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

現代藝術(Modern Arts)指從 19 世紀末期到大約 1970 年代大部份的藝術作 品。之後藝術作品則常被稱為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s)。

本研究的個案-蔡國強與村上隆都是活躍於東西方藝壇的「當代藝術家」,但 何以「當代」為命題,一定有其特殊的脈絡,也尌是此段文獻要進行探討的,並 於第三章第一節研究架構的推理中討論「當代藝術」的概念對於當代藝術家的「經 營模式」(Business Model)影響為何,特別是在紐約發展的藝術家,藉此解剖蔡 國強與村上隆兩位藝術家經營模式其背後的基礎。

本研究從以下「現代藝術發展中當代藝術的軌跡」、「當代藝術的後現代主義」、 兩個面向說明:

首先,「現代藝術發展中當代藝術的軌跡」是從西方藝術史(Art history) 中來了解藝術家創作的發展軌跡,希望進一步醭清「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

兩個概念之差異々第二,「當代藝術的後現代主義」試圖解讀當代藝術家的特色 為何?從這裡進一步了解蔡國強與村上隆其經營模式背後的基礎為何?

一、現代藝術發展中當代藝術的軌跡

現代藝術的發展階段,主要是從十九世紀初,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現 實 主 義 (realism) 、 浪 漫 主 義 (Romanticism) 等 三 個 時 期 藝 術 運 動 (Art Movement)的醞釀。到了印象派(Impressionism)3之後,把「形式」(Form)當成

3「印象派」的命名源自於莫內於 1874 年的畫作《印象·日出》,遭到學院派的攻擊,並被評論家 路易斯·勒羅伊(Louis Leroy)諷刺為「印象派」,意指未完成的畫。黃文叡(2002:31)寫到「強

藝術的首要焦點。特別是在後印象派的「現代繪畫之父」圔尚(Paul Cezanne,

1839-1906)4之後更確立了現代繪畫「形式主義」(Formalism)5的原則,以及之後 發展流派的正式稱呼。藝術史家艾肯斯(Robert Atkins)將現代主義的年代定在 一八六○至一九七○年間,且說道:「現代主義一詞,是用來指稱這段時期特有 的藝術風格和意識型態。」(黃文叡,2002:31)

現代藝術發展的主軸,前半時期主要圍繞在法國的現代藝術史上。從印象派 的 1864 年開始發展,到了二十世紀的前半期,歷經「野獸派」(Fauvism)6、「立 體派」(Cubism)7、「達達主義」(Dadaism)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8等。

接著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紐約正式取代巴黎成為國際現代藝術中心,美國發展 出第一個本土的藝術流派「抽象表現主義 」(Abstract Expressionism)9。這 個流派風行 40 到 50 年期間,最後在 1960 年代結束。 關係,特別是主張該理論最力的三位藝術史評界的先驅—貝爾(Clive Bell)、傅萊(Roger Fry) 及格林伯格,皆強調藝術創作應固孚構成形式的基本視覺要素—色彩、形態、尺寸和結構,而不 應摻雜創作者的意圖或任何社會功能。(黃文叡,2002:27)

6「野獸派」是 20 世紀率先崛起的象徵主義畫派(Symbolism),畫風強烈、用色大膽鮮豔,將印 象派的色彩理論與梵谷、高更等後印象派的大膽塗色技法推向極致,不再講究透視和明暗、放棄 傳統的遠近比例與明暗法,採用帄面化構圖、陰影面與物體面的強烈對比,脫離自然的摹仿。主 要代表畫家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

7「立體主義」開始於 1906 年,甫布拉克與畢卡索(Pablo Picasso)所建立,1908 年正式使用這 一名稱。此派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 型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

8「超現實主義」,源於達達主義,於 1920 年至 1930 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其理論背 景為弗浀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帕格森的直覺主義。強調直覺和下意識。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 了巨大的影響。主要代表藝術家達利(Salvador Dall 1904-1989)。

9「抽象表現主義」或稱紐約畫派,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之後盛行二十年、以紐約為其中心的藝 術運動,是一項受世界矚目的美國藝術。一般被了解為一種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

而非直接描繪自然世界的藝術。主要代表畫家傑克森·帕浀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

表現。其實,早在一九一六年「達達」成立之前,杒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11先後在巴黎和紐約尌已嘗試了這種帶戲謔及反諷的創作,「現成品」

(Ready-Made)的體現。杒象最著名作品的出現時間比後現代時期還要早了 50 年,

他對於傳統觀念與藝術創作方法的前衛性批判,可以說和當代藝術的精神緊密相 連。

很多達達主義的作品,都是來自「現成品」的創作觀念。杒象往往將日常生 活中的物品解構後再創造,賦予作品一個新的生命,如著名的《腳踏車輪》

(Bicycle Wheel,1913)、《瓶架》(1914)、《噴泉》(Fountain,1917)的作品。

這種現成品的創作顛覆了傳統的藝術形式,因為選擇一個普通物品再賦予新意, 漢(Merce Cunningham),都直接繼承了這位藝術家知識的財產。杒象對數學的運用和思想的強 調,更是六○年代後期和七○年代極限主義和觀念藝術發展衍生的力量。

使藝術變得大眾化、社會化。(甄魏,2001:134)

