉相關 的課外學習活動。 本研究之研究時程,安排於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搭配社會學習領域之授課 時數,實施為期 10 週之課外學習活動教學研究。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為行動研究,旨在設計一套符合教學現場,且搭配當地家鄉特色的社 會學習領域之課外學習活動,因此以下分成研究範圍的區域性、研究對象的指定 性,與研究者的專業性,來說明本研究的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的區域性

由於本研究之研究範圍,需要配合實地研究地點,設計搭配臺中市梧棲區大 德國小所規畫之課外學習活動。此外,在學習範圍還需配合該校所用之教科書版 本,針對康軒版教科書中的「家鄉巡禮」、「生產的變遷」和「生活作息的轉變」 等三個單元,蒐集與梧棲地區家鄉環境與生活相關之教學資源。 因此,本研究有研究區域與教科書範圍的限制性,故此課外學習活動的類推 範圍有限。有鑑於此,研究者將廣泛蒐集大德國小學區範圍內相關之教學資源, 並透過分析現今三種審定版教科書相關的單元內容,設計一套符合各版本皆能適 用的課外學習活動,期望能做為梧棲地區的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補充教材。

(24)

9

(二)研究對象的指定性

由於本研究對象為配合研究倫理,因此採用方便抽樣,經研究者與教務主任 和四年級級任導師們討論後,得到兩名導師的同意做為協同行動研究者,並以四 年 A 班和四年 B 班的學生們作為研究對象。 因此,本研究對象有指定性的限制,係透過方便抽樣所選出對象。有鑑於此, 研究者選擇徵求兩個班級做為研究對象,透過不同班級實施課外學習活動後的調 整,期望設計出較適合的教學活動。

(三)研究者的專業性

研究者本身並非社會學習領域相關之科系出身,因此專業性容易受到質疑。 不過,研究者在求學期間曾修習社會學習領域概論,並且曾有社會學習領域課程 之實際教學經驗。故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透過請教指導教授與專家教師,以及廣 泛蒐集梧棲地區的鄉土教學資源及其相關文獻資料,以補強研究者的專業能力。

(25)
(26)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意涵與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共分成三節, 第一節為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與目標;第二節為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 域審定版教科書內容分析;第三節為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與目標

本節將先探討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之內涵,再逐一討論 國民小學中年級之第二階段分段能力指標,以更了解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 綱要與目標。

一、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

針對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之內涵,以下將依其基本理念 與課程目標做說明。

(一)基本理念

根據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的學習是 國民教育階段所不可或缺的,其理由為:個人不能離群而索居,教育則是協助個 人發展潛能、實現自我、適應環境並進而改善環境的一種社會化歷程。社會學習 領域是一種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關係所產生的知識領域。廣義來 說,人的環境包括自然的物理環境、人造的物質環境、人造的社會環境和人類的 精神環境,而這四種環境又分別屬於生存(survival)、生計(living)、生活(life)與生命 (existence)的人生層面,其詳細內容如下表 2-1 所示。由於人在這四種人生層面中 是互有關連的,因此社會學習領域正是一種整合彼此之間互動關係的統整性領域

(27)

12 (教育部,2008)。 表 2-1 人的環境之內涵 環境總類 人生的層面 相關學科 舉例 自然的物理環境 生存 自然科學、地理學 山、川、平原等 人造的物質環境 生計 從「縱」的方面來看,與歷 史學有關,從「橫」的方面 來看,與經濟學有關 漁獵、游牧和農耕所使用的工 具,商業用的貨幣,工業用的機 器設備,交通用的車子、輪船等 人造的社會環境 生活 政治學、法律學及社會學 家庭、學校、社區、國家等組織, 以及政治、法律、教育等制度 人類的精神環境 生命 哲學、道德、宗教、藝術等 處理精神層面的學科 哲學、道德、宗教、藝術等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8)。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陳新轉(2004)以兩種特性說明社會學習領域之性質為:1.從各種學科選取培 養公民能力所需之學習內容;2.統整取向的課程。劉家岑、錢富美(2010)則歸納 其性質是,在知識層面方面除了傳統的地理、歷史、經濟、社會學、政治與心理 等六大社會學科,更涵蓋了其他與人的環境相關的學科,如自然科學、法律、哲 學、宗教、藝術等。另外,兼顧了個人的生存、生計、生活與生命四大層面,不 只是讓學生學會如何了解所處環境、適應社會,更期望他們能達成發展潛能、自 我實現,並且進一步有能力改善環境。 綜合上述所言,社會學習領域是一種統整課程,從學童個人到學童與他人, 再到學童與生活環境之間的關係與經驗,其中所包含的學科知識範圍,除了社會 學科之外,更跨越自然科學、哲學、藝術等學科。因此,教師在規劃課程時,應 優先分析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並以其先備知識與經驗為基礎,設計兼顧認知、 情意和技能的跨學科領域統整課程,幫助學生理解周遭環境、社會或世界的現況, 進一步達成自我實現,甚至是具備改善社會環境現況的能力。

(28)

