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活動經濟效益分析與探討

第三章 活動效益之探究

第二節 活動經濟效益分析與探討

第二節 活動經濟效益分析與探討

「什麼時候,台灣月月有節慶」?一般對節慶的定義,常是人們隨著環境季 節與天候轉移,展開特定主題的風俗、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融入生活習慣與文 化特色,反映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民族因應時 地環境所代代相傳而長久累積下來的智慧與生活情趣。因而傳統節慶活動常具有 宗教或文化歷史淵源,或是根植地方的自然、社會環境。而目前台灣的地方新節 慶之多,少了宗教或歷史因素,純粹希望透過旅遊活動,帶動地方產業、經濟,

4 參閱《2005 台東南島文化節活動申辦企劃書》(未出版)。

達到觀光活動轉型為體驗地方自然氣候、風俗民情、產業與生活文化的目的。於 是乎,我們有了「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苗栗國際假面藝術節」、「東港黑鮪魚 文化觀光季」等新興節慶,當然還有「台東南島文化節」。

一、節慶預期效益

何謂節慶?節慶功能何在?節慶共同特徵與最終目標就是吸引人群到一個 定點作短暫的停留,組織一個觀光客會參與、觀看、欣賞、從中學習和樂在其中 的活動。節慶是一種被規劃、管理和被利用來促銷以增加一個既存的地點、城市 或渡假地的吸引方式(Walsh-Heron&Stevens, 1990)。學者 Getz(1991)提出節 慶是一個公開,有主題的慶祝,節慶是短暫的,每一個節慶的時間、安排、管理 和參與者的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組合。節慶活動常被塑造成用來描述特別的儀式、

表現、成果或慶典,並有計畫的被創造來紀錄特殊時刻並達到特別的社會、文化 或合作目標和目的(McDonnell, Allen&O'Tolle, 1999)。游瑛妙(1999)更分析 節慶活動的潛在功能,如:地方經濟與觀光事業開發、提供休閒遊憩機會、保存 文化藝術、形象塑造、凝聚社區力量、信仰與心靈寄託、教育與意識宣導…等。

簡而言之,節慶活動係是透過有計畫的安排系列組合性活動,行銷在地特色、拓 展知名度,繼而達到社區營造、地方開發、維護地方傳統文化、產品促銷、增加 觀光收入的目標。

不容忽視的節慶活動功能,在政府與產業界的覬覦之下,節慶活動的浪潮席 捲全台。1994 年起,文建會陸續推動「全國藝文季」、「縣市小型國際藝術節」,

台灣各縣市新興節慶活動如雨後春荀般浮現。爾後的「一縣市一特色、一鄉鎮一 特產」以及觀光局於 2001 年推動的「台灣 12 大節慶」,更加速台灣節慶活動的 發展。宜蘭,一個創造出眾多神話的地方,在 1996 年成功籌辦國際童玩節後,

童玩節至今已成為節慶活動效法之典範,因為它創造高利潤與高知名度,各縣市 開始思考以節慶行銷地方產業的策略概念。從此之後,台灣各縣市不斷藉由節慶 活動、配合媒體炒作,節慶競爭趨於白熱化,節慶活動的舉辦儼然成為勢在必行 的行銷策略。然而,節慶活動試圖與在地文化產業之連結,並被冠上「增加收入」、

「高度文明」、「國際化」的符號與迷思。

二、主流社會結構下的文化產業

文化若可以被消費,那麼文化即成為一種被消費的商品。文化商品是內含創 意的產品,是智慧財產的展現,並且能傳達某種象徵意義(David Throsby, 2003 )。以這個標準來界定特定的文化產品之特定產業,便即是我們所稱的文化 產業(cultural industry)。其核心在於有創意的理念,外顯的形式可以是多元而不 同的。傳統藝術是這個產業模式的核心:如音樂、舞蹈、手工藝品等,也有新穎 的型態:如表演藝術、電腦多媒體藝術等。就文化價值概念而言,文化可以是無 形的與有形的價值型態存在,如建築物、藝術品與音樂、文學等,而這些在現代 社會中逐漸被視為可消費性的資本,除了文化價值外,還提供市場與經濟利益。

依據行政院提出的「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文化創意產業即是「文化 產業化」-以推展文化創作為消費市場,「產業文化化」-以文化內涵強化創意 設計動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然而,大多數文化產業之產品是為大眾消費而 產生的的產品,其本質基本上卻帶有著商品化意味。

阿多諾(Adorno)於《文化工業再探》一文中批判過度商品化、無文化精神 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濫用關懷群眾之名,為的是行複製、統制、僵化群眾心態 之實。而高度商業化所帶動的文化,是由上而下的一種統制,把利益的動機轉移 到文化領域,假文化之名,製造一種意識形態,造成文化的內在變質5。尤其是 是商業,在現代工業和技術的支援下,呈現高度迅速的發展,給人們帶來前所未 有的物質享受,這種物質享受告訴我們現代社會是幸福美滿的,要我們相信它,

不質疑、不分析、不反省。文化產業商品在工業技術推動的商業行為下,已成為 宰制社會大眾的工具,阻止了自力獨立、自覺的個人發展,而消費大眾在文化滲 透下不知不覺。法蘭克福學派主張,文化產業所生產的文化,特色包括「標準化、

