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省思

第二節 行動期

(100 年 07 月至 100 年 9 月)

74

School And Stephen The Grades

培養個體能考量

75

76

們能將這個閱讀課看得慎重些,而不是全然沒有準備就等著上課。 對於這些在 閱讀文本方面有困難的學生,研究者在課堂上向大家說明處理方式,就是研究者 會請英文小小老師協助他們理解文本內容,學伴可向每位小小老師請教英文字句 意思,以了解故事內容,而小小老師在理解文意上有問題,可直接請教研究者,

研究者會做詳細說明。

研究者接著講述故事,由詢問學生上一單元的內容大要開始,等他們應答完 就銜接到這一單元,故事進行地很流暢,師生在問答間的互動中也試著在溝通彼 此的看法。在這一次的文本內容中主要是提到主角面對她的成績單(5 科目的成 績是 D,1 科目是 C)的態度,而唯一的 C 不是主角預定計畫要達到的 D,所以 她對自己無法達成目標(所有科目的成績是 D)而感到生氣,而此情況是她必須 面對的,尤其是要對父母解釋成績單的事實。因此我們在討論「fact」議題時,

研究者提出一個問題是;請他們思考他們目前必須面對的學業方面的事實有那些?

他們面對學業的態度是逃避或是接受並學習解決問題?在一番討論之後,大家都 同意基測是他們必須面對的一大壓力事實,就更近程與細微處來看是各領域所呈 現的不同程度的挫折感。

此時,研究者以文本中主角處理成績單的態度與對學校課業的看法為引子,

適時引導他們將相似的生活經驗做連結。研究者讓他們從思考故事人物的「what

(要做什麼?)」、「why(為什麼要做?)」到「how(如何去做?)」,進而省思 自己在學業方面可以修正或努力達成的目標。除了情意議題之延伸,研究者試著 同時將希望感理論的第一要素;目標,帶入討論的題目,與學生談到設定學業目 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據自己的事實狀態設定適合自己能力的目標。就學生的學 習情形而言,沒有目標,學習就會沒有方向而無所適從,而且目標也是一種可以 引發學習的動力。

就課堂上的詢問而言,10 個人念書是有目標的,但有目標遠近的差異性,

比如有人是以基測為學習目標,知道念書是為了考基測,但是對於段考或平日的

77

課堂測驗就比較不會想到目標的設定。7 個人是有時候知道要設定目標,有時候 就跟著考試走,另外 7 個人是念書沒有目標,也不太清楚如何設定讀書目標。

有句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個人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才能思考學習 的方向,改善不足之處。學生要有好的學習表現,也要先有自知之明,才能針對 缺失予以修正。所以,研究者透過學習單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關於自己的一些 事實情形,先做到自我了解,才能開始進行改善缺點之行動,而學生目前最關心 或最困擾自己的事是關於學業目標方面,如 S2說:「我訂了一個很高的目標,但 是我可以往那邊衝刺,如果達不成,至少還比那些好高中弱一點點的學校」(S2

/學習單 1000720),S13則以目前的學業為主要想達成的目標,他說:「我必須 面對的事實就是全科有 60 分以上,只能讓自己訂最低的分數,就這樣訂一些很 小很小的目標來完成」(S13/學習單 1000720)。由上可知,學業在一些學生的 生活中仍是最重要的部分。

然而,目標並非憑空設定即可,個人在設定目標時需要考量目標的性質與文 程的可能性或影響因素。所以,有些學生會以個人的學習狀況來設定符合自己能 力的目標,S4是這麼做的:「我會以自己所能做到的能力範圍內來訂定目標,才 不會做不到後,又讓自己更沮喪」(S4/學習單 1000720),有些學生也有類似的 做法,例如,S26:「先去想,如果我想完成這個目標,我需要先達到什麼?把目 標分成短期和長期,然後漸進式的慢慢完成」(S26/學習單 1000720),以及 S38:「先以比較容易達成的為目標,我的目標是希望每科科目的考試能到及格,

達到之後,再慢慢加」(S38/學習單 1000720)。

學生明白設定目標是刺激學習動機的方式,而達到目標需要有計畫,針對這 樣的情形,S4對於計畫的看法是:「我會先設定一個我可以做的計畫去做,再從 做的過程中去抓住計畫的優點並更改計畫的缺點,來達成目標。」(S4/學習單 1000720),而 S11覺得:「先把一些比較小的目標完成,再把所有的小目標所花 的心血放在大目標,找出所有可以運用的方法,一步一步試,試到成功」(S11

78

/學習單 1000720)。S13 和S38的做法比較具體,如:「比以前主動一點,上課比 以前專心一點,讀書比以前久一點,告訴自己只要達成自己想要的東西」(S13

