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班級經營效能的理論基礎

本節將會探討班級經營的意涵及班級經營效能的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壹、 班級經營的意涵

若說學校是小型社會的縮影,班級就是組成這個社會的最基本單位—家庭。

所有的學生白天的時間、成長的過程多在班級中度過,這是所有人生命中最重要 的場域之一。而教師是這個場域中最重要的靈魂人物,教師的班級經營決定了學 子學習品質的良窳。教師的班級經營對於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具有決定性的 影響力。

一、 班級經營的理論

郭明德(2011)認為,班級經營模式理論與心理學、社會學有很大的關係。

班級經營的理論模式大多是從心理學相關理論與研究結果發展而成,其中最主要 的兩大理論是行為主義(behaviorism)和人本主義(humanism)。本研究以具代表性 的斯肯納(B. F. Skinner)的行為主義和羅傑斯(Carl Ranson Rogers)的人本主 義簡略說明這兩大理論的論點。

(一) 行為主義的觀點

斯肯納的理論應用在班級經營方面,他在權力社會基礎上較常使用酬賞權。

他認為當學生做出適當的行為時,教師應透過增強物來幫助學生學習適當的行為,

讓表現合宜的學生繼續表現正面的行為,而行為錯誤者為了獲得正增強,就會開

23

始表現適當行為。如此以減少學生行為問題及校園衝突。

(二)人本主義的觀點

羅傑斯的理論應用在班級經營方面,他認為學生本身已經具有健康成長的潛 能,教師只需要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就能學到所應該學習的一切。羅傑斯 在班級經營方面的應用主張「學生自由」,認為教師不應強調控制或過於重視紀 律,教師應以耐心與愛心來營造信任與接納的環境,讓學生盡情的表達自己,再 引導學生修正原有想法。

另外,Tauber(1995)認為班級經營模式起源於以下三大理論架構:「思維 學派」架構(a school of thought framework,Wolfgang&Glickman,1980-1986)、

「支持性的學校環境」架構(a supportive school environment framework,Wilson,

1992)、「權力的社會基礎」架構(a social base of power,French&Raven,1960),

其概要說明如下:

(一) 思維學派的架構

教師與學生的權力關係又分為干涉主義、非干涉主義及互動主義三派。干涉 主義者認為學生的發展須遵照環境狀況,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在控制環境,以改造 學生的行為,所以主張要賞罰兼施,用以激發學生。

非干涉主義者認為教師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生成長的環境即可,因為學生本身 即具有內發性的動機,且學生成長要靠自己,不是由教師控制而達成目的。非干 涉主義者認為學生有權力主宰自己的命運,而教師應該扮演「指導者」或「協助 者」而非權力的支配者。

互動主義者則認為人會選擇自己的行為,所以教師應盡可能的提供學生選擇,

讓學生有選擇的自由,當學生做了選擇之後,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二) 支持性的學校環境架構

Wilson 認為班級經營應包含四個成分:1.正向的教學環境;2.個人發展與社

24

會技能;3.支持性與改善性的程序;4.相關的技能與解決問題。前 2 者著重在預 防教室紀律問題,後 2 者則是為要改善教室紀律問題。

(三) 權力的社會基礎架構

教師可運用五種社會權力來影響學生:

1. 強制權 係指足以懲處別人的權力。但教師有責任去好好學習有效的使 用強制權,需確認強制權的力量及其使用上的限制。

2. 酬賞權 具有分配資源的能力,也是管理的方法之一,但不可濫用。

3. 法職權 來自於職位所賦予的權威。教師應善用此一權威以扮演好自己 在教室裡的領導角色,但亦需提醒自己行事不可超越所賦予的權威。

4. 參照權 對於另一個人表示認同或親近,因而引以為參照的對象。這是 使學生心悅誠服的順從教師的力量,也是五種社會權力中最大的一種。

5. 專家權 教師所能讓感受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意即「專業權威」。

歸納以上三大理論架構的說法,前 2 者都提到教師應該營造學習環境,思維 學派對教師掌控學習環境的程度深淺主張不盡相同。研究者認為,應該隨著學生 的身心發展而進行適度的調適:當學生尚年幼時,教師自然得多盡一份責任,多 一點規範;待學生充分學習後,擁有更多行為判斷的經驗和知識時,即可多給予 空間,讓其發揮個人特質。不過,「提供正向的學習環境」的確是教師責無旁貸 的任務。

中國古代將「天地君親師」列為五倫,教師在傳統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而 今,由傳統文化形成的社會風氣已經日漸衰微,但現代教師在社會民眾心中,精 神威望仍或多或少高於西方各國教師。不過教師是一種專業人員,其正式權威主 要來自為「法職權」及「專家權」,但傳統文化中,教師之所以會擁有如此高的

