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Copied!
1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淵洯博士.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研究生:歐佩怡 中華民國104年7月.

(2) 謝誌 回到臺灣師大歷史學系重拾學生身分實人生一件樂事,無瑣事羈 絆的吸收新知又是一大享受,內心深懷感恩。返回工作崗位後,學位 論文便是學習喜悅中的微微苦澀,每日所能利用的時間僅有下班以後 的兩、三小時,時間的匱乏與畢業的壓力常讓我內心掙扎,盡力在論 文品質與完成進度之間取得平衡,所幸在第四個暑期,一切劃下圓滿 句點。這篇論文的完成,要感謝我生命中的許多貴人。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蔡淵洯老師引領我進入傳說研究的領域, 感謝蔡老師的諄諄教誨,耗費心力批改我不成熟的論文。感謝口試委 員李世偉老師與王見川老師在短短大綱審查的兩小時中,熱誠無私的 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確立了論文的發展方向。 說來慚愧,雖然我是土生土長的澎湖人,但閩南語程度僅限於聽, 口語表達極為「不輪轉」 ,平日我的生活範圍只在馬公市區,超過馬公 國中海豚路標以外,皆是另一個陌生國度,這樣的我需到全澎各地進 行口述採談,可說是困難重重。感謝我的父親,身兼司機與翻譯,載著 我四處登門採訪,協助我排除語言上與交通上的問題。另外,還要感 謝我的母親與姐姐因心疼我熬夜撰寫論文為我分擔家務,僅以本篇論 文獻給我的家人。 歷史口述訪談工作過程繁瑣,感謝在望安國小服務的毓恩協助安 排望安訪問的一切事物,悅孜開車陪同到西嶼鄉進行採訪,士弘總是 耐心的引導我思索問題,並熱心協助排除文書與攝影等技術問題。還 要感謝馬公國中全體師生與家長的時時鼓勵與關懷,願意接受我的採 訪,或熱心協助我尋找理想的受訪者。.

(3) 為了論文資料,我常往返澎湖、臺北兩地,感謝歷史系的學妹胤 曄、大蔡宜庭與小蔡宜庭學期間為我解決臺北的住宿問題。澎湖方面, 特別感謝澎湖縣地方文獻中心,提供齊全的文獻資料與舒適的研究空 間。 最後,感謝澎湖王爺、觀音菩薩與主公趙光明的庇祐,信女感激無 限。.

(4)

(5) 摘要 自清代迄今,王爺信仰始終是澎湖最重要的民間信仰。本文透過 澎湖王爺傳說研究,分析傳說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與其所發揮的功能, 探討澎湖王爺信仰的性質與其轉變,並與臺灣地區進行比較以尋找兩 地王爺傳說的共相與殊相。 臺澎兩地王爺傳說的共同發展趨勢在於崇祀正當化、職能萬能化、 神聖化並強調靈驗性。澎湖王爺傳說的獨特之處有三:(一)成神傳說 缺乏「進士投井收毒」類型(二)受當地鸞堂影響甚深(三)呈現強烈海 洋性格。澎湖王爺傳說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有三:(一)合理化祭祀行為 的正當性(二)冀求平安順遂的心理(三)凸顯我廟與我庄的優越地位。 澎湖王爺傳說所發揮的功能為(一)承載聚落的歷史記憶(二)維持信徒 的信仰熱忱(三)作為理解王爺信仰的途徑。 從王爺傳說來看,澎湖王爺信仰可分為三個層次:永駐王爺、客神 王爺與飄遊王船。王爺信仰的瘟神性格在飄遊王船展現最為強烈,王 船靠岸即捉人以補充水手;客神王爺次之,客神王爺駐蹕期間是深受 人民愛戴的代天巡狩之神,瘟神性格僅殘留於送王儀式中;永駐王爺 則已轉化為鎮守地方的守護神,鮮見其瘟神特質。王爺信仰在澎湖地 區極為盛行,信仰熱誠始終維持不墜,推究其原因有二:(一)王爺乘 坐王船巡狩四方的海上救難形象,成為漁民與大海搏鬥時的精神支柱 (二)王爺掌握強大神兵以抵禦外來侵害之形象,彌補澎湖地處偏遠而 力量有限之感。 關鍵詞:王爺、澎湖民間信仰、傳說研究、王船、鸞堂.

(6)

(7)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 18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 19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社會人文發展 ................................................... 19 第二節 王爺廟宇的建立與擴展 ....................................................... 35 第三節 王爺崇祀的宗教儀式 ........................................................... 58 第三章 澎湖王爺及其廟宇的相關傳說 .......................................... 71 第一節 成神之傳說 .......................................................................... 71 第二節 香火起源之傳說................................................................... 84 第三節 寺廟修建過程之傳說 ........................................................... 99 第四章 澎湖王爺消災解厄的傳說 ............................................... 113 第一節 保境安民之傳說.................................................................. 113 第二節 祈福避禍之傳說................................................................. 127 第三節 王船與王爺「抓水手」之傳說 .......................................... 137 第五章 結論 ............................................................................. 147 徵引書目: ............................................................................... 156 一、 史料 ...................................................................................... 156 二、 近人專書 ............................................................................... 161 三、 論文 ...................................................................................... 163 四、 其他著作 ............................................................................... 165.

(8)

(9)  表目錄 【表1-1】澎湖地區王爺廟一覽表 ................................................. 15 【表2-1】十大姓氏入澎年代表 .................................................... 23 【表2-2】澎湖各時期成立鸞堂數量表 .......................................... 31 【表2-3】民國104年(2015)年澎湖主要神明寺廟數量統計表 .......... 33 【表2-4】1981年臺灣地區主要寺廟祀神比例統計表 ..................... 34 【表2-5】清領時期澎湖所建立王爺廟一覽表 ................................ 37 【表2-6】日治時期澎湖所建立王爺廟一覽表 ................................ 41 【表2-7】戰後澎湖所建立王爺廟一覽表 ....................................... 42 【表2-8】澎湖王爺廟分靈至臺灣各縣市分靈廟一覽表 ................... 46 【表2-9】澎湖各時期宗教調查的王爺廟宇數量統計表 ................... 48 【表2-10】今改祀他神之澎湖王爺廟一覽表 .................................. 50 【表2-11】澎湖地區舉行「請迎送王儀式」王爺廟一覽表.............. 65 【表2-12】澎湖舉行「請迎送王」的非主祀王爺廟宇一覽表 .......... 66 【表2-13】澎湖舉行「請迎送王」廟宇數量統計表 ....................... 68 【表2-14】澎湖王爺信仰廟宇數量統計表 ..................................... 69 【表3-1】澎湖王爺廟香火起源傳說分類表.................................... 86 【表3-2】澎湖王爺廟漂木建廟傳說細目表.................................. 101.  圖目錄 【圖1-1】 澎湖行政區劃圖.......................................................... 20 【圖2-1】 澎湖王爺信仰廟宇分布圖 ............................................ 70.

(10)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民國104年(2015), 〈澎湖縣寺廟名冊〉登記寺廟共189間,以王爺為 主祀神的寺廟高達45間,占全澎廟宇總數23.8%。1再加上未向縣府登記 的西吉宮,全澎王爺廟應為46間,高居全澎廟宇之冠,王爺信仰可謂是 澎湖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俗宗教。王爺信仰伴隨先民開墾的腳步,自 清代陸續於澎湖落腳,康熙年間所編修的《臺灣府志》所記載十一間 寺廟中,王爺廟即高達五間。2先民開墾澎湖的時間早於臺灣,王爺信 仰落腳於澎湖應早於臺灣。但伴隨臺灣經濟開發,臺灣本島成為發展 核心,澎湖則是外海離島,澎湖王爺信仰出現向臺灣取經的現象,如: 明治三十一年(1898)馬公市東文里溫極宮自屏東縣東隆宮分香建廟、大 正十一年(1922)臺南市南鯤鯓代天府出巡至澎湖,全澎村庄爭相恭迎南 鯤鯓五王,呈現「無村不有,舉郡若狂」3之情況。本文擬透過爬梳澎. 1. 〈2015澎湖縣寺廟名冊〉,澎湖縣政府民政處網站。王爺廟宇居於首位,依寺廟數量多寡排序為. 主祀觀世音廟宇23間、主祀關公廟宇17間、主祀釋迦摩尼廟宇15間、主祀玄天上帝廟 宇15間。 2 五間王爺廟分別在文良港(今龍門港)、通樑澳、沙港與八罩嶼(今望安島),此四間《府志》稱為大 王廟,將軍澳另有一間將軍廟,今日信徒亦視為王爺信仰的一環。請見清‧高拱乾,《臺灣府志》, 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卷九,〈外志〉,頁221-222。 3 〈迎王狀況〉,《台灣日日新報》(台北),1922年11月6日,6版。.

(12) .2..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湖王爺信仰的生根、擴散與演變,以了解王爺信仰在澎湖之發展。 澎湖王爺信仰在清代正史的記載寥寥可數, 《澎湖廳志》中以「各 澳皆有大王廟」來描寫光緒年間澎湖王爺廟宇的分布,並描述送王船 儀式的熱鬧景象與所費不貲。4從「各澳皆有大王廟」雖可知王爺信仰 在澎湖之普及,但對於王爺廟的數量、位置與沿革幾乎無從得知,清 代澎湖文人的相關記載亦付之闕如。日治時期宗教調查報告,提供了 澎湖王爺廟宇的分布與主神王爺的資料,但對於各廟宇沿革亦未交待。 鄉里間流傳的寺廟傳說恰能彌補官方記載的不足,呈現澎湖民間信仰 動態的一面。根據姜佩君採集澎湖地區民間故事中,宮廟相關傳說所 占比例高達40%。5由此可知廟宇神明在澎湖常民文化的重要性,廟宇 傳說可說是研究民俗宗教不可或缺的途徑。此外,澎湖王爺廟多是聚 落或次級聚落的核心宮廟,地域性濃厚,王爺廟宇傳說可說是所屬聚 落的集體記憶,亦能呈現信徒眼中的王爺形象,故選擇以王爺廟宇傳 說作為研究主體。 王爺信仰存於筆者的生活之中,家父自幼所參拜的馬公市北辰宮 即是王爺廟,家父擔任民國九十七年(2008)送王祭典的總務,送王前夕 時常看著父親到廟裡處理「犒軍」相關事宜,送王時耗資千萬的王船 威風遶境,深知王爺信仰對於澎湖居民有著深厚的意義,故欲藉本文. 4. 清‧林豪,《澎湖廳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卷九,. 〈風俗〉,頁325。 5 姜佩君,《澎湖民間故事研究》(臺北:里仁,2007) ,頁392。.

