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家長式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教師家長式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

Copied!
1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燿男 博士

教師家長式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

以國小學童組織公平知覺為交互影響變 項之衡量

研究生:李宗儒 撰

中華民國一 O 三年七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燿男 博士

教師家長式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

以國小學童組織公平知覺為交互影響變 項之衡量

研究生:李宗儒 撰

中華民國一 O 三年七月

(4)
(5)

 

(6)

謝 誌

在臺東大學教育系碩士班進修期間,感謝一路上扶持我的師長、家人及朋 友,讓我得以順利完成碩士學業。誠摯感謝指導教授鄭燿男老師的提攜,您總是 在我感到困惑、迷惘時指引我方向。在論文檢核上,您總是鉅細靡遺,細心指正,

俾使學生得以順利完成論文。口試委員梁忠銘教授、孫國華教授,在口考時給予 我許多寶貴的建議,讓我深深感受到有教無類的大師風範,僅此獻上由衷的謝 忱!

再者,感謝學校同仁能體諒我在課業與工作時難以取捨的情境,讓我可以無 後顧之憂的順利完成學業。也謝謝一起並肩作戰的研究所同學,有你們的陪伴,

讓我的研究所生活更添光采。

最後,更要感謝全力支持我的家人:感謝爸爸、媽媽的栽培,讓我可以考上 教職,才得以有今日進修的機會;感謝岳父岳母的關心,讓我每次回娘家時都有 舒適的環境撰寫論文;感謝太座支持,在我撰寫論文期間,分攤許多家務,讓我 得以專心一致的完成著作。

感謝生命中的每一位貴人,您們的指導與關懷讓宗儒點滴在心頭,宗儒在此 致上萬分謝意!

李宗儒 謹致 2014.07

(7)

I

教師家長式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

以國小學童組織公平知覺為交互影響變 項之衡量

作者:李宗儒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導師家長式領導、學童組織公平知覺與班級經營效能 的現況及相關情形,並瞭解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在其中是否扮演交互影響變項的角 色,最後分析導師家長式領導與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對班級經營效能之預測作用。

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為主,以台東縣867名公立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所 得資料使用描述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考驗、積差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等 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茲歸納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臺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導師家長式領導現況以「仁慈行為」構面表現最高;

班級組織公平現況以「程序公平」構面表現最高;班級經營效能現況以「教 師的教學品質」構面表現最高。

二、臺東縣國民小學學童對導師家長式領導與組織公平的知覺在部分個人背景變 項上有所不同;臺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導師在班級經營效能的部分個人背景 變項上有所不同。

三、臺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導師家長式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有相關;高年級導師 家長式領導與學童組織公平知覺有相關;學童組織公平知覺與班級經營效能 有相關。

四、臺東縣國民小學導師家長式領導之「仁慈行為」、「德行行為」兩大構面,

對於班級經營整體效能分別具有預測力;而導師家長式領導三大構面,對於 整體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分別具有預測力;學童組織公平知覺之「分配公平」、

「互動公平」兩大構面,對於班級經營整體效能分別具有預測力。

五、臺東縣國民小學導師家長式領導與學童組織公平知覺交互影響班級經營效 能。

關鍵字:家長式領導、組織公平、班級經營效能

(8)

II

Teachers paternal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hip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 fair percep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organized as a measure of the

interaction of variables

Tsung-Ju Li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ountry mentor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school organization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fair percep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levant circumstances and understand the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in which children are playing the role of the interaction of variables, the final analysis of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mentor student organization fair perception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to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ole.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dopted questionnaire-based, Taitung 867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public for the study. The resulting data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 way ANOVA 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method to conduct data analysis. Hereby summarized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high school mentor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status of a "benevolent behavior" facet performance highest;

existing state class organization fair to "procedural fairness"

dimensions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ighest;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current status of "teachers 'quality' dimension

performance of the highest .

2.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mentor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perceptions differ on some

personal background;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high school

mentors differ in part on the performance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9)

III

3.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high school mentors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related; high school students mentor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perceptions related; student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related performance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4.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mentor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s

"acts of kindness", "moral conduct" two major dimensions,

respectively, for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with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rather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mentor three dimensions, the overall perception of school organizational justice were predictive power; "distributive justice" fair perception of school organization, "Interactive fairness" two major dimensions, respectively, for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with predictive power.

5.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mentor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perception interaction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Keywords :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justice,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10)

IV

目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家長式領導相關論述與研究... 7

第二節 班級經營效能之意義與研究發展... 17

第三節 組織公平之內涵與研究發展... 29

第四節 各變項的假設推導...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樣本... 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6

第六節 實施程序與期程...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9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59

第二節 級任導師家長式領導、學童組織公平知覺與班級經營效能現況分 析與討論... 6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知覺導師家長式領導之差異分析與討論... 66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年級導師在班級經營效能之差異分析與討論. 71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知覺班級組織公平之差異分析與討論... 79

第六節 導師家長式領導、學童組織公平知覺與班級經營效能的相關分析 與討論... 83

第七節 導師家長式領導對班級經營效能的預測力分析與討論... 85

第八節 導師家長式領導對學童組織公平知覺的預測力分析與討論... 86

第九節 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對班級經營效能的預測力分析與討論... 87

(11)

V

第十節 導師家長式領導、國小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對班級經營效能的預測

效果...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建議... 93

參考文獻... 97

附錄一 建立專家效度問卷...105

附錄二 專家效度意見彙整暨修正說明...112

附錄三 正式問卷...118

(12)

VI

圖目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1

表目次

表 2-1 領導理論的演進... 7

表 2-2 華人企業家長式領導之理論與發展... 9

表 2-3 國內學者對家長式領導之相關研究... 13

表 2-4 國內學者對班級經營效能之定義... 18

表 2-5 高效能與低效能班級經營者之比較... 20

表 2-6 班級經營評鑑規準... 21

表 2-7 國內學者對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 23

表 2-8 國內外學者對分配公平之定義... 30

表 2-9 國內外學者對程序公平之定義... 32

表 2-10 國內外學者對互動公平之定義... 33

表 3-1 樣本學校分層一覽表... 44

表 3-2 正式問卷樣本分配班級數表... 45

表 3-3 國小家長式領導問卷之衡量題目... 46

表 3-4 學童組織公平知覺構面之衡量題目... 48

表 3-5 班級經營效能構面之衡量題目... 49

表 3-6 專家效度名單(依職稱排序)... 50

表 3-7 導師家長式領導各構面信度分析... 50

表 3-8 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各構面信度分析... 51

表 3-9 班級經營效能各構面信度分析... 51

表 3-10 導師家長式領導因素分析摘要表... 52

表 3-11 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因素分析摘要表... 53

表 3-12 班級經營效能因素分析摘要表... 55

表 4-1 有效樣本的基本資料分析... 59

表 4-2 級任導師家長式領導的現況分析結果摘要... 61

表 4-3 導師家長式領導各構面的單題平均數與標準差... 61

表 4-4 學童組織公平知覺的現況分析結果摘要... 62

表 4-5 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各構面的單題平均數與標準差... 63

表 4-6 班級經營效能的現況分析結果摘要... 64

表 4-7 班級經營效能各構面的單題平均數與標準差... 64

表 4-8 學童性別與學童知覺導師家長式領導的差異情形... 67

表 4-9 學童年級與學童知覺導師家長式領導的差異情形... 67

(13)

