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班級氣氛之相關理論探討

本節針對班級氣氛相關理論進行分析探討,首先說明班級氣氛之定義,其 次解釋班級氣氛之理論基礎、測量工具、營造策略原則及研究層面建構等相關 文獻,以作為本研究之論述基礎,茲依次闡述如下:

壹、班級氣氛的定義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人與人的互動關係是複雜且難以釐清。一個團體的成 員在長久相處過後會形成一種氣氛,能控制成員的活動,進而成為該團體的特 色,稱為「團體氣氛」;相對的,「班級氣氛」即是由班級成員長時間的互動 所產生的,不僅是教師班級經營的重點,更是學生學習社會化的環節(柳文卿,

2011)。錢玉玲(2010)指出班級氣氛具有兩個特色:(一)班級氣氛是經由師 生與同儕互動出的奇妙氛圍;(二)班級氣氛對成員的態度、情緒、行為及學習 動機有很大的影響。教師是班級的領導者,教師的班級領導行為與班級氣氛具 有密切關係(宋輝建,2001;黃金和,2008),教師的領導行為會影響班級的運 作,也會造就不同的班級氣氛,良好的班級氣氛有助於學生學習及行為改善。

班級氣氛的意義,可從社會學與心理學的角度作說明:(一)以社會學的 角度而言,班級氣氛是教室中的環境、人與既定的規範交互作用綜合而成,以 Getzels 與 Thelen 的班級社會體系為分析代表;(二)從心理學的觀點著眼,係 屬一種歸屬感,是由教室內人與人間的交互作用所產生之結果,以團體動力學 與社會計量的理論為主(范熾文,2000)。

班級氣氛對成員的態度國內外學者專家就研究觀點不同,對班級氣氛持有 不同看法與定義,爰此加以整理如表 2-4 所示。

23

表 2-4

專家學者對班級氣氛定義一覽表

學者 (年代)

班級氣氛定義

Anderson(1970) 是由學生同儕、師生、學生與課程、學生對班級結構知覺間 的關係構成。

吳福源(2000)

經由教師領導、班級環境、制度規範及班級成員間的人際關 係互動而影響每一成員的知覺與行為,是一種班級成員所共 有的看法與感受。

陳奎憙(2001)

藉著班級社會體中各成員間的交流產生,由彼此的價值觀、

態度、期望與行為交互影響,經一段時日後,形成一種獨特 的氣氛瀰漫在整個班級中,影響每一成員的思想、觀念與行 為模式。

盧富美(2002)

指班級社會系統中,團體成員彼此交互影響的結果,久而久 之形成的一種能夠為團體成員所知覺、所感受的心理特質、

傾向和風氣。它是一個多元、複雜且可測量的概念。

黃曉薇(2003) 經由班級中各成員的社會交互作用而產生,其中蘊含著人與 人之間微妙的心理因素。

黃世裕(2015) 在團體中由一群學生和導師長期相處,彼此間的價值、觀 念、態度與行為所產生的交互影響,所形成的一種環境氛圍。

周新富(2016) 班級的組成成員之間密切的互動及相互影響,久而久之會形 成一種班級成員間共同的心理特質或傾向。

Barr (2016) 由學生、教師與環境間互動產生,是一種人際關係的性質,

足以控制教室內的所有活動行為。

陳紀錚(2017)

由班級中各成員經過一定時間的互動相處,形成共同的目 標、價值觀、態度等心理特質,而班級氣氛會回頭影響班級 成員的行為、態度、價值觀,更影響學生學習的質量與持續 性。

林進材(2017)

由班級師生或學生同儕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氣 氛,此氣氛影響班級每一成員的思想、信念、價值觀、態度、

期望或行為模式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可得知班級氣氛之涵義是多面向且定義也有所不同,研究者參 考各學者之定義將本研究的班級氣氛定義為在學校班級中,經師生長期互動、

班級結構等因素所交織而成的一種觀念、態度與價值,影響著班級內的各種活 動行為。

貳、班級氣氛的理論基礎

班級氣氛的概念最早源自於團體動力學與社會計量技術的發展(吳武典,

1979),文獻資料有關正向管教的理論基礎眾說紛紜,經研究者整理班級氣氛之 主要理論可分為:場地論、需求-壓力論以及班級社會體系理論,分述如下:

一、 場地論(field theory)

場地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Lewin 於 1930 年採取完形心理學觀點率先 提出,其假設是在任何時間裡,團體在某場地內運作之情況,就如同物理中電 磁波之運作,是經一些力量或變項來影響團體之行為(潘正德,2012);所謂的 場地就是指生活空間,也就是個人與其所處的環境構成的,影響著個人行為。

主張人的所有行為都須經由場地的角度去理解,行為是個人與環境兩方面 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為使場地論概念更為明瞭,Lewin 用以下等式表示之:

B=f(P,E)=f(LSp),B=behavior(行為),P=person(個體),E=environment(環 境),LSp= Life space(生活空間),f =function(函數)。此理論著重團體內的 互動關係,此與班級氣氛研究相同,均強調各成員間的交互作用(李宜玲,2012;

林逸琦,2013)。

綜合以上論述可知,場地論強調個體的行為與所處的環境有決然的存在關 係,因此從個人與環境互動及成員間的觀點可發現班級氣氛亦強調在教室內成 員間的互動而產生自我概念,有此足見,場地論是研究班級氣氛的重要理論基 礎。