(13) 第一章. 緒論. .3.. 採集鄉里的王爺傳說,以探究澎湖王爺信仰的特殊性。 本文研究目的有三:一為透過澎湖地區流傳的王爺信仰傳說,尋找 出澎湖地區王爺信仰傳說常見的主題,並探討傳說背後所承載的歷史 記憶,以及宗教上與社會上的功能與意義;二是將澎湖王爺信仰傳說 置於全臺脈絡中,找尋共相與殊相,以突顯澎湖王爺傳說的特殊性; 王爺信仰的最大特殊性在於非如媽祖與關聖帝君的單一神祇,而是一 群擁有「王爺」或「千歲」稱號的神祇,故本文透過澎湖王爺信仰的傳 說研究,探討澎湖王爺信仰的本質以及演變,以及澎湖是在何特殊的 歷史人文環境使王爺信仰成為最受歡迎的信仰,此為本文研究目的之 三。. 第二節. 研究回顧. 一、王爺信仰研究 學界對於臺灣的王爺信仰的來源說法多元,日治時期即有兩種說 法:一是前島信次的「瘟神說」 ,另一種則是曾景來的「厲鬼說」 。戰後 劉萬枝承襲了對臺灣王爺信仰的「瘟神」稱呼,提出瘟神的原始型態 是死於瘟疫之厲鬼,因厲鬼散布瘟疫的特質而稱其「瘟神」 ,並提出瘟 神六階段演化論,認為臺灣王爺信仰始於「疫鬼本身」 ,轉變成代天巡.

(14) .4..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守負責取締疫鬼的「瘟神」 ,進而是「保護航海之神」 、 「醫神」 、 「保境 之神」 ,最終成為「萬能之神」 。6林聖欽在竹南地區王爺信仰的區域研 究中,提出竹南的王爺信仰因該地濃厚的陸域性格,當地王爺信仰直 接以「醫神」作為第一階段,質疑劉枝萬的六階段演化論。7。另外, 劉氏注意一種常見的王爺類型,稱為「古人為神而被稱為王爺,但非 瘟神者」 ,如:馬援、唐明皇、謝安、岳飛等。8但澎湖縣白沙鄉鳥嶼村 福德宮主祀的岳府王爺即為岳飛,福德宮信徒將岳府王爺視為澎湖王 爺信仰的一環,並不僅是以王爺尊稱而已。故劉氏的瘟神六階段演化 論呈顯出王爺信仰的多元面貌,但仍未能完全解釋臺灣王爺信仰的演 變與轉化的過程。 美國學者康豹(Paul R.Katz)認為王爺是有行瘟潛力的厲鬼,通常被 視為是地方守護神, 「瘟神」一詞僅限指稱道教經典中的五瘟使者和十 二值年瘟王。9但一般信徒對瘟神的定義似乎並非專指道經的瘟神,故 後來康豹將王爺定義修正為原與處理傳染病有關、但今日信仰更加多 元的男性鬼神。10另外,康豹深入東隆宮進行調查,指出以往學者誤以 為主神鎮殿的王爺等同於隨王船送走的神明,發現鎮殿的王爺並不隨 王船送走,信徒稱放置在王船上的王爺為「千歲爺」 。康豹認為鎮殿王. 6. 劉枝萬,〈臺灣之瘟神信仰〉,《台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頁231-234。. 7. 林聖欽,《臺灣北部王爺信仰文化的發展及其陸域性格分析─以竹南地區例》(臺北:師大地理. 系,2010),頁246-248。 8 劉枝萬,〈臺灣之瘟神信仰〉,頁227。 9 10. 康豹,《臺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商鼎文化,1997),頁2。 康豹,〈臺灣王爺信仰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文收《從地獄到仙境──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面. 貌》(臺北縣:博揚文化,2009),頁106-107。.

(15) 第一章. 緒論. .5.. 爺是厲鬼,千歲爺則接近瘟神,故信徒送走千歲爺而不送走鎮殿王爺。 11. 黃有興研究澎湖的王爺信仰時,亦提出鎮殿王爺與送王儀式中王爺的. 不同,認為送王儀式中的王爺仍保有瘟神性質,而鎮殿王爺則由瘟神 逐漸轉為地方守護神。12康豹與黃有興對王爺信仰本質的看法仍存在瘟 神與厲鬼的差異,但兩人皆認為送王儀式的千歲爺性質接近瘟神,鎮 殿王爺則扮演鎮守地方的角色。但有些鎮殿王爺原是他地所送走的千 歲爺,此種情形常見於王船漂流上岸,居民迎入船上的王爺作為鎮殿 主神,可見鎮殿王爺與送王儀式中的千歲爺亦非完全相異,兩者角色 的轉換仍可透過王爺信仰傳說進一步釐清。 李豐楙則將王爺信仰放入中國人神鬼觀的文化脈絡中來觀察,認 為透過古代帝王的朝封與玉皇大帝的道封,王爺信仰從引發瘟疫的厲 鬼被敕封成神,進而成為信徒敬愛的「代天巡狩」使者。13洪瑩發承襲 李豐楙的觀點,將王爺視為民間信仰中神明體系的「官職」 ,位階較低 的神明,如陰神、元帥等小神,透過朝封或道封的方式晉升成為位階 較高的王爺,成為王爺信仰的一環。14王爺亦吸納不同性質的神明,以 作為正祀的一環。15洪氏的論點頗能解釋王爺成員來源的多樣化,將臺 灣與澎湖地區為數頗多的非典型王爺納入其解釋體系。. 11. 康豹,《臺灣的王爺信仰》,頁179。. 12. 黃有興,《澎湖的民間信仰》(台北:臺原出版社,1992),頁186。. 13. 李豐楙 等人,《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台北:臺灣學生,1998),頁37-43。. 14. 洪瑩發,〈臺灣王爺信仰的傳說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主的考察〉(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 學博士論文,2013),頁396-397。 15 洪瑩發,〈臺灣王爺信仰的傳說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主的考察〉,頁254。.

(16) .6..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王爺信仰本質探究中,尚有「鄭王說」獨具一格,蔡相煇主張王爺 信仰即是鄭成功崇祀,兩王即鄭成功、鄭經合祀,三王則加入鄭克塽。 16. 此種說法應僅是蔡氏個人獨特見解,澎湖地區並未見「鄭王說」的王. 爺類型。 近年來,王爺信仰的區域性研究陸續出現。陳宏田在《臺南地區王 爺信仰》亦認為王爺信仰的成員來源多樣,而將臺南地區的王爺分為 「特稱王爺」 、 「通稱王爺」與「廣稱王爺」 。17另外,陳氏對臺南王爺信 仰進行城鄉差異的比較,認為鄉村地區王船信仰活動較城市盛大,是 因王船上王爺所具備「代天巡狩」之職,代表本地為「王化」之地,非 化外之地,並藉王爺達到「伐暴儆凶」 、 「闔境平安」之目的,鄉庄地區 對王爺期盼較殷致使信仰盛行。18澎湖地屬偏遠離島,王爺信仰所代表 的「王化」之意,值得特別留意。 臺南地區最受注目的王爺廟即南鯤鯓代天府,以下選擇代表性作 品進行回顧:劉枝萬曾對南鯤鯓歷史與現況進行探討,並美稱其為臺 灣王爺信仰的「總廟」 。19王見川透過《台灣日日新報》 、 《台南新報》等 新史料,重新考證光復前南鯤鯓王爺廟的歷史,突破過去南鯤鯓王爺 廟研究材料多偏重傳說的限制。20林玉茹認為清代鯤身王信仰擴散與倒 風內海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當地洪災與瘟疫不斷,強化了鯤鯓王的. 16. 蔡相煇,《臺灣的王爺與媽祖》(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頁98-99+104-105。. 17. 陳宏田,《臺南地區王爺信仰》,(臺南縣:臺南府,2010),頁302。. 18. 陳宏田,《臺南地區王爺信仰》,頁313。. 19. 劉枝萬,〈臺灣之瘟神廟〉,《臺灣民間信仰論集》,頁269-276。. 20. 王見川,〈光復前(1945)的南鯤鯓王爺廟初探〉,《北台通識學報》,2(臺北‧2006),頁94-105。.

