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王爺廟宇的建立與擴展

在文檔中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頁 45-68)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王爺廟宇的建立與擴展

澎湖的「王爺」又稱為「王爺公」、「千歲」、「千歲爺」、「代天巡狩」、

「恩主」、「恩主公」、「大王」,臺灣本島使用的「大人」、「老爺」、「瘟 王」則未見於澎湖。

一、 王爺廟宇的發展與分布

最早關於澎湖王爺廟分布的記載始見於康熙33年(1694)高拱乾主 修的《臺灣府志》,其中所載澎湖廟宇總數十一間,王爺廟即高達五間:

「大王廟 一在文良港。一在通樑澳。一在沙港。一在八罩嶼……將軍 廟 在將軍澳。」49與今日聚落與宮廟加以對照,全澎最早的王爺應是湖 西鄉龍門村的安良廟、白沙鄉通梁村的保安宮、湖西鄉沙港村的廣聖 殿、望安鄉望安島東安村的仙史宮。將軍廟應位於望安鄉將軍澳,主 祀鄭成功將領李府將軍,信徒亦將其視為王爺信仰之一環。由此可知,

王爺信仰伴隨明末清初移民的腳步進入澎湖,成為最普遍的信仰,占 總廟宇數近半數之多。

綜觀上述五間王爺廟所在之聚落皆是漁獲豐富之地,康熙初年已 吸引移民入居,而引起官員文人注意而加以記載,聚落的人力亦足以

49 清‧高拱乾,《臺灣府志》,卷九,〈外志〉,頁221-222。所載十一間廟宇,除五間王爺,尚有 天妃宮、真人廟、關帝廟兩座、太子廟兩座。

.36.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建築頗具規模的宮廟。《府志》以「岸上多人家」描述文良港澳、以「崖 上有大人宮(按:王爺廟),居民捕魚者在此」描述八罩嶼的南岸。50

乾隆三十六年(1771)所編纂的《澎湖紀略》記載道:「大王廟 廟祀 大王,其神不可考。蓋亦金龍大王之類,乃土神也。廟一在龍門港,一 在通梁澳。今考各澳多有此廟,不止此二處也。」51由《澎湖紀略》所 說「各澳多有此廟」,可知王爺信仰在澎湖漸漸擴展。乾隆年間全澎已 增為十三澳:大山嶼(今馬公、湖西)有五澳:東西衛澳、裏澳、林投澳、

奎壁澳、鼎灣澳;北山嶼(今白沙)有四澳:瓦硐澳、通梁澳、赤崁澳、

鎮海澳;另有吉貝澳、西嶼澳、網垵澳、水垵澳。康熙年間已建的五間 王爺廟中,安良廟屬林投澳、廣聖殿屬鼎灣澳、保安宮屬通梁澳、仙史 宮與將軍廟同屬於網垵澳,故康熙年間的王爺廟分屬四澳,至乾隆年 間通澎十三澳多有王爺廟。

光緒4年(1878)所修的《澎湖廳志‧風俗志》記載道:「各澳皆有大 王廟,神各有姓,民間崇奉為謹。」52可知光緒年間王爺廟遍及澎湖十 三澳。至於各澳有哪些王爺廟宇?何時所建?主神為哪些王爺?清代 史書並未詳加記載,所幸日本統治臺灣初期總督府於明治31年(1898)要 求各廳以公文提報社寺、廟宇調查,提報時間距清領時期僅僅三年,

澎湖廳公文中所提報的王爺廟宇應在清代便已建立且具規模,故可作 為了解割台之前王爺廟宇分布的重要材料。較可惜的是,澎湖廳所提

50 清‧高拱乾,《臺灣府志》,卷一,〈封域志〉,頁19-20。

51 清‧胡建偉,《澎湖紀略》,卷二,〈地理紀〉,頁42。

52 林豪‧《澎湖廳志》,卷九,〈風俗〉,頁325。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37. 284-299。

.38.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39. 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南投:省文獻會,1999),頁284-299。

