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激發希望感之策略與希望感在學業輔導上之應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激發希望感之策略與希望感在學業輔導上之應用

尤其是希望感在學者經過實徵研究建立完整的理論架構和驗證基礎後,人們更了 解希望感對於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各層面都有積極的正面影響,若有效運用 希望感理論於生活實務中,能降低人們面對問題時的焦慮感和負面情緒,減少挫 折感。特別是在學校教育方面,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勢必會面臨許多的問題與困 難,如何培養其主動進取的學習態度以解決自身的身心調適問題是迫切且重要的 議題,而在學生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師長就扮演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引導者角色。

以下就分別敘述激發希望感之策略與希望感在學業輔導上的應用。

36

一、激發希望感之策略

Snyder等人( 2002 )研究指出個體的希望感程度高低會影響其心理健康,能及 早協助個體具備希望性的思考對心理健康層吹的提升相當有幫助。因此,提出激 發希望感的策略,冀圖協助個體透過找出希望感、整合希望感及提升希望感等三 個方向提供教育輔導工作者協助學生發展出具有希望感的正向思考方式,以下就 針對學生特定的學業面相希望感說明如下:

(一)找出希望感

1. 正式策略

透過學業面向希望感量表填寫,可以有效掌握學生在學業學習各層面的狀 態,教師可依據量表測量結果給予不同學生適當的學業輔導策略與建議。

2. 非正式策略

敘事的方法常在心理治療與心理教育方案用以瞭解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的 希望感面向。透過虛構與真實故事,治療者能掌握當事人對於目標、意志力和 路徑的想法。研究者認為將敘事方式應用在學業輔導上,教師可透過引導學生 閱讀與理解慎重揀選之文本,透過議題討論的方式,協助學生思考如何形成讀 書目標;讀書動機有哪些; 目標達成的可能性有多高;對目標的想法與追求自 標的過程與態度為何?;當目標開始進行之後,會有如何的改變及改變的狀況維 持的狀態為何;達成目標最大的阻礙是什麼,而當阻礙出現時,情緒為何?;如 何克服阻礙與採取那些步驟達成目標?這些目標達成了嗎?對結果的感覺如何?

以及可以從經驗中重新找出那些希望感的元素呢?

(二)整合希望感

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希望感的整合,就諮商心理治療而言,正式策略為治 療者和當事人互相信賴以利希望感的組織和整合;就學校教師而言,透過與學生

37

良好互動關係的非正式策略進行學生希望感的整合。整合希望感之後就能協助當 事人或學生進一步實踐目標,並協助提升其希望感。策略如下:

1. 正式策略

整合希望感的最好模式就是當事人與治療者具有良好的合作關係,如此有助 於發展正向與有益的改變。雙方對彼此存有好感、信任與尊重就能在治療中有效 整合希望感。研究者認為教師與學生維持良好的師生關係,才能彼此尊重並能協 調出符合學生能力的彈性化學習目標,而且方能共同組織出達成讀書目標的多樣 方法。

2. 非正式策略

良好的人際關係與親密的友誼可以促進希望感的提升,雖然目前希望感與 友誼、近親關係和婚姻關係的資料並未經過研究,但這些因素的影響是被肯定 的( Snyder, 1994 ),而且同儕的支持與鼓勵將有助當事人勇於挑戰阻礙與困難,

直到目標達成。教師協助學生建立每天的檢視清單,引導學生就整合出的目標 尋求成功的經驗和掌握達成目標的進度,將主目標細分為逐項、逐次的次目標,

並以挑戰性適中的目標與成功經驗的感受取代以往過度自我挑剔的失敗性思考 ( Snyder, Feldman, et al., 2002 )。

由上可知,教師可協助學生檢視每天的讀書目標與讀書計畫進度,從每日 的讀書或學習經驗中擷取成功的學習經驗與省思改善讀書計畫。

(三)提升希望感

學校教育人員可以透過課程方案融入教導希望感而有效提升個體之希望感,

舉例來說,MeDermott和Hastings( 2000 )針對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生進行八週 的課程,每週上一次希望感與目標導向課程,每週三十分鐘介紹關於高度希望 感者的故事,學生也在課程談論他們的目標與達成的方法,並在實際生活中確 實實施。量表的前後測分數會加以比較,並且將實驗組和對照組成果加以對照,

38

研究結果發現八週的時間並不夠,使得融入希望感之教學成效並沒有特別顯著,

研究者建議應加更多的週數或時間以進行方案。

在一項針對美國懷俄明州大學學生進行的六年期研究中發現,進行教導希望 感思考的課程可以提升學生的希望感的層次,而且學業表現與自尊也都提升 ( Onwuegbuzie & Snyder, 2000 )。其研究發現高希望感學生很清楚自己想要達成 的目標,也就是他們設立了清楚的目標。此外,他們擅長唸書,他們擁有完善的 學習策略以進行學習 (高路徑思考),並努力運用這些策略以提高意志力。當他 們在唸書和考試時,高希望感學生皆保持「注意力」並注意適當的線索,於是比 起低希望感學生,高希望感學生不會被自貶的想法和反效果的負面情緒而分心 ( Onwuegbuzie & Snyder, 2000 )。