(17) 第一章. 緒論. .7.. 崇祀。21 雲林地區王爺信仰研究方面,三尾裕子以馬鳴山鎮安宮對祭祀圈 的概念進行再探討,將信徒分為五股、香庄、分靈廟或交香廟等三層 次,探討鎮安宮自地方性廟到全台性廟宇的發展過程。鎮安宮主祀五 年王爺,三尾氏認為王爺所具備兩面性:靈驗神力與兇暴形象,促使 香庄層級信徒選擇其作為其祭祀的對象。22後來,三尾裕子以人神之間 的「緣」 ,解釋分靈廟或交香廟層級的信徒在缺乏血緣或地緣關係的情 況下,使信徒個人與五年王爺產生了緊密的聯繫,致使香火遍布全台 各地。23 林麗寬認為金門的王爺信仰已逐漸發展成萬能之神,此發展趨勢 與臺澎地區相似,而金門王爺信仰的獨特之處在於不供拍照、不被紀 錄、不允談論的習俗,保有古制儺儀的禁忌習俗,與臺澎地區送王船 時萬人空巷的情形迥然不同。林氏提到許多澎湖居民來自金門,而認 為澎湖的宗教信仰與金門有所牽連與影響。24故金門與澎湖王爺信仰的 區域差異值得進一步探究。另有兩篇碩士學位論文皆以金門伍德宮蘇 王爺為探討對象,蘇王爺不僅在金門香火鼎盛,在臺灣更有不少分靈. 21. 林玉茹,〈瀉湖、歷史記憶與王爺崇拜──以清代鯤身王信仰的擴散為例〉,《臺灣歷史學報》,. 43(臺北‧2009.06),頁43-86。 22 三尾裕子,〈從地方性廟宇到全台性廟宇:馬鳴山鎮安宮的發展及其祭祀圈〉,收入 林美容, 《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信仰、儀式與社會》(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2),頁229-296。 23 三尾裕子,〈都市化與民間信仰實踐主體的變貌─以1990年代雲林縣馬鳴山鎮安宮為例〉,《成 大歷史學報》,39 (臺南,2010.12),頁219。 24 林麗寬,〈金門王爺民間信仰傳說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頁54-65、265-266。.

(18) .8..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廟。翁志宇最早以臺灣各地金門會館來討論蘇王爺信仰,蔡淑慧則認 為蘇府王爺具有水師領航員的海神功能,並伴隨金門水師移防而擴散 至臺灣的鹿港、艋舺、安平三地。25 陳明峻的〈澎湖地區王爺信仰之研究〉26中,初步建立了今日澎湖 王爺廟宇的數量統計與地理分布,並整理了澎湖王爺信仰的重要儀式 ─五營與王船祭典。甘村吉跟隨黃有興並協助其在澎湖進行二十年調 查研究,自費出版《澎湖的王爺信仰圖錄》27,其中詳細描述澎湖王爺 信仰的現況與澎湖王船的科儀,提供大量的基礎調查資料,可供未來 統整性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甘氏留意到澎湖的王爺信仰雖早於臺灣 本島,澎湖王爺廟伴隨澎湖人移居腳步,在臺灣建立分靈廟,澎湖人 自臺灣打拼回鄉,亦將臺灣本島的王爺信仰攜回澎湖。. 二、王爺傳說研究 最早專論王爺傳說的是曾景來,曾景來蒐羅王爺生前與成神的傳 說,歸納出誤殺與枉死是最常見的說法,並提出有些王爺因生前功績 而成神。28鄭志明透過王爺傳說探討王爺信仰的淵源與屬性,並注意到 王爺傳說中常有附會歷史人物的情形,認為是為了降低僅有禳災驅害. 25. 翁志廷,〈金門地區蘇王爺之信仰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蔡淑慧,. 〈金門蘇王爺信仰的傳播與變革〉(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26 陳明峻,〈澎湖地區王爺信仰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 27. 甘村吉,《澎湖的王爺信仰圖錄》(澎湖縣:甘村吉,2012)。. 28. 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習》(台北:武陵出版社,1998),頁113-118。.

(19) 第一章. 緒論. .9.. 的印象,提升王爺道德形象的象徵意義。29林麗寬的〈金門王爺民間信 仰傳說之研究〉30中,討論金門王爺之成神、神蹟及建廟諸傳說,並加 以分類。洪瑩發在〈臺灣王爺信仰的傳說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主的考 察〉31全面採集臺澎地區的王爺信仰傳說,第四章整理出王爺信仰中常 見傳說類別,並探討傳說背後共同結構,分三章進行討論王爺成神傳 說、建廟傳說、神蹟與懲罰傳說等類別,並討論王爺傳說在王爺信仰 與地方歷史記憶所扮演的角色。洪氏的博士論文提供王爺信仰傳說的 類型索引,在傳說解讀上深具啟發,為本文奠定堅實的研究基礎。 陳明峻研究澎湖王爺信仰蒐羅王爺廟宇碑文,將建廟背景分為九 類。32甘村吉針對王爺靈驗事蹟,進行分類。33姜佩君《澎湖民間故事研 究》中第七章第一節〈宮廟神明傳說〉中獨立收錄王爺成神的傳說,其 餘傳說則散在澎湖常見宮廟的各類傳說類型中,如:宮廟由來的傳說、 神明顯聖救難的傳說。姜氏將王爺傳說放在澎湖民間傳說整體面向中, 有助於了解王爺傳說的獨特性。 34 本文以研究澎湖王爺信仰傳說為主 體,並與臺灣、金門兩地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試圖尋找出澎湖、臺灣. 29. 此文章可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刊於鄭志明,〈王爺傳說 上〉,《民俗曲藝》,52 ( 台北1988‧. 3),頁17-37。下篇刊於鄭志明,〈王爺傳說 下〉,《民俗曲藝》,53 ( 台北:1988‧5 ),頁101108。 30 林麗寬,《金門王爺民間信仰傳說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 31. 洪瑩發,〈臺灣王爺信仰的傳說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主的考察〉(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 系民間文學博士論文,2013) 32 陳明峻,〈澎湖地區王爺信仰之研究〉,頁88-100。 33. 甘村吉,《澎湖的王爺信仰圖錄》,頁30-33。. 34. 姜佩君,《澎湖民間故事研究》(臺北:里仁,2007)。.

(20) .10..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與金門三地王爺傳說的共相與殊相。. 三、其他傳說研究 民間信仰的相關傳說研究成果豐碩,與本文較為相關的論文一併 敘述如下:蔡琬婷在〈臺南市寺廟建廟傳說之研究〉35中,以水、火、 靈作為建廟傳說常見的媒介並加以進行分類;張惟修的〈雲林縣玄天 上帝信仰及其傳說〉36中,透過廟宇修建與消災解厄的傳說,探討雲林 縣信徒對玄天上帝信仰的理解,以及顯聖與神聖性傳說在民俗宗教所 扮演的角色;林志峰在〈北宜地區保生大帝信仰及其傳說〉37中透過北 宜地區保生大帝傳說之研究,認為保生大帝信仰在北宜地區所發展出 在地化神格,已超越以往保生大帝同安縣族群守護神與醫藥神的特質。.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採取歷史研究之中常用之文獻研究法和歷史口述方法。 清代方志中王爺信仰的記載不多,但仍是了解清代王爺信仰的重要材 料。日治時期的宗教調查報告,有助於建立清末至日治時期王爺信仰 之發展,明治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間(1898-1899)總督府公文中曾要求. 35. 蔡琬婷,〈臺南市寺廟建廟傳說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36. 張惟修,〈雲林縣玄天上帝信仰及其傳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2)。. 37. 林志峰,〈北宜地區保生大帝信仰及其傳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21) 第一章. 緒論. .11.. 澎湖廳提報社寺、廟宇調查,提報內容包括廟宇名稱、財產與建立年 度。38這次寺廟調查距離清領時期僅三年,登錄於公文內的廟宇幾乎可 視為清代已建立且具規模者,調查中所記的建廟時間雖有將寺廟重建 碑紀立碑時間誤為建廟時間的可能,但以此與今日廟宇現存碑記,以 及村庄開發時間相對照,應可勾勒出澎湖王爺信仰在清末的建立情形。 另外,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提供了宗教統計數據、39曾 景來於昭和十三年(1938)發行《臺灣と迷信與陋習》中的〈臺灣寺廟總 覽〉紀錄澎湖寺廟名稱與主祀神明。40戰後,劉枝萬整理出全臺灣省寺 廟名稱、地址以及主祀神41,黃有興使用民國76年(1987)澎湖縣寺廟登記 資料,統計各主祀神明的廟宇數。42故日治與戰後的宗教調查報告,可 勾勒出王爺信仰在澎湖地區的發展概況,包含空間上的擴展趨勢以及 時間上廟宇的數量消長。 澎湖王爺傳說來源主要有三:廟方所刻碑記與編纂沿革史、學術 研究者與文史工作者採集之傳說,以及信徒的記憶。前兩者採取文獻 研究法,後者則需進行口述訪談。廟方所刻碑記與編纂沿革史常為「隱 惡揚善」或「彰顯神威」等目的,進行神明來歷、形象之形塑與神格之 抬升。隨時間消逝,廟方所提供的文本成為公認定本的可能性高。澎. 38. 溫國良 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南投:.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頁285-291,296-299。 39 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市:捷幼出版社,2006),附錄 頁16-19。 40. 曾景來 著,〈台湾寺廟總覽〉,《台湾宗教と迷信陋習》(東京都:大空社,2010),頁411-415。. 41. 劉枝萬,〈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臺灣文獻》,11:2 (臺北‧1960),頁217-. 220。 42 黃有興,《澎湖的民間信仰》,頁53-59。.

(22) .12..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湖地區清代創立的王爺廟往往無紙本記載,建廟與廟宇重修碑記即為 僅存的文本,因此歷史久遠廟宇的碑記往往便成為歷史之依據。 學術研究者所採集的傳說即是將信徒記憶文字化與固定化,姜佩 君的《澎湖民間傳說》43與金榮華的《澎湖縣民間故事》44皆透過符合學 術規範的口述訪談,進行採集工作。而地方文史者採集傳說並加以潤 飾的民間文學出版品,則有將情節合理化與複雜化的傾向,如:薛明 卿的《澎湖搜奇》。 口述訪談對象以法師為主,法師是澎湖王爺廟的核心人物,除了 大型建醮需道士進行,日常儀式與乩童起乩皆由法師主導,故採訪對 象以王爺廟的法師為主,其餘包含寺廟老大與頭家、董事與執事、乩 童、小法以及一般信徒。受訪者的記憶是變動的,且需文字記載將其 固定化。創廟第一代與第二代信徒的記憶可能會與廟方的論述有所出 入,而暴露出廟方形塑神明來歷的過程。 王爺廟宇的傳說信仰即提供了澎湖王爺信仰動態的一面。民俗宗 教的信徒鮮少接觸經書與科儀,傳說則是信徒最常理解信仰內涵的媒 介。由香火的來由與神明成神的傳說,可探討澎湖王爺信仰的性質; 從顯靈事跡的相關傳說,則可探討澎湖王爺信仰的神格及其轉變。另 外,澎湖王爺廟多屬於某一聚落的宮廟,為聚落活動的中心,流傳於 王爺廟宇信徒的傳說可視為該聚落的集體記憶。王明珂在《華夏邊緣:. 43. 姜佩君,《澎湖民間傳說》(臺北:聖環圖書,1998)。. 44. 金榮華,《澎湖縣民間故事》(臺北:口傳文學會,2000)。.