VII

表 4-10 有無擔任班級幹部與學生知覺導師家長式領導之差異情形... 68

表 4-11 不同班級人數與學童知覺導師家長式領導之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 69 表 4-12 學生背景變項知覺導師家長式領導的差異情形彙整表... 69

表 4-13 不同性別導師與班級經營效能之差異情形... 71

表 4-14 不同導師年齡與班級經營效能之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 72

表 4-15 不同導師年資與班級經營效能之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 74

表 4-16 不同任教年級導師與班級經營效能之差異情形... 75

表 4-17 不同班級人數的高年級導師與班級經營效能之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 較... 76

表 4-18 導師背景變項對班級經營效能的差異情形彙整表... 77

表 4-19 學童性別與學童知覺班級組織公平的差異情形... 79

表 4-20 學童年級與學童知覺班級組織公平的差異情形... 80

表 4-21 有無擔任班級幹部與學童知覺班級組織公平之差異情形... 80

表 4-22 不同班級人數與學童知覺班級組織公平之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 81 表 4-23 學生背景變項知覺班級組織公平的差異情形彙整表... 82

表 4-24 導師家長式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整體與各構面之相關情形... 83

表 4-25 導師家長式領導與學童組織公平知覺整體與各構面之相關情形... 84

表 4-26 學童組織公平知覺與班級經營效能整體與各構面之相關情形... 84

表 4-27 家長式領導整體對班級經營效能整體之預測力分析摘要表... 86

表 4-28 家長式領導各構面預測整體班級經營效能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86 表 4-29 家長式領導整體對學童組織公平知覺整體之預測力分析摘要表... 87

表 4-30 家長式領導各構面預測整體學童組織公平知覺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表... 87

表 4-31 學童組織公平知覺整體對班級經營效能整體之預測力分析摘要表. 88 表 4-32 學童組織公平各構面預測整體班級經營效能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表... 88

表 4-33 導師家長式領導行為在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對班級經營效能廻歸分析 結果... 90

(14)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小導師家長式領導、學童組織公平知覺與班級經營效能之 關係。緒論共分為四個部分,首先說明研究動機;再分述研究之目的;接著,依 據目的提出問題;然後就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加以釋義;最後,討論本研究範圍與 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追求「公平」(justice)一詞,乃是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常耳聞之話語。學校 環境中,充滿著人與人互動的歷程,將其範圍聚焦至一個班級中,即是師生之間 與學生同儕之間的互動公平的問題。「公平」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在人際對待上所 追求的目標(鄭燿男,2006)。

近年來,民眾的教育水準持續提升,在社會型態不斷的轉變之下,個人自主 意識也賡續抬頭。在企業界中,管理階層除了關注績效與成果的終端產出外,更 慢慢擴及到了組織成員的心理層面,例如:工作滿意度、組織認同、組織承諾、

組織公民行為、組織公平知覺等。因此,不論是在哲學、心理學、經濟學或是社 會學領域,常可見到學者對上述概念的探討(李進昌,2005;周筱茜,2012;林 龍和,2005;邱尚宇,2010;董欣寧,2000)。而教育學是門綜合學科,含括各 項學識領域中之部分範疇。是故在教育學領域,此等關注組織成員心理層面的相 關研究,亦逐漸被學者看重。

在探究組織成員心理層面的相關研究中,以組織公平為新興且是經營者或管 理者重視的議題,何以如此?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近代社會心理學的 社會比較理論亦對「公平」作出解釋:社會比較理論提到個人有一個基本驅力,

即希望評估個人意見和能力的驅力,此一驅力即所謂社會比較(鄭燿男,2006)。

若將社會比較理論運用於組織,Aryee、Budhwar 與 Chen 研究指出,團體中的個 人會比較自己與他人的能力或工作表現,若是經過比較後常感覺受到公平的對待,

則會產生正面的行為或態度;反之,則會產生負向行為表現(引自鄭燿男,2006)。

因此,組織公平是否真正落實,將會影響組織成員的行為表現及態度,此為經營 者或管理者必須慎重處理的課題之一。

除了社會比較理論強調追求公平乃是人性驅力外,從人類的動機方面來看,

我們也可以得到一些解釋。Abraham Maslow 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

(Need-hierarchy theory)亦指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隸屬與愛的需求、自尊需求 是人類生活須滿足之「基本需求」(引自張春興,1994)。組織內成員認為不公 平之情事,不外乎歸屬於基本需求中,基本需求滿足後,才有出現高層次自我實 現需求之機會。是故,組織公平影響著組織內成員基本需求滿足之知覺,以及尋 求更高層次需求之心理動機,這對於營造健康、健全之組織有其必要性,為經營 者或管理者審慎思考的課題之二。

而在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以組織公平因素作為工作滿意度、組織認同、組

(15)

2

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等因素之影響及預測效果最為顯著。首先,在工作滿意度 部分,組織公平對工作滿意度有正向影響(黃德信,2008)。其次,在組織認同 部份,邱子豪(2012)研究指出學校行政的重視組織公平,會顯著正向影響教師 對於行政人員的認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再者,組織承諾部分,組織公平對組織承 諾有正向的預測力(邱子豪,2012),國內研究者亦提出組織公平與組織承諾具有 直接、且正向的預測力(林逸峰,2003;馬樹榮,2000;張榮華,2002;莊維仁,

2007;陳序維,2001;陳漢銘,2005;黃正芬,2012;董欣寧,2000;蔡進雄,

2005)。最後,在組織公民行為部分,組織公平會正向的影響組織公民行為(朱 貴英,2009;邱麗蓉、單小琳,2005;許世卿,2000;曾雅偉,2011),因此,

Konovsky 與 Organ(1996)認為組織公平是影響組織公民行為最重要的關鍵因 素之一。綜上所述,組織成員對組織公平的覺知愈高,勢必能提升其工作滿意度,

並且更能認同組織、經常協助同儕、工作克盡職守及沒有不當的負面行為等。

Adams之公平理論指出,組織成員隨時處於一種社會性比較的狀態,將自己 所得的報酬與投入之比率與他人相比較,經比較後發現確有不同,會產生不公平 的知覺。此時組織成員會有很強的動機來降低或弭平這種知覺,他們可能會有以 下幾種反應:扭曲自己的投入或付出、改變對自己的認知、改變參考對象、改變 目前的工作或離職(邱子豪,2012)。而組織的概念,是以人為主要元素構成的 系統,並具有目標、行為與活動。班級是由教師、學生為構成的主體,並且具有 學習的目標、求知的行為與教學的活動,由此可知班級即為一種組織。黃德信

(2008)研究指出公平是成功組織的重要因素。而孫美珠(2008)更在研究中提 出國民小學組織公平得分越高,則教師效能也越佳。尤其在教師效能中的「教師 教學效能」面向,更包含了班級經營的因素。綜上所述,班級即為組織,班級中 亦有組織公平之問題。倘若班級中常出現不公平之情事,且未有效的解決,致使 學生的基本驅力無法獲得滿足,則容易產生負向的行為表現,例如:吵鬧以尋求 關注、反抗行為、表現無能等。因此,班級中組織公平因素是否將會影響師生及 學生同儕之間的人際關係、互動歷程,甚至教師整體班級經營效能,此為本研究 的動機之一。