2.「府志」所指:清‧高拱乾,《臺灣府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 (南投市: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卷九,〈外志〉,頁221-222。

3.「49年調查」:劉枝萬,〈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臺灣文獻》,11:2 (臺北‧1960),頁217-220。

4.碑記、匾額則現存於廟宇。

.40.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在上表中,需特別注意的是七美地區的王爺信仰,過去研究常誤 以為七美島上無王爺廟,民國94年(2005)所編修《續修澎湖縣志》仍如 此宣稱。54此謬誤實因澎湖地區多認為王爺「有姓無名」所致,以七美 海豐村的吳府宮為例,其主神吳必力原祀於望安島,清代伴隨望安居 民移居而分靈至七美嶼,今日望安島與七美嶼皆有主祀吳必力的吳府 宮。

日治時期所建立的王爺廟因距離今日的時間較近,廟宇落城碑記 多保存於寺廟之中,故建廟時間可從碑文落款而得。此時期最大的特 徵為分靈廟比例高,十間新成立的王爺廟中,四間廟宇為分靈廟,其 中三間分香自澎湖的王爺廟,一間則來自屏東縣東港的東隆宮。

清代所建立的王爺廟皆是各社的大廟,受全聚落香火供奉,是聚落 內信仰的中心。日治時期所建立的王爺廟,除了井垵里的吳府殿外多 屬大廟。吳府殿的信眾雖包括井垵聚落,但井垵里另有北極殿作為大 廟,故居民稱吳府殿為小廟。凡有祭祀活動時,吳府王爺便請入北極 殿共同參與。

54 余光弘、黃有興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頁15-16。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41. 治三十五年四月》(南投:省文獻會,1999),頁284-299。

2.「曾書」:曾景來 著,〈台湾寺廟總覽〉《台湾宗教と迷信陋習》(東京都:大空社,

2010),頁411-415。

3.「通誌」:李汝和 主修, 《臺灣省通誌‧人民志》(台北:眾文出版社,1980),頁453-457。

.42.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1960-1971 年 由 原 祀 萬 善 1939-1960 改 祀岳元帥 治三十五年四月》(南投:省文獻會,1999),頁284-299。

2.「49年調查」:劉枝萬,〈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臺灣文獻》,11:2 (臺北‧1960),頁217-220。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43.

3.「重修」:劉寧顏 總纂,《重修臺灣省通誌‧住民志宗教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1992),頁1372-1379。

4.「高書」:高玉山,〈戰後澎湖民間信仰與法師的側面─以望安鄉水垵村為研究中 心〉(台南:國立台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07),頁35。

清代澎湖所建立王爺廟中,多數廟宇碑記所載的建廟時間是在道 光年間以前,與澎湖聚落發展進程相符。由乾隆年間所編纂的《澎湖 記略》,可知十八世紀後期的澎湖已發展出七十五社,平均一社人口約 三百多人,規模較大的社應具足夠人力與財力建立該社的宮廟,形成 以自身宮廟為中心的祭祀圈,較小的社則聯合祭祀。上節已提到自明 末萬曆到清朝道光年間,澎湖人口增長迅速,最遲光緒年間澎湖人口 已接近飽和狀態,人口成長趨緩。故道光年間以降,小社人丁日趨豐 盈,原本與其他社共同祭祀,則分家自建宮廟。湖西鄉中西村內有兩 個小聚落:中寮與西寮,自乾隆以來同祀代天宮諸府王爺,道光十二 年(1832)分家,兩廟廟名同為代天宮,澎湖人習慣以中寮代天宮、西寮 代天宮加以區別。今日馬公市的石泉里朱王廟、菜園里東安宮與前寮 里的朱王廟最初在石泉建廟合祀朱府王爺,至光緒年間分家,菜園里 東安宮在光緒八年(1882)建廟,前寮里則至明治三十八年(1905)始建廟。