(23) 第一章. 緒論. .13..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中,提到某一族群為鞏固自身資源,形塑其集 體記憶,以凝聚該族群的意識, 45 故亦可透過傳說探討村里意識的凝 聚與村里之間的互動。 本文所研究的「王爺」以澎湖王爺信仰為範圍,故信徒稱為「某府 王爺」或「某府千歲」之神明皆納入討論範圍,但僅以「王爺」作為敬 稱而自有其神系則加以排除。例如:以湖西鄉尖山村顯濟殿為例,信 徒認為主祀神謝安位居宰相,地位高於王爺,且不以謝府王爺稱之, 故不納入討論範圍。澎湖地區深受鸞堂影響,出現王爺功績卓著而昇 任清水祖師或玄天上帝的情形,如馬公市鐵線里靖海宮主神原為朱府 王爺,昇任清水祖師後神像改著袈裟,亦排除於王爺信仰之外。 以信徒的觀點出發,澎湖的王爺信仰可分為兩類。黃有興與甘村 吉透過大量調查,提出極為貼切的描述。黃有興的分類為:(一)作為廟 宇主、副神的王爺、(二)臨時被迎請至村莊公廟祭祀一段時間即予送走 (焚化)的「王爺」 。46甘村吉則分為廟宇雕金身(木質)奉祀的王爺,以及 臨時請客神(又稱「請王」)所雕的竹骨紙糊神像的紙王爺。47綜合上述 兩位學者的說法,本文將澎湖的王爺分為:  永駐王爺:因常駐於殿中,以木質雕刻金身。永駐王爺中作為廟 宇主神者則稱為鎮殿王爺。. 45.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頁410。. 46. 黃有興,《澎湖的民間信仰》,頁187。. 47. 甘村吉,《澎湖的王爺信仰圖錄》,頁8。.

(24) .14..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 客神王爺: 「請王」駐蹕當地,任期完畢即回天庭繳旨,離境前 夕信徒會舉辦盛大「迎王」與「送王」儀式,故自「請 王」至「送王」之間僅以竹骨紙糊神像。 本研究採集傳說範圍涵蓋澎湖地區以王爺作為主祀神的宮廟,即 鎮殿王爺的相關傳說,客神王爺如涉及與鎮殿主神的互動關係亦納入 討論。所討論王爺廟建築需達一定規模,並開放一般大眾進入參拜為 限,臨時搭建的廟祠不在討論範圍,鐵皮搭建小廟與私人神壇不列入, 符合上述標準之王爺廟共四十六間。此四十六間王爺廟大多是聚落的 大廟或角頭廟48,地域色彩濃厚。寺廟傳說可視為該村庄的集體記憶, 不僅可觀察村庄內與村庄間的互動,更可了解庄民心中的王爺信仰, 是探討澎湖王爺信仰頗具代表性的材料,詳見【表1-1】。. 48. 湖西鄉南寮村保安宮分香自高雄杉林鎮安宮,引入杉林鎮安宮的發展模式,不僅侷限於南寮 村. 的地域作為祭祀範圍,而自行組織與聯誼,在澎湖本島成立二十個分會,此種「去地域化」的特質 不同於傳統的聚落中的宮廟。.

(25) 第一章. 緒論. .15.. 【表1-1】澎湖地區王爺廟一覽表 馬公市: 15間王爺廟,約占全市廟宇總數22.06% (=15/68) 編號 位置. 寺廟名稱. 主祀神. 1. 長安里. 北辰宮. 朱府王爺. 2. 復興里. 海靈殿. 蘇府王爺. 3. 光榮里. 靈光殿. 朱府王爺. 4. 重光里. 威靈殿. 池府王爺. 5. 東文里. 溫極殿. 溫府王爺. 6. 前寮里. 朱王廟. 朱府王爺. 7. 石泉里. 朱王廟. 朱府王爺. 8. 菜園里. 東安宮. 朱府王爺. 9. 安宅里. 周王廟. 周府王爺. 10. 興仁里. 懋靈殿. 朱府王爺. 11. 井垵里. 吳府殿. 吳府千歲. 12. 風櫃里. 溫王殿. 溫王爺. 13. 風櫃里. 威武金王殿 金府王爺. 14. 桶盤里. 福海宮. 溫府王爺. 15. 朝陽里. 西吉宮. 池府王爺. 備. 註. 舊名為德安宮 未向縣府登記 自望安西吉嶼遷至馬公市. 湖西鄉: 9間王爺廟,約占全鄉廟宇總數18.75 (=9/48) 編號 位置. 寺廟名稱. 主祀神. 1. 龍門村. 安良廟. 李府王爺. 2. 林投村. 鳳凰殿. 萬府千歲. 3. 隘門村. 三聖殿. 金恩主. 4. 太武村. 玄靈殿. 李府王爺. 備. 註. 甘書中主神為中壇元帥而 未列入,今廟方登記為金 恩主.

(26) .16..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5. 東石村. 泰靈殿. 諸府千歲. 6. 中西村. 中寮代天宮 諸府千歲. 7. 中西村. 西寮代天宮 諸府千歲. 8. 沙港村. 廣聖殿. 朱府王爺. 9. 南寮村. 保安宮. 耿府千歲. 白沙鄉: 4間王爺廟,約占全鄉廟宇總數16% (=4/25) 主祀神佛. 編號 位置. 寺廟名稱. 1. 歧頭村. 鳳儀宮. 蘇府王爺. 2. 小赤崁村 蜩鳴宮. 溫府王爺. 3. 通梁村. 康府千歲. 4. 鳥嶼村. 保安宮 福德宮. 像. 岳府王爺. 備. 註. 甘書中主神為福德正神而 未列入,今廟方登記岳府 王爺. 西嶼鄉: 6間王爺廟,約占全鄉廟宇總數20% (=6/30) 編號 位置. 寺廟名稱. 主祀神. 1. 合界村. 威揚宮. 池府王爺. 2. 小門村. 震義宮. 溫府王爺. 3. 二崁村. 二興宮. 邱王爺. 4. 赤馬村. 李王廟. 李府王爺. 5. 內垵村. 池王廟. 池府王爺. 6. 外垵村. 溫王宮. 溫王爺. 備. 註. 望安鄉: 10間王爺廟,約占全鄉廟宇總數66.67% (=10/15) 編號 位置. 寺廟名稱. 主祀神. 1. 東安村. 仙史宮. 伍恩主公. 2. 東安村. 中宮廟. 蘇府王爺. 備. 註.

(27) 第一章. 緒論. .17.. 3. 西安村. 吳府宮. 吳府王爺. 4. 中社村. 五府千歲廟 酈府王爺. 5. 水垵村. 李王宮. 李府王爺. 6. 將軍村. 永安宮. 郝府王爺. 7. 將軍村. 將軍廟. 本府將軍. 8. 東吉村. 啟明宮. 徐府王爺. 9. 東坪村. 蕭府廟. 蕭府王爺. 10. 花嶼村. 天湖宮. 李王爺. 七美鄉: 2間王爺廟,約占全鄉總廟宇50% (=2/4) 編號 位置. 寺廟名稱. 主祀神. 1. 中和村. 黃德宮. 黃玉泰. 2. 海豐村. 吳府宮. 吳必力. 備. 註. ※參考資料: 1.〈2015澎湖縣寺廟名冊〉,澎湖縣政府民政處網站。 2.甘村吉,《澎湖王爺信仰圖錄》(澎湖縣:甘村吉,2012),頁25-29。表格中簡稱 為「甘書」。 ※附註: 1.西吉宮在西吉嶼遷村後,已經將神明移至馬公市朝陽里文林街61號,建立兩層樓 的廟宇,許多西吉居民即遷居於廟宇附近,故西吉宮列入馬公市廟宇中。.

(28) .18..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本研究分為五章,首章及末章分別為〈緒論〉與〈結論〉 ,第二章 以澎湖的風土民情作為大環境背景,透過清代方志記載、日治與戰後 的宗教調查報告,以及今人研究成果,了解澎湖王爺廟宇的數量消長 與「請迎送王儀式」的分布概況。第三章蒐集王爺成神之傳說、香火起 源傳說以及寺廟修建過程之傳說,加以分析信徒選擇祭祀王爺之契機 與神聖空間的塑造。第四章蒐集澎湖王爺信仰消災解厄的傳說,以了 解信徒所面臨集體性與個人性的課題,進而分析王爺在信徒心中的神 格之轉變。.

(29)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章. .19..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社會人文發展. 一、 地理位置 澎湖縣是由群島所組成,絕對位置自北緯23度47分至北緯23度9 分、東經119度18分至東經119度42分。1澎湖位於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 澎湖到臺灣最近地點是嘉義東石鄉,距離約45公里,離中國福建泉州 最短距離為140公里,與金門相距173公里,澎湖自古以來是臺灣本島 與大陸來往船隻補給的中繼站。2. 二、 面積與行政區劃 澎湖群島有64座,海岸線長度總計有326.8公里長,海岸線曲折參 差,小港灣遍布澎湖海岸,其中不乏天然良港。澎湖總面積約126.9平 方公里,有人居住的島嶼面積為125.3平分公里,占了全部島嶼面積 99%。3實際有人居住的島嶼約有21個,面積最大的島古稱大山嶼,占 全縣面積二分之一強,其他主要島嶼按大到小為漁翁島(西嶼)、白沙島、 七美嶼以及望安島。此五座較大的島嶼即發展成今日主要的行政區劃,. 1. 顏尚文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地理志》(澎湖:澎湖縣政府,2005),頁1。. 2. 姜佩君,《澎湖民間故事研究》,頁8。. 3. 顏尚文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地理志》,頁9。.

