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 第三節

研究者欲在以往的文獻中整理各個學者對於父母教養方式會因為幼兒的自身背景變項與家 庭社經地位的高低而呈現何種教養方式;而在歷年研究中挫折容忍力又會因為幼兒的自身背景與 家庭社經地位高低有怎麼樣的變化;最後是歷年來的研究中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的關係分 別在此小節中討論。

壹、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文獻中父母教養方式會因為不同的變項而導致其父母教養方式有所不同,根據本研究的變項 為幼兒性別與家庭社經現況(包含薪資與工作分類)來進行文獻探討。

一、幼兒性別與其父母教養方式之差異情形

在國外研究發現,不論以前或現在,都傾向於父母教養方式會因為子女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差 異,Lytton、Hugh、Romney 與 David (1991)研究結果發現父母對男孩的身體懲罰明顯更多,

父親在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區別往往大於母親;而在研究中 Hoffman(1977)發現父母對於兒子獨 立、積極進取、有抱負理想…等在成就方面較為重視,然而女兒則在性格上要求有禮貌、分享、

有好的歸宿等方面較為重視;在 Starrels(引自王黛玉,2004)針對父子關係分析發現,兒子無 法感受父親的撫養行為,對於行為回應較少使用情感的鼓勵反而較多的體罰及恐嚇;就台灣而言,

從傳統的觀念到歷年來的許多研究都發現,父母教養方式會因為子女的性別而有所不同,傳統的 觀念為重男輕女,在簡茂發(1978)研究發現父母對於男孩子的關愛及要求明顯的高於女孩子,

父母對於男孩子與女孩子的管教態度有明顯差異(徐綺櫻,1993)。但現今社會越來越講究男女平 等,對於男孩子在三個層面:關愛支持、自主訓練,管束教導均低於女孩子(陳美娥,1996),

甚至在現今社會教養上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父母親教養方式不會因為子女性別而有所差異(黃玉 臻,1997;黃拓榮 1997;孫碧蓮,2002),然而在陳翠瑜(2010)的研究結果中顯示女大學生在 於父親與母親的教養方式中的「關懷回應」層面較男大學生高,但是在「要求規範」的層面就沒

23

有顯著差異。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雖然現今社會越來越重視男女平等,但是研究中性別對於父母教養的影 響仍有不一樣的解釋,因此研究者認為,幼兒性別對父母教養方式有不一樣的影響是值得研究 的。

二、不同家庭社經現況對於父母教養幼兒之差異情形

在邱天助(1978)一書中提到,在文化再製對於個體的習性之形成,所謂習性也就是指個人 的外在行為,而外在行為又會因為教養或個人努力,生存方式而有所不同,因此對於幼兒而言,

家庭社會化是非常重要的,幼兒常常在父母的背後看世界,父母的觀點也會深深影響幼兒對世界 的觀點,因此從家庭中所獲得的習性,會深深影響這個幼兒,而在姜添輝(2005)也曾提到,父 母會將特定人格、態度、行為、價值觀及認知模式傳遞給幼兒,因此不同階級文化的家庭形成不 同文化的價值體系,不同的文化也會對於下一代持有不同的期望,進而影響教養的行動策略與行 為;在國內外也有很多研究發現,不同的社經現況會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依據林生傳(2005)

社經地位包含父母教育程度及父母職業,文獻發現低社經地位之家庭父母對於子女的教養方式較 為消極;而高社經地位之家庭父母對於子女教養方式較為積極,特別是當父親屬於高社經地位者 時,會給予幼兒更多的回應(陳小娥、蘇建文,1977;李雪禎,1996;廖淳雅,2006),在 Biller

(1993)與 Baumrind(1994)有相同的看法,認為父母會因為貧窮而對於幼兒使用冷漠、嚴格、

控制甚至暴力獨裁的教養方式或者忽略幼兒教養,對幼兒有較多的負面看法。因此在歷年的研究 上也發現有關於父母教養程度的高低與父母職業的不同對於教養幼兒的行動與期待也會有所不 同,在徐綺櫻(1993)的研究中發現,母親教育程度低,對幼兒的期望也低;若是父親教育程度 高,對幼兒的期望也高,在謝青儒的研究則發現,父母教育程度高及收入也高,父母參與幼兒教 育也會提高,在廖姿宜(2013)的研究也發現,不同家庭社經現況,其父母在部分的教養方式上 達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研究可以發現,父母的職業與收入高低所形成的家庭社經現況導致父母對子女的教