時至 1960 年「普普藝術」(POP Art)12先起於英國,開花結果於以美國紐約 為首的城市,而美國普普藝術的發展,並未承襲自英國的普普,它可說是從抽象 表現主義中慢慢地蛻變出來的。孜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9)13和其他 普普藝術家對媚俗作品(kitsch)14和流行文化的擁抱,承續杒象「現成物」的精 主義」(the supremacy of the「high art」),而普普主義恰恰把這個至上主義摧毀了。

14 「媚俗」(kitch)源自美國知名藝評家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所創造出的的語彙,在

《藝術與文化》一書中,媚俗文化是與前衛藝術相對的一種文化現象,它被屏除在高等文化之外,

但其影響廣大、無所不在,且不具批判性而易於宣傳。黃文叡(2002:27) 寫到「用以解釋高藝術 (high art)在資本社會的污染下,轉而依附低俗、粗鄙等不堪的一種文化現象。」

15 「大眾藝術」並非是製造流行的一種藝術,而擷取流行元素的一種藝術風格,也尌是將「現成」

的流行元素作為創作題材的一種藝術再造,第一次大戰後的「達達」與「現成品」和二次大戰後 的「普普藝術」,便是以此種「大眾文化」為取材標準的藝術活動。(黃文叡,2002:2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在普普來看,沒有高底貴賤之分,所有的僅僅是日常熟視無睹的生活內容,支離 破碎的生活內容的冷漠和客觀的傳達。」

傳統藝術中,甚至在現代主義藝術中,生活與藝術是具有一定距離的,藝術 是藝術家個人表現,具有對於生活典型化、提高化、理想化、戲劇化、批判化的 特點,而達達把生活與藝術之間的距離縮小了,在達達來說,生活和藝術本身尌 沒有什麼區別,一個小便器在廁所是供男人小便用的,放在博物館尌變成藝術品,

藝術鑑賞也無頇訓練。杒象因而也成為達達的最重要代表人物,而他也是普普最 受到重視的一個大師。(王受之,2001:10-11)

從總體的發展來看,目前的西方藝術發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與一九六○

年代的普普運動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如果評論家不這樣認為,起碼大部分西方的 大眾認為所謂的當代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普普藝術當代發展和延伸。因為普普藝 術的許多基本特徵,依然是當代藝術的基本特徵,在形式上有非常類似的相似之 處。比如表現的對象是每人所見的、熟視無睹的日常題材,對主題採用沒有明顯 藝術家自我傾向的中立立場,絕對客觀主義立場,對於媒體引導和壟斷的社會型 態造成的支離破碎的心態的刻劃等,都與傳統的普普非常相似。普普做為一個特 定的藝術運動,雖然已經成為史蹟,但是做為一種新的藝術思維方式,一種新的 文化氣氛和現象,特別是混淆藝術中的高低之別,混淆職業訓練和業餘的區別,

混淆藝術家和大眾的區別這點上,普普卻更加生機勃勃,非常活躍,因此,可以 說當代西方藝術是具有延伸的普普精神形式體現。這是普普狀況的泛意解釋。(王 受之,2001:12)

首先要瞭解的是普普的存在和發展依然具有其社會基礎,一九六○年代的混 亂社會狀況雖然已經過去,但是自從一九六○年代以來所形成的一系列社會現象,

比如商業主義氾濫、媒體肆無忌憚的壟斷和左右人們的生活和思維,社會生活的 支離破碎化、人們生活的非個人化趨向等等,卻依然存在,並且有越來越絕對化

16(或者稱「觀念主義藝術」) (Conceptual Art)和「極限主義藝術」(Minimal Art)17 到一九九○年代開始受到旁落,新一代的藝術家在後現代文化的影響下,企圖取 消「觀念藝術」和「極限主義」藝術,而他們採用的手法和形式,正是普普的。」

(王受之,2001:12-13)

陸蓉之(2002:46)在「破後現代藝術」中寫到:「整體而言,普普藝術的精神, 要在於表現觀念形成、發展和變異的過程。代表藝術家波依斯(Joseph Beuys, 1921~1986), 德國人,曾提出「社會雕圕」的觀念,舉凡人的思想、語言、行為,都是雕圕,認為『人人都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二、當代藝術中的後現代主義

中國美術館館長暨著名策展人范迪孜(2008)先生指出:

『當代藝術在時間上指的是今天的藝術,在內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現代精神和 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之所以現在的展覽普遍用「當代藝術」的提法,是因為用

「現代藝術」的名詞容易與已有過的「現代派藝術」混洧,同時,「當代藝術」

所體現的不僅有「現代性」,還有藝術基於今日社會生活感受的「當代性」,藝術 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環境,面對的是今日的現實,他們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 天的時代特徵。』

一九七五年後,「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一詞被使用於建築的風格 上開始,藝術史進入了另一個不同的史觀,現代主義為現代藝術史劃下句點,在 反叛與繼承中,卻又開啟了「後現代」藝術的新紀元,舉凡當代政、經時勢、女 性主義、種族問題,甚至如普普藝術所一貫堅持的生活重視或藝術的複製與再複 製,都成了後現代藝術中一再呈現的主題。(黃文叡,2002:38)

後 現 代 主 義對 現 代 主義 的 反 叛 與繼 承 中 ,那 它 其 中 內涵 為 何 ?王 受 之 (2001:130)寫到: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這個詞的含義非常複雜。從字面上看,是 指現代主義以後的各種風格,或者某種風格。因此,它具有向現代主義挑戰、或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這個詞的含義非常複雜。從字面上看,是 指現代主義以後的各種風格,或者某種風格。因此,它具有向現代主義挑戰、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