(30) .20..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大山嶼劃分為馬公市與湖西鄉,漁翁島為西嶼鄉、白沙島為白沙鄉、 望安島為望安鄉,而七美嶼為七美鄉,共一市五鄉。五大島鄰近的小 離島即劃入其行政區內。望安鄉是七個島所組成,除了望安本島,還 有將軍澳嶼、花嶼、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以及西嶼坪。4 【圖1-1】 澎湖行政區劃圖. 資料來源:姜佩君,《澎湖民間故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7),頁2。. 4. 西吉嶼已在西元1978年輔導遷村,今已成無人島。.

(31)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21.. 戰後跨海橋梁的建立,連通馬公市、湖西鄉、白沙鄉與西嶼鄉,今 日此四行政區被稱為澎湖縣本島,以有別於仍需搭船方能抵達的其他 小離島,今日望安鄉各島、七美鄉、馬公市的桶盤島與虎井島、白沙鄉 的吉貝、鳥嶼、大倉與員貝等地對外交通主要仍仰賴船運。跨海橋梁 未建立前,除湖西鄉與馬公市相連,白沙鄉與西嶼鄉皆需靠船隻方能 與抵達其他島嶼,澎湖先民可謂名副其實的以海為田,不僅到臺灣本 島與中國大陸需橫渡海洋,澎湖各主要島嶼之間交通亦是如此。. 三、 地理環境及其環境問題 澎湖地形平緩,最高海拔在貓嶼,僅79公尺。5平緩的地形降低生 成地形雨的機會,導致降水稀少,澎湖年平均降雨量約在一千公釐上 下,常低於年平均蒸發量,因此澎湖常面臨缺水問題。6近十年因政府 推動海水淡化,澎湖民生用水匱乏情況稍緩。澎湖土壤皆含有鹽分, 大大降低了土地生產力。冬季強烈的東北季風吹拂,海浪激起鹹水水 珠,澎湖人稱為「鹹雨」,對作物生長形成極大危害。《重修臺灣省通 志》統計《澎湖廳志》中所載的飢荒共64次,道光以降澎湖居民漸增, 至日治以前,平均2.5年就有一次饑荒發生。7 七月、八月常有颱風侵襲澎湖,九月底開始吹起強勁的東北季風,. 5. 顏尚文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地理志》,頁11。其他主要島嶼高度為:七美嶼. 66公尺、望安島53公尺、馬公島52公尺、白沙島38公尺。 6 顏尚文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地理志》,頁55-58。 7. 洪敏麟 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人口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頁34-39。.

(32) .22..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七月到十月海面幾乎達到巨浪的程度。8東北季風經常影響過往船隻的 安全,再加上澎湖附近海域海象險惡,素有「黑水溝」之稱,自古以來 常有船難發生。 《續修澎湖縣志》整理歷代澎湖船難,清領時期共29件, 其中4件死亡人數超過百人,日治以來造船技術精進,動輒百人傷亡的 船難少有,唯民國45年(1956)第二光盛號因風觸礁,造成101人死亡。 9. 清代史書所載船難僅是班兵運輸船與鄉試交通船,尚未記載漁船海. 難,清代澎湖漁民乘小船在大海中「討生活」 ,所承受的風險與心理壓 力可以想見。. 四、 漢人的移入 以考古遺址來看,雖然澎湖早在南宋以後即有漢人定居。元順帝至 元年間(1335-1340)於澎湖設置巡檢司,隸屬同安。汪大淵《島夷志略》 記載元代泉州人已居於澎湖七澳,工商興販,各安居樂業。10明太祖鑒 於倭寇、海盜為患,於洪武二十年(1387),實施「墟澎」政策,將澎民 安頓在沿海新城以實編。11南宋以來漢人在澎湖拓墾暫且中斷。 從現存族譜資料來看,居民來澎時間以明萬曆年間為最早。萬曆初 年,海上倭患已息,澎湖豐富的漁場以及空曠之耕地,又吸引大陸沿 海農漁民前來開墾。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以後,由於閩南沿海天災戰. 8. 顏尚文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地理志》,頁52-54。. 9. 「澎湖歷年沈船表」請見 顏尚文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地理志》,頁70-72。. 10. 汪大淵著、蘇記廎校釋,《島夷志略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頁13。. 11. 顏尚文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地理志》,頁96-98。.

(33)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23.. 禍頻仍,居民為了生存只得冒險橫渡海洋。 【表2-1】為今日澎湖十大姓 氏入澎年代表,大部分的宗族在明萬曆到康熙初年即遷至澎湖定居, 此波移民可謂是絕大多數澎湖居民的開基祖。12. 入澎年代. 12. 【表2-1】十大姓氏入澎年代表 姓氏 從何處移民. 萬曆9年(1581). 洪氏. 金門. 萬曆末年(約1619). 岐頭陳氏. 天啓年間(1621-1627). 澎西龍門陳氏. 金門. 天啓元年(1621). 菓葉許氏. 金門. 崇禎2年(1629). 鎖管港許氏. 金門. 崇禎10年(1637). 菜園‧東石黃氏. 南安. 崇禎17年(1644). 鎖管港吳氏. 南安. 明末清初. 後窟潭呂氏. 金門. 明末清初. 竹灣‧赤馬蔡氏. 金門. 明末清初. 港底吳氏. 泉州延陵鄉. 明末清初. 講美村吳氏. 泉州延陵鄉. 明末清初. 後寮顏氏. 金門. 順治年間(1644-1661). 東衛呂氏. 金門. 順治年間. 瓦硐呂氏. ─. 順治元年(1644). 嵵裏吳氏. 金門. 順治14年(1657). 烏崁許氏. 金門. 順治15年(1658). 興仁王氏. 金門. 順治末年. 鎮海陳氏. 泉州府海礁縣. 漳州府. 顏尚文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人民志》(澎湖:澎湖縣政府,2005),頁3。.

(34) .24..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順治末年. 通梁林氏. 漳浦烏石鄉. 康熙年間(1662-1722). 林投呂氏. 金門. 康熙年間. 西溪‧尖山王氏. 金門. 康熙初年. 西衛王氏. 海澄. 康熙初年. 馬公林氏. 泉州. 康熙初年. 小赤崁林氏. 金門. 康熙初年. 小池角顏氏. 金門. 康熙18年(1679). 文澳陳氏. 泉州. 雍正年間(1723-1735). 講美陳氏. 安溪. 嘉慶年間(1796-1820). 竹灣吳氏. 泉州. 資料出處:顏尚文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人民志》(澎湖:澎湖縣 政府,2005),頁3-4。. 關於明末清初澎湖的居民人數,施琅曾於〈盡陳所見疏〉中云: 「查 自故明時,原住澎湖百姓,有五、六千人。」13余光弘粗估,澎湖剛入 清朝版圖時的人口大約只有2、3千之譜。14此後,澎湖人口快速成長, 至乾隆32年(1767),通澎十三澳,丁口共25843。自康熙23年(1684)清朝 領臺至乾隆32年(1767)之間,八十五年時間內人口成長十倍有餘。15道 光8年(1828),男婦大小共59128丁口。16此六十一年間人口增加1.29倍。. 13. 清‧施琅,《靖海紀事》,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頁. 6。 14 余光弘,《清代的班兵與移民》(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頁35-36。 15. 清‧胡建偉,《澎湖紀略》,卷十,〈戶役紀〉,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09種 (南投:臺灣省文. 獻委員會,1993),頁220-221。 16 清‧蔣鏞,《澎湖續編》,卷上,〈戶役紀〉,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1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1993),頁64-65。.

(35)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25.. 人口成長依舊快速。 光緒19年(1893),人口增至67540丁口。1765年間人口增加僅0.14倍, 人口成長明顯趨緩,此與清末澎湖人地關係趨於緊張有關。18澎湖人口 已趨近飽和狀態,迫使澎湖居民需向外謀求生計。 《澎湖廳志》曾貼切 的描述道: 「若澎民之赴台謀生者,年以千百計……地狹民稠,田不足 耕,穀不給於養,不得不尋親覓友,以圖餬口,其情固可憫矣。」19尹 建中進一步指出澎湖自道光八年(1828)起,已由大陸沿海人口移入地轉 為人口移出地,移出地主要是臺灣本島。澎湖人在清代初期與中葉利 用風季不能出海的空檔,前往恆春一代燒木炭或種植甘藷。有些人來 往數次後,乾脆舉家遷移。20 甲午戰爭使澎湖淪為戰地,日軍佔領澎湖之際霍亂流行。日治時 期的澎湖,人口要到昭和10年(1935)才恢復到光緒19年(1893)的水準。至 昭和17年(1942)始突破七萬人。21澎湖耕地少,且土壤澆薄,加上人口密 度過高,導至生活困難,日本當局採取獎勵島外「出稼」 ,此形成有名 的「澎湖島苦力」 。22季節性移民人數占當年人口總數之比例,從大正元 年(1912)的14.49%,至昭和15年(1940)已高達53.52%。23由此可知,日治. 17. 清‧林豪,《澎湖廳志》,卷三,〈經政〉,頁85-87。. 18. 顏尚文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人民志》,頁6。. 19. 清‧林豪,《澎湖廳志》,卷十一,〈舊事〉,頁386。. 20. 尹建中,〈澎湖人移居台灣本島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年),. 頁5-11a。 21 顏尚文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人民志》,頁7。 22. 顏尚文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人民志》,頁16-17。. 23. 顏尚文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地理志》,頁135。.

