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職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職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職的相關研究 一、父職的意義與重要性

針對父職的意義,國內學者定義不一(陳嘉峰,2013)。陳嘉峰(2013)提出父 職(fatherhood)應指身為父親的狀態;而父職參與(fathering)指的是與父職角色相 關的認知、情感、行為,而這兩種在國內常以「父職參與」稱之。而本文所指之父 職,則屬於fathering 的父職角色知覺與認知,為男性對於父職角色所具備之認知、情 感、與行為表現。

在人的一生中,父親與自身的關係影響層面廣大。Hosking, Whitehouse, & Baxter,

(2010)針對澳洲父親在嬰孩時期陪伴時間的研究指出,父親照顧時間長短與嬰孩的 發展有正向關係。父子關係的品質也同時會影響雙方,尤其是孩子的社交能力

(Marsiglio, Amato, Day, & Lamb, 2000)。甚至於,父親對家庭的經濟投入情況,也會 影響父親本身的福祉(well-being)(Schindler, 2010)。Cabrera,

Tamis-LeMonda, Bradley, Hofferth, & Lamb,(2000)對 21 世紀的父職所做的研究指 出,父親對於孩子的照顧涉入程度,除了改變了孩子的生命經驗,父親本身的發展軌 跡也跟著有所改變。父職角色經營是男性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生命經驗,值得男性付 出,藉此增進生命福祉;而家庭更需要男性作為父親角色,以良好的父職參與,來豐 富嬰孩的生命經驗,並將正向情感循環下去,方使發揮家庭功能,擁有良好傳承,進 而創造良好社會風氣。

而男性如何學習父親的角色任務呢?從毛萬儀、黃迺毓(2010)針對大專教育程 度,以及初任父親第一年的六位男性所做的研究,發覺父職經驗經歷了「預備醞 釀」、「父職概念模糊」、「衝擊慌亂」、「父親親職角色緩衝適應」、「子女生活照顧」、

與「發展教養角色」等六階段歷程。由此可知,「當了爸爸就知道怎麼當爸爸」是個 無稽之談,父親角色是需要經營,也需要練習。那麼,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有將

7

「父親角色」的學習方式,納入教育的主題中嗎?如果沒有,那男性在面臨初為人父 時,想必會經歷更久的衝擊與慌亂。為了減少適應父親角色的不適,在教育中,應該 開始對男性提出「父親角色」的課程與學習。

父親之於家庭的重要性之大,Cowan, Cowan, & Knox,(2010)針對破碎家庭

(fragile family)進行方案推廣,過程中發現父親對於家庭中不管是經濟、或是教養 態度、或是與孩子的福祉(well-being),均有極大的相關性,也扮演了關鍵性的角 色。關心家庭教育,為孩子創造美好的未來,除了過往研究中關注的母職之外,也該 關心這群男性族群,了解他們的需求,提供他們學習管道與價值觀,使他們產生正向 的認知,以及認同父職角色。

綜上所述,父職角色的經營,包括了認知、情感、與行為三個層面。而,不論是 對於個人的福祉、還是家庭系統,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如若能提供男性具體、且有 幫助的父職角色經營學習方式,那便能影響男性個人的父職角色經營,亦可有效的發 揮家庭功能,並進而創造良善社會風氣。

8

二、父職的相關研究

以「父職」為關鍵字,搜尋華藝線上圖書館後發現,國內近三年的父職研究,主 要著重在父職角色與父職參與的變項(蘇嫈雰,2013;尤美華,2014;黃慧森、王以 仁,2015),其次則是親職效能與特殊家庭的展現(王行,2013;史馥綺、王玉珍,

2014)。由此可看出,目前國內研究趨勢,仍舊停留在父職角色是否恰當,或是父職 參與能否提高夫妻關係親密感或是其他變項的研究。這些研究主題中,內容不常提到 如何增能(enpower)父親本身,更別說在高中男生身上實施以父職為主題的親職課 程。因此,研究者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說明現象的研究,應用在目前的教學現場,

讓理論在現實生活中實踐。

為更加了解目前父職相關研究,研究者轉而搜尋全國碩博士論文,從而發現,有 更多研究是在探討父職參與,了解父親如何經營自己的父職角色,或是父職角色,尤 其是以特殊家庭中的父職角色展現。這些碩博士論文,顯示目前研究趨勢雖然重視

「父職」的研究領域,但還尚缺乏更進一步的進行教育或推廣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將國內研究父職或父親角色的文章,依主題與內容,區分為父職參與、兒 童發展、親密度、與特殊家庭四大主軸。父職參與包括了認知、情感、與行為等;兒 童發展則是指與孩童相關之學業、心理、情緒、正向行為等發展議題;親密度則是指 與妻子的互動,包括了親密關係品質、共親職等;特殊家庭則指研究鎖定研究族群,

包括了特殊教育家庭、特殊職業家庭(軍人、警察)、或者是特殊生命經驗(全女 兒)等。研究者將近三年國內父職相關碩博士論文主題整理於表2-1-1:

9

10

由此圖表得知,大多數碩博士論文在父職參與中,多半談論行為與情感的部分,

以可測量的父職表現、父職參與、角色實踐為主要研究主題,另有一個研究取向著重 在父親的為人父心路歷程與經驗敘說;而近三年探討與父職相關的研究,也較少談論 到與妻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品質,或是共親職主題,較多為兒童的各種發展取向,如情 緒、學校適應等;而各式各樣的特殊家庭中,父親的功能或教養涉入情形則為近三年 研究之大宗。

本研究所欲達到之目的,則是希望能跳脫這些研究的做法,更往前一步,因此,

才希望以這些研究為基礎,開發適合高中男生學習之父職角色經營課程。且,這樣的 研究取向,顯示過往在親職教育中,父職教育是依附母職教育而生的觀念已漸漸式 微,取而代之的,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心路歷程,以及與兒童發展相關的研究,各 種研究主題開始以父親作為主要主角,而非是只是單純過往的「賺食者」角色。而本 研究也思考,如何開始以男性為主的親職教育方案,因此,選擇以高中男生為主的學 校,進行父職角色經營課程,成為本研究主要推行之場域。

11

三、父職角色的影響因素

影響父職角色的因素很多,Eggebeen, & Knoester,(2001)對父職與男性之間關聯 的研究中,找到社會連結、代間關係、工作態度、家庭關係四項因素,會影響男性父 職經驗,進而影響男性個人福祉(well-being)。王叢桂(2000)提出幾項促進男性參 與父職的因素,認為「對家庭的承諾」是促進男性參與父職的影響因素之一,也就是 說,如果男性是個認為家庭是重要的,也願意為家庭付出的父親,則男性對於主動參 與育兒會是積極的;除此之外,觀察到負面家庭對子女的影響、由於本身疏忽父職所 導致的家庭危機、配偶的支持、育兒的正面回饋、父親本身原生家庭經驗缺乏父職、

夫妻本身成長學習經驗,都會影響父親參與父職的涉入程度(王叢桂,2000)。另 外,涂妙如(2007)以生態系統來評論國內父職角色的研究脈絡中,提到多數文章圍 繞在微系統的變項研究,試圖想找出影響父職角色積極的因素,尤其是父親的個人變 項,例如性別角色觀念、對家庭的承諾等,都會成為父親參與父職的積極因素。黃慧 森、王以仁(2015)則提出,探討父職角色建構與發展的中介因素頗多,像是自己父 母親職表現、手足或同儕之間交流,或是大眾傳播媒體等,都是可能影響男性父職角 色的知覺與認知因素。因此,為了促進男性的父職參與,可以從對家庭的承諾、性別 角色觀念、與原生家庭的互動來進行介入,若能增進這些因素,那也可影響男性在父 職參與上的正面積極付出。

根據涂妙如(2007)所指出,國內近二十年來的研究父職相關文獻,幾乎鎖定在 微系統的探討,也就是父親本身的原生家庭、個人背景變項、生殖家庭角色互動及工 作職場。其中,與王叢桂(2000)探討促進父職參與的因素所提及,社會中關於父親 的典範、價值、信念等文化傳遞、對家庭的承諾,均對促進男性參與父職的意願與實 踐有幫助。Strom, Vsn Marche, Beckert, Strom, Strom, & Griswold,(2003)所使用的

「父母成功指標」(Parent Success Indicator , PSI)中,優秀的父職能力指標包括了

「溝通」、「知道」、「教導」、「處理挫折」等(引自陳沛君,2012)。因此,在男性自 己的原生家庭中,互動品質的好壞也會影響其在未來的父職參與的認知、情感、與行

12

為,是故,父職角色經營課程可融入溝通課程。

而黃慧森、王以仁(2015)則是聚焦於家庭背景相關因素,包含家庭結構、居住 地區、族群類別、出生序、性別特質;以及父親父職相關因素,包含父親年齡、父親 社經地位、父母婚姻狀況、父親管教方式、父子互動與父子關係,來進行父職角色知 覺與認同的探討與量表發展。但,由於原生家庭無法經由學習更動,因此,在課程 中,只強調與自己父親互動品質如何提升,並無強調家庭社經的會、結構、居住地區 等基礎變項。

綜合所述,父職角色,有許多因素影響,考量高中男生的起點行為與需求(將在 第三章詳細說明),以及所處之生命階段與任務,認為父職角色的意義、性別角色觀 念、對家庭的承諾、照顧與養家、陪伴與支持、正向溝通與同理等六個主題,可以供 以研究者做為課程設計之概念主題,其中照顧與養家可與金錢管理課程相結合,而陪 伴與支持則加在各課程中作為情意展現之目標。

另外,學生在校學習階段,尚未結婚生子,沒有自己的生殖家庭可做經營或練 習,所以管教方式、社經地位、父子互動等皆無法被具體教導改善,但這些價值觀皆 可實踐於目前高中階段或是未來的生活中,以人際互動及家庭關係作為表現場域,故 而本研究以較易操作的父職角色意義、對家庭的承諾、正向溝通與同理作為改變基

另外,學生在校學習階段,尚未結婚生子,沒有自己的生殖家庭可做經營或練 習,所以管教方式、社經地位、父子互動等皆無法被具體教導改善,但這些價值觀皆 可實踐於目前高中階段或是未來的生活中,以人際互動及家庭關係作為表現場域,故 而本研究以較易操作的父職角色意義、對家庭的承諾、正向溝通與同理作為改變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