13

(二)課程目標

依據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之課程目 標兼具認知、情意、技能三個層面,且三者間有不可分割之關係。課程目標有以 下十點: 1. 瞭解本土與他區的環境與人文特徵、差異性及面對的問題。 2. 瞭解人與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之多元交互關係,以及環境保育和 資源開發的重要性。 3. 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識。 4. 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觀。 5. 培養民主素質、法治觀念以及負責的態度。 6. 培養瞭解自我與自我實現之能力。 7. 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8. 培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 9. 培養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10.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 根據陳國彥(2001)整理 Banks(1990)和 Michaelis(1992)兩位學者的觀點,指 出社會領域的目標包括:知識、技能、價值與態度,以及社會參與等四個範疇。 並歸納前述四個範疇,提出未來教育目標之特徵為:1. 獲得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 的基本知識,以及與其他領域知識的關聯,發展出較高層次的知識;2. 獲得學術 研究與解決問題的技能;3. 發展出民主社會、多元文化與全球相互依賴所需的態 度與價值觀;4. 提供機會給學生發展在群體行動的能力,並建立起未來為社會貢 獻的意願、評價社會的知覺與改善社會的能力。

(29)

14 綜合上述所言,理想的社會學習領域之課程目標,包括:第一,認知層面中, 獲得充足的社會科學相關知識;第二,情意層面上,培養理性的社會文化價值觀 念;第三,技能層面中,發展主動的研究與問題解決能力,除了具備以上這三面 向外,若能結合「社會參與」來改善不合理的社會現況等,使學生的所學能實踐 於日常生活中,這不僅止於單方面的學習,更能鼓勵學生嘗試與付出行動,如此 一來,才稱得上是達成社會學習領域的最終目標。

二、第二學習階段之分段能力指標

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初,「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所列之社會 學習領域課程基本架構,如表 2-2,即指出在第二學習階段的學習範圍與向度,以 及其學習重點在於認識社區與家鄉之歷史、環境與生活。 表 2-2 90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計畫 向度 範圍 空間/地理/環境 時間/歷史/發展 生活/互動/關係 各階段重點 一 二 三 四 自我 心理空間 個人史 個人生活 A B C C 家庭 家庭環境 家庭史 家庭生活 A B C C 學校 學校環境 學校史 學校生活 A B B C 社區 社區環境 社區史 社區生活 B A B C 家鄉 家鄉環境 家鄉史 家鄉生活 C A A B 臺灣 臺灣地理 臺灣史 臺灣社會生活 C B A B 中國 中國地理 中國史 中國社會生活 C C B A 世界 世界地理 世界史 地球村生活 C C B A 註:A 主要重點,B 次要重點,C 再次要重點。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1)。90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 育部。 歷經民國 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之後,社會學習領域維 持採取「主題軸」的模式,做為課程設計的內容,包含:人與空間;人與時間; 向 度 範 圍

(30)

15 演化與不變;意義與價值;自我、人際與群己;權力、規則與人群;生產、分配 與消費;科學、技術和社會;全球關聯。其第二學習階段之分段能力指標內容, 如下表 2-3 說明; 表 2-3 中年級第二學習階段之分段能力指標 主題軸 中年級第二學習階段之能力指標 人 與 空 間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註腳說明:居住地方可以是居住的社區或村(里)、鄉(鎮市區)、縣(市)等行政 區。 例如可以分成山上、海邊、農村、都會區加以介紹。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 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 以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1-2-2 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註腳說明:不同地方指不同的社區或不同的村(里)、鄉(鎮市區)、縣(市)。 例如可以分成山上、海邊、農村、都會區加以介紹。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 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 以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註腳說明:本學習領域與「環境教育」有關的議題並不僅限於「人與空間」這個主 題軸,教學者可以適度加以整合運用。不過,本學習領域對於「環境教育」議題較 著重於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其他學習領域,包括「自然與生活科技」、「健 康與體育」和「綜合活動」,亦各有偏重,本學習領域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提醒學生 注意彼此的關連性。 1-2-4 測量距離、閱讀地圖、使用符號繪製簡略平面地圖。 1-2-5 調查居住地方人口的分布、組成和變遷狀況。 1-2-6 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符合人類聚居生活的需求。 1-2-7 說出居住地方的交通狀況,並說明這些交通狀況與生活的關係。 註腳說明: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 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交通狀況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1-2-8 覺察生活空間的型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續)

(31)

16 人 與 時 間 2-2-1 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註腳說明:盡可能同時論述水域環境和居民生活、經濟活動之間的關係,不過,基 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 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2-2-2 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註腳說明: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 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的古蹟、考古發掘及民俗為主要內 容的補充教材。 演 化 與 不 變 3-2-1 理解並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註腳說明:此處所謂的「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意指家庭人口的增減(生育、死亡、 嫁娶)、住居的改變(舉家搬遷、家庭成員既有空間的重新分配)、家庭經濟狀況的 改變、整體社會環境的變遷對於家庭的衝擊等。 意 義 與 價 值 4-2-1 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個體、群體或媒體意見的異同。 4-2-2 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現象。 自 我 、 人 際 與 群 己 5-2-1 舉例說明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具有參與群體發展的權利。 5-2-2 舉例說明在學習與工作中,可能和他人產生合作或競爭的關係。 權 力 、 規 則 與 人 權 6-2-1 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權力如何影響個體或群體的權益(如形成秩序、促進效 率或傷害權益等) 註腳說明:可以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或是勞資衝突為例做說明。 6-2-2 舉例說明兒童權(包含學習權、隱私權及身體自主權)等與自己的關係,並知 道維護自己的權利。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6-2-4 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族群、階層等)文化與其他生命為何應受到 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註腳說明:例如因教育或媒體所塑造的刻板印象。 6-2-5 從學生自治活動中舉例說明選舉和任期制的功能。 (續)