組織公平的概念通常被運用於企業組織中,運用於學校組織中的比重較少,

本研究者於「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以「組織公平」為查詢項目,

並勾選論文名稱、摘要及關鍵詞進行搜尋。查得相關論文共309筆,其中42筆論 文為針對學校組織進行研究。而42筆論文內,以國小行政人員、教師為研究參與 者的比率最高,共有34筆。但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參與者的論文,僅王淑苓(2011)

國小學童公平知覺、班級氣氛與校園霸凌之關係研究此筆。再者,以學童的觀點 出發,在教室中是否被教師公平的對待,將會影響學童對教師的整體觀感。翁世 超(2010)研究指出,國小四~六年級學生心目中優良教師具有的「迷人」素質 有「能公平處理學生事務」此項。而陳儀庭(2012)針對國民小學教師對師生衝 突之觀點及其因應策略進行個案研究,提出了師生衝突的原因之一為「學生認定 老師不公平」。其次,從班級教師的立場著眼,亦有相關的研究予以支持。洪羚

(16)

3

(2013)愛與榜樣的領導-三位轉型領導教師之研究歸納出轉型領導教師共有七 項教學信念,其中一項便是「建立公平公正公義教室」。何依蓮(2013)國中導 師實施道德領導之個案研究中,亦說明了教師的道德領導原則之一為「落實公平 正義與賞罰分明」。由此可知,國小學童為班級組織的成員,但組織公平於班級 中卻鮮少被關注,甚至缺乏「量的取向」之實徵性的研究,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 二。

組織的成功與否,領導者絕對是舉足輕重的角色,在班級中扮演領導者,導 師絕對是不二人選。所以,導師領導行為的良莠,對班級經營效能佔有相當程度 的影響力。黃憲璋(2009)研究中指出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呈現顯著正 相關,而侯佳芸(2013)之研究亦提出國小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對班級經營效能具 有預測力,黃秀鳳(2010)研究更提及教師之領導行為表現越佳,其班級經營效 能越優異。在各領導行為模式中,家長式領導以華人社會的角度出發,也是提昇 班級經營效能的重要關鍵因素(賴妏甄,2009)。因家長式領導對班級經營效能 有正向之影響力(許嘉美,2011;鄭素如,2012;曾松嵐,2007;賴妏甄,2009),

且教師家長式領導行為表現越佳,班級經營效能越優異(曾松嵐,2007)。因此,

倘若現階段國小級任導師經常運用家長式領導行為,便能擁有良好的班級經營效 能(鄭素如,2012)。家長式領導與組織公平的概念,具有某種程度的契合,在 教師家長式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的關係中,亦可能存在著交互影響變項-即 為學童組織公平知覺。綜觀上述所言,學童組織公平知覺是否為教師家長式領導 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的交互影響變項,值得教育現場的研究者深入探討,此為本 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導師家長式領導行為、國小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及班級經營效 能之現況,並透過統計分析,探討:1、導師家長式領導行為對國小學童組織公 平知覺的影響程度;2、導師家長式領導行為對班級經營效能的影響程度;3、國 小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對班級經營效能的影響程度。進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 之建議,供相關研究及學校班級經營與管理之參考。綜合言之,本研究期望達成 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導師家長式領導行為、國小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及班級經營效能之現 況。

(二)了解導師家長式領導行為、國小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及班級經營效能之關 係。

(三)了解學童組織公平知覺是否為導師家長式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之交 互影響變項。

(17)

4

貳、待答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將本研究之待答問題提出如下:

(一)導師家長式領導行為、國小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及班級經營效能之現況為 何?

(二)導師家長式領導行為、國小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及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為 何?

(三)導師家長式領導行為是否與學童組織公平知覺交互影響班級經營效能?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俾使本研究的意義更為彰顯,本節將所探討之重要名詞及變相加以界定如 下:

一、國小學童

國小學童係指年齡從六歲到十二歲的兒童,在公、私立國民小學就讀的學生。

因公、私立國民小學教育環境與教育方式具有差異性存在,故本研究所指之國小 學童為 102 學年度臺東縣公立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

二、家長式領導

家長式領導是華人社會特有的領導型態之一,其特色是在一種人治的氛圍下,

彰顯父親般的威嚴與仁慈,並具有道德的無私典範(鄭伯壎,1999)。家長式領 導包含三個構面:「權威行為」、「仁慈行為」、「德行行為」。

本研究家長式領導具體的操作型定義是指國小學童在「國小教師家長式領導

行為問卷」中填答的得分情形,得分愈高表示國小學童知覺導師展現家長式領導 的行為越多。

三、班級經營效能

本研究所探討之班級經營效能,係指教師為達成教育目標,遵循一定的準則,

有效處理班級中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使教師在班級事務處理與教學品質上有 好的績效,學生的學習成就與行為表現有較佳的成果。本研究參考張德銳(1994)、 楊士賢(1997)學者的文獻,將班級經營效能分為五個構面來探討。所謂「班級 經營效能」,係指級任教師在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教學品質、班級的常規表 現、班級環境的經營、班級氣氛等五項指標的表現情形。

本研究所稱之「班級經營效能」操作型定義,係指學生在「班級經營效能問 卷」填答的得分情形,得分愈高則表示級任導師班級經營效能愈好;反之,則愈 低。

四、組織公平知覺

組織公平是指組織成員在組織運作中,對於被組織環境公平對待後所產生的

主觀認知。其中除了獎賞、資源、工作分配之分配公平外,亦包括了參與決策過 程與制度編創之程序公平,以及透過組織中良好的雙向溝通所產生組織互動公平。

因此,組織公平知覺包括分配公平(distributional justice)、程序公平(procedural

(18)

5

justice)、互動公平(interactional justice)。本研究採用鄭燿男(2006)研究中所提 Aryee、Budhwar、Chen等學者,綜合以往文獻與研究的定義:指出組織公平知 覺是個人感受到組織對於組織成員是否公平對待的知覺,及對此知覺的反應表 現。

本研究具體的學童組織公平知覺操作型定義是指在學童組織公平知覺的量 表之得分而言,此量表係採用「國小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問卷」,得分越低,表示 學童組織公平知覺越低;反之亦然。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導師家長式領導、學童組織公平知覺與班級經營效能之 間的關係,藉以提供導師及學校行政的參考,研究過程力求完整,但基於主客觀 環境因素,仍有以下的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就研究地區而言:本研究係以臺東縣公立國民小學為範圍,亦包含實驗性質 的國民小學(臺東大學附屬實驗小學)。

(二)研究變項

研究主要有三個變項,其一是國小導師「家長式領導」,分為「威權行為、

仁慈行為、德行行為」三個構面。另一個變項為「班級經營效能」,分為「學生 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教學品質、班級的常規表現、班級環境的經營、班級氣氛」

五個構面。最後一個變項為國小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分為「分配公平、程序 公平、互動公平」三個構面。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根據文獻及相關理論,發展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調查問卷」、

「國小教師家長式領導行為問卷」、「國小學童組織公平知覺問卷」、「班級經 營效能問卷」四者合一,以問卷調查法蒐集相關資料,透過變項間的探討,瞭解 教師的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變項之間的現況、關係調查,並透過學童組織公 平知覺為交互影響變項加以衡量。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限於人力、時間,僅臺東縣公立國小的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問 卷調查,研究結果的解釋及推論,在其他縣市地區可能會有誤差存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小學童,進行問卷調查時,假設其依據導師及班級的 真實狀況加以填答,但仍可能會因為學童認知程度、情緒等主客觀因素而有所偏 頗,致使研究結果產生誤差。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實徵研究,研究工具缺 乏質性描述,僅就所蒐集問卷資料加以分析,可能無法完全掌握學生心理,探究

