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災區進行社區總體營造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災區進行社區總體營造相關理論

九二一震災後行政院文建會於2002年在重建區選擇60個社造點,給予年度定 額計畫經費補助,並委託民間專業團隊進行輔導。

所謂社區營造就是重建社區,找回社區居民過去的共同歷史價值,喚起社區 居民意識並使居民有能力解決社區問題並朝美好的遠景邁進。社區總體營造經由 政府長期推動,由於地方可以自主選擇專業團隊,發揮由下而上、地方主導及民 間參與的理念,所以成為一個改造與發展地方的熱門社會運動,災後社區重建政 府也寄望社區總體營造為災區再造社區生命力,但因客觀環境不同,原住民災區 在無法自主選擇專業團隊下,產生哪些問題? 傳統文化如何藉由重建復振?

李家源(2003)在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的研究發現,社區總體營造在九二一震 災災區重建之實行,仍有一缺失亟待改善,即災區積極進行硬體復建的同時,未 能將社區文化活動與文化教育同步進行。殊不知社區生命力乃源自社區文化、規 範相互溝通整合的過程,以及相互依賴的狀態。若代表社區象徵之硬體建築,未 能為社區居民所認同,則焉能激發社區的自主性與自發性,進而建立溫馨有情的 社區環境。災區硬體復建的同時,亦需將社區文化活動與文化教育同步進行,才 能凝聚利害與共的社區意識,營造社區文化特色。而社區總體營造在災後重建中 所推行之模式應該是:災區重建必須透過災區居民的參與,才能有效反應重建需 求,其較佳的方式乃透過社區組織間協助。

由於社區凝聚力具體表現即在於社區組織運作,在面對災難處理上,社區組 織不僅可以利用其既有的各項資源加以整合,而且在動員時效上更能發揮其「在 地性」的功能。是以重建計畫若能反應災民的需求,且社區組織亦具達成重建計 畫的能力,則可達到最大之重建成效。由於社區組織扮演「橋樑」的角色,透過 社區組織與災民間的溝通,重建決策的過程將能適切反應災民的需求,並作最好 的回應,重建成果才能真正符合災民之需求。(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

149-151)

28

鄭和(2009)建議災後社區營造應採取:1.深化政府與社區之間的夥伴關係;

2.社區組織間的正式與非正式的整合;3.產業結盟的健全化;4.強化社區資訊學 習與運用的能力;5.社區與輔導團隊之間長期培力關係養成。

本研究所注重的面向為社區營造如何與災後重建結合,但是必須瞭解到莫拉 克風災與九二一震災,有著幾個不同的特性:

(一) 災難的本質不同:震災是即刻性的,且受災區域集中,能夠在原地點進 行重建;風災所帶來的土石流、水患卻是長時間的對當地造成破壞,災 後面臨到的問題是社區在哪裡?災區居民如何團聚在一起?以及風災過 後,社區重建的方式是原鄉重建或是遷至他處。土石流也可能將社區淹 沒,如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

(二) 此次莫拉克風災的受災區域大部分是原住民居住區域,重建的方式更加 重要,需要顧及到原住民文化保存、國土保育、族群組織等問題。

綜合以上學者所述,筆者認為災後重建按照重建進度劃分,應分為五個時期:

(一)緊急救助期:此時注重人員的安置、物資的援助、應依照實際災害情形 頒布法令,使基層官員能夠依法救災,並給予基層官員便宜行事,日後 追認的權宜。

(二)安置援助期:此時期應輔導成立災民代表團體,使政府重建業務部門能 夠與災民有對話的窗口。使政府部門、民間團體能夠與受暫時安置之災 民以及相關人員進行座談。瞭解、滿足、協調災民之需求,並補充物資,

使災民維持基本生活水準並追認前期因緊急救助之政策。

(三)中期安置期:此時期應進行長期安置的硬體建築規劃,且定時舉辦公聽

29

會與災民討論、告知重建事宜。並應讓災民與政府討論未來的重建方 向、進行社區自主營造以及給予資源協助災區產業復甦等。

(四)永續準備期:此時期應運用外界之協助、專業之意見、政府之資源、居 民意見之討論、居民共識之凝結,為了將來永續發展而作準備。

(五)永續發展期:此時期政府應逐漸退出災區,災區成長至能夠運用政府資 源進行社區產品的創發與行銷,以及在地經濟活動的集體推展以及社區 獨特景觀之創造、生活環境之永續經營,最重要的是建立社區居民之集 體意識,滿足居民共通的需求。

30

第三章 莫拉克風災後大鳥災區的重建之路

本章旨在闡述莫拉克颱風在臺東縣大鳥災區造成的災情,以及受災居民在災 後的生活情形與遭遇到的困難。首先回顧大鳥村的形成,並引述居民對風災當時 的記憶,還原大鳥災區受災當時的氛圍。在社區重建的過程中,災民們處於徬徨 無助的狀況且認為遭受外界忽視,無法得到政府及社會支援,也無法回到災前的 生活情況。而後受到外來重建協力團體的支援,災民們凝聚共識,認為必須成立 一個受災自我救濟組織,為自身爭取權益及對外溝通發聲。

第一節 大鳥村受災狀況與自救會成立

莫拉克颱風帶來的大量雨量造成大鳥村上方山區土石坍方,於 2009 年 8 月 9 日下午 2 時發生土石流。大量土石被社區上方房屋阻擋後,土石向左右兩邊移 動,沿社區兩旁道路或排水道傾瀉而下,造成大鳥部落 15 戶房屋毀損。

大鳥部落災後由於受災訊息不被外界所知及安置政策不被災民們所接受,讓 災民充滿無助、徬徨的心情。在外來協力團體的幫助之下,災民們成立自我救濟 的組織,爭取自身權益。