(32)

17 生 產 、 分 配 與 消 費 7-2-1 指出自己與同儕所參與的經濟活動。 註腳說明: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瞭解水產買賣或媒體銷售的活動並分享購買經驗。 7-2-2 認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受損、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資源。 註腳說明:例如可以引導學生關懷河流或海洋生物與環境,養成愛護生物、尊重生 命、珍惜自然的態度,並參與河流或海洋環境的維護,如淨灘、淨溪等。 7-2-3 瞭解人類在交換各種資源時必須進行換算,因此發明貨幣。 7-2-4 瞭解從事適當的理財可調節自身的消費力。 科 學 、 技 術 與 社 會 8-2-1 舉例說明為了生活需要和解決問題,人類才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註腳說明: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瞭解科技發展與海洋資源永續發展的關係,或是通訊 與傳播科技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 全 球 關 連 9-2-1 舉例說明外來的文化、商品和資訊如何影響本地的文化和生活。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8)。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綜合上述內容,在社會學習領域第二學習階段的主要學習重點範圍是社區和 家鄉。因此,在能力指標內容中,指出教師應設計的課程內容,同樣圍繞在學童 居住地方的社區和家鄉上。以九項主題軸作說明,包含: (一)和「人與空間」有關的地理能力:學生要懂得自然與人文特性、生活 方式、閱讀與繪製地圖、人口組成和變遷狀況、聚落生活的需求、交通狀況、生 活空間的型態等。 (二)和「人與時間」有關的歷史能力:學生要瞭解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 歷史變遷和欣賞地方古蹟與民俗之美。 (三)和「演化與不變」有關的能力:學生要理解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四)和「意義與價值」有關的能力:學生要從環境的變遷中,感受其個人 與他人之見解,並了解現象存廢的價值。

(33)

18 (五)和「自我、人際與群己」有關的公民能力:學生要懂得自己決定自我 發展和參與群體發展的權利。 (六)和「權力、規則與人群」有關的政治能力:學生要懂得權利如何影響 個體或群體的權益、兒童權、所擁有的權利與義務、尊重與保護、偏見與歧視等。 (七)和「生產、分配與消費」有關的經濟能力:學生要說明自己參與的經 濟活動、認識與愛護各種資源、認識貨幣、懂得理財等。 (八)和「科學、技術和社會」有關的科學能力:學生要懂得科學和技術的 發展是為了生活需要和解決問題,以及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和自然環境。 (九)和「全球關聯」有關的國際能力:學生要瞭解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和 生活的影響。 此外,在民國 97 年九年一貫課程修訂 Q&A 中提到,分段能力指標的註腳, 主要的功用是解釋關鍵術語、關係概念,以及部分避免教師誤解的能力內容。而 在第二學習階段之分段能力指標中,附有十二條註腳,多為名詞的界定與解釋, 和具體的舉例說明。其中有五條註腳,皆提到「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 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 與之相關的補充教材。」由此可知,在中年級的學習目標與能力指標中,皆以學 童居住地方的社區和家鄉為主,故教師必須要具備蒐集或自行編製補充教材的能 力。

(34)

19

第二節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審定版教科書內容分析

本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中年級認識家鄉的環境與生活為例,設計相關單元之 課外學習活動,因此分別探討南一、康軒與翰林三家出版社編輯的審定版教科書, 瞭解其單元內容之安排狀況。接著,透過分析康軒版教科書單元內容與分段能力 指標的對應情況,作為將來編製搭配該版本課程內容之課外學習活動補充之依 據。以下將分點敘述之。

一、南一、康軒及翰林版教科書之內容

本研究所列之南一、康軒與翰林版中年級教科書,其中第一冊與第三冊為 102 學年度,而第二冊與第四冊為 101 學年度之審定版教科書。

(一)南一版教科書單元內容之說明

南一版在中年級的教科書內容安排上,一開始先從家庭開始,說明與家人相 處、家庭生活、家庭經濟等;接著,透過認識學校、學習計畫、學習活動、學校 團體活動、服務活動和自治活動;然後,說明家庭與學校的安全與保護,再說明 家庭中的學習與發展;再來是認識居住的地方、地方生活與學習、地方生活與資 源、地方商店與消費、地方的組織、打造新家園;最後,發現家鄉及其地名、自 然環境與生活、開發情形、產業活動與變遷、科技與現代生活、愛護家鄉、機構 與組織、古今交通型態與影響、人口組成與變化、傳統文化、多元文化、新願景 等(姜添輝,2014a;姜添輝,2014b;姜添輝,2012;姜添輝,2013)。詳細的單 元名稱與課程內容,如表 2-4。

