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模式進行研究設計,行動研究模式的特色為「基於解決問題或 獲得資訊,以了解在地的實務情境之目的」(卯靜儒等,2004)。卯靜儒等(2004)提 到,行動研究有四個步驟,分別為:(1)確認研究的難題或問題;(2)蒐集必要的資 訊以回答問題;(3)分析詮釋蒐集到的資料;(4)發展一個行動計畫。以下分就各步 驟進行說明:

1. 確認研究的難題或問題

在99 年高中家政課程綱要中,家庭經營的「家人關係」、「家庭衝突與韌性」兩個 主題學分數,占整體總學分數為27%,約四分之一,而在高中家政課本(以育達 99 年出版之家政課本為例),兩個主題的頁數有23 頁,只占總體頁數約 13%,顯示雖然 在課綱中,兩主題雖然佔有一席之地,但在課本中卻是不成比例的存在著。從內容來 看,課本中規劃的知識理論,也比較偏向屬於青少年在高中階段,與原生家庭的互 動,較少提及與未來生殖家庭的互動。高中家政課綱(教育部,2010)中也提到,希 望養成學生「從經驗出發,以家庭生活為核心,培養個人與經營家庭所須具備的生活 能力。」,但在家庭經營課程中,若還以「孩子」的角色發展課程,而未提及「家 長」的角色經營,對於青少年的發展,已稍嫌不足。

在關係經營中,學生幼時的父子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自尊與社交技巧的發展

(Stevenson,& Crnic, 2013)。邱珍琬(2004)在對大學生的焦點團體研究中,發現雖

24

然父子雙方都想改善關係,但由於疏於訓練、性別角色限制、或是親職分配的結果,

所以父子關係的聯繫與親密感並不高。在現今高中男生中,常看到他們漠視環境訊 息、刻意不回應同儕、或是無法同理他人的行為,這樣的男性,如何能在未來生殖家 庭中經營良好的父親角色呢?

本次課程主要針對K 中高一學生,選修特色課程(2 學分)所設計,招生鎖定男 生的K 中為了因應 107 課綱所提出的校本課程與選修課程,參與了優質化計畫,期待 以優質化計畫作為先行課程規劃,其中一個計劃,就是廣邀各科開設特色選修課程,

提供學生加深加廣的機會。研究者回應這樣的課程需求,提出家政加深課程「幸福家 庭經營」,以家人關係、溝通、個人福祉提升為主要課程設計架構,用家庭生命週期 為課程進程概念。在本研究中,父職角色知覺與認同課程被安排在「幸福家庭經營」

中後段課程,屬於課程中的「未來預備」部分,同時也回應K 中對於校內特色課程的 需求,針對純男性學生的教學環境發展父親角色培養課程。

基於上述說明,本研究欲解決問題為:

1. 高中男生適用學習的父職課程為何?

2. 實施父職角色課程對高中男生父職角色的意識感有何影響?

3. 本課程能提出哪些有助於父職課程教學之建議?

2. 蒐集必要的資訊

在此步驟中,研究者於教學現場再次蒐集學生表現,作為後續課程設計之基礎。

基於以上三個問題,研究者進行探討相關文獻後,進而了解問題的核心在何處?進而 鎖定問題在如何透過課程活動,提高學生的父職經營動機與技巧,以及了解課程活動 是否適切。此時研究者與蒐集學生之課後學習單、回饋單、課後省思札記、同儕教師 觀察表、教學者省思札記來印證課程是否達到研究目的。

3. 分析詮釋資料

為解釋上述問題,研究者分為量化資訊與質性資訊來進行資料蒐集。

25

(1).量化資訊

為了解課程對於學生是否有成效,研究者發展課程回饋表,來讓學生在課程後填 寫,蒐集學生自感課程效果的資訊。

(2).質性資訊

為了能從多元的角度審視課程設計與教師、學生的成效與提升,在課程進行中,

分別收集學生與教師在參與課程中,所紀錄或審視自身成長歷程文字紀錄,以及同儕 教師於課程實施中,所填寫的教室觀察紀錄表,以利分析。

就質性資料方面,採用學生學習單作為主要分析工具,編碼方式為「節次-單次-學 生編號」,節次以大寫字母代表,A 為第一週「爸爸去哪兒」、B 為第二週「性別辯不 辯」、C 為第三週「理財管理來持家」、D 為第四週「心繫愛成家」,第五週與第六週 學習單因為並無對應本次課程,故無編碼。單次的部分,為該堂課學習單次序,第一 份為a、第二份為 b,以此類推。學生編號則以學號排序,與 K 中所給名單相符,以 利最後學期末給分。例如,我的時尚父親,36 號學生的編碼為「A-b-36」。

另外,歷程記錄部分,可做為學生學習成效之展現,編碼方式為「問題-週次-學生 編號」。問題以大寫字母代表,接續前述學習單編碼之後,E 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F 為課程精華、G 為用一句話濃縮課程內涵。週次則分為前三週與後三週,前三週編碼 為a、後三週編碼為 b。學生編碼方式與前述相同。例如,前三週印象最深刻的事 情,36 號學生的編碼為「E-a-36」。

此步驟中須就研究問題,一一針對第二階段蒐集的資訊相互對應進行分析。本研 究所採用之分析方式於本章第四節資料處理中詳細說明。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