綜上所述,希望感的產生、整合及提升是一個循環的歷程。首先個體先有明 確且具體的目標,依情況可將目標分成依續可達成的次目標,接著思考達成目標 的不同策略,如此面對問題時,可視不同狀態彈性調整達成目標的方法,在達成 目標的過程中,適時透過激勵自我的途徑以提升並維持達成目標的希望感。

研究者認為教師可透過希望感量表與閱讀故事之敘事策略協助學生找出希 望感,適時提供學生在學業方面之建議與輔導;藉由與學生良好之關係,在學業 目標與達成目標的彈性多元方法上整合其希望感;最後教師可透過課程設計方案 融入教導希望感的教學活動,而有效提升學生之學業希望感學生。

二、希望感在學生學業學習上的應用

人們常說教育是百年樹人之大計,教育對個人影響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青少 年階段是吸收社會知識與建立人際經驗最快速的階段,在校的生活佔據其全天時 間的三分之一,多數的學習和人際互動是在學校場域進行,學校生活對學生的影 響甚大。如何將 Snyder 的希望感理論與教育現場上的實務工作連結,以培養學 生的正向情緒與希望感,實為學校教育人員需要學習的智識。希望感理論能促使 當事人面對挫折,重新獲得正向的力量,Snyder. Lopez, Shorey, Rand 與 Feldman

39

( 2003 )曾對從事輔導提出建議,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協助設定目標

學生選擇目標時,難免受他人影響,若目標是師長或家長代為決定時,因為 非當事人心中感受,內在動機與表現就不盡理想( Conti, 2000 )。唯有付出本身自 願的努力而非出於他人的期待,目標才得以實現。因此,協助學生選擇符合個人 能力且具體的目標,否則模糊的目標容易令人放棄,導致無法成功或減低幸福的 感覺。

(二)協助設定目標清單、排序並設定進度

教師可協助學生將讀書大目標細分成小目標,遠程目標區分多個短期或中程 目標,教導他們如何分解目標,逐一完成各項必要條件,獲得成功。最後評估、

排列目標的優先順序,並依照個人所需來學習技能,同時建立執行進度表,監控 進步及修正,學生將在此漸進式過程中,因達成子目標而獲得信心,提升自我效 能感。

(三)協助增進效能思考

有時候學生受他人影響,選擇的可能是父母、老師等人期許的目標,應使當 事人了解唯有非外力影響的目標才能確保動機且持續。所以應教導學生紀錄自我 對話,以積極的內在對話來反駁負面的自我對話,監控或質疑負向想法,而以正 向、有建設性的想法取代,藉以提升學生對目標的自我效能感。

(四)提升多元路徑思考能力

當學生無法利用多種策略達成目標時,會經驗到負向情緒而灰心沮喪,尤以 低希望感者更欠缺達成目標之替代方案 ( Snyder, 1991 ),因此,教導學生學習更 多元有效的方法或運用同儕相互指導方式,發揮創意,以思考更多的問題解決策 略。

40

(五)教師與家長提供楷模

教師與家長同為影響學生希望之重要角色,所以積極增加教師的希望認知,

讓教師擁有高希望感將有助於營造創意教學環境與積極追求個人興趣日標。另外,

也需要提高家長的希望感認知,參與學生希望認知過程,支持並幫助兒童修正、

調整日標進度,並在學生遭遇困難時,提供其它楷模努力的事蹟,支持學生學習 仿效。

研究者依據上述學者的建議,歸納出希望感理論運用於學生學業學習輔導時,

應可從設立目標、思考方法、培養意志力、教師與家長的協助等方面進行。以下 逐一說明之。

(一)設立目標

1. 希望感理論定義希望感是一種目標導向的認知歷程,教育人員應提供一個架 構,以幫助學生發現具體、明確的讀書目標。

2. 協助學生提出明確可行的目標,同時確定是學生本身所最為關注的正向目 標,接著可依目標達成的困難度提供建議分成多項次目標。

(二) 思考方法

1. 提供能增加效能思考的故事:當學生擁有具體目標時,必須同時具備足夠的自 我效能的信心,方能促使學生朝著目標邁進。換言之,就是持續追尋目標的動

1. 提供能增加效能思考的故事:當學生擁有具體目標時,必須同時具備足夠的自 我效能的信心,方能促使學生朝著目標邁進。換言之,就是持續追尋目標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