(35)

20 表 2-4 南一版第一到四冊教科書單元一覽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 一 單 元 家庭與我 居住的地方 我們的家鄉 家鄉的機構與組織 1.介紹我的家 2.與家人相處 1.認識居住的地方 2.認識居住地方的方 法 1.發現家鄉 2.家鄉的地名 1.認識家鄉的機構與 組織 2.善用家鄉的機構與 組織 第 二 單 元 家庭生活 地方生活與學習 家鄉的自然環境與 生活 家鄉的交通 1.我的家庭生活 2.家庭經濟與我 3.展望我的家 1.在生活中學習 2.多元的地方學習 3.大家一起來學習 1.家鄉的地形與生活 2.家鄉的氣候與生活 1.早期的交通型態與 影響 2.現代的交通型態與 影響 第 三 單 元 學校與我 地方生活與資源 家鄉的開發 家鄉的人口 1.認識我的學校 2.我的學習計畫 3.學習活動與我 1.地方的資源 2.地方生活與改變 3.珍惜地方資源 1.家鄉的先民 2.開發城與鄰 1.家鄉人口的組成 2.家鄉人口的分布與 變化 第 四 單 元 學校生活 地方商店與消費 家鄉的產業 家鄉的傳統文化 1.團體活動樂趣多 2.學校的服務活動 3.學校的自治活動 1.商店與貨幣 2.生活與消費 1.居民與產業活動 2.家鄉產業的變遷 1.家鄉古早味 2.家鄉的傳統民俗 第 五 單 元 安全與保護 居住地方的組織 科技與家鄉生活 多元的家鄉文化 1.家庭與學校安全 2.我會保護自己 1.認識地方的組織 2.為地方盡心力 1.科技的進步與家鄉 生活 2.現代生活新樣貌 1.認識外來文化 2.家鄉文化的展望 第 六 單 元 學習與發展 打造幸福的家園 愛護家鄉 家鄉新願景 1.家庭是個小學校 2.學習團體與我 3.培養判斷力與辨識 偏見 1.地方問題找一找 2.齊心打造新家園 1.家鄉的自然資源與 危機 2.保護家鄉齊心努力 1.家鄉的挑戰 2.共創家鄉新風貌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36)

21 關於居住地方與認識家鄉的相關單元中,南一版的教科書中以臺中市為例的 內容如表 2-5(姜添輝,2014b;姜添輝,2012;姜添輝,2013)。 表 2-5 南一版第一到四冊教科書中以臺中市為例的內容 冊別 單元名稱 圖例或文例 第 二 冊 第一單元 居住的地方 1.認識居住的地方 1-1 居住地方的環境 1.都市的道路總是車水馬龍,如臺中市西屯區臺 中港路。以「臺中港路」照片為例。 第二單元 地方生活與學習 2.多元的地方學習 2-3 多樣的地方學習團體 1.社區發展協會幫助社區居民發展地方特色。以 「2009 臺中市何明社區成果展暨快樂銀髮族才 藝表演」海報為例。 第三單元 地方生活與資源 3.珍惜地方資源 3-1 消失中的地方資源 1.濫墾山坡地容易引起土石流。以「臺中市和平 區颱風豪雨侵襲過後的景象」照片為例。 2.臺中市潭子區大豐里的摘星山莊曾遭到人為破 壞。以「摘星山莊」照片為例。 第 三 冊 第一單元 我們的家鄉 3.發現家鄉 3-3 從地圖探索家鄉 1.從衛星影像圖中,可以看到道路及建築物分布 的情形。以「臺中市衛星影像圖」為例。 第二單元 家鄉的自然環境與生活 2.家鄉的氣候與生活 2-1 家鄉的氣候 1.靠海的臺中市梧棲區風力比臺中市北區的風力 強。以「民國 70 年至 99 年臺中市梧棲區和臺中 市北區每月平均風速統計圖」圖表為例。 第三單元 家鄉的開發 2.開發城與鄉 2-2 變遷的城鎮 1.臺中市重畫區因地勢平坦,有利於大面積開 發。以「臺中市」照片為例。 第 四 冊 第二單元 家鄉的交通 2.現代的交通型態與影響 2-1 都市交通 1.都市的交通網密集。以「臺中市西區街道圖」 圖片為例。 2.臺中港港區遼闊,設備完善,可供貨櫃輪船停 靠。以「臺中港」照片為例。 第三單元 家鄉的人口 1.家鄉人口的組成 1-3 家鄉人口的其他資料 1.政府機構提供相關補助,鼓勵居民生育。以「臺 中市西區戶政事務所生育津貼」海報為例。 (續)

(37)

22 第四單元 家鄉的傳統文化 2.家鄉的傳統民俗 2-3 傳統的節慶活動 1.臺中市大甲媽祖遶境時會有陣頭開道,保佑地 方平安。以「繞境時的陣頭」照片為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二)康軒版教科書單元內容之說明