(19)

6

師生間的微觀互動。

(三)研究內容

影響班級經營效能的因素眾多,涵蓋層面甚廣,本研究僅就導師「家長式領 導」、學童「組織公平知覺」的影響加以探討,顯得相當有限,如此所得的結論,

可能會有所缺失。

(20)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蒐集相關的文獻,並加以歸納、分析與比較,

內容共分為:第一節為家長式領導相關論述與研究;第二節為班級經營效能之意 義與研究發展;第三節為組織公平之內涵與研究發展,第四節為各變項的假設推 導,茲分述如後。

第一節 家長式領導相關論述與研究

領導(leadership)向來是組織現象中最受注目的焦點,各學者基於領導與 組織之間的密切關係,皆致力於尋求有效的領導模式,藉以提升組織效能(黃輝 雄,2009)。相較於班級組織中,教師具有主導地位,扮演領導者的角色,教師 的領導風格即是領導方式,決定了教師領導行為的呈現。因此,教師為達成學校 目標及班級經營效能,便會發揮其影響力,藉此激勵學生努力學習,進而達成班 級經營的內容,提升班級經營的效能(陳志勇,2002)。而值得探討的部分為教 師採取何種領導行為有助於提升班級經營效能?其特質為何?有何理論支持?

以及相關之研究。研究者針對以上部分,茲分述如下:

一、領導理論之演進

有關領導理論的演進,以1980年代作為分水嶺。1980年代以前的領導研究,

分作特質取向研究、行為取向研究及權變取向研究;而將1980年代以後的領導研 究定義為新興領導研究取向時期,有關此四個時期的重要內容,如表2-1所示:

表2-1 領導理論的演進

發展時期 研究取向 研究主題 相關研究

1940年代末期以前 特質論取向 成功領導者所具備之特質。 Stogdill的成功特質研 究。

1940-1960年代 行為論取向 領導行為與效能的關聯性。 LBDQ 雙 層 面 領 導 研 究。

1960-1980年代 權變論取向 結合領導與情境因素。

Fielder 的權變模式、

Hersey & Blanchard 的情境領導模式。

1980年代以後 新興領導取向

領導者具有遠景、能授權及 激勵成員,以促進組織文化 之轉型,並創造卓越的組織 績效。

魅力領導、轉化領導 的研究。

資料來源:引自黃輝雄 (1999)。班級經營知能建構之網路社群(頁 1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1)

8

由上表可知,在1980年代以前,領導理論強調工作或組織績效特徵,關注於 組織中的「事」上。但自1980年代以後,隨著環境的變遷,最終又回歸到組織的

「人」身上。因此,以人性為主之領導理論遂成為此時期研究的主題(張昭仁,

2001),Bryman(1992)將此時期稱為新興領導時期(the new leadership)。

根據Bryman(1992)對新興領導的分析,歸納出新興領導的主要特徵如下:

(一)強調對組織具有遠景及任務感,而不僅是做計畫。

(二)強調的願景具有激發部屬的特性,而不僅是權責的分配。

(三)激發並提昇部屬工作動機,而不僅是予以控制或解決問題。

(四)創見變遷與改革的契機,而不僅是依往例行事或維持組織的平衡。

(五)授權部屬而不僅是保持權力。

(六)營造及激發部屬對組織的參與、投入,而不僅是使部屬服從。

(七)激發部屬能做額外的努力,而不僅是強調部屬做份內的工作。

(八)強調領導者直覺組織成員之間的需求,並給予關心,而不僅是對待組織 成員的公平及合理性。

(九)強調對環境採取積極主動、未雨綢繆的態度,而不僅是被動的反應。

但國內的新興領導研究,長期以來深受西方的理論加以影響,逐步建構。從 早期的特質論、行為論、情境論到新興領導理論等,幾乎都是移植國外的理論(黃 宗顯,2008)。但因東西文化上的差異,人際間相處模式不盡相同,西方領導理 論是否能順利在東方社會開花結果?又西方的領導理論果真適合被東方企業組 織所採用?的確值得深入研究。因此,在新興的領導中,以東方文化為出發點來 探討,「家長式領導」引起了學者多方的討論。

二、家長式領導

Hsu(1981)指出領導的內涵、領導作風及實務的作法確實受到文化的影響。

領導者選擇何種領導作風,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會反映其文化價值,而華人社會的 文化價值與西方價值的差異是很明顯的(賴妏甄,2009)。近年來,亞洲經濟蓬 勃起飛,尤其以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地,皆是以華人所主導的經濟 體。這些經濟體不斷在世界的舞台嶄露頭角,同時也佔有一席之地。在研究的場 域中,許多國內外的學者也開始對華人企業崛起的歷程深感興趣,進行一系列的 研究,企望探討出華人企業領導者採取何種領導?如何進行領導?領導所影響的 組織效能為何?在華人企業中,領導者與部屬之間具有「上尊下卑」的關係,這 與西方傳統領導理論強調的「上下平等」迥然不同(鄭伯壎,2004)。如此在地 位上不對等的關係下,領導者常會展現類似父權般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也就是

「立威」。但有時也會佐以關心、體恤與包容的「仁慈」作風,身為部屬者因知 恩而圖報。最後,領導者能自我要求並以身作則、以樹立楷模典範以進行標竿學 習,稱之為「樹德」,致使部屬者感動和信任,而願意主動為組織團隊努力並額 外付出而達組織目標。此種以「立威」、「仁慈」、「樹德」為策略的領導作風就是

「家長式領導」(王新怡,2003;張能發,2007)。

(22)

9

(一)家長式領導之理論發展

家長式領導是華人組織領導的一種普遍形式,它的特色是在一種人治的氛圍 下, 顯現出嚴明的紀律,像父親般的權威、仁義及道德的廉潔性(蕭淳元,2013)。

自相關文獻可顯示在華人社會中,「家長式領導」一直為組織領導者所運用,從 企業到學校機構,且深深的影響著組織的效能。關於家長式領導的理論與發展,

研究者茲分述如下,作一更深入的分析歸納(如表2-2)。

表 2-2 華人企業家長式領導之理論與發展 研究者

/年代 Silin(1976) Redding(1990) Westwood(1997) 鄭伯壎 (1995b) 領域 組織社會學 組織社會學 組織社會學 組織心理學

研究方式 訪談 訪談 文獻評論 臨 床 研 究 訪 談 檔案分析

研究對象 台灣大型 家族企業

港台菲華人 家族企業

東南亞華人

家族企業 台灣民營企業 文化淵源 儒家 儒家 釋家 道家 儒家 儒家 法家 強調價值 家長權威 家長權威 秩序與順從和諧 家長權威

研究焦點

描述企業主持人 的經營理念與領 導作風

探討文化價值與 家族企業領導的 關係並建構概念 架構

說明文化價值對 家族企業主持人 領導的影響

建構有效的華人 家長式領導模式 列出特定的領導 作風與部屬的相 對反應以預測領 導效能

資料來源:引自王新怡(2003)。家長式領導、信任與員工效能。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 版)。

1.Silin的研究

美國哈佛大學Silin於1976年在台灣進行對大型的民營企業之個案觀察研究,

結果發現該企業領導者的領導模式,與西方的領導模式有很大的差異。他所發現 的華人企業的領導理念與行為模式,包括以下數項(引自蕭淳元,2013):

