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班級經營效能之意義與研究發展

「班級經營」(class management)一詞,最早多以「班級管理」或「教室管理」

稱呼。但自1970年代以後,開放教育思潮不斷流入學校教育中,提出了一番嶄新 的視野。學生學習的空間和環境都擴張了,不再只限於教室,其他如:操場、校 外教學場所等學習地點,都需要教師的有效管理,俾使學習活動能順利且流暢的 進行。因此,「班級經營」逐漸變成國內外學者感興趣的議題。國內學者 單文經(1994)便指出「班級經營」(classroom managenent)乃是以教師為主要 主導角色,為教師運用各種理念與策略,領導學生學習,達成教學目標的歷程。

在班級內,教師必須妥善經營班級中的人、事、物,以促進師生間的交互作用,

進而達成教學目標。陳木金(1997)亦認為,班級經營是教師或師生遵照一定的 準則,適當而有效的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發揮教學效果,達 成教育目標的歷程。由此可見,班級經營的良莠,是第一線教師需正視的課題,

而如何判定班級經營的良莠,國內外學者多以「效能」(effectiveness )一詞來界 定。吳清山(1992)認為「效能」係指達成目標的程度,亦即愈能達成預定目標,

效能愈高,反之則效能愈低,所以效能具有目標導向目的。教師為有效達成教學 目標,必須事先充分瞭解影響班級行為的因素並掌握班級經營特性,運用適當的 方法,使班級經營效能得以提高(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

1996)。因此,瞭解教師班級經營效能的基本概念與相關研究,是本節研究的重 點。

一、班級經營效能的意義

對於班級經營效能之意義,國內學者吳清山(1998)認為班級經營效能是教 師或師生遵循一定的準則,適當而有效的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

以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再者,朱文雄(1999)將班級經營效能 關注於教學層面,認為班級經營效能是指教師有效管理教學情境,掌握並指導學 生學習行為,控制教學過程,以達成教學目標的技術或藝術。最後,謝文全(2001)

將班級經營效能的各項內涵統整,指出班級經營效能為教師對班級人事物做適當 處理,使師生教學能有效的進行,進而達到教師的教學目標。綜合以上學者的觀 點,本研究將班級經營效能定義為「教師為達成教育目標,遵循一定的準則,有

18

效處理班級中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使教師在班級事務處理與教學品質上有好 的績效,學生的學習成就與行為表現有較佳的成果。」研究者將國內學者對班級 經營效能之定義,茲整理如下表2-4:

表2-4 國內學者對班級經營效能之定義

研究者 年份 對班級經營效能之定義

吳清山 1998

認為班級經營效能是教師或師生遵循一定的準則,適當而有效的處理 班級中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 歷程。

朱文雄 1999

認為班級經營效能是指教師有效管理教學情境,掌握並指導學生學習 行為,控制教學過程,以達成教學目標的技術或藝術。

謝文全 2001

教師對班級人事物做適當處理,使師生教學能有效的進行,進而達到 教師的教學目標。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參考郭明德(2001)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 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劉姿依(2008)高雄縣國 小高年級級任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性之探討,頁29。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 班論文(未出版)。

二、班級經營效能的特徵

針對班級經營效能之定義,可從其中看出許多班級經營效能的特徵,國內學 者對班級經營效能特徵,提出以下看法。

黃德祥(1996)認為,班級經營效能須包含四項特性。(一)效率(efficiency):

指能經濟有效地處理班級事務、學生常規及進行教學活動。(二)效果(effect):

即學生的學習與行為具有良好的結果。(三)績效(performance):包括學生的成 就佳、合乎教師期望、班級氣氛良好、教師教學有績效。(四)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教師有能力去掌握班級事務,能成功的帶領班級學生,朝向教 育目標前進。

陳志勇(2002)曾歸納學者對班級經營效能的研究,指出班級經營效能具有 以下幾點特質。(一)班級經營效能是一種能力。因為班級經營效能高低是代表 教師的專業能力能否發揮的關鍵,班級經營效能愈高則代表教師的專業能力愈強。

所以在整個班級的情境中,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才能使班 級經營效能發揮到最高。(二)班級經營效能具有多面向性與複雜性。因為班級 經營的內容繁多且具複雜性,因此教師在進行班級經營時必須考量許多問題,而 單一問題又必須參酌許多層面。因此,在班級這個複雜的小型社會體系之下,教 師必須具備專業能力才能處理班級相關事務,以提升班級經營效能。(三)班級 經營效能是教育成效的彰顯。因為教育的成敗攸關國家社會的興衰,所以班級經 營效能的高低與學校教育的成敗有關,更與國家教育政策的走向息息相關。所以 針對班級經營效能的成敗,學校教師或行政人員皆應為教育擔起責任,而師資培