康軒版在中年級的教科書內容安排上,先由認識學童個人的姓名出發;接著 是與其關係最密切的家庭,說明親人的往來和家庭的組成與倫理;再來是學校生 活中的學習與成長、班級自治和校園安全,以及同儕間的人際互動、合作與競爭、 欣賞與尊重等;最後,大部分是認識家鄉的學習內容,包含:居住地方的生活、 多元的生活風貌、購物與便利生活、故事與特色、地名、關懷與愛護家鄉、環境 與居住型態、三合院、廟宇和老街、農業生產活動、生活作息、節慶與節日、新 風貌、地圖、祖先的來源、家鄉的開發、人口組成、產業生活、運輸發展、交通 等(陳錦堂、彭增龍,2013;陳錦堂、彭增龍、劉坤昌,2012;陳錦堂、曾慧芬、 彭增龍、游皓麟,2013;游皓麟、曾慧芬,2014)。詳細的單元名稱與課程內容, 如表 2-6。 表 2-6 康軒版第一到四冊教科書單元一覽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 一 單 元 我的家庭 家鄉的生活 美麗的家鄉 飲水思源 1.我們的姓名 2.家庭的生活 1.敦親睦鄰 2.村里生活 3.鄉鎮市區生活 1.家鄉的環境 2.居住的型態 1.祖先的來源 2.家鄉的開發 第 二 單 元 家庭與倫理 居民總動員 家鄉巡禮 家鄉的人口 1.親人的往來 2.家庭的組成 3.家庭倫理 1.參與家鄉活動 2.多元的生活風貌 1.三合院 2.廟宇與老街 1.人口的變化 2.人口的組成 (續)

(38)

23 第 三 單 元 學習與成長 生活要更好 生產的變遷 家鄉的產業 1.學習的方法 2.多元的學習 1.便利的家鄉生活 2.買東西學問大 1.灌溉設施與農具 2.土地與肥料 1.農、牧業和漁業 2.工業和服務業 第 四 單 元 學校的生活 家鄉風情畫 生活作息的轉變 產業與生活 1.班級自治 2.校園安全 3.學校是個小社會 1.家鄉的故事 2.家鄉的特色 1.傳統的生活作息 2.現代的生活作息 1.產業的分工與合作 2.產業的新發展 第 五 單 元 校園的人際關係 地名故事多 家鄉的節慶與節目 家鄉的運輸 1.與同學相處 2.合作與競爭 1.地名的由來 2.探索家鄉地名 1.傳統節慶 2.現代的節日 1.早期的運輸 2.近代的運輸發展 第 六 單 元 和諧的相處 守護我家鄉 話我家鄉 天涯若比鄰 1.男生與女生 2.欣賞與尊重 1.關懷家鄉的問題 2.愛護家鄉的行動 1.家鄉的新風貌 2.家鄉的地圖 1.訊息交通 2.交通與距離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關於居住地方與認識家鄉的相關單元中,康軒版的教科書中以臺中市為例的 內容如表 2-7(陳錦堂等人,2012;游皓麟、曾慧芬,2014)。 表 2-7 康軒版第一到四冊教科書中以臺中市為例的內容 冊別 單元名稱 圖例或文例 第 二 冊 第一單元 家鄉的生活 1. 鄉鎮市區生活 1-1 鄉鎮市區的組成 1. 清潔隊人員提供居民乾淨衛生的居住環境。以 「臺中市大雅區公所清潔車」照片為例。 第四單元 家鄉風情畫 2.家鄉的特色 2-1 物產的特色 1. 太陽餅是臺中市有名的特產。以「太陽餅」照 片為例。 第 三 冊 第一單元 美麗的家鄉 單元圖 1.家鄉環境各有特色,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以 「臺中市清水一帶」照片為例。 (續)

(39)

24 第 三 冊 第一單元 美麗的家鄉 1.家鄉的環境 1-1 家鄉的地形 1.地勢稍高且中央廣闊平坦,四周以陡坡和低地 相接的台地。以「臺中市大肚台地」照片為例。 第一單元 美麗的家鄉 2.居住的型態 2-2 丘陵、山地地區的居住型態 1.居民在高山地區種植高麗菜。以「臺中市和平 區高麗菜園」照片為例。 第二單元 家鄉巡禮 1.三合院 1-1 早期住屋的材料 1.使用稻稈和泥土加水攪和,做成土磚,建造成 的「土埆厝」。以「臺中市西屯區的土埆厝」照片 為例。 第三單元 生產的變遷 1.灌溉設施與農具 1-習作 臺灣的水圳 1.以「臺中新社區的白冷圳」圖文介紹為例。 第六單元 話我家鄉 1.家鄉的新風貌 1-習作 臺灣各地文化節慶導覽圖 1.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三)翰林版教科書單元內容之說明