(1)道德標竿:領導者技術能力強,能夠將抽象理念與構想轉化為具體 的經濟績效,他能夠犧牲私利,顧全團體的利益。此外,亦會表現

出大公無私,完成大我的行為,而可作為部屬道德上的標竿。

(2)教誨行為:領導者會提供方法,教導部屬如何成功完成工作目標。

(3)專權作風:管理權力集中在企業主持人身上,他既不會與部屬分享 權力,也不會輕易授權給部屬。

(4)整飾威嚴:領導者會刻意與部屬保持距離,以維護其權威。

(5)嚴密控制:領導著會施展各種控制手段,嚴密控制部屬。

(23)

10

從Silin的研究顯示,華人企業領導者採取的是具有「強人手腕」領導方式,

此與西方的領導模式,以參與、授權之民主信念可謂大相逕庭。Silin並未將其發 現的領導現象加以命名,但著實已為「家長式領導」開啟了研究的大門。

2.Redding的研究

在Silin之後,Redding(1990)訪談72位台灣、香港、新加坡、菲律賓和印 尼等地的華人企業領導人,結果發現華人的經濟發展與企業經營方式具有一種特 殊風貌,而可以稱之為華人資本主義(Chinese capitalism)。其中父權主義是相 當重要的因素(引自蕭淳元,2013)。除此之外,Redding也整合了Silin、Pye及 Deyo的研究,指出華人領導具有以下特色(引自林龍和,2005):

(1)部屬在心態上為依賴領導人。

(2)偏私性的忠誠使得部屬願意服從。

(3)領導者會明察自己的觀點據以修正自己的專斷。

(4)當權威被大家認定時,是不能視之不見或置之不理。

(5)層級分明,社會距離大。

(6)領導者的意圖不會明確表達出來。

(7)領導者是一位楷模與良師。

從上述的領導特色之下,可歸納出領導者會表現出兩類行為。因領導者與部 屬間有強烈的依存關係,致使領導者有責任感,擔任部屬的楷模及良師,此為「道 德行為」。又領導者對部屬的意見敏感,像一面鏡子,不時修正自己的專斷,且 採取偏私性的支持,表現出仁慈式的專權領導行為,此為「仁慈行為」。Redding

(1990)的研究雖然與Silin(1976)有不少共同點,但是Redding(1990)進一 步提出了仁慈領導的意涵,這是Silin(1976)所沒有的(何進春,2007)。

3.Westwood的研究

接續著Silin(1976)與Redding(1990)的研究,Westwood(1997)以研究 東南亞華人企業的組織為對象,提出了家長式首腦領導模式(model of

paternalistic headship)(引自蕭淳元,2013)。而「家長式首腦領導模式」的主張 具有以下九種特定的領導作風(引自林龍和,2005)。

包含:(1)教誨式領導;(2)領導意圖不明;(3)重視聲譽;(4)維持支配;

(5)講究權謀;(6)個別照顧與徇私;(7)削弱衝突;(8)社會權利距離大;

(9)對談理想。

從上述九項特點中,我們可看出家長式首腦模式不同於西方領導的領導風格,

指出華人文化強調家族主義、服從權威,特殊主義及重視責任與義務等價值,而 與西方所重視的個人主義、平權主義及社會正義極為不同(蕭淳元,2013)。

由此可知,華人領導者重視聲譽,符合高道德標準的言行舉止,同時採取教 誨式領導,足以做為部屬的表率。再者,領導者的角色權威,也立足於對部屬的 個別關懷與群體利益之上。此種領導風格兼具父親慈悲、關愛的特質,與父親威 權、有支配能力的形象結合,極度重視領導者和部屬間的「命令與服從」與整體 組織的「社會和諧」。因此,Westwood所提出的華人領導觀點與Silin、Redding

(24)

11

所指的華人領導極為類似,但其中的「削弱衝突」及「對談理想」卻是嶄新的觀 點。

4.鄭伯壎的研究

1980年代末期,鄭伯壎採取個案研究方法,以台灣地區家族企業與領導者為 研究對象,並透過深入觀察及訪談,探討領導者的領導風格。研究結果再度呼應 國外學者所提的華人企業組織領導模式,但仍有不同之處。鄭伯壎(1999,2000,

2001,2002)及樊景立與鄭伯壎(2000)的研究,建立在家長式領導的「二元模 式」,即為「權威行為」、「仁慈行為」,又逐步擴充解釋領導者的道德行為對於領 導效能具有顯著影響。因此,鄭伯壎提出了家長式領導的「三元模式」,包括「權 威行為」、「仁慈行為」、「德行行為」。其所提出的「家長式領導」,開創了本土 研究者對華人領導模式之先河,亦是目前最為完備的華人領導模式研究。

(二)家長式領導之構面

樊景立和鄭伯壎(2000)主張家長式領導具有三個重要構面:「權威行為」、

「仁慈行為」與「德行行為」,其三項構面均來自於文化與家族主義的觀點。因 此,家長式領導就是從文化中分析建構而來的,淵源於儒家與法家的文化傳統及 三千年來的帝制歷史(鄭伯壎等,2000)。以下就「權威、仁慈、德行」三項領 導構面的文化基礎與配合時代轉換之解釋加以分析說明。

1.權威行為

權威行為與中國帝制背景具有極大的淵源。中國帝制有三千年歷史,其中最 受統治者喜愛,而廣為運用的是法家的思想。歷屆朝代於開國之初,不外乎身處 於動盪時局,而治亂世用重典的思維,便是法家的領導風格,強調以「法」、「術」、

「勢」三者為主體。「法」是全國人民必需遵從的規定與行為準繩,也是君主賞 罰的依據,統治者必需建立及執行法治制度;「勢」是實質的統治權與地位,領 導者要能掌握勢、創造勢、利用勢的無上價值,使發佈的命令賞罰皆具有強制、

不可違抗的神聖性;「術」是君主依據法令對部屬施行統御任用的方式,被視為 統領的關鍵,是中國領導管理最具體的闡述(吳進安,2001;曾仕強,1981;蔡 培村、武文瑛,2004;賴妏甄,2009)。在法家思想中,領導者的主要特質是專 制、法治、威勢,能靈活應用領導策略,依法而治、分層負責、精於用人、善用 賞罰、綜合名實,並與部屬保持一定距離,以充滿高深莫測的神秘感,使部屬尊 君、敬畏(吳進安,2001;蔡培村、武文瑛,2004;賴妏甄,2009)。在帝制背 景的影響下,領導者展現「個人權威」及「支配部屬」兩種特色的領導行為,表 現於外涵蓋了四大類的行為:(1)專權作風。(2)貶抑部屬的能力。(3)形 象整飾。(4)教誨行為。相對於領導者的行為,部屬會表現出順從、服從、敬 畏及羞愧等行為反應(林龍和,2005)。由以上的概念可延伸至班級中教師的領 導行為,即為「教師展現其權威的一面來帶領班級,對於任何計畫做出選擇性的 透露。採取嚴肅的態度並與學生保持一定距離,以樹立其威嚴。」學生因敬畏而 需尊教師的決定,因服從而需被嚴格要求盡全力來達到教師所交辦的任務或目標,

就是「權威行為」(參考林龍和,2005)。

(25)

