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職角色之課程設計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父職角色之課程設計

在Eric 資料庫中,搜尋「fatherhood」與「programs」兩個關鍵字,會發現有許多 針對新手爸爸給予的婚姻與父職課程(cowan, cowan, & Knox, 2010),或者是針對不 同的父職課程作的後設分析,來探討家庭教育人員所提供的課程是否符合父親需求

(Holmes, Galovan, Yoshida, & Hawkins, 2010)。而在國內搜尋父職相關課程訊息時,

發現唯一一篇文章為林彩媚(2008)以「e 爸樂學網」為數位學習方案,發展父職教 育的行動研究。發展父職教育的動機之一,為參與父職教育能學習相關知能,進而幫 助父職實踐,且對於家庭生命任務、子女教養能更有充足的心理準備與應變能力(林 彩媚,2008)。但此處仍以親職教育作為主要課程思考脈絡,而非以預備教育中的青 少年為對象進行教學。

根據美國家庭關係協會(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NCFR)所提出的 生命全程親職教育內涵架構中,青少年期的教育內涵包括了影響是否成為父母或何時 成為父母的因素、子女養育知能、各種親職的類型、及影響親職類型的因素等任務

(週麗端、何慧敏、魏秀珍、洪敏琬,2013)。蔡玉欽(2012)也提出,父母的社經 地位、性格、管教態度、角色示範、與人生哲學,都會影響父母親職的角色責任,而 有效能的父母能帶出好的家庭教育,也能在現今變遷迅速的時代帶來良善的影響。可 見親職教育對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皆有其重要性。但國內家政課程向 來包括親職教育議題,以99 高中課程綱要家政科(表 2-2-1)中,家庭經營中「家人 關係」、「家庭衝突與韌性」兩個主題學分數,占整體總學分數約為14%,不到四分之 一,且在高中家政課本(以育達99 年出版家政課本為例),兩個主題的頁數有 23 頁,只占總體頁數約13%(研究者整理),反倒是在學務、輔導體系中,提供了許多 以家長為對象的親職教育課程,對於學生本身未來預備家庭的能力中,著墨不多。

14

2-2-1

高中課程綱要必修家政科兩學分教材綱要與學分數對照表

主題 參考節數

家政與生活 1 2.8

家人關係 3 8.3

家庭衝突與韌性 2 5.6

性別的人我關係 4 11.1

擇偶與婚姻 2 5.6

資源管理 4 11.1

居家環境 4 11.1

服飾計畫 4 11.1

服飾管理 4 11.1

膳食計畫與製作 8 22.2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0)。

過往提到親職方案,都只想著針對家有學齡兒以上的父母設計課程、實施課程,

或是針對青少年設計改善親子關係的課程方案(王錚惠,2011)。但若能改由針對高 中階段學生設計親職課程,除了培養這些高中生未來在自己生殖家庭的預備能力外,

也能讓學生體會、同理平日照顧自己的家人辛勞,展現感恩等正向心理特質;更甚 者,研究者希望也能藉此課程,讓學生體會到照顧孩子雖然困難,卻也不失為一個具 有個人傳承意味的行動,進而提高此世代的生養意願,讓社會結構能更加穩定。郭美 娟、陳若琳(2012)在研究雙薪家庭幼兒父親親職效能、母親的教養鼓勵、與父職參 與的相關性研究中,就曾提出,家庭教育人員應就影響父職的相關因素,提供父親親 職課程或成長團體,藉以提升父職參與的動機與能力。

多數研究皆指出,能以青少年為對象,發展相關父職教育的課程,對整體父職教 育的推廣才更好。黃慧森、王以仁(2015)也提出若能提供青少年合宜的親職教育知 能,學習易位思考親職角色,或許可奠定其自身親職角色的建構與發展。此外,男性 在型塑父親角色,是由外在文化與內在認定所構成的(姜惠文、陳銀螢,2008)。因 此,建構父職教育相關課程時,除考量青少年的生命階段外,還得加入適合華人文化 的課程與影響因素。

15

二、課程設計模式

課程設計指的是課程要素的選擇、組織與安排的方法過程,包括了課程目標的訂 定、教學活動的選擇與組織、評鑑工作的執行(黃光雄、蔡清田,2015)。本研究基 於欲了解課程設計是否符合研究目的,也欲了解課程是否能有效幫助高中男生提昇父 職角色技能,故採用常見應用於課程成效分析的系統化教學設計(ISD)。

目前常見的系統化教學設計被應用於大量的國中小階段,不同學科的教學設計研 究上,主要在處理例如教學設計(林婕婷、呂正雄、李明憲,2010)、教科書設計

(任慶儀、許燕卿、陳玉卿、陳俞叡、游美惠、廖麗芳,2007)、不同領域教學或是 議題融入(黃冠達,2003)等研究課題。以下就系統化教學設計內涵做一說明:

系統化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

系統化的觀念在訓練、推廣或教學的過程,訂定分析教學的目標,設計、發展教 學內容,執行與評估教學活動,並根據評估的結果修正該教學系統(鄭淑子,

2002)。ISD 系統化教學設計可分為下列五個階段:

(1) 分析階段:主要工作為分析待解決之問題、目標群體之需求、以及教案目 標的訂定。

在本研究中,待解決之問題為發展一個讓高中男生學習之父職角色經營課程;跟 著而來的,必須分析目標群體之需求,本研究目標群體之需求分為組織需求,為K 中 之需求,以及學習者需求,為學生本身需求;最後,根據上述需求,訂定課程活動目 標。

(2) 設計階段:訂定各單元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與活動、選擇教學媒體、

設計評量方式。

本研究中,此階段根據上述需求階段所訂定之課程目標,以及各單元主題,分別 訂定各單元學習目標,並將教學策略、活動、媒體、評量方式規劃完成。其中,教學 策略與活動融入經驗學習圈的方式,詳見本節第三部分敘述。各單元學習目標、教學

16

活動與評量詳見第三章第四節說明。

(3) 發展階段:編寫教材或教案、發展教學媒體與教具、編寫學生手冊、發展 評量工具。

此階段裡研究者編寫教案,並將編寫好的教案進行專家效度的審核,編寫學習護 照作為學習手冊,並發展評量方法。教案內容、學習護照、評量方法詳見附件一。

(4) 執行階段:實施課程前準備、實施課程、實施學習評量。

在此階段,研究者身兼教學者,完成課程準備、實施六週課程、以及學習評量,

過程中為增加教學成效,故融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觀課概念,請校內同儕教師前來 觀課,了解課程實施成效,並完成資料蒐集,回饋到第五階段評鑑階段中。

(5) 評鑑階段:分析階段的評鑑與回饋、設計階段的評鑑與回饋、發展階段的 評鑑與回饋、執行階段的評鑑與回饋。

為回應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評鑑階段作為最後階段,必須呼應前面四個階段的工 作,了解每一階段工作是否皆達到預期目標,本研究之評鑑階段內容請詳見第四章。

綜上所述,本研究因研究目的為設計一套適合高中男生學習之父職角色課程,故 利用ISD 系統化教學設計之階段來進行課程設計與分析,以利了解課程對於本研究之 成效與影響,同時,也了解課程設計過程、實施、與學生學習結果,是否達到本研究 預想之目標。

17

三、教學設計取向

本研究著重於學生在課程前後父職角色知覺與認同的變化,是屬於情意的變化測 量,高中家政課綱(教育部,2010)中也提到,希望養成學生「從經驗出發,以家庭 生活為核心,培養個人與經營家庭所須具備的生活能力。」,這與Dewey 的「從做中 學」教學理念相似,因此,本研究選擇Kolb 的經驗學習論,來做為主要課程設計模 式。

1.Kolb 經驗學習論 (1)意義

教師經由選擇、珍視和行動的過程,教導學生慎思熟慮的思考技巧,並引導學生 對自己和他人的信念、情感及行為做自我分析和反省,以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或實踐行 動(蔡啟達,2012)。

(2)步驟

Kolb(1984)界定學習是由經驗轉換而創發知識的過程,每個人的學習都會經過 四階段所構成環形結構:具體經驗、反思觀察、轉化概念、積極應用(引自王宥婷,

2013)。各階段所需任務詳細分述如下:

(a)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

在目標設定的原則下,選擇與主題相關的活動,以促進參與者體驗自身能力等。

(b)反思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

收集與整合體驗經驗的資料,檢視成員在活動中發生哪些問題、情緒?教師須提 供學生對於具體經驗的思考重點,並引導學生思考與課程目標相關的問題。

(c)轉化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藉由轉化性的提問,使當下的經驗與成員過去的生活經驗及價值觀產生關聯。教 師須引導學生歸納統整上一階段所獲得的知識架構與原理。

(d)積極應用(active experience)

體驗學習的成效,應用活動的經驗,將所學實踐於現實生活中。

18

(3)經驗學習論融入教學設計

經驗學習提供學生具體的參與、接觸體驗,用來建構知識、獲得技能與提升自我 價值的過程(Pinar, Reynolds, Slattery, & Taubman, 1995;引自蔡啟達,2012)。本課程 探討關係經營與價值觀改變,而Kolb(1984)提出之經驗學習模式,正適合用來協助 學生學習改變認知與價值觀。經驗學習模式包含了親身體驗(concrete experience)、

反省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轉化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積極應用

(active experimentation)等四階段學習(蔡啟達,2012)。

(a)親身體驗階段,邀請學生描繪父親(或男性長輩)與自身互動經驗,以及自 己在人際關係中的互動經驗,並安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安心分享自 身經驗。

(b)觀察反省階段,學生在活動中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提問引導,讓學生關注 到課程目標

(c)轉化概念階段,並與學生生活經驗做連結,提問,得出新價值觀

(d)積極應用階段,要求學生完成嘗試實踐,也鼓勵學生省思經驗過的價值觀,

學習如何思考、評價。

19

完成教學設計如下圖2-2-1:

2-2-1 經驗生活圈與課程設計目標

2.正向與父職角色之關聯性與融入

在關係經營中,學生的內省智慧(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郭俊賢、陳淑惠,

在關係經營中,學生的內省智慧(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郭俊賢、陳淑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