翰林版在中年級的教科書內容安排上,從個人的學習出發,進入家庭活動, 接著是校園內的班級和學校自治活動、各項學習活動、同學之間的相處,以及校 園安全;再來是居住地方的社區生活,包含:公共資源、生活方式、購物與商店、 服務組織、故事與特色、家園發展等;最後則是介紹居住地區的家鄉特點,有: 地名、位置、自然環境、開發的文物與特色、產業與生活、名勝古蹟、傳統節慶 與民俗活動、人口的組成與變遷、機構、交通、地區差異和變遷、休閒活動、願 景等(林江臺、陳泳惠、張葳耑,2012;林江臺、陳泳惠、張葳耑,2013;林江 臺、陳泳惠、張葳耑、薛春華,2012;林江臺、陳泳惠、張葳耑、薛春華,2013)。 詳細的單元名稱與課程內容,如表 2-8。

(40)

25 表 2-8 翰林版第一到四冊教科書單元一覽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 一 單 元 我會快樂學習 我們居住的地方 家鄉的地名與位置 家鄉的人口 1.我會認真學習 2.我會善用時間 1.認識居住的地方 2.地方的公共資源 1.家鄉的地名 2.地圖上的家鄉 1.認識家鄉的人口 2.家鄉的人口組成 3.家鄉人口變遷 第 二 單 元 我是家庭的一分子 居民的生活 家鄉的自然環境 家鄉的機構 1.家庭與我 2.家庭的活動 1.多元的生活方式 2.居民的相處 1.地形與生活 2.氣候與生活 3.水資源與生活 1.認識家鄉的機構 2.家鄉機構與居民的 生活 第 三 單 元 校園民主生活 地方商店與生活 家鄉的開發 家鄉的交通 1.班級的自治活動 2.召開班級會議 3.學校自治活動 1.商店與生活 2.購物有學問 3.購物與環保 1.家鄉開發的文物 2.家鄉開發的故事 1.認識家鄉的交通 2.交通與居民生活 第 四 單 元 參與學習活動 地方的組織與活動 家鄉的產業 鄉親的生活 1.豐富的學習內容 2.進行戶外學習 1.為地方服務的組織 2.參與地方的活動 1.家鄉產業與生活 2.家鄉產業的發展 1.生活的地區差異 2.生活的變遷 第 五 單 元 與同學相處 地方的故事與特色 家鄉的名勝古蹟 家鄉居民的休閒活 1.我和我的同學 2.和樂相處 1.居住地方的故事 2.地方的特色 1.認識名勝與古蹟 2.愛護名勝與古蹟 1.鄉親的休閒活動 2.參與家鄉休閒活動 第 六 單 元 安全的生活 居住地方的發展 家鄉的節慶與民俗 活動 家鄉的願景 1.校園安全維護 2.我會注意安全 1.生活中的問題 2.打造新家園 1.傳統節慶 2.民俗活動 1.家鄉發展的問題 2.家鄉的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關於居住地方與認識家鄉的相關單元中,翰林版的教科書中以臺中市為例的 內容如表 2-9(林江臺等人,2012;林江臺等人,2012)。

(41)

26 表 2-9 翰林版第一到四冊教科書中以臺中市為例的內容 冊別 單元名稱 圖例或文例 第 三 冊 第一單元 家鄉的地名與位置 1.家鄉的地名 1-2 聚落形成的原因 1.臺中市大里區的聚落演變。以「臺中市大里區 聚落演變」四格漫畫圖片為例。 第一單元 家鄉的地名與位置 1.家鄉的地名 1-3 地名的由來與意義 1.臺中舊名「大墩」,是依據當地的小山所命名。 以「臺中公園內的砲臺山」照片為例。 第二單元 家鄉的自然環境 1.地形與生活 1-1 認識各種地形 1.臺中地區的地形圖。以「雪山山脈、東勢丘陵、 大肚臺地、臺中盆地、清水平原」的 3D 立體圖 和空照圖為例。 第二單元 家鄉的自然環境 1.地形與生活 1-2 家鄉的土地利用 1.以臺中市東勢區的丘陵上,種植高接梨。以「農 民種植高接梨」照片為例。 2.苗栗縣、臺中市交界的雪霸自然保護區,區內 有特殊的地形景觀與生物資源。以「雪霸自然保 護區」照片為例 第三單元 家鄉的開發 2.家鄉開發的故事 2-1 土地的開發 2-2 水利的興築 1.臺中市葫蘆墩水圳開發的故事。以「臺中市葫 蘆墩水圳開發」六格漫畫圖為例。 第五單元 家鄉的名勝古蹟 1.認識名勝與古蹟 1-1 名勝古蹟的意義 1.臺中市大肚區的磺溪書院俗稱「文昌祠」是清 朝時期人們讀書、學習的地方。以「臺中市大肚 區磺溪書院」照片為例。 第五單元 家鄉的名勝古蹟 2.愛護名勝與古蹟 2-1 名勝古蹟面臨的問題 1.臺中市霧峰林家花園修復歷程。以「臺中市霧 峰林家花園修復」圖文為例。 第 四 冊 第五單元 家鄉居民的休閒活動 1.鄉親的休閒活動 1-2 家鄉的休閒活動場所 1.從臺中鐵路局倉庫改為陳列藝術品的臺中車站 20 號倉庫。以「臺中市 20 號倉庫」照片為例。 (續)