19

育單位更必須把班級經營的課程列入必修,提升教師的班級經營效能。

吳清山(1992)指出,有效能班級經營的特徵包括:學生違規行為少、師生 互動關係好、同學相處爭端少、班級環境品質優、班級時間管理佳、班級處理效 率高、學生學習表現好。

由上述學者觀點得知,班級經營效能高低是代表級任導師的專業能力能否發 揮的關鍵。因班級就如同一小型社會體系,其多面向性與複雜性不言可喻。從班 級的物理面,如:學生行為、班級環境品質、班級時間管理、教學活動等。到班 級的心理面,如:師生關係、學生同儕關係、親師關係、班級氣氛營造等,無一 不包。教師能具備良好的自我效能,不僅能提升班級經營效能,更是教育成敗的 關鍵。

三、班級經營效能的內涵

Jones與Jones(1990)認為班級經營的內容包括以下十個具體面向:(一)

瞭解學生基本心理需求。(二)建立正面的師生與同儕關係。(三)營造良性的 親師關係。(四)激勵學生提高學習動機。(五)有效教學提升學習興趣。(六)

實施班級時間、空間管理。(七)訂定規則,發展學生正向行為。(八)發展導 正學生偏差行為的方法。(九)訂定學生行為生活公約。(十)發展全校性紀律 訓練方案。

黃德祥(1994)的研究指出,良好的班級經營要項包含以下數點:(一)經 濟有效的處理班級事物。(二)安排或改善班級學習環境。(三)規畫與運用班 級時間。(四)激發班級和諧合作氣氛。(五)維持班級秩序,以利有效之教學 活動。(六)改正或矯正學生偏差行為。(七)有效的施教。(八)激發良好的 師生獲學生相互間的互動。(九)學生偶發事件的有效處理。(十)適宜的常規 訓練,協助學生正常社會化。(十一)配合學校教務、訓導、總務、輔導及其之 教育措施,使學生獲益並促進其成長與發展。

由相關文獻分析可知,班級經營的內容是一個多層面的構念,所涉及的範圍 相當廣泛。舉凡上述學者所提及的各個面向,都須妥善而完整的規劃,可見班級 經營範圍之大,不過仍以親、師、生三者的互動作為班級經營的核心。

四、班級經營效能的評鑑規準

對於班級經營效能之評鑑,國內外學者多有不同的參照標準,茲將其內容敘 述如下。

Kounin(1970)曾對班級經營進行研究,它評定高效能與低效能的班級經營 者之規準為(陳志勇,2002):

(一)班級活動流暢性:係指教師進行班級教學時,被其他事件所中斷頻率的 多寡。有效能的班級經營者能將中斷降至最低,甚至不會發生中斷事 件。抑或是教學活動之間的銜接得宜,進行合理的轉換經營。

(二)學生活動參與度:係指學生是否熱烈且專注的參與班級活動。

Emmer、Evertson與Anderson(1980)採取教室觀察法,針對八所小學 教師進行實地觀察,獲得有效能的班級經營評鑑規準為:常規經營、教

20

學經營、班級氣氛、班級環境佈置、教師個人特質等五項規準,並舉出 高效能教師與低效能教師實際差異之處,詳列如表2-5所示(楊士賢,

1997):

表2-5 高效能與低效能班級經營者之比較

規準 高效能的教師 低效能的教師

一、常規經營

1. 清楚的傳達班級規則給 兒童。

2. 迅速有效的制止學生的 違規行為。

3. 具有明確的行為判斷標 準。

4. 建立井然有序的活動秩 序。

1. 無法使學生了解班級規 則。

2. 常以威嚇的口氣要求學 生。

3. 對學生的行為好壞未能 立即妥善處理。

4. 學生對教師產生不信任 感。

二、教學經營

1. 完善的教學活動設計。

2. 時間分配得宜。

3. 活動轉換順暢。

4. 事前準備所需教材。

5. 適時採用個別化教學。

1. 沒有事先規劃教學活動 2. 學生常擅離座位 3. 經常花時間處理違規學

生。

4. 學生不了解教學活動程 序。

5. 少採用個別化指導。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