12

2.仁慈行為

五倫是中國傳統儒家的理論原則之一。「倫」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理」

是指該遵守的原則。所謂五倫即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 序、朋友有信。」這五種關係。這種社會關係是仁慈行為的體現,由其以「父子 有親」的重要性為首選。在家族中,上位者以慈愛對待下位者,而下位者也需尊 敬上位者。此種「泛家族主義」(pan-familism)更進一步促使華人領導者普遍 扮演類似父親的角色,部屬則扮演著類似兒子的角色,也就是領導者保護與照顧 部屬的福祉,也因此交換到部屬的感恩、忠誠與服從(楊國樞,1998)。因此,

在仁慈領導方面,可以區分為兩大類:一為個別照顧、一為維護部屬面子。而在 個別照顧方面,不僅限於工作方面的寬大為懷,也擴及部屬私人問題,例如幫助 部署處理家庭與人問題、提供急難救助等;在維護部屬面子上,當部屬發生重大 過失時,領導者為了保護部屬,會避免公開的指責或揭發,以避免部屬受傷害陷 入危機,相對於領導者的仁慈,部屬大都因知恩而期圖報(林龍和,2005;張能 發,2007)。由以上的概念可延伸至班級中教師的領導行為,即為「教師對於學 生展現出關懷、寬容、鼓勵的行為,如同學生父母親一般。學生偶有過失,會以 包容的態度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當學生感受教師的仁慈關懷後,則產生感恩 圖報的心,願意配合教師為班級做額外更多的付出來回報,就是「仁慈行為」展 現(参考林龍和,2005)。

3.德行行為

儒家思想之「德治」是政治的理想,因此才有「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的觀念。在上位者需以德化民,並且身體力行,才能使百姓心悅 誠服。因此,領導者本身的道德操守包含許多美德,特別是克己奉公、不徇私,

如:不濫用權力、牟取私利或竊佔他人的利益。以身作則、涵養品德,潛移默化 發揮正向的影響力。相對於領導者的行為,部屬表現出認同與效法的反應(林龍 和,2005)。由以上的概念可延伸至班級中教師的領導行為,即為「教師能承擔 責任,在學生相處與資源分配上皆公正無私而不會侵犯學生的利益。其言行舉止 均能作為學生楷模」而學生則因教師領導感到認同,信任並視之為學習對象的良 好典範,就是「德行行為」(參考林龍和,2005)。

(三)家長式領導之相關研究現況

國內關於家長式領導理論的建立,由1980年代鄭伯壎所做的研究開啟先河,

其以學校作為研究場域,確認家長式領導可運用於學校環境。搜尋國內碩博士論 文中相關主題,發現家長式領導已應用於軍警單位、國營單位、企業組織、體育 領域、教育組織等。豐碩的研究成果,也為家長式領導的研究增添了更多實徵性 的資料。在教育的場域中,家長式領導於各篇論文之研究對象、理論基礎、研究 方法、研究變項與結果均不盡相同。研究者為求釐清家長式領導在教育現場的應 用情形,蒐集有關家長式領導的文獻,整理如表2-3。

(26)

13 表 2-3 國內學者對家長式領導之相關研究

學者/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

方法 與本研究相關之重要發現

鄭莉伶

(2006)

高雄縣國民小學 教師知覺校長家 長式領導、學校 組織溝通與組織 效能關係之研究

高雄縣國民 小學教師 745 位

問卷 調查

1.國小校長具有良好的家長式領導特質,其中以

「德行行為」最為教師所知覺。

2.學校規模小,高學歷、資淺、兼任行政職務之男 性國小教師知覺校長較高的家長式領導。

3.國小教師感受到校長家長式領導特質愈明顯,尤 其是仁慈行為,則學校組織效能愈高。

4.國小教師覺知的校長家長式領導愈高,尤以仁慈 行為,其對學校組織溝通的知覺則愈高。

5.校長家長式領導中之德行行為、仁慈行為及學校 組織溝通各層面受重視時,其組織效能就愈高。

6.校長家長式領導對組織效能有顯著的預測力。

夏小琪

(2006)

台南縣市國小校 長家長式領導與 教師教學效能之 關係研究

台南縣市公 立國小教師 541 位

問卷 調查

及 訪談

1.國小教師對校長家長式領導具有中上程度的評 價。

2.不同性別、職務、學校規模、及學校所在區域之 教師對於校長家長式領導之看法有差異存在。

3.校長展現「德行行為」、「仁慈行為」、「權威行為」

時,教師教學效能較高,而校長展現「權威行為」

時,教師教學效能隨之降低。

4.校長展現德行領導時,最能提昇教師的教學效 能。

柯銘眉

(2007)

國民小學校長家 長式領導與學校 效能關係之研究

全國公立小 學校長 800 位

問卷 調查

1.國小校長家長式領導以「塑造個人聲望」最為同 意。

2.不同服務年資、學校規模國小校長對家長式領導 看法無差異。

3.國小校長家長式領導與學校效能具有正相關。

4.國小校長家長式領導對學校效能具有預測力。

江嘉羚

(2008)

桃園縣國中校長 家長式領導與教 師效能感、工作 滿意度及組織承 諾關係之研究

桃園縣立國 民中學校長 29 位及教師 403 位

問卷 調查

1.不同校長性別、校長年資在自覺整體家長式領導 上皆無差異。

2.不同教師性別、職務在知覺校長整體家長式領導 有差異,其餘則無顯著差異。

3.不同校長家長式領導型態下,教師在知覺工作滿 意度及組織承諾有差異,在教師效能感上則無顯 著差異。

(27)

14 表 2-3 國內學者對家長式領導之相關研究(續上表)

學者/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

方法 與本研究相關之重要發現

賴妏甄

(2009)

台北縣國中導師家 長式領導與班級經 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台北縣公 立國民中 學之學生 1080 位

問卷 調查

1.國中導師家長式領導之現況良好,以「仁慈行為」

得分最高,「德行行為」次之,「權威行為」得 分最低。

2.導師性別、學生年級、班級人數與學校規模會影 響國中導師在家長式領導領導的運用。

3.導師家長式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具有顯著相 關。「德行行為」和「仁慈行為」與班級經營效 能整體及各層面皆有正相關;「權威行為」與班 級行政管理、教師教學品質有正相關,但與師生 關係經營為負相關。

4.導師家長式領導對班級經營效能具有預測力,其 中,「德行行為」對班級經營效能的預測力最高。

張貴霖

(2010)

雲林縣國民小學校 長家長式領導、學 校組織氣氛與學校 效能關係之研究

雲林縣公 立國民小 學教師 351 位

問卷 調查

1.雲林縣國民小學校長家長式領導與學校效能之 整體表現情形屬於中上程度。

2.雲林縣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知覺校長家長式領 導上有所差異者,主要是在性別、職務、教育地 區以及任教學校規模四項具有顯著的差異存 在,其餘變項皆無顯著差異。

3.雲林縣國民小學校長家長式領導與與學校組織 氣氛具顯著正相關。

4.雲林縣國民小學校長家長式領導與與學校效能 具顯著正相關。

王韋程

(2011)

國民小學教師知覺 校長家長式領導、

學校知識管理與學 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台灣地區 公立國民 小學教師 1090 位

問卷 調查

1.校長家長式領導、學校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現況 良好。

2.校長家長式領導整體與各層面表現良好,其中以

「仁慈行為」表現最高。

3.校長家長式領導對學校效能有直接影響。

(28)