(42)

27 第 四 冊 第五單元 家鄉居民的休閒活動 1.鄉親的休閒活動 1-3 家鄉休閒活動的類型 1.每年 3 月,臺中市太平區常會舉辦活動推廣特 產枇杷,同時促進當地觀光。以「2011 年太平枇 杷節活動」照片為例。 第六單元 家鄉的願景 2.家鄉的永續發展 2-5 營造家鄉的新特色 1.臺中市新社區形象商圈。以「臺中市新社區香 菇的形象商圈」照片為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四)三版本教科書內容之比較

秦葆琦、林玫玲、陳俊宏(2003)根據教育部於民國 82 年公布的社會科課程 標準之教材綱要為原則,將第二學習階段教科書內容分成「自然環境」、「人文景 觀」、「習俗活動」、「環境、習俗與生活的關係」,並加入「讀圖」,共五個面向。 甘文淵(2012)依據 97 課綱社會領域能力指標,則將第二階段以學生在地本土教 材內容劃分為「自然環境」、「人文特性」、「生活方式」、「人口向度」、「交通狀態」、 「歷史探討」、「地圖使用」、「差異理解」、「家鄉關懷」等九個面向。而研究者結 合秦葆琦、林玫玲、陳俊宏(2003)和甘文淵(2012)針對第二學習階段教科書 內容提出的面向,以及教育部(2008)的十項主題軸,歸納為「生活方式」、「自 然環境」、「人文特性」、「地圖使用」、「人口向度」、「交通狀態」、「歷史探討」、「家 鄉關懷」、「個人權利」、「生產消費」、「科學技術」、「多元文化」等十二個面向, 來比較三個版本的教科書內容,如表 2-10。 表 2-10 三個版本的教科書內容比較 內容 主要學習內容 南一版 康軒版 翰林版 以臺中市為例 生活方式 土地利用 生活空間的型態      康軒版、翰林版 南一版、翰林版 (續)

(43)

28 自然環境 地名 地形 氣候 水資源            翰林版 康軒版、翰林版 南一版 人文特性 家鄉特色 產業 組織 機構           康軒版 翰林版 地圖使用 閱讀地圖 繪製地圖   南一版 人口向度 人口分布 人口組成 人口變遷         南一版 交通狀態 交通狀況 交通與生活的關係       南一版 歷史探討 歷史變遷 名勝古蹟 習俗活動 傳統節慶            南一版、康軒版 翰林版 南一版、康軒版 家鄉關懷 家鄉關懷    個人權利 表達個人意見 自我與團體發展的權利 合作與競爭 生活中的權力 兒童權 尊重與歧視                   南一版 生產消費 經濟活動 愛護資源 貨幣 理財        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發展 科學技術改變生活      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   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44)

29 由表 2-10 可見,在三種版本教科書內容的安排上差異性不大,僅在內容呈現 的先後順序上有些許的不同,不過,在教科書中所採用的各縣市實際例證上有較 大的差別。其中,以臺中市作為居住地區的圖例或文例做為教材內容說明,其所 佔比例狀況,能藉由研究者整理的三種版本,依據表 2-5、2-7 和 2-9「第一冊到第 四冊教科書中以臺中市為例的內容」,瞭解在南一版教科書中僅有 9 個單元以臺中 市為例,共舉 11 項圖例和文例;在康軒版教科書中僅有 6 個單元以臺中市為例, 共舉 8 項圖例和文例;在翰林版教科書中僅有 6 個單元以臺中市為例,共舉 11 項 圖例和文例。因此,無論使用哪一版本的教科書,做為臺中市的教師都必須要額 外蒐集與補充與居住地區相關的教材,以補充教科書不足之處。

二、第二學習階段能力指標與康軒版教科書對應之內容分析

研究者分析社會學習領域第二學習階段之能力指標與康軒版教科書(陳錦 堂、彭增龍,2013;陳錦堂等人,2012;陳錦堂等人,2013;游皓麟、曾慧芬, 2014)教學內容,以瞭解兩者間的對應性。詳細的分析資料,如附錄一。 附錄一「社會學習領域第二學習階段能力指標與康軒版教科書對應內容表」, 為研究者透過摘要教科書,分析康軒版教科書單元內的教學內容,以及其與能力 指標對應關係;並依照相對應的關係程度分成三個層級:第一、「佳」:表示教學 內容安排符合與貼近能力指標之需求;第二、「普」:表示教學內容安排部分與能 力指標有關聯,教師僅需額外針對部分內容設計補充教材;第三、「差」:表示教 學內容安排與能力指標需求較無關聯,教師應選擇補充相關資料。最後,再提出 針對單元課程內容,建議教師是否應額外補充其他教學內容。

(45)
(46)

31

第三節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相關研究

本節將分析於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中推動本土教育之相關研究,期望藉由 探討此類型之研究,對本土教育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中之實行有更完整的瞭解, 以做為本研究課外學習活動設計之參考與依據。 針對國內近年來於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中推動本土教育之相關研究成果, 研究者大致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探討課程發展,第二類為說明教材編製,第 三類為介紹教學策略。以下將依上述三種分類之相關研究做一整理。