道光年間至光緒年間,澎湖人口自五萬九千人成長至六萬七千人。

澎湖人口開始朝人煙稀少處擴展,如清初的禁墾島嶼、桶盤與小門等 鄰近小離島以及媽宮聚落外的火燒坪與紅木城,至光緒年間根據當時 所纂《澎湖廳志》記載,皆已獨立成社,這些新成立的社也逐漸建立屬

.44.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於自已的宮廟。

七美禁墾規定漸弛,七美先民即來自於望安島,因而攜帶望安島 西安村后寮宮的香火,到七美分香建廟,同樣奉祀吳府王爺。小門島 鄰近西嶼鄉竹灣村,原本與竹灣村共同祭祀,每逢神明祭祀,小門居 民需划船到竹灣村大義宮祭拜,後與竹灣村口角而自大義宮迎出配祀 神溫府王爺,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自建震義宮。桶盤里是位於鄰近馬 公市風櫃里的離島,桶盤居民主要是自風櫃里移居,故分風櫃里溫王 宮的香火,於昭和八年(1933)建立桶盤福海宮。

清光緒以降,澎湖人口趨近土地負載力之極限,「地狹人稠」的問 題日益加劇,迫使澎湖居民在無法出海捕魚的季節到臺灣本島打工,

成為季節性勞工往返於臺澎之間。到臺灣的工作經驗使澎湖居民接觸 到臺灣的王爺信仰,而分臺灣王爺廟的香火回澎湖。馬公市東文里的 溫極殿是因先民光緒年間到東港工作,水土不服到東隆宮祈求身體健 康,因溫府王爺相當靈驗而迎香火回澎,而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建 廟。湖西鄉南寮村保安宮亦是負責人青年時到高雄經商謀生,迎杉林 鎮安宮香火回澎奉祀,於民國七十九年(1990)廟宇落成,為澎湖五年千 歲創始宮,民國九十九年(2010)第二十個兄弟宮建立。55南寮村已有主祀 保生大帝的保寧宮作為聚落大廟,保安宮則引入杉林鎮安宮的發展模 式,不僅侷限於南寮村的地域作為祭祀範圍,而自行組織與聯誼,而 在澎湖本島成立二十個分會,呈現「去地域化」且「再連結」的特質。

55 甘村吉,《湖西鄉廟宇史》(澎湖:澎湖縣湖西鄉公所,2013),頁96-98。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45.

56杉林鎮安宮為王爺信仰的新興發展模式,隨著旅臺打拚的澎湖人返鄉 而引入澎湖。

有些澎湖人移居臺灣後即定居下來,將澎湖王爺廟的香火隨身攜 帶保平安,同村人士到臺灣打拚常會聚集以求相互照應,澎湖人之間 亦基於同鄉相互聯絡,待安穩落腳且人丁旺盛則建立分靈廟。澎湖廟 在高雄市的分靈廟出現仍採用澎湖原廟名,並在廟名前加上高雄與原 鄉的簡稱,以與原廟區別,並凸顯原鄉與新居住地的地緣關係,例如:

「高沙廣聖殿」即是沙港村村民移居高雄後所建立廣聖殿的分靈廟。

根據甘村吉的統計,澎湖王爺廟在臺灣的分靈廟共三十多間,當今仍 維持主祀王爺的分靈廟有二十九間,範圍遍佈全臺,最遠到花蓮縣,

主要集中於高雄市,高雄的分靈廟高達二十間多。57澎湖的王爺信仰伴 隨澎湖居民外移臺灣謀生的腳步,逐漸擴散至臺灣本島。母廟舉辦大 型祭祀活動或重修廟宇時,常見旅臺分靈廟返澎參與,母廟亦會到分 靈廟進行交流。

56 洪瑩發,〈臺灣王爺信仰的傳說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主的考察〉,頁61。

57 甘村吉,《澎湖的王爺信仰圖錄》,頁37。澎湖廟在高雄分靈的情形可見黃有興、高明宗 編纂,

《澎湖廟在高雄市》(澎湖:澎縣府,2005)。

在文檔中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頁 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