15 表 2-3 國內學者對家長式領導之相關研究(續上表)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綜合以上研究,研究者針對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背景變項與家 長式領導之相關性、研究內容等方向來加以探討。

自上述國內學者研究結果,歸納分析出以下發現:

1.在研究主題方面。主要為組織本身的層面,包含組織效能、組織氣氛、組 織承諾、組織溝通等。其中以組織效能的主題占大多數,可見家長式領導 與組織效能之間的關係值得深入研究。

學者/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

方法 與本研究相關之重要發現

許嘉美

(2011)

彰化縣國小級任 教師家長式領導 與班級經營效能 關係之研究

彰化縣國小 級任教師 504 位

問卷 調查

1.彰化縣國小級任教師家長式領導與班級經營效 能均屬於中上程度。

2.不同婚姻狀況與學校規模之國小級任教師所知 覺的家長式領導部分有差異。

3.國小級任教師家長式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有相 關(.193≦r ≦.724)。

4.國小級任教師家長式領導對班級經營效能具有 解釋力(36.1%~59.6%)。

鄭素如

(2012)

桃園縣國小學生 知覺教師家長式 領導與班級經營 效能關係之研究

桃園縣國小 六年級學生 582 位

問卷 調查

1.國小學生知覺教師家長式領導之現況良好,以 「仁慈行為」得分最高,「德行行為」次之,「權 威行為」得分最低。

2.不同班級人數與學校規模的國小學生對教師家 長式領導的知覺有顯著差異。

3.國小學生所知覺的教師家長式領導與班級經營 效能具有顯著正相關。

4.國小學生所知覺的教師家長式領導對班級經營 效能具有預測力,其中,「仁慈行為」對班級經 營效能的預測力最高。

廖文綺

(2013)

新北市公立幼兒 園教師家長式領 導與班級經營效 能關係之研究

新北市 371 位公立幼兒 園教師

問卷 調查

1.新北市幼兒園教師家長式領導的現況屬於優良 程度、其中以「德行行為」表現最優。

2.不同教師年齡、教師年資、幼兒年齡(班別)對 教師家長式領導未有顯著差異。

3.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家長式領導與教師班級 經營效能具有顯著正相關。

4.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家長式領導對整體班級 經營效能及各子構面具有正向預測力,其中以

「德行行為」的預測力最高。

(29)

16

2.在研究對象方面。大部分以學校教師為主體,亦有少部分以領導者,也就 是校長為研究對象。極少部分以學生為研究對象,對於以學生的觀點出 發,探討教師班級經營效能的展現,很有研究價值。

3.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以問卷調查法為主,部分研究會輔以訪談,來檢 證問卷的調查結果。

4.在背景變項與家長式領導相關性方面。研究者分成「性別」、「職務」、「學 校 規模」,茲分述如下:

(1)性別

研究顯示出男性教師知覺校長較高的家長式領導。(鄭莉伶,2006;

夏小琪,2006;江嘉羚,2008;張貴霖,2010)。

(2)職務

研究顯示兼任行政職務之國小教師知覺校長較高的家長式領導。(鄭 莉伶,2006;夏小琪,2006;江嘉羚,2008;張貴霖,2010)。

(3)學校規模

鄭莉伶(2006)之研究顯示,學校規模小,教師人數少,教師知覺 校長較高的家長式領導。此研究結果與夏小琪(2006)、張貴霖

(2010)、許嘉美(2011)之研究結果相同。而從班級組織的角度 檢證,賴妏甄(2009)、鄭素如(2012)之研究亦指出班級規模小、

班級人數少,學生知覺教師有較高的家長式領導。不過柯銘眉

(2007)、江嘉羚(2008)之研究卻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學校規模大 小對於教師知覺校長整體家長式領導並無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不同的背景變項與知覺領導者家長式領導上,性別在整體家長式 領導上有顯著差異,男性知覺領導者有較高的家長式領導;在擔任職務上,兼任 職務之組織成員知覺領導者有較高的家長式領導;但在學校規模變項上尚無一致 性的看法,因此本研究頗具研究價值,需再深入探究。

5.研究內容方面。

(1)組織成員覺知領導者運用家長式領導之現況

組織成員覺知領導者運用家長式領導之現況有中上程度,堪稱良好

(鄭莉伶,2006;夏小琪,2006;賴妏甄,2009;張貴霖,2010;

王韋程,2011;許嘉美,2011;鄭素如,2012;廖文綺,2013)。在 家長式領導的細部構面中,從校長與教師的觀點切入,鄭莉伶(2006)

之研究顯示校長「德行行為」最為教師所知覺,但王韋程(2011)

之研究指出校長在「仁慈行為」的表現最高。而由教師與學生的觀 點出發,賴妏甄(2009)、鄭素如(2012)之研究均說明教師在「仁 慈行為」得分最高,「德行行為」次之,「權威行為」得分最低。因 此,在領導者進行家長式領導的各項構面中,尤其以「德行行為」、

「仁慈行為」所覺知的分數較高,「權威行為」得分最低。

(30)

17

(2)家長式領導與組織經營效能之關係。

絕大部分研究顯示,組織成員感受到領導者家長式領導特質愈明 顯,則組織效能愈高,彼此有正相關(鄭莉伶,2006;夏小琪,2006;

柯銘眉,2007;賴妏甄,2009;張貴霖,2010;王韋程,2011;許 嘉美,2011;鄭素如,2012;廖文綺,2013),可見組織成員所知覺 領導者家長式領導對組織效能具有預測力。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家長式領導整體層面與組織效能有正相關,而相關構面 則在「仁慈行為」與「德性行為」較高,但「威權行為」之構面較低,因此家長 式領導對於組織效能深具預測力。

第二節 班級經營效能之意義與研究發展

「班級經營」(class management)一詞,最早多以「班級管理」或「教室管理」

稱呼。但自1970年代以後,開放教育思潮不斷流入學校教育中,提出了一番嶄新 的視野。學生學習的空間和環境都擴張了,不再只限於教室,其他如:操場、校 外教學場所等學習地點,都需要教師的有效管理,俾使學習活動能順利且流暢的 進行。因此,「班級經營」逐漸變成國內外學者感興趣的議題。國內學者 單文經(1994)便指出「班級經營」(classroom managenent)乃是以教師為主要 主導角色,為教師運用各種理念與策略,領導學生學習,達成教學目標的歷程。

在班級內,教師必須妥善經營班級中的人、事、物,以促進師生間的交互作用,

進而達成教學目標。陳木金(1997)亦認為,班級經營是教師或師生遵照一定的 準則,適當而有效的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發揮教學效果,達 成教育目標的歷程。由此可見,班級經營的良莠,是第一線教師需正視的課題,

而如何判定班級經營的良莠,國內外學者多以「效能」(effectiveness )一詞來界 定。吳清山(1992)認為「效能」係指達成目標的程度,亦即愈能達成預定目標,

效能愈高,反之則效能愈低,所以效能具有目標導向目的。教師為有效達成教學 目標,必須事先充分瞭解影響班級行為的因素並掌握班級經營特性,運用適當的 方法,使班級經營效能得以提高(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

1996)。因此,瞭解教師班級經營效能的基本概念與相關研究,是本節研究的重 點。

一、班級經營效能的意義

對於班級經營效能之意義,國內學者吳清山(1998)認為班級經營效能是教 師或師生遵循一定的準則,適當而有效的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