二、需求-壓力論(need-press theory)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 Murray 等人(1938)將 Lewin 的場地論延伸說明,係 以「生命空間」(life space)作為理論之基礎,認為個體需求的存在對個體構成 一種壓力,此壓力會促使個體在環境中為尋求滿足而表現出的行為,即個體與 其環境交互作用而成(林進材,2017;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其將決定個體 行為的因素,分為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內在即個體本身的「需求」(need), 外在則為環境中的「壓力」(press)。Murray 說明正向壓力有助於個體發展;反

25

之,負向壓力則會憎恨傷害個體,故透過觀察需求與壓力間的互動關係可間接 瞭解團體的氣氛。壓力依特性分為 α 壓力(alpha press)與 β 壓力(beta press), α 壓力是指真實存在且可用科學求證的一種環境性質;β 則是指個人所知覺到 的一種環境性質,而 β 壓力對人的影響較大,而每一個人對 β 壓力的知覺各 有不同,因此可根據 β 壓力來瞭解環境的氣氛、角色及各種存在關係(林逸琦,

2013;翁吟甄,2011;劉修鋒,2013)。連羽涵(2015)認為若需求與壓力關係 保持穩定且一致,則參與者會產生滿足於實現的感覺;若需求與壓力間是不穩 定、不一致,則參與者感到有壓迫感而退縮不前。

綜上所述可知,需求-壓力理論強調個體的行為是來自人的需求與組織的環 境壓力交互影響的結果,因此分析班級成員的個人需求與外在環境壓力,可藉此 協助瞭解班級環境、班級組織、成員互動及個體需求,是探討班級氣氛的一項重 要理論依據。

三、班級社會體系理論(classroom social system)

美國社會學家Parsons(1951)是最早提出「社會體系」概念用來研究人類社 會行為的學者,認為班級氣氛是一個社會體系,其關係構成師生、生生之間的互 動模式,包括活動、交互作用和情感三要素。吳宗立(2002)說明社會體系是指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所形成的一個社會,彼此間相互依賴與協助,所以社會 體系是一種人際的關係,其中的概念單位為「角色」。

Getzels認為人類在社會體系中表現的行為,是受到制度與個人兩方面因素的 影響,前者是指制度中的角色期望(團體規範面);後者是指個人的人格特質與 需求(個人情意面);隨後Getzels與Thelen認為當初的考量過於籠統,而將社會 體系概念具體化,發展出一套分析人類社會互動的理論模式,用來說明教學情況 中行為改變問題(林進材,2017),將構成的因素與其關係重新調整,並根據Parsons 的理論提出「班級是社會體系」的概念(陳奎憙,2001)。此理論認為班級是由 教師和學生彼此互動形成的社會體系,從文化、制度、團體、個人、有機體等五 層面來探究班級發展的過程與功能,使班級成為一個獨特的社會體系(連羽涵,

2015),如圖2-4所示。

班級社會體系理論模式,有三項特點:1、每一個體有獨特的人格,且將認 同制度上的目標視為其個人的需求;2、制度上的要求應具合理性,才易達成目 標;3、良好的團隊氣氛使成員感受到個體的理念與期望符合時,其對團隊才具 有歸屬感(吳福源,2000;陳奎憙,2001)。

由以上論述可知,此一理論模式強調:要了解班級中師生的運作模式與行 為,須從社會體系裡的各種因素作探討,才能獲致事實的真相;透過此理論探討 班級中的各種因素,使得班級氣氛之研究有更明確的方向,為研究班級氣氛之重 要理論基礎。

圖 2-4 班級社會體系

資料來源:教育社會學導論(p.174),陳奎憙,2001。臺北:師苑。

文化思潮

制度

團體

個人

有機體

習俗

角色

氣氛

人格

體質

價值

期望

意向

需求

潛能 班級為

一種社 會體系

目標 行為 歸

屬 感

認 同 理 性

27

參、班級氣氛的測量工具

影響班級氣氛的因素是多面向且複雜的,必須確立其測量工具與層面才有助 於深入探討班級氣氛,以作為編製班級氣氛問卷之重要依據。班級氣氛測量的工 具因受其理論發展的影響而有所不同,茲就較常用的測量工具簡述如下:

一、學習環境量表

學習環境量表(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簡稱 LEI)是以 Getzels 與 Thelen 的班級社會體系理論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自陳量表,由學者 Walberg

(1968)編製「學習環境問卷」,經由學生 Anderson 改編,最終由 Fraser 修訂 而成,此量表主要適用對象為國、高中生。LEI 是用來研究班級氣氛的一種工 具,該量表分為三個層面與十五個分量表:1.人際關係層面:團結、衝突、偏 愛、派系、滿意、冷淡;2.個人發展層面:進度、困難、競爭;3.系統維持與改 變層面:民主、班規、多樣性、物質環境、目標導向、組織散亂(吳福源,2000;

(1968)編製「學習環境問卷」,經由學生 Anderson 改編,最終由 Fraser 修訂 而成,此量表主要適用對象為國、高中生。LEI 是用來研究班級氣氛的一種工 具,該量表分為三個層面與十五個分量表:1.人際關係層面:團結、衝突、偏 愛、派系、滿意、冷淡;2.個人發展層面:進度、困難、競爭;3.系統維持與改 變層面:民主、班規、多樣性、物質環境、目標導向、組織散亂(吳福源,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