一、探討課程發展之相關研究

關於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於本土教育的課程發展,可以依民國 92 年實施九 年一貫課程綱要前後做區分,因此,以下將分成兩部分說明教師在課程發展的作 法:

(一)民國 82 年實施「鄉土教學活動」時期

林瑞榮主張(2000a)教師應發揮國小鄉土教育的課程創造權,因地制宜、適 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師是國小鄉土教育的核心人員;教師對國定本教材只有被 動的課程適應權,對審定本也只具有消極的課程選擇權,但對於自定本的國小鄉 土課程,應發揮教師的課程創造權,以彰顯教師的專業主體性;教師應居於鄉土 教育的課程結構中心,而非邊陲;教師是教育知識的生產者而不是消費者;教師 應發揮專業的權威,自定適合學生需要與鄉土特性的課程,相關的課程標準、教 學資源皆僅供參考而已。陳添球(2004)認為教師只要能熟悉鄉土教材內容,察 覺融入表徵方式的時機,透過詳案/簡報、簡案、腹案三種表徵方式,及教學實作 都能實踐鄉土教材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目標。

(47)

32

(二)民國 92 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期間

楊雲龍、徐慶宏(2007)說明教師轉化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時,因能力限制 與評量和教學進度等因素影響,需倚賴審定版教科書,故教師將教科書作為基本 架構,再依教師的特質、學生狀況、教學情境與課程輔助教材等,作為轉化教科 書內容的依據。秦葆琦(2011)從課程轉化的觀點來看任課教師在教科書轉化過 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歸納出就九年一貫的社會學習領域而言,「理想的課程」所指 的是由相關學者闡述的課程理念;「正式的課程」是指教育部公布的課程綱要,包 括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主題軸和能力指標等,為任課教師必須深入認識與理解 的部分;「知覺的課程」是教師對課程綱要的認識與理解;「運作的課程」是教師 將對課程的知覺,轉化在課堂教學中實踐;最後,學生在經過教師的知覺與運作 後,其學習成果就是「經驗的課程」。林榮梓(2012)認為課程設計有三個面向: 以故事型態為課程主軸、以相片為教學方法、以公民參與為實作重點。 綜合上述所言,無論是民國 82 年的鄉土教學活動,或是民國 92 年後實施的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皆強調教師應具有課程的主導權。因此,在社會學習領域的 本土教育課程規劃上,教師需具備對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等的理解,並依此規劃 相關的課程內容。另外,針對本土教材的不足之處,教師應蒐集或自行設計相關 課程教材。有鑑於此,本研究將由研究者依據社會學習領域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 教學目標,設計與梧棲地區中年級認識家鄉的環境與生活有關的課外學習活動。

二、說明教材編製之相關研究

關於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於本土教育的教材編製,秦葆琦(2007)曾透過 統計四個版本在民國 93 年出版的四年級上學期,和 94 年出版的四年級下學期社 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家鄉的圖片數量,以說明僅利用教科書的內容來教學與「居

(48)

33 住城鎮」(縣市)相關的能力指標是不夠的,任課教師必須自行蒐集與補充,學生 才能學習到與自己縣市相關的鄉土內容,並指出這是九年一貫社會領域從事鄉土 教學的最大困境。基於此教學困境,有許多學者和研究生便針對教材編製提出探 究,主要可分成兩類:第一、探討國小鄉土教材的編製需求;第二、編製學校當 地的本土教學教材。

(一)探討本土教材的編製需求

謝明燕(2002)認為在教材編輯方面,除了坊間現有的出版商之外,各縣市 或各鄉鎮,可成立一個教學資源庫,將一些富有學區的特色素材,建置於網站上, 供教師取用,既可發揮各區特色,也可達到資源共享的境界。此外,教師應該具 備選擇、編輯、補充教材的能力,六大議題的融入外,更能從容應付不斷增加的 新興議題,使教學內容更合乎學生需要,發展具有學區特色的學校本位課程。 林瑞榮(2000b)指出在八十六學年度到九十學年度實施「鄉土教學活動」時, 在教育部的經費補助下,每個縣市都有發展以縣市為範圍的鄉土教材(引自秦葆 琦,2007)。而秦葆琦(2007)曾於民國 94 年在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提出發展 縣市鄉土補充教材的研究計畫,原預定協助二十五個縣市的社會學習領域輔導 員,但僅完成十三個縣市的四年級鄉土補充教材。而此鄉土補充教材多以文字檔、 簡報檔、圖片檔和影音檔的方式呈現。黃郁文(2011)則編製一套適用臺中市南 屯區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以「家鄉」為主題的教學資源。

(二)編製學校的本土教學教材

徐雪霞(2000)以編製臺南市中年級鄉土教材的經驗提出七點策略:擬定課 程架構、豎立主軸,再橫出支脈、避開意識型態與鄉黨主義、單元標題要講究、 斟字酌句寫課文、匠心獨運編活動、畫龍點睛製美編。王登安(2003)對南投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is study hopes to confirm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raining courses, raise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people on local environment, achieve the result of declaring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