(36) .26..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時期澎湖人為謀生而到臺灣本島工作的人數之多,澎湖也因此與臺灣 本島的社會與經濟連結更加密切。 戰後的人口波動可以民國58年(1969)作為分期,民國35年(1946)至 民國58年(1969)軍人納入戶籍亦是主要因素,每年增加率為0.22%,造成 這一期間人口增加的因素除了高出生率之外,民國38年(1949)中華民國 政府遷臺帶來外省族群的移入。至於民國59年至民國91年均增加率為 負的0.977%,造成澎湖人口負成長的主要因素即為人口的外移。24澎湖 人稱赴臺打拼者為旅臺人士,旅臺人士基於愛鄉與血緣的關係,澎湖 各村里宮廟重修所需龐大經費,常見旅臺人士慷慨解囊。. 五、 聚落發展 漢人自明末清初以來陸續移居澎湖,最遲至十八世紀聚落雛型已 成形。根據乾隆年間編纂的《澎湖記略》記載,澎湖共有七十五社,計 有兩萬五千多人。25清初,今稱為七美的大嶼,以及今望安鄉的東吉、 西吉、東嶼坪、西嶼坪與花嶼皆不允人民開墾。26依據光緒年間編纂的 《澎湖廳志》所載,當時已增為八十三社,上述不允開墾的島嶼已解禁 而形成聚落,虎井、桶盤、小門等三小島及媽宮近郊之火燒棚及紅木. 24. 顏尚文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人民志》,頁29。. 25. 林會承,〈澎湖的聚落單元─兼論清代澎湖的地方自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1 (臺北:1996),頁83。 26 清‧周于仁、胡格,《澎湖志略》,〈疆域〉,收入臺灣文獻叢刊10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3),頁28。.

(37)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27.. 城亦逐漸開發。27此反應出澎湖人口的繁衍,致使人口向澎湖小離島以 及媽宮社的近郊地區擴散的趨勢。根據林會承的統計,今日澎湖聚落 共有九十個單元,近年來澎湖縣政府朝各社獨自畫為一村里,共96村 里,僅有少數村里與原有之社或目前之聚落單元不符。28故大部分澎湖 聚落已在十九世紀出現。 社是清代澎湖特有的獨立聚落的最小單位,29目前仍以「社里」(閩 南語發音)存在於澎湖人的語彙中。社內的居民有共同祭祀的宮廟,林 氏以「大廟」稱之。社以大廟為中心,在社的中心及邊界多有設置營 頭,以五組者最為普遍,故稱為五營,勾勒出社的空間範圍。社以下有 「甲」的次級單元,按村的規模大小不同,可分為一至八甲不等,多數 甲頭由一主要姓氏所組成。30社以上則有澳,元代有七澳,清乾隆以降 擴至十三澳。 澎湖的社多由兩到四個主要姓氏的居民組成,單一姓成員占全社 戶數80%以上者極少,全澎僅有五社。31親屬血緣所組成的社均未以祠. 27. 林會承,〈澎湖的聚落單元─兼論清代澎湖的地方自治〉,頁84。. 28. 今澎湖畫分為馬公市33里,其他五鄉共63村。林會承文中提到馬公市新復里已於民國就十九年廢. 除,新復里原以眷村為主體,後眷村遷移他處,因而廢除。不符聚落單元的村里如:湖西鄉內,沙 港及土地公前被合併為沙港村、中寮與西寮合併為中西村;白沙鄉的上瓦硐及下瓦硐合併為瓦硐 村;望安鄉內,網垵口及山寮並為東安村、西埔及後寮合併為為西安村;西嶼鄉中,後螺及合界頭 合併為合界村、小池角被分為池東村及池西村;七美玉蓮寺之祭祀領域稱為頂湖(包括東湖及西湖 兩村)、七美吳府宮之祭祀領域稱為下湖(包括中和、平和、南港、海豐四村。林會承,〈澎湖的聚 落單元─兼論清代澎湖的地方自治〉,頁67。 29 除了媽宮社的三甲以及網垵口的四甲已擴張至可視為獨立聚落,應屬於社的等級,而非甲。 30. 林會承,〈澎湖的聚落單元─兼論清代澎湖的地方自治〉,頁109。. 31. 此五社為菜園(黃)、許家(許)、二崁(陳)、土地公前(歐)、大倉(陳)。請見 林會承,〈澎湖的聚落. 單元─兼論清代澎湖的地方自治〉,頁111-112。.

(38) .28..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堂為其精神中心,而與社內其他數姓居民,以宮廟以及主公(宮廟主神) 為其具體象徵。主公不僅有祈福避惡的宗教功能,亦能以其神威有助 於執行社里規範的社會功能。32. 六、 民俗宗教 澎湖寺廟之多遠近聞名,其與先民艱苦的生活環境有關,必須面 對臺灣海峽的險惡海象與澎湖的惡劣氣候水土,又時時有瘴癘的困擾 與不時入侵的海盜問題。當聚落人興財旺,便共同出資籌建廟宇,答 謝神恩。然後隨著生活逐漸寬裕,不斷的翻修舊廟、建築新廟,形成現 在大大小小的寺廟。33近十幾年來的現代化,澎湖人的宗教觀轉為「要 人也要神」 ,強調天助自助的精神,不若從前事事皆需求神問佛,但各 村里對於寺廟祭祀活動仍抱持相當敬慎的態度,尤其與大海搏鬥為生 的漁村,如西嶼的外垵、馬公的風櫃與桶盤等,村中大廟的祭祀活動 皆傾全村之力為之。 林會承認為澎湖每個聚落皆至少有一座大廟,作為聚落的信仰中 心。全澎有90個聚落,故有至少有90座大廟。34根據2015年澎湖縣政府 的統計資料,全澎寺廟共189座,再加上未登記的西吉宮,總計190座 寺廟,此種聚落信仰中心的大廟占全澎近半數。與聚落地緣關係密切 的寺廟類型,雖然隨著澎湖人口外移臺灣本島與朝馬公市區集中的傾. 32. 林會承,〈澎湖的聚落單元─兼論清代澎湖的地方自治〉,頁127-128。. 33. 黃有興,《澎湖的民間信仰》(台北:臺原出版社,1992年),頁41。. 34. 林會承,〈澎湖的聚落單元─兼論清代澎湖的地方自治〉,頁112。.

(39)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29.. 向,傳統的祭祀圈理論已無法完全詮釋當地迎神賽會的現象,但個人 在生活歷程中的地域色彩仍普遍呈現於人際網絡中,例如:出生於某 村的村民,雖已移居馬公市區,但村中大廟若有需人力物力,大廟主 事者仍會循人際網路,尋求該村民協助投入大廟事務;澎湖旅外的鄉 親亦因地域關係聯繫,故鄉的村廟整建或送王儀式等大型活動,仍常 見旅外鄉親慷慨解囊。 聚落中的大廟或角頭廟中,乩童是澎湖最常見的靈媒。乩童均有 其守護神,澎湖例以廟中主神或副神為守護神,包括玄天上帝、中壇 元帥、清水祖師、天上聖母和觀音佛祖等,其中尤以「王爺」為守護神 的最多。35故澎湖地區宮廟乩童的守護神端看其廟之主副神,並非專由 王爺來擔綱。澎湖的乩童不能獨立作業,乩童的養成訓練與所有儀式 都需法師密切配合。36乩童臨壇辦事,降神、退神需在法師的控制之下, 乩童傳達神意時詰屈聱牙的語言亦需法師加以譯解,故乩童也常被認 為是法師操控的魁儡,澎湖民間諺語常有「死乩童,活桌頭」之說。37 故澎湖村里的宗教人物中,法師的地位遠較乩童重要,很多村里甚至 只有法師沒有乩童,法師仍能獨立施法。道士影響力亦遠不如法師, 而形成「村里自有法師」的特色。38法師培養自村民孩童時期即開始學 習,故稱為小法,長大後法力最高強的一、兩人即是村中的法師長。39. 35. 黃有興,《澎湖的民間信仰》,頁102。. 36. 余光弘、黃有興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頁36。澎湖法師的特別之處. 在於「村村皆有法師」,目前僅知白沙鄉小赤崁的蜩鳴宮未聽聞有法師,原因待查。 37 余光弘、黃有興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頁39。 38. 余光弘、黃有興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頁25。. 39. 余光弘、黃有興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頁36。.

(40) .30..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其餘小法成年後,仍是參與廟中事務的核心成員。 澎湖各村里的公廟中除了乩童外,還有以乩筆沙盤扶鸞的鸞堂, 鸞堂常經扶鸞著造善書,因此鸞堂又常以「善堂」為名。堂中鸞手全以 文字傳達神意,與武刀弄劍的乩童形成強烈的對比,故前者被稱為「文 壇」,後者被稱為「武壇」。鸞堂在臺灣十分普遍,但是很少像澎湖一 樣,常與村里的公廟並存,形成「文鸞」與「武壇」同存於村廟。40有 些寺廟的文鸞與武乩偶有齟齬,大致上澎湖有善堂存在的公廟中,兩 者皆互相配合,村廟中的鸞堂普遍也成為澎湖民間宗教的另一特色。41 鸞堂引入澎湖地區據說開始於咸豐三年(1853),澎湖籍士子赴大陸 應考,在泉州公善社親見迎神降鸞之舉,回澎結合文人組成宣講團體 ─普勸社以木筆扶鸞。42光緒13年(1887),更名為一新社,主要崇奉關帝 聖君與慈濟真君許遜,核心成員多是士紳階級。光緒17年(1891)開設樂 善堂並著造鸞書濟世,著成全澎第一本善書《覺悟選新》 ,一新社專行 宣講與救濟。43明治34年(1901)從臺灣引進扶鸞戒煙之法,因效果顯著, 澎湖各地紛紛成立鸞堂,開啟澎湖鸞堂第一波蓬勃發展。441930年代中 日戰爭爆發,在皇民化政策之下鸞堂發展中斷。45戰後鸞堂開啟第二波 蓬勃發展,1990年代後,則因澎湖鸞堂無法吸引年輕一輩參與而呈現發. 40. 余光弘、黃有興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頁47。. 41. 余光弘、黃有興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頁51。. 42. 許玉河,〈澎湖鸞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頁13。. 43. 許玉河,〈澎湖鸞堂之研究〉,頁20。. 44. 許玉河,〈澎湖鸞堂之研究〉,頁28。. 45. 許玉河,〈澎湖鸞堂之研究〉,頁32-35。.