以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再者,朱文雄(1999)將班級經營效能 關注於教學層面,認為班級經營效能是指教師有效管理教學情境,掌握並指導學 生學習行為,控制教學過程,以達成教學目標的技術或藝術。最後,謝文全(2001)

將班級經營效能的各項內涵統整,指出班級經營效能為教師對班級人事物做適當 處理,使師生教學能有效的進行,進而達到教師的教學目標。綜合以上學者的觀 點,本研究將班級經營效能定義為「教師為達成教育目標,遵循一定的準則,有

(31)

18

效處理班級中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使教師在班級事務處理與教學品質上有好 的績效,學生的學習成就與行為表現有較佳的成果。」研究者將國內學者對班級 經營效能之定義,茲整理如下表2-4:

表2-4 國內學者對班級經營效能之定義

研究者 年份 對班級經營效能之定義

吳清山 1998

認為班級經營效能是教師或師生遵循一定的準則,適當而有效的處理 班級中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 歷程。

朱文雄 1999

認為班級經營效能是指教師有效管理教學情境,掌握並指導學生學習 行為,控制教學過程,以達成教學目標的技術或藝術。

謝文全 2001

教師對班級人事物做適當處理,使師生教學能有效的進行,進而達到 教師的教學目標。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參考郭明德(2001)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 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劉姿依(2008)高雄縣國 小高年級級任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性之探討,頁29。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 班論文(未出版)。

二、班級經營效能的特徵

針對班級經營效能之定義,可從其中看出許多班級經營效能的特徵,國內學 者對班級經營效能特徵,提出以下看法。

黃德祥(1996)認為,班級經營效能須包含四項特性。(一)效率(efficiency):

指能經濟有效地處理班級事務、學生常規及進行教學活動。(二)效果(effect):

即學生的學習與行為具有良好的結果。(三)績效(performance):包括學生的成 就佳、合乎教師期望、班級氣氛良好、教師教學有績效。(四)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教師有能力去掌握班級事務,能成功的帶領班級學生,朝向教 育目標前進。

陳志勇(2002)曾歸納學者對班級經營效能的研究,指出班級經營效能具有 以下幾點特質。(一)班級經營效能是一種能力。因為班級經營效能高低是代表 教師的專業能力能否發揮的關鍵,班級經營效能愈高則代表教師的專業能力愈強。

所以在整個班級的情境中,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才能使班 級經營效能發揮到最高。(二)班級經營效能具有多面向性與複雜性。因為班級 經營的內容繁多且具複雜性,因此教師在進行班級經營時必須考量許多問題,而 單一問題又必須參酌許多層面。因此,在班級這個複雜的小型社會體系之下,教 師必須具備專業能力才能處理班級相關事務,以提升班級經營效能。(三)班級 經營效能是教育成效的彰顯。因為教育的成敗攸關國家社會的興衰,所以班級經 營效能的高低與學校教育的成敗有關,更與國家教育政策的走向息息相關。所以 針對班級經營效能的成敗,學校教師或行政人員皆應為教育擔起責任,而師資培

(32)

19

育單位更必須把班級經營的課程列入必修,提升教師的班級經營效能。

吳清山(1992)指出,有效能班級經營的特徵包括:學生違規行為少、師生 互動關係好、同學相處爭端少、班級環境品質優、班級時間管理佳、班級處理效 率高、學生學習表現好。

由上述學者觀點得知,班級經營效能高低是代表級任導師的專業能力能否發 揮的關鍵。因班級就如同一小型社會體系,其多面向性與複雜性不言可喻。從班 級的物理面,如:學生行為、班級環境品質、班級時間管理、教學活動等。到班 級的心理面,如:師生關係、學生同儕關係、親師關係、班級氣氛營造等,無一 不包。教師能具備良好的自我效能,不僅能提升班級經營效能,更是教育成敗的 關鍵。

三、班級經營效能的內涵

Jones與Jones(1990)認為班級經營的內容包括以下十個具體面向:(一)

瞭解學生基本心理需求。(二)建立正面的師生與同儕關係。(三)營造良性的 親師關係。(四)激勵學生提高學習動機。(五)有效教學提升學習興趣。(六)

實施班級時間、空間管理。(七)訂定規則,發展學生正向行為。(八)發展導 正學生偏差行為的方法。(九)訂定學生行為生活公約。(十)發展全校性紀律 訓練方案。

黃德祥(1994)的研究指出,良好的班級經營要項包含以下數點:(一)經 濟有效的處理班級事物。(二)安排或改善班級學習環境。(三)規畫與運用班 級時間。(四)激發班級和諧合作氣氛。(五)維持班級秩序,以利有效之教學 活動。(六)改正或矯正學生偏差行為。(七)有效的施教。(八)激發良好的 師生獲學生相互間的互動。(九)學生偶發事件的有效處理。(十)適宜的常規 訓練,協助學生正常社會化。(十一)配合學校教務、訓導、總務、輔導及其之 教育措施,使學生獲益並促進其成長與發展。

由相關文獻分析可知,班級經營的內容是一個多層面的構念,所涉及的範圍 相當廣泛。舉凡上述學者所提及的各個面向,都須妥善而完整的規劃,可見班級 經營範圍之大,不過仍以親、師、生三者的互動作為班級經營的核心。

四、班級經營效能的評鑑規準

對於班級經營效能之評鑑,國內外學者多有不同的參照標準,茲將其內容敘 述如下。

Kounin(1970)曾對班級經營進行研究,它評定高效能與低效能的班級經營 者之規準為(陳志勇,2002):

(一)班級活動流暢性:係指教師進行班級教學時,被其他事件所中斷頻率的 多寡。有效能的班級經營者能將中斷降至最低,甚至不會發生中斷事 件。抑或是教學活動之間的銜接得宜,進行合理的轉換經營。

(二)學生活動參與度:係指學生是否熱烈且專注的參與班級活動。

Emmer、Evertson與Anderson(1980)採取教室觀察法,針對八所小學 教師進行實地觀察,獲得有效能的班級經營評鑑規準為:常規經營、教

(33)

20

學經營、班級氣氛、班級環境佈置、教師個人特質等五項規準,並舉出 高效能教師與低效能教師實際差異之處,詳列如表2-5所示(楊士賢,

1997):

表2-5 高效能與低效能班級經營者之比較

規準 高效能的教師 低效能的教師

一、常規經營

1. 清楚的傳達班級規則給 兒童。

2. 迅速有效的制止學生的 違規行為。

3. 具有明確的行為判斷標 準。

4. 建立井然有序的活動秩 序。

1. 無法使學生了解班級規 則。

2. 常以威嚇的口氣要求學 生。

3. 對學生的行為好壞未能 立即妥善處理。

4. 學生對教師產生不信任 感。

二、教學經營

1. 完善的教學活動設計。

2. 時間分配得宜。

3. 活動轉換順暢。

4. 事前準備所需教材。

5. 適時採用個別化教學。

1. 沒有事先規劃教學活動 2. 學生常擅離座位 3. 經常花時間處理違規學

生。

4. 學生不了解教學活動程 序。

5. 少採用個別化指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1 Phase I and Phase II Impact Study reports, as a composite, have concluded that with self-evaluation centre stage in school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the primary

A study of computer technology use and technology leadership of Texas elementary public school principa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Due to low birth rate and setting up many new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now the rate of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has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intend to have a negative money attitude.. Students who save money habitually intend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dimension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eachers and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oys;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gree to use LINE attitude and be guided by 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