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意涵及其理論

兒童一出生最初所接觸的地方就是家庭,家庭也是最初受教育的地方,首先學習 模仿的對象就是父母,由此可知,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經驗對個體的人格與行為的發 展有相當大的影響,父母的角色與功能的完整性在子女生長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 色,可見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甚大。本節旨在針對教養方式之概念進行分析闡述探 討,以下將就教養方式的定義、各種面向及內涵說明之。

壹、父母教養方式的意涵

1920年代以來發展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在子女的社會發展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影響 角色,尤其特別關注於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影響(Darling,1999)。關於父母教養態度 一詞,分類方式不但複雜,名稱也不盡相同,雖然「管教方式」、「管教態度」、「教 養方式」、「教養態度」等的名稱不同,但其內涵卻大致相同(吳秋雯,1996;曾家炎,

2005)。教養與管教的意義相似,但「教養」在字面上的涵義卻比「管教」更為廣泛(楊 國樞,1986)。

在學術研究上,研究者們對教養態度的定義各有不同,茲將列舉研究者對教養態 度的定義如表2-1。

表 2-1

國內外有關父母教養方式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教養方式定義

Sears(1957)

教養方式包含了父母的態度、價值、興趣、信念與照顧 和訓練的行為等內涵,而以達到子女身心健全發展為目 標。

Maccoby 與 Martin (1983) 是common sense,凡事一切要合理。教養孩子不是科 學,無法複製它是藝術,因人而異。每位父母應該對自

一詞比「管教」一詞的涵義更廣泛。因此,中外學者皆認為父母教養為教養子女時所表 現的態度、情感、信念和在行為上所顯示的基本特徵,以教導或改變子女行為的歷 程。而「教養方式」一詞又比「教養態度」一詞涵蓋的層面更多,因此,本研究採子女 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方式」。並將父母教養方式定義為: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 所 施予教育及對待的方式,使子女知覺到父母對其日常生活表現所反映的情感、態度、

習慣、認知和行為策略等。

貳、父母教養方式的理論基礎

Mead 於1976 年曾就父母教養方式整理六種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引自黃婉瑜,2008,

13 頁),分別從不同的理論觀點說明父母的教養方式係經何種途徑影響子女(陳美芝,

2006;黃婉瑜,2008)。茲說明此六種心理學理論如下:

一、心理分析取向(psychoanalytic approach)

心理分析取向創始者為Freud,其強調個體天生的驅力,即個體之本我(id),孩子的 行為由此發展形成。當孩子的本我過於強烈時,照顧者應給予限制,漸以形成其行為 規範,協助孩子發展超我(superego);因此,在孩子的超我尚未有良好的發展之前,應 讓孩子在寬容體諒的態度中學習社會規範。所以父母應盡力瞭解孩子的內在心理動力 運作情形(許怡珮,2003;陳美芝,2006;黃婉瑜,2008;劉明松、張韶霞,2001)。

二、發展成熟取向(development-maturational approach)

發展成熟取向為Amold Gesell所提出,其認為孩子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生理成熟,行 為發展乃是循序漸進,不受特殊訓練所影響;因此,在發展歷程中,內在生長因素比 外在環境重要(吳美玲,2001);故父母不需揠苗助長,而應了解孩子各階段的成長需求 及發展重點、配合子女身心的成熟度,提供協助、指導及足夠的準備與時間使其發展 自我;且每個孩子的成熟速度不同,應尊重其個別差異,才能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潛力 (王珮玲,1992;許怡珮,2003;陳美芝,2006;黃婉瑜,2008;劉明松、張韶霞,

2001)。

三、社會學習取向(social learning theory)

社會學習取向創始者Bandura強調學習是經由觀察及模倣而獲得。Bandura於1971年 認為具有威信及權力特質者,最容易成為孩子的楷模。因此,家庭及父母親是孩子最 早接觸的生活環境及主要照顧者,其言行都將透日常生活,深遠地影響著孩子(引自黃 婉瑜,2008,14頁)。

四、認知發展取向(cognitive-development approach)

認知發展取向代表人物為Piaget,其認為個體的發展經過四個階段:感覺動作期、

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及形式運思期,並透過同化與調適而得獲學習,發展的重點在 認知過程,且發展不全然是受到教養的影響,同時也包括個體主動參與。因此,父母 應了解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特性,藉由孩子發展階段的特性促進其認知發展(柯佳美,

2004;陳美芝,2006;陳嘉玉,2005;黃婉瑜,2008)。

五、存在取向(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存在現象取向最具影響力的學者為Carl Rogers,其強調個體的主觀感受與意識;個 體就像一顆種子,只要有良好的生長環境,最終能邁向自我實現(林惠雅,1995)。強調 所謂的良好環境,即兼具同理心(empathy)、真誠一致(congruence)以及無條件的積極關 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等三要件(張春興,1991,690頁;

鄭玄藏等譯,2002,202頁),個體處於此環境中,便能逐漸發展對自我與他人行為 反應的評價能力(張春興,1991)。存在取向鼓勵父母要有設身處地的同理心、傾聽孩子 所要傳達的訊息及表裡一致,真誠的接納孩子;親子間有較多情感交流,孩子便更能 接受父母的意見;父母也能協助孩子從良好親子關係及互動型態中,逐漸發展對自我 與他人行為反應的評價能力(陳美芝,2006;黃婉瑜,2008;劉明松、張韶霞,2001;

劉淑媛,2004;潘玉鳳,2003),進而發展自我概念、自我統合,邁向自我實現歷程。

六、行為主義取向(behavioral approach)