(41)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31.. 展萎縮的趨勢。46. 【表2-2】澎湖各時期成立鸞堂數量表 清末 時間. 日治時期. 戰後時期. 1853. 1895. 1911. 1931. 1945. 1960. 1975. 1990.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1895. 1910. 1930. 1945. 1959. 1974. 1989. 2003. 1. 15. 23. 1. 9. 9. 5. 0. 成立 鸞堂 數量 資料來源:許玉河,〈澎湖鸞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頁64。. 澎湖寺廟主祀神的種類與數量可提供了解澎湖民間信仰概況的入 門資料。 【表2-3】以〈2015澎湖縣寺廟名冊〉所提供廟宇主祀神資料統 計而成,列出寺廟主祀神明的前八名排行,依序為王爺、觀音菩薩、關 公、玄天上帝、釋迦摩尼、福德正神、天上聖母、保生大帝。與余光弘 統計民國70年( 1981)全臺寺廟祀神的統計數據進行比較,雖兩筆資料 統計時間相差三十多年,仍作為澎湖地區與全臺主祭神的大方向比較。 澎湖地區的前八名寺廟祀神與全臺相同,僅是在神明排名略有不同: 全臺第三的媽祖在澎湖退至第七;全臺第七的關公躍升為澎湖第三; 釋迦牟尼與玄天上帝全臺居於四、五,澎湖顛倒為五、四。媽祖廟在澎 湖廟宇比例上雖低於全臺平均值,但並不代表澎湖的媽祖信仰不興盛, 媽祖信仰與漁民生活息息相關,漁民的住宅與漁船上多奉有媽祖,媽. 46. 許玉河,〈澎湖鸞堂之研究〉,頁64。.

(42) .32..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祖可說是備受澎湖人崇祀。47關公信仰在澎湖亦備受崇祀。王爺信仰無 論在澎湖與全臺皆名列第一,澎湖王爺信仰的比例高於全臺,全臺王 爺信仰比較自二十世紀初到1981年的統計介於12.86至17.63之間,48澎湖 主祀王爺的廟宇占24.2%,遠高於全臺平均值,王爺信仰可謂是澎湖最 重要的民間信仰。. 47. 黃有興,《澎湖的民間信仰》,頁58。. 48. 余光弘,〈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 刊》,53 (臺北,1983‧6),頁85。.

(43)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33.. 【表2-3】民國104年(2015)年澎湖主要神明寺廟數量統計表 主 神 神. 王爺. 觀音 菩薩. 關公. 玄天. 釋迦. 福德. 天上. 保生. 上帝. 牟尼. 正神. 聖母. 大帝. 15. 15. 11. 7. 6. 總計. 明 廟 宇 數. 46. 23. 17. 140. 量 全 澎 比. 24.2% 12.1% 8.9% 7.9% 7.9% 5.8% 3.7% 3.2% 73.7%. 例 排 名. 1. 2. 3. 4. 5. 6. 7. 8. 資料來源:〈2015澎湖縣寺廟名冊〉所統計而成,公告於澎湖縣民政處網站。 附註:〈2015澎湖縣寺廟名冊〉中,寺廟總數為189間,王爺廟45間。本表加上未登 記的西吉宮,王爺廟為46間,寺廟總數採計為190間。全澎比例的算式為神明廟宇數 除以廟宇總數。.

(44) .34..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表2-4】1981年臺灣地區主要寺廟祀神比例統計表 主 神 神. 王爺. 觀音 菩薩. 關公. 玄天. 釋迦. 福德. 天上. 保生. 上帝. 牟尼. 正神. 聖母. 大帝. 總計. 明 全 澎 13.59 比. 10.44. 6.43. 7.17. 9.01. 7.08. 9.21. 2.92. 65.85. %. %. %. %. %. %. %. %. %. 1. 2. 7. 5. 4. 6. 3. 8. 例 排 名. 資料來源:擷取自余光弘,〈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 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 (臺北,1983‧6),頁81。.

(45)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35.. 王爺廟宇的建立與擴展. 澎湖的「王爺」又稱為「王爺公」 、 「千歲」 、 「千歲爺」 、 「代天巡狩」 、 「恩主」 、 「恩主公」 、 「大王」 ,臺灣本島使用的「大人」 、 「老爺」 、 「瘟 王」則未見於澎湖。. 一、 王爺廟宇的發展與分布 最早關於澎湖王爺廟分布的記載始見於康熙33年(1694)高拱乾主 修的《臺灣府志》 ,其中所載澎湖廟宇總數十一間,王爺廟即高達五間: 「大王廟 一在文良港。一在通樑澳。一在沙港。一在八罩嶼……將軍 廟 在將軍澳。」49與今日聚落與宮廟加以對照,全澎最早的王爺應是湖 西鄉龍門村的安良廟、白沙鄉通梁村的保安宮、湖西鄉沙港村的廣聖 殿、望安鄉望安島東安村的仙史宮。將軍廟應位於望安鄉將軍澳,主 祀鄭成功將領李府將軍,信徒亦將其視為王爺信仰之一環。由此可知, 王爺信仰伴隨明末清初移民的腳步進入澎湖,成為最普遍的信仰,占 總廟宇數近半數之多。 綜觀上述五間王爺廟所在之聚落皆是漁獲豐富之地,康熙初年已 吸引移民入居,而引起官員文人注意而加以記載,聚落的人力亦足以. 49. 清‧高拱乾,《臺灣府志》,卷九,〈外志〉,頁221-222。所載十一間廟宇,除五間王爺,尚有. 天妃宮、真人廟、關帝廟兩座、太子廟兩座。.

(46) .36..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建築頗具規模的宮廟。 《府志》以「岸上多人家」描述文良港澳、以「崖 上有大人宮(按:王爺廟),居民捕魚者在此」描述八罩嶼的南岸。50 乾隆三十六年(1771)所編纂的《澎湖紀略》記載道: 「大王廟 廟祀 大王,其神不可考。蓋亦金龍大王之類,乃土神也。廟一在龍門港,一 在通梁澳。今考各澳多有此廟,不止此二處也。」51由《澎湖紀略》所 說「各澳多有此廟」 ,可知王爺信仰在澎湖漸漸擴展。乾隆年間全澎已 增為十三澳:大山嶼(今馬公、湖西)有五澳:東西衛澳、裏澳、林投澳、 奎壁澳、鼎灣澳;北山嶼(今白沙)有四澳:瓦硐澳、通梁澳、赤崁澳、 鎮海澳;另有吉貝澳、西嶼澳、網垵澳、水垵澳。康熙年間已建的五間 王爺廟中,安良廟屬林投澳、廣聖殿屬鼎灣澳、保安宮屬通梁澳、仙史 宮與將軍廟同屬於網垵澳,故康熙年間的王爺廟分屬四澳,至乾隆年 間通澎十三澳多有王爺廟。 光緒4年(1878)所修的《澎湖廳志‧風俗志》記載道: 「各澳皆有大 王廟,神各有姓,民間崇奉為謹。」52可知光緒年間王爺廟遍及澎湖十 三澳。至於各澳有哪些王爺廟宇?何時所建?主神為哪些王爺?清代 史書並未詳加記載,所幸日本統治臺灣初期總督府於明治31年(1898)要 求各廳以公文提報社寺、廟宇調查,提報時間距清領時期僅僅三年, 澎湖廳公文中所提報的王爺廟宇應在清代便已建立且具規模,故可作 為了解割台之前王爺廟宇分布的重要材料。較可惜的是,澎湖廳所提. 50. 清‧高拱乾,《臺灣府志》,卷一,〈封域志〉,頁19-20。. 51. 清‧胡建偉,《澎湖紀略》,卷二,〈地理紀〉,頁42。. 52. 林豪‧《澎湖廳志》,卷九,〈風俗〉,頁325。.

(47)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37.. 報廟宇的建廟時間常有將重修時間作為廟宇初建時間的錯誤,例如: 龍門村的安良廟被提報為一百四十六前所建,即乾隆17年(1752),53安 良廟早在康熙年間的《台灣府志》已有所記載,可見總督府公文所提 報之誤,故澎湖王爺廟確切的建廟時間,仍需由廟宇文物的落款加以 判定,如不可得,則採用廟方所提供的建廟時間,並參酌該廟宇聚落 形成的情況,宮廟的建立不應早於聚落的形成,以期減少判定各廟宇 建廟時間的誤差,下表為清領時期所建王爺廟一欄表,共41間。. 【表2-5】清領時期澎湖所建立王爺廟一覽表 1 2 3. 復興里 重光里 石泉里. 海靈殿 威靈殿 朱王廟. 蘇府王爺 池府王爺 朱府王爺. 道光17年(1837) 乾隆年間 道光15年(1835). 資料 來源 碑記 碑記 碑記. 4. 菜園里. 東安宮. 朱府王爺. 光緒8年(1882). 碑記. 5 6. 風櫃里 安宅里. 溫王殿 周王廟. 溫府王爺 周府王爺. 公文 碑記. 7. 西衛里. 宸威殿. 池府王爺. 烏崁里. 靖海宮. 溫府王爺. 雍正5年(1727) 乾隆42(1777) 乾隆25(1760) 改主祀池王爺 嘉 慶 6 年 (1801) 改主祀蘇府王 爺,溫府王爺是 隔年五府千歲 雲遊經過,懇請 留祀. 今之村里. 今廟名. 今主祀神. 推測建廟時間. 馬 公 市 8. 9. 53. 鐵線里. 清水廟. 朱府王爺. 光 緒 辛 卯 年 (1891). 碑記. 碑記. 碑記. 附註 公文稱池王廟 分靈自澎湖石泉朱 王廟. 乾 隆 56年 改 主 祀 真 武大帝至今日 *公文稱為「溫王宮」 *1938-60改主祀文衡 聖帝至今日. *公文稱為「朱王廟」 *民國54年朱王陞任 清水祖師. 溫國良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頁. 284-299。.