刻板印象、保守主義、虛妄、操弄出來的消費商品」6。換言之,文化產業將消 費者侷限在資本主義、主流社會的壓迫與剝削架構下,達成特定的政治、經濟或 社會目的。

就目前為止,台東南島文化節該活動中所規劃的任何一項都直接地(或間接 地)意圖創造更多產值嘉惠於地方。攤販小吃、手工藝品、農產推廣代表著刺激

5 陳坤弘,《消費文化理論》,揚智文化,1995,頁 84。

6 引自《消費文化與日常生活》一書,頁 27。

經濟之象徵,傳統歌舞表演雖代表著文化傳統與精神之傳承。然而,台灣節慶活 動四處竄起、試圖展現在地特色之際,在地文化確實具備競爭力亦無他者可取代 性,而在地文化與產業結合過程中,什麼都要國際化、全球化與世界接軌,加上 商業經營手法的操控,冠上這樣的符碼是否真能創造更高的效益。

三、節慶實際效益

近幾年來,台灣觀光節慶蓬勃發展,從中央到縣市政府,甚至於地方鄉鎮,

每年皆有數十個大小節慶活動舉辦,但有些活動只舉辦了一次就不再續辦,有些 則雖年年舉辦,但絕大多數活動的品質與成效並未進行縝密的評估。本章節將以 交通部觀光局於 2005 年台東南島文化節所發放之問卷調查報告資料,採該二手 資料並配合本研究目的再次進行資料重整與分析,並加以論述之。以下從該研究 調查報告中,整體歸納幾項要點,並從中再次探究問卷調查之結果。

(一) 台東南島文化節活動成效評估

《94 年台灣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報告書》,係是觀光局針對每年補助 之節慶活動所進行的檢討評估,內容主要評估四大節慶活動,分別為府城七夕、

南島文化、三義木雕、鶯歌陶瓷,針對四活動進行調查評估分析。而該評估報告 書是所調查之 2005 年台東南島文化節,則為本研究所欲探討分析之資料。該活 動調查地點以活動主場地在台東市森林公園(活水湖旁)為主。調查時間分為兩 個梯次,第一梯次為 94 年 8 月 13 日(六)至 15 日(一),第二梯次為 8 月 26 日(五)至 28 日(日),共六天。由於假日因活動較為集中,遊客較多,調查時 間從上午 10 點至下午 6 點,週間則因遊客和活動較少,調查時間從下午 1 點至 下午 6 點。節慶活動期間實際進出各場地之遊客為本計畫之調查對象,抽樣方法 則採便利性取樣。該研究則以問卷為測量調查之工具,問卷內容涵蓋四大部分,

包括服務品質評估、經濟效益評估、觀光意象暨吸引力評估、以及個人社經背景

(詳細問卷參閱附錄三)。本研究採用該效益評估報告書為分析討論的對象,該 報告書係為委由民間團體(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學術單位(靜宜大學、明 道管理學院)等所執行調查,在信度與效度上則是可以接受,且至今除台東縣政 府所出版之相關刊物中有些許相關資料,尚無針對該活動有一整體的觀光調查分 析、研究的報告資料。於此,本研究將採用該評估報告書做為分析探討的資料。

(二)遊客參與及評價

1.遊客主要來源以居住在台東縣市之在地居民為主,其中「專程前往」者居多。

遊客來源地以活動所在的台東縣市為主,占了一半(50%),其次為南部(21

%)和北部(17%),居住在中部地區的遊客比例偏低(8%),而同屬東部地區 的花蓮遊客更僅占約 4%(見圖 3-2)。不過北、中、南部遊客合計約占 46%,

以地方性節慶活動而言,此外來遊客比例算高。然而,分析結果亦發現,居住在 北、中、南部地區的遊客參與此活動均以「臨時起意」前來者居多。多數遊客參 與台東南島文化節是「臨時起意」(46%)或是「專程前往」(40%),屬於「例 行性旅遊計畫者」比例還是偏低(12%)(見圖 3-3)。居住在台東縣市的遊客 以專程前往之比例最高、臨時起意者其次,而居住在北、中、南部地區的遊客均 以臨時起意前往者居多7

南部 21%

北部 17%

中部 8%

花蓮 4%

台東 50%

圖 3-2:2005 台東南島文化節遊客來源分布

資料來源:依據《94 年台灣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報告書》,頁 22,

本研究繪製。

7 整理自《94 年台灣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報告書》,頁 22-23。

專程前往 40%

臨時起意 46%

例行性規劃旅 遊計畫

14%

圖 3-3:2005 台東南島文化節外地遊客(北、中、南部地區)遊客參與活動動機 資料來源:依據《94 年台灣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報告書》,頁 23,

本研究繪製。

就該數據以及遊客前往參與之動機而言,遊客來源結構中,活動主要之參與 者則是居住在台東縣市之在地居民,占了一半,其次為南部(21%)和北部(17

%),居住在中部地區的遊客比例偏低(8%),而同屬東部地區的花蓮遊客更僅

%),居住在中部地區的遊客比例偏低(8%),而同屬東部地區的花蓮遊客更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