25

社會地位,這與傳統賦予教師的形象和期待有關。因此,教師應恪守師道、以身 作則,成為能讓學生效法、追隨的對象,以求發揮對學生的參照權,藉著教師的 人格特質,以朋友般的影響力來影響學生。

二、 班級經營的定義

「班級經營」(classroom management)字面上可解釋為「班級管理」,但「管 理」給予教師權威感感覺較為負面,且欠缺教師專業發展的面向;而「經營」則 給人的感受較為正面,經營者的角色不僅多元,並賦予學生較多的權限。(吳明 隆,2006)。研究者彙集國內外學者及研究者的相關文獻,將班級經營的定義整 理如下:

表 2-3 國內學者對班級經營的定義

學者/研究者 年代 班級經營的定義

陳泊旭 2012

班級經營為教師或師生依據一定的準則,為了順利 推展教學活動,發揮有效教學效果,適當且有效的 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等,以建構良善的社會氣氛,

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楊宜蓁 2010

班級經營是一門專業的人文藝術學科,是導師發會 期教育專業知能於班級組織中實施一連串有計 畫、有目的、有系統的活動與措施,包含了師生互 動關係、溝通技巧、問題及危機處理、教學領導統 御、情緒管理、行為改變技術等各種知識的操作與 運用,針對班級中的人、事、物、地、等妥當而有 效的安排學生的各種班級活動及學習生活,使學生 人格能健全發展,提高學習動機,教師教學能夠順 利進行,進而達成國民教育目標所有歷程。

吳明隆 2003

班級經營為師生在教室體系中,遵循一定的準則規 範,在師生互動情境下,適當而有效的處理班級中 的人事時地物等各項事務,以建構良善的班級氣 氛、發揮有效的教學效果,已達成教學目標的歷程。

26

表 2-3 國內學者對班級經營的定義(續)

學者/研究者 年代 班級經營的定義

周新富 2002

班級經營是為了讓班級能順利運行所採用的方法 和策略,讓學生得以參與學習活動,而非控制其行 為。

吳宗立 2002

班級經營為有效教學的基礎,經由人力資源的應 用,學習環境的管理,人際互動的歷程,達成教訓 輔的教育功能。

謝文全 2001

教師對班級中的人、事、物作適當的處理,以使師 生的教學得有效進行,達到教學的目標。

劉郁梅 2001

師生合作下,教師能藉由良好的經營策略,來建立 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營造支持性的學習情境,維 持有效率的教學活動,且維持良好的師生關係,提 升學生的學習品質,已達成教育目標的一切活動。

高強華 1997

教師或教師和學生共同合適地處理教室中人事物 等因素,使教室成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俾易 於達成教學目的的活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表 2-4 國外學者對班級經營的定義

學者/研究者 年代 班級經營的定義

Hardin

2008

班級經營不單只是處理學生問題,也包括了激勵 學生學習動機及遵守行為常規之環境的營造,以 避免問題的發生。

Bosch

2006

班級經營是指教師如何進行教學、班級如何運 作、師生共同合作、發展教學的過程。在學生方 面,班級經營指的是能掌握部分的班級運作及理 解師生間的互動方式;在師生方面,班級經營不 只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歷程。

27

表 2-4 國外學者對班級經營的定義(續)

學者/研究者 年代 班級經營的定義

Stensmo

1995

班級經營指教師對班級環境的管理、學生常規及 秩序的經營、學生同儕之間的關係。

Jones&Jones

1995

班級經營是教師了解學生的基本需求,建立正向 的班級人際關係,激勵學生學習動機,減少學生 偏差行為,以促進學生學習。

Martin&Baldwin

1993

班級經營是教師進行教師中所有活動,包括學 習、成員互動及學生行為等的努力過程。

Froyen

1993

班級經營是教師在班級環境中,藉由有效的方法 或技巧給予學生適當的管理、指導、協助、控制 或處理,藉以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生、良好行為表 現,增進學業成就以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近廿年來中外學者的看法,研究者將「班級經營」定義為「教師為 了激勵學生學習而精進學業成績及學習成效、督促學生遵守常規而有良好行為表 現、改善師生及學生同儕關係而營造友善班級氣氛、經營優質學習環境而有助於 教學活動進行等而擬定一連串計畫或策略,這些計畫及策略必須由師、生共同努 力來執行,藉以達成教育目標的過程。」

三、 班級經營的內容

班級經營的內容涵括了學生校園生活的各種面向,各學者及研究者的看法並 沒有一定的說法,但每一種說法都有其意義與價值。

Jones 和 Jones(1990)在他們的書中將班級經營的內容細分為十個項目:

(一)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