行為取向的代表人物為Skinner,強調藉由增強、處罰、消弱等原理來建立孩子的 行為規範。行為及人格是經由與環境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個體必須對環境刺激有 所反映與操作,才會獲得行為學習,新行為就是如此學習而得的,且行為是可以被塑 造的(黃拓榮,1997)。因此,本取向認為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可適時運用增強、消弱、報 酬及懲罰等原理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吳美玲,2001;張春興,1991;陳美芝,

2006;陳嘉玉,2005;黃婉瑜,2008)。

綜合以上六種理論取向,可發現各取向對父母教養方式之切入分析角度雖各有異 同;然而,一個人的內在心理發展歷程複雜、深遠,難以單一理論涵蓋所有個體心理 發展與父母教養之現象。因此,本研究乃採綜合觀點,即所謂父母教養方式,涵蓋了 有關父母與子女相互間之認知、情感、行為及個體自我成長等內涵;係在親子的日常 相處、互動過程中,父母以其自身的價值觀、信念等為基礎,透過對子女的日常生活 思想、情感及行為表現所採行的各項態度及行為策略,以使子女達到父母的理想期待。

參、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

關於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因大部分學者以實徵研究方法進行探討時,所採取的 研究方向及關注焦點不同,而有其不同分類方式,但經研究者整理、歸納結果,有關 父母教養方式的分類大致分為三種類型,有單向度、雙向度與多向度等三種層面來探 討。

一、單向度(single-dimension)的父母教養類型

單向度是指分類的概念以單一化呈現,採單一向度分類的學者認為真正影響子女 行為的父母教養方式只有一個,並將其截然劃分為非彼即此的類型,依林芝妘(2013)

及文獻參考彙整有如下之類型。 茲將國內外學者所提及的教養方式之層面歸納整理,

如表2-2。

表2-2

單一向度父母教養方式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

Baumrind 1974 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開明權威

(authoritative)溺愛型(permissive)

初正平 1974 愛護、保護、寬鬆、命令、拒絕、忽視、精神獎勵、物 質獎勵、精神懲罰、物質懲罰等

賴保禎 1972 拒絕、嚴格、溺愛、期待、矛盾、分歧 張春興 1979 寵愛、放任、嚴格、民主

Pulkkinen 1982 父母中心取向、子女中心取向 吳武典、林繼盛 1985 嚴厲、縱溺、分歧、誘導

朱瑞玲 1986 嚴厲、關愛、寬鬆三類型

張麗梅 1992 嚴格型、縱溺型、分歧型及誘導型

Berns 1993 民主型(democratic)、獨裁型(authoritarian)與縱容 型(permissive)

王文秀 1995 誘導民主關懷、限制與敵意

劉淑媛 2004 愛(保護)、嚴格專制、疏於管教、忽視敵意、開明自主、

寬鬆容忍等六種方式

陳冠中(2000)認為單一向度劃分父母教養方式,雖具有解釋清楚、簡單分明等優 點,但真實情境中,父母的教養方式通常是交錯複雜的,甚至多變且交互作用,無法 以單一向度加以描述,忽視其他向度與其之間的交互作用。

有些學者認為單向度的分類過於簡略,且有一些父母教養方式包含有交集、重疊 之處無法完全歸類。因此,下面將介紹雙向度的父母教養方式。

二、雙向度(two--dimension)父母教養類型

Williams

(1958) 關懷、權威

高權威、高關懷 低權威、高關懷 低權威、低關懷 低權威、高關懷 Schaefer

(1959)

Baumrind (1974)

父母的要求 父母的回應

高要求高回應、高要求低回應 低要求高回應、低要求低回應 Maccoby

&Martin (1983) Barbar

(1996)

三、多向度父母教養類型

多向度是指將教養方式分類為包含三種以上的面向,彼此間互有交集、縱橫交錯 而成。茲將國外學者所提及的教養方式之層面歸納整 理,如表2-4。

表2-4

多向度父母教養方式一覽表

學者 向度 類型

Becker

(1964)

限制-溺愛、

溫暖-敵意

焦慮情緒的涉入-冷靜的分離

縱容、民主、神經賥的焦慮、

忽視、嚴格控制、權威、有效 率的組織、過度保護

Armentrout

﹠Burger

(1972)

接受—拒絕、

心理自主-心理控制、

嚴格控制-寬鬆控制

無分類

資料來源: :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每位研究者對於父母教養方式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各有差異,但不論 是單向度、雙向度或是多向度的類型,均是以歸納父母教養的方式與情感為重點。在 本研究中因考慮到單一向度來探父母教養方式,難以全面觀察整體。而多向度的分類 卻又過於繁雜,難以聚焦,因此只有雙向度的分類較適合做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歸 納上述各學者對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並參考Maccoby 和Martin(1983)的分類,此外為 使本研究之研究層面清楚明確,讓人一目了然,因此採用(王鍾和,1993;吳美玲,

2000;孫碧蓮,2002;王貞雯,2005;李雅芳,2005) 的看法: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

1. 專制威權型 2. 開明權威型3.寬鬆放任型 4.冷漠忽視型。

 

肆、父母教養方式的層面分析

鬆放任型、專制威權型和冷漠忽視型」(Maccoby 和 Martin,1983;王貞雯,2005;王鍾 和,1993吳美玲,2001;孫碧蓮,2002)等人依此分類如表2-5。

表2-5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觀上述,單向度的分類顯得過於簡單籠統,並不足以涵蓋各式各樣的教養分式,

而多向度取向雖然可以完整詮釋各種教養類型,但卻過於複雜,並不實用,因此,多

而多向度取向雖然可以完整詮釋各種教養類型,但卻過於複雜,並不實用,因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