24

養方式會有差異。

貳、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

文獻中個案會因不同的變項會導致其幼兒挫折容忍力有所不同,根據本研究的變項包含幼兒 性別與家庭社經現況(包含薪資與工作分類)來進行文獻探討。

一、性別對其幼兒挫折容忍力之差異情形

在歷年來挫折容忍力的研究中發現,研究對象都是國小以上的年紀,也就是 7 歲以上,在國 小學童中發現,在「困難偏好傾向」的部分、「挫折後正向情感反應」的部分與「學業情感正向 感受」,男生皆高於女生;但是在「學業行動取向」女生較為正向積極(張淑宇,2006;谷宗芸,

2007),但是也有許多研究結果顯示性別與挫折容忍力整體上無明顯差異(谷宗芸,2007;張淑 宇,2006;廖純雅,2006;郎亞琴、范月華,2009)。在國中的部分黃拓榮(1997)發現性別與 失敗忍受力沒有差異;然而在陳柏齡(2000)發現男生的失敗容忍力是高於女生的。在青少年中 男生在學業挫折容忍力較女生高,但是人際挫折容忍力較女生低(謝毓雯,1998);大學之後的 個體在林淑美與黃韞臻(2011)發現性別在大學生的挫折容忍力未出現顯著差異,但是男生在「學 業情緒感受」上較女生正向;但是在「學業行動取向」女生的行動較男生佳;「問題解決態度,

而在 Clifford(引自林淑美,1989)指出失敗容忍力會隨則年紀越來越好,但是女生在行動表現 上較男生佳;然而 Thompson 與 Dodder(引自林淑美、黃韞臻,2011)提出無論種族,包含白人、

黑人,女性的挫折容忍力較於男性高,林奕欣(2015)研究則發現,高中男生挫折容忍力高於女 生。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挫折容忍力目前尚未出現研究對象為幼兒園的幼兒,研究對象年齡多為 國小以上,在前者的研究中,多數研究在個人的挫折容忍力上,男生與女生是未有顯著差異的,

但是在不同挫折容忍力向度上則會因為性別而有部分差異。

二、不同家庭社經現況對幼兒挫折容忍力之差異情形

25

研究者欲從以往的研究發現來探討不同家庭社經現況對幼兒挫折容忍力之影響,發現只有一 篇有談論到,在田運虹(2001)發現家庭社經現況與學業、人際挫折容忍力有關係,家庭社經地 位越高人際挫折容忍力越高;然而家庭社經地位越低,則人際挫折容忍力越低,而研究者依據結 果推論,個體的挫折容忍力與生活經驗息息相關,與生理發展較無關係。

參、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的關係

在黃名瑄(2012)一文中採訪親職教育講師周玉筍提到根據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幼兒 2

~4 歲是培養「挫折忍受力」的關鍵時期,從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論來看,2~4 歲是發展「自主」

的重要任務階段,若發展失敗,未來可能會容易形成害羞、退縮的性格,然而挫折容忍力就是「自 主」任務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同樣的在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一書中提到,在作者 15 年來的臨 床經驗,讓作者了解挫折忍受力的重要性,這是一種克服及適應困境的能力,而這個能力與生俱 有,但是常因成人對待幼兒處理挫折的方式不對,而讓幼兒一生成早期經驗及環境挑戰的受害者,

書中提到,挫折忍受力是整個教養歷程的核心,因此幼兒與父母每一次的互動,都是給予家長培 養幼兒挫折忍受力的機會,在處理每一次的困境過程中,讓幼兒有更多的啟示,讓幼兒心中挫折 忍受力的種子從中萌芽茁壯,一旦幼兒了解什麼是挫折忍受力,那麼就能進一步了解友誼、宗教、

競賽、面對錯誤及與人分享與盡自己的義務(馮克雲、陳世欽譯,2015)。在國內學者張春興(1991)

認為幼兒在社會認知的學習是從家裡環境中養成的,若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是放縱的,幼兒沒有是 非對錯的標準,對於幼兒的無理要求也無條件滿足,幼兒則會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當遭其困難時,

缺乏挫折容忍力因而沒有耐心與毅力去克服挫折。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挫折容忍力雖然與生俱有,但是在發展挫折容忍力的關鍵幼兒時期,父 母的教養方式可以讓幼兒的挫折容忍力發芽茁壯,也可能因教養方式不同而退縮,而挫折容忍力 對於幼兒是否能順利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研究者認為父母教養方式對於幼兒的挫折容忍力表 現是值得研究的。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