一、大鳥村的形成

大鳥部落9的排灣族人屬於

Pakarokaro

群。

Pakarokaro

群,混合了阿美族、

卑南族的文化特色,在服裝及文化習俗上呈現了三個族群的混合體(譚昌國,

2007)。趙川明(2010;134-135)則指出大鳥村清代舊名大烏萬社,源自排灣族語 Tanaauazn,根據日治時期安倍明義的調查,其義為葉子很大,昔日此地曾種菸草,

菸草的葉子很大,故稱;漢人根據其音為大烏萬。在清朝雍正二年(1724),巡視 臺灣監察御史禪濟布、丁士一等人上奏雍正皇帝的《奏報生番歸化日眾摺》;內 容有提到在清朝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歸化的番社裡,包含了大烏萬社。日人 治台,訛寫為「大鳥萬」。日治時期昭和十二年(1937)日本政府整理台東廳、花蓮 港廳的地名時,改名為「大鳥」,之後沿用此名。

9大鳥部落則是指大鳥村 1 至 15 鄰,包含達萬、彩泉、初屯三個部落,如此區分是因為和平部落 位於大武車站後方,屬於第 16 鄰至 18 鄰,以及大鳥部落及和平部落各有一個部落會議,本就有 所區隔。

31

此外大鳥排灣族族語被稱為 pacavalj,在排灣語,pa 為語首助詞,chava 意近

「柵門」或「障礙物」,意指「有柵門或障礙物的地方」。筆者訪談部落耆老,耆 老認為 cavalj 的意思較類似「凹地」或「人聚集的地方」,或者可以象徵沙漠中 的綠洲的意思。今大鳥村包括彩泉(舊獅子獅,Salaisal)、初屯 (舊拔子洞,

Pukijangan)、達萬 (舊大鳥萬,Kaumaqan)、和平等聚落。

自然環境部分大鳥村屬臺東縣大武鄉,位處大鳥萬溪上游北側台地上,東臨 太平洋,西倚南大武山;北鄰富山部落,南接大武社區,參照圖 3-1。部落被兩 條小溪包夾其中,參照圖 3-2。從清代起大烏萬社就是今日大武地區勢力最大的 部落,虷仔崙溪以南,都是該社的領域。清光緒 20 年(1894)臺東直隸州知州胡傳 編纂的《台東州採訪修治冊》有「大烏萬社,正社長月領銀三圓,副社長月領銀 二圓。在太麻里西南六十里,男女五百四十五人」的記載;同時也有拔子洞社、

獅子獅社,正社長月領銀四圓,副社長月領銀二圓,人口分別為 358、548 人的 紀錄。

據大武鄉(圖 3-1)戶政事務所統計 98 年大鳥村約 400 多戶,人口總計 1,487 人,是臺東縣太麻里以南最大的排灣族部落,排灣族人佔居民的 95%。

天主教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及基督教曠野教會為族人的主要信仰。產業以 農、漁業為主,傳統文化產業為十字繡、月桃葉編織、布袋編織、菸斗製作等傳 統技藝。

大鳥村(圖 3-2)人口眾多,社區組織也相對蓬勃發展。計有大鳥社區發展協 會、部落青年會、大鳥部落會議、大鳥長青班、大鳥部落書香園、大鳥村辦公處、

大鳥儲蓄互助社、大鳥基督長老教會、大鳥天主堂和大鳥曠野教會等。

圖 3-1 大武鄉行政區域圖 圖 3-2 大鳥村景觀圖

資料來源:大武鄉公所 資料來源:西元 2009 年 3 月張章發攝影

32

現今的大鳥村乃是四個聚落所組成,包括彩泉(舊獅子獅,Salaisal)、初屯 (舊 拔子洞,Pukijangan)、達萬 (舊大鳥萬,Kaumaqan)、和平(Osanasana)等聚落。除 了 1945 年後才形成位於大武火車站後方的和平部落外,在大鳥部落有三個聚 落,彩泉、達萬、初屯。但是這三個部落並不是一開始就聚集在一起,而是經過 長時間的遷移與政策影響,才有現在的大鳥村。以下圖 3-3 為大鳥部落遷移的情 況,依照順序分別以 1、2、3 表示。

圖 3-3 大鳥部落遷移圖 資料來源:張章發10(2009)

廖秋娥(2001)研究指出拔子洞社(Pukijangan)是從西部 系統過來,先 在大鳥萬的南方停留,建立的社也稱之為 (pulci),後來逐漸往北方山區 遷移,原來的 社(pulci)就廢社了。而獅子獅社及大鳥萬社,都是從

社(pulci)分出的。於清領時期居住在 paqaqeljatan 區域。昭和 11 年(1936)左右 陸續移遷至 pukiwngan(初屯) 地區,當時約有 30 戶;昭和 11~14 年(1936~1939) 全遷至 pacavalj(大鳥村上方) 。

根據馬淵東一(1935)的調查,獅子獅社(Salaisal)的 Rangal 家族於清領時期來 到 社(pulci),但不久就遷移至 (sarayasai)區域,建立

社。昭和 11 年(1936)左右陸續遷移至 kaqepuqepuan 地區 (排灣語義為較聚集的

10 張章發老師現任大鳥國小教務主任,排灣族人。為在地文史工作者。積極振興部落文化與紀 錄社區變遷。

33

地方。另稱 Saising 彩泉)約有 40 戶;昭和 11~14 年(1936~1939)全遷至 izk 區域(排 灣族語義為較平坦的地方,位於大鳥村現址東北方。

地方。另稱 Saising 彩泉)約有 40 戶;昭和 11~14 年(1936~1939)全遷至 izk 區域(排 灣族語義為較平坦的地方,位於大鳥村現址東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