/學習單 1000720),以及「多練習題目,把課本的課文讀熟,專心上課,不懂 的要問。而且都要把路鋪好,才能算成功」(S38/學習單 1000720)。S26喜歡吃 甜食,因此她以零食酬賞的方式來激勵自己讀書的動力:「每天規定自己一定要 完成的部分有哪些,完成了,可以給自己一些獎勵,像是看個電視、吃些點心之 類的」(S26/學習單 1000720)。

從學生以上的說法來看,他們在設定學業目標與執行計畫時,皆有不同考慮 的面向,但即使所採取的方式各有異,但對於目標皆有明確的認知。除了對自己 學業目標的省思外,學生看到文本人物 Nora 反省自己不足之處,他們明白了解 自己優缺點是必要的,並確信做事要思考週延計畫的重要性。特別是 Nora 透過 計畫的步驟,逐次達成不同階段的目標,使學生體認要達成目標,運用適當與彈 性的方法是必要的考量。最重要的是面對學業問題,要先從反省自己的實際經驗 著手,在其中截長補短,方能順利完成學習。

課後研究者省思經過上一節課的小挫敗,指導教授給研究者幾個思考的方向:

一、每一節課的主題是否明確?教學者在進行情意教學活動,若本身沒有明確的 主題,教學便無所適從,容易混亂。二、教學者宜擺脫上課說教者的角色,有些 教師在進行融入式的情意教學時容易陷入說教的情形,以至於缺乏與學生理性溝 通並討論問題的過程。三、嘗試改變使用電腦簡報呈現故事的方式,文本可以事 先給學生閱讀,讓他們在上課前對文本內容已有初步的理解。四、營造問題討論 的上課氣氛,鼓勵學生表達觀感。

依據指導教授的建議,研究者設計教案時,先確定上課的討論主題與內容,

以希望感理論的三要素;目標、方式與意志力為預定的討論議題,進行與文本內 容連結的設計。教學進行的方式以講述與討論為主,不使用電腦與單槍設備以避 免研究者只能坐著說故事,卻無法直接與學生近距離溝通互動,而失去注意學生

79

情緒變化的時機點。在上課前的備課時間,研究者將要特別說明與分享意見的段 落寫在黑板上,同時架設數位錄影機錄影上課情形,以待事後檢視時作為改善教 學的依據。

然而,這些事前的準備是為了達到期望的教學效果,但在正式上課時仍有一 些不是自己設想中的情形。就如學生在上課前是否先閱讀文本這件事,當時知道 有些學生沒有先看文本,就讓研究者的情緒有些不平穩,事後也在思考學生是以 何種角度去看這件事,以及自己該如何促進學生主動閱讀文本的動機?

此外,這一節課的討論氣氛與時間掌控不好,感覺有些悶,似乎缺乏熱情。

所以,就問題討論而言,研究者認為課堂上瑣碎的問題太多,反而會模糊討論的 焦點,在討論時,若一個問題尚未深入討論,就進入下一個問題,令當事者有談 不出所以然的感覺,而且似乎被趕著提早結束意見的表達。所以,研究者認為在 課堂討論上,可針對一或兩個議題做較深入的討論與溝通,讓學生能將自己的看 法做較完整的陳述,以免造成討論的過程僅是片斷的問題拼湊而已,缺乏師生感 性經驗與理性溝通協調的氣氛。

另外,若能在討論過程中,先以文本人物的感受經驗與學生相似的實際經驗 連結起來,如此學生比較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引起其感性經驗後,討論的氣氛也 會較熱絡,而不會令人感覺沉悶無味。同時筆者會透過文本的闡述激發學生內心 更深或更多的情感連結。尤其是當我們談到如何面對學習問題與挫折時?班上 24 人中,19 人會請教同學或老師以解決問題,5 人會先盡力學習以改善情況,

但若一直無法解決問題,可能就會放棄。由此來看,班上 9 成的學生仍會期待改 變自己的學習情形而使學業表現更好,因此值得研究者思考的是如何減少其學業 挫折感,並增加其希望感而使其不輕易放棄學習(教學省思/1000720)。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藉課堂中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在思考自己的當下,聽 聽同學的想法,自己不清楚的個性特質或事物,透過不同角度的思維,可以更了 解自己的優缺點。透過不同個體的生活經驗分享,學生可以體認自己處理經驗的

80

長處或短處,藉此改善自己不足之處,或適當地發揮長處。

此外,學生在分享自己或聆聽他人在生活中相似的學習問題與困難的過程中,

可以學習接受自己的現實情況,並設法去解決問題,而非消極地逃避困難的情境。

本節課亦強調學生在思考設定讀書目標的同時,也必須考慮達到目標的不同計畫,

以提醒學生反省自己讀書計畫的優缺點,並以同學較好的建議做為改善的方向。

以提醒學生反省自己讀書計畫的優缺點,並以同學較好的建議做為改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