(48) .38..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今之村里. 康熙33年(1694) 以前 康熙33年(1694) 以前. 資料 來源 臺灣 府志 臺灣 府志. 嘉慶25年(1820). 公文. 乾隆年間. 碑記. 諸府千歲. 乾隆43年(1778). 公文. 諸府千歲. 道光12年(1832). 碑記. 諸府千歲. 乾隆年間. 碑文. 今廟名. 今主祀神. 1. 龍門村. 安良廟. 李府王爺. 2. 沙港村. 廣聖殿. 朱府王爺. 3. 林投村. 鳳凰殿. 萬府千歲. 4. 隘門村. 三聖殿. 金恩主. 東石村 湖 6 西 中西村 鄉 7 中西村. 泰靈殿 代天宮 (中寮) 代天宮 (西寮). 5. 8. 湖東村. 聖帝廟. 9. 白坑村. 玉聖殿. 乾隆11年(1746). 碑文. 嘉慶12年(1807). 公文. 通梁村 歧頭村 白 小赤崁 3 沙 村 鄉 4 中屯村. 保安宮 鳳儀宮. 康府王爺 蘇府王爺. 康熙年間 乾隆年間. 公文 碑記. 蜩鳴宮. 溫府王爺. 乾隆18年(1753). 碑記. 永安宮. 葉朱朝三 府千歲. 康熙年間. 碑文. 5. 港子村. 保定宮. 朱府王爺. 清初. 1 合界村 2 二崁村 3 赤馬村 西 4 內垵村 嶼 5 外垵村 鄉. 威揚宮 二興宮 李王廟 池王廟 溫王宮. 池府王爺 邱王爺 李王爺 池府王爺 溫王爺. 乾隆15年(1750) 咸豐4年(1854) 乾隆年間 康熙40年(1701) 康熙年間. 49年 調查 公文 匾額 碑記 碑記 碑記. 6. 橫礁村. 五天宮. 李王爺. 光緒年間. 碑記. 東安村 望 2 安 東安村 3 鄉 西安村 4 中社村. 仙史宮. 伍恩主公. 康熙年間. 中宮廟 吳府宮 五府千. 蘇府王爺 吳府王爺 酈府王爺. 嘉慶年間 康熙年間 康熙年間. 1 2. 1. 朱府王爺. 推測建廟時間. 李府王爺. 台灣 府志 公文 碑記 碑記. 附註 公文稱為 「王爺廟」 公文稱為「王爺宮」 公文稱為「萬薛府王 爺」 公文稱為「大巡狩 宮」 公文稱為「池王宮」 分靈自澎湖西寮代 天宮 公文稱為「上帝廟」 * 光 緒 己 丑 (1889) 改 為聖帝廟 *公文稱為 「威靈王廟」 *公文稱為「王爺宮」 *民國60年 改主祀 高穹玄上帝. 公文稱為「三山宮」 1960 後 改 主 祀 文 衡 聖帝至今日 1938-1960 年 改 主 祀 文衡聖帝至今日 公文稱為「池王廟」. 公文稱為「內塹宮」 公文稱為「外塹宮」 *公文稱為「昭德宮」 *1938-1960改主祀五 天聖帝 府志稱為「大王廟」. 公文稱「酈府王爺.

(49)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今之村里. .39.. 今廟名. 今主祀神. 推測建廟時間. 資料 來源. 附註. 5. 水垵村. 歲廟 李王宮. 李府王爺. 康熙57(1718). 6. 將軍村. 將軍廟. 本府王爺. 康熙年間. 7. 將軍村. 永安宮. 郝府王爺. 不詳. 公文 台灣 府志 公文. 8. 東吉村. 啟明宮. 徐府王爺. 不詳. 公文. 9. 東坪村. 蕭府廟. 蕭府王爺. 不詳. 西吉村. 池府王 爺廟. 池府王爺. 不詳. 公文. 網垵 (舊稱). 王爺宮. 不明. 道光28年(1848). 公文. 今已無存. 七 1 美 海豐村 鄉. 吳府宮. 吳必力. 不詳. 公文. 自分靈自望安吳府 宮. 1 0 1 1. 公文. 廟」 公文稱為「水垵爺」 公文稱「知府元帥」 公文稱「朱府王爺」 公文稱「施府王爺 廟」 公文稱「池府王爺 廟」 廢村後,已遷至馬公 市. 附註: 此為記載於明治年間臺灣總督府公文的王爺廟。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與今日略有不 同,採用當時的王爺廟置入今日的村里與廟宇名稱,而在後方附註公文所載的廟名。 建廟時間是綜合《臺灣府志》 、總督府公文、劉枝萬的調查報告、廟宇中的碑記與匾 額所推測,後方附上推測根據的資料。 資料來源: 1.「公文」所指:溫國良譯,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 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南投:省文獻會,1999),頁284-299。 2.「府志」所指:清‧高拱乾, 《臺灣府志》 ,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 (南投市: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卷九,〈外志〉,頁221-222。 3.「49年調查」 :劉枝萬, 〈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 , 《臺灣文獻》 ,11:2 (臺北‧1960),頁217-220。 4.碑記、匾額則現存於廟宇。.

(50) .40.. 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 在上表中,需特別注意的是七美地區的王爺信仰,過去研究常誤 以為七美島上無王爺廟,民國94年(2005)所編修《續修澎湖縣志》仍如 此宣稱。54此謬誤實因澎湖地區多認為王爺「有姓無名」所致,以七美 海豐村的吳府宮為例,其主神吳必力原祀於望安島,清代伴隨望安居 民移居而分靈至七美嶼,今日望安島與七美嶼皆有主祀吳必力的吳府 宮。 日治時期所建立的王爺廟因距離今日的時間較近,廟宇落城碑記 多保存於寺廟之中,故建廟時間可從碑文落款而得。此時期最大的特 徵為分靈廟比例高,十間新成立的王爺廟中,四間廟宇為分靈廟,其 中三間分香自澎湖的王爺廟,一間則來自屏東縣東港的東隆宮。 清代所建立的王爺廟皆是各社的大廟,受全聚落香火供奉,是聚落 內信仰的中心。日治時期所建立的王爺廟,除了井垵里的吳府殿外多 屬大廟。吳府殿的信眾雖包括井垵聚落,但井垵里另有北極殿作為大 廟,故居民稱吳府殿為小廟。凡有祭祀活動時,吳府王爺便請入北極 殿共同參與。. 54. 余光弘、黃有興 編纂,許雪姬 總編,《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頁15-16。.

(51) 第二章. 澎湖王爺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41.. 【表2-6】日治時期澎湖所建立王爺廟一覽表 今所在村里. 廟名. 主祀王爺. 推測建廟時間. 資料 來源. 1. 長安里. 北辰宮. 朱府王爺. 明治31年(1898). 碑記. 2. 光榮里. 靈光殿. 朱府王爺. 昭和7年(1932). 碑記. 3. 東文里. 溫極殿. 溫府王爺. 明治31年(1898). 碑記. 前寮里. 朱王廟. 朱府王爺. 明治38年(1905). 碑記 公文. 5. 興仁里. 懋靈殿. 朱府王爺. 清代為上帝廟 日治改朱王廟. 公文 曾書. 6. 井垵里. 吳府殿. 吳府王爺. 昭和3年(1928). 通誌. 7. 桶盤里. 福海宮. 溫府王爺. 昭和8年(1933). 碑記. 花嶼村. 天湖宮. 李府王爺. 光緒年間. 碑記. 碑記. 公文 碑記. 4. 馬 公 市. 1. 望 安 鄉. 2. 白 沙 鄉. 城前村. 明新宮. 朱府王爺. 清代稱為保龍 宮 , 大 正 13 年 (1924)由福德正 神改祀王爺. 3. 西 嶼 鄉. 小門村. 震義宮. 溫府王爺. 明治38年(1905). 備註. 分靈自東港 東隆宮 分靈自澎湖 石泉朱王廟 1938曾改主祀 玄天上帝今 又改回. 分靈自澎湖 風櫃溫王廟 1960調查改主 祀玉皇大帝, 又改回 1938改主祀關 帝,1960曾改 回朱王 ,近年改主祀 文衡聖帝 分靈自澎湖 竹灣大義宮. 資料來源: 1.「公文」:溫國良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至明 治三十五年四月》(南投:省文獻會,1999),頁284-299。 2.「曾書」 :曾景來 著, 〈台湾寺廟總覽〉, 《台湾宗教と迷信陋習》(東京都:大空社, 2010),頁411-415。 3.「通誌」 :李汝和 主修, 《臺灣省通誌‧人民志》(台北:眾文出版社,1980),頁45345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華民國 110 年 3 月 2 日府授研品字第 1100048247 號函頒.. 一、 臺

十八、經本府人力專案小組審查會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三月四日核定

教宗格里高利七世於 1076

簡稱馬蒙(或譯麥蒙、邁蒙等,阿拉伯語:نﻮﻣﺄــﻤﻟا ,拉丁化: A l-M a’m ūn ),是阿拉伯帝 國阿拔斯王朝的第七任哈里發(813

於報名時繳交 101 年度

《 石中劍 》( The Sword in the Stone ),英國作家 T·H·懷特 (T·H·White)1938 年的小說,以「 亞瑟 王傳說

南越王墓主人身穿絲縷玉衣,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一枚青白玉篆刻 的「趙 眜 」玉印,可證墓主人是南越文王趙 眜 。趙 眜 ,《史記》稱為趙胡,是南越國的第

飛馬座的這匹會飛的白馬名叫「皮葛色斯 ( Pegasus )」,在希臘神話中有不少的 傳說。相傳希臘神話的大英雄「伯修斯 ( Perse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