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緒論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動機與背景,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則 針對研究中所運用之概念,做名詞解釋,以利澄清研究方向。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男性家庭角色之任務改變與學習需求增加

近年來,由於社會變遷與經濟成長的影響,女性就業比例大幅上升,雙薪家庭也 成為台灣目前的主要家庭結構(行政院,2011)。與職業婦女相比之下,社會通常較 為忽略男性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尤其是親職角色所帶來的壓力與負擔。

但,隨著「共親職」、「性別平等」等概念的提及與研究,男性的工作已不僅僅只有以 往所認定的「賺食者」角色。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華人普遍思維裡,對於男性在家庭工作中的要求。從 文化的角度來看,華人男性被要求成為家中的經濟支柱,或是成為其他年幼男性之角 色典範。但,中華文化經典中,較無經典說明父親情感性角色的付出,蘇嫈雰

(2013)從「顏氏家訓」中澄清父職教育,認為「以教為事」是父親應該負起的角色 功能,而如何教子,還是停留在引經據典的功夫,父親給予孩子中國經典中的道理與 為人處世的原則。雖古有經典、家訓相傳,教導男性成為一個「有肩膀」的男人,但 這些經典,都還無法教導男性,如何與孩子相處融洽、或是如何展現自己的父愛。

二、父職研究的再進展

若在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裡,搜尋關鍵字「父職」,相較於親職(560 筆 資料)、母職(162 筆資料),父職(141 筆資料)的議題是較少有文章關注的。若只 探討「父職」,可以發現從1988 年以來,國內便有討論父親角色的相關文獻,直到近 五年,每年都持續還會有約5 到 15 篇的碩博士論文關注這個議題(表 1-1-1,研究者

2

整理)。這些都顯示,學術界漸漸的湧起一股想了解身為父親的心路歷程、或是影響 父親參與親職的因素、以及如何具體提高父親參與親職(王叢桂等)。種種文獻,都 只停留在現階段為父親或是新手父親的調適或影響參與親職因素,或是特殊族群,像 是單親、軍人、新住民等家庭結構所帶來的父職難題研究,抑或是父職參與作為變 項,與孩童或是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量化研究。這些文獻對於父職的研究與討論,還停 留在現象的探討,相對來說,對於再更進一步的解決問題、或是提升能力、正向增能 的課程等議題,就比較少探討與研究。

1-1-1

台灣近十年父職相關碩博士論文篇數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篇 數

5 6 6 11 12 15 11 8 21 11

資料來源: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三、高中男生親職課程起點與現況

在我國的課程綱要中,家政課程中的四大主題:服裝、營養、資源管理、家庭經 營,但在一般教學現場,多數老師為回應學生需求與希望,教授課程以服裝、營養等 技巧性課程為主,關係經營課程為輔。但,民國107 年所施行之高中課程綱要中,綜 合活動領域家政科也即將提出加深選修「預約幸福」等課程綱要與評量,研究者認 為,教師也該開始進行相關課程的準備與實施,並且該開始思考,對於在這樣時代背 景下成長的學生,應該適合甚麼樣的家庭預備課程,來提供學生學習關係經營的技 巧。

研究者認為,要提供學生學習的技巧,可以以家庭教育中「預備教育」的角度出 發,將親職課程加入現今高中生的課程中,讓高中生在家庭預備階段,便能擁有情感

3

性角色的信念與知識,雖然現階段無法立刻生孩子體驗與實際使用,但若能回饋到原 生家庭,改善關係,便也能對往後的父職角色經營,種下良好的種子,使多年來家庭 性別角色平權與共親職普及等想像成為現實。

四、家政教師的精進需求

研究者從所任教高中與學生相處幾年後,發現雖然現行家政課程綱要中,對於互 動與溝通技巧、性別角色、婚姻角色等未來家庭預備的課程雖有提及,但在一般坊間 的課本、或是現行家政課程中,由於現場授課時數、以及教學氛圍的限制,提及的次 數或篇幅並不大;另外,男性學生在學校時,也常表現出自我中心、冷漠等不利於人 際互動的負面特質;同時,學生大多對於「家庭經營」、「關係營造」等人際經營相關 課程感到興趣缺缺,經詢問,學生多半的回答是「這並不關我的事」、「反正還沒有遇 到(這種情形)」等較消極的回答。以上這些問題不免讓研究者思考,是否現場現有 的相關教學活動,都無法引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或是提供此世代學生該得的知識?或 者是,我們從家庭研究中開始發展的課程活動,在過往研究對於男性的忽略,導致男 性對於這些活動感到沒有興趣?上述原因,又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助這些學生?是否能 利用學習的方式,學生可從其中經驗到情緒成長,進而產生同理、關懷、利他等品德 上的進步呢?

王叢桂(2000)認為,若能從學校體系,進行推廣父職相關課程的設計,便可提 供孩子另外一種父親的印象,改變原有的認知,在未來經營家庭時,能運用所學。基 於此,本研究將採用行動研究的策略,針對高中男生,設計一連串有關父親角色經營 的課程,期盼能發展出一套適合高中男生學習的父職課程,也期盼經過本次研究也能 讓學生培養未來經營家庭的各種面向能力,對學生自身人生亦有所助。並基於本研 究,對其他相似課程,提出教學相關的建議與回饋。

4

第二節、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欲以行動研究方式,結合ISD 系統化教學設計來運 行一套適合高中階段男性學生學習之父職課程,教學方式結合經驗學習圈的概念,引 導學生體驗並轉化價值觀,藉以提升高中男生父職角色經營技能。

故本研究目的如下:

1. 設計與開發一套適用於高中男生學習的父職課程。

2. 促進高中男生對於父職角色意義的覺知。

3. 建構高中父職課程以供相關教學者使用。

基於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研究問題如下:

1. 高中男生適用學習的父職課程為何?

2. 實施父職角色課程對高中男生父職角色的意識感有何影響?

3. 本課程能提出哪些有助於父職課程教學之建議?

5

第三節、名詞解釋 一、 父職角色課程

父職角色(fathering)指的是男性在探知父親這個角色所經歷的認知轉變過程,

與對此角色扮演之詮釋(王舒云、余漢儀,1997)。大約可分成父職角色知覺與認同 兩部分,父職角色知覺指個體對於父親角色應擔負的親職責任與重要程度的認同與覺 察(黃惠森、王以仁,2015);父職角色認同,則指個體對於父親角色應擔負的親職 責任與項目內容,所具備的基本認知與所賦予的個人意義(黃惠森、王以仁,

2015)。

本研究所指之父職角色,為個體對於父親角色的責任覺察,與對於父職角色內容 的基本認知與個人意義。而父職角色課程,指的是改變學生對於父職角色知覺與認同 的一連串課程活動,活動主題包括了父職角色意義、性別平權觀念、陪伴與支持、照 顧與養家、正向溝通與同理、對家庭的承諾等六項。

二、 課程發展

課程發展是指課程經過發展的歷程與結果,強調演進、成長的課程觀念,即課程 發展是將教育目標轉化為學生學習的方案,並強調實際行動與發展演進,以顯示課程 並非只是純粹思辨的理論產物,而是付諸教育行動的歷程與結果(黃光雄、蔡清田,

2015)。本研究所指課程發展為研究中藉由 ISD 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找尋課程需求 與教育目標、實踐課程、評鑑課程的過程。

三、 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課程工作者經由選擇目標、學習經驗的組織,再評鑑學習經驗的過程

(王文科、王智弘,1994)。在本研究採用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為主要課程設計流程,採取五階段進行課程設計與分析:分析階段、設

計階段、發展階段、執行階段、評鑑階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