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階段空間規劃中民眾參與的程度

第二章 空間規劃中民眾參與之問題與探討

第三節 現階段空間規劃中民眾參與的程度

尊重賦權(參與) ,讓共享許多重要價值的所有人能面對面進行互動。

在所有影響到居民居住、工作、休閒的任何決策,所有受影響的居民有 權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在人民受到剝削或環境受到破壞時,專業者的責任不 能只是表達中立的立場。專業者必須使環境規劃設計的成果容易被居民瞭 解、容易塑造領域感及適當的尺度,而且應該使所有受影響的人擁有最高的 參與機會(李永展,1999)。

綜合上述可知,民眾在參與空間規劃首要轉變的任務,應該提供民眾更 便於理解規劃內容的方式,能夠最真切的感覺周遭環境的變化,或是能將想 像轉回到現實的表現,但不應再是以冗長複雜的文字或圖面來呈顯,需要有 更好的方法或工具來幫助民眾做判斷。而在後續部分將經由圖資這項工具來 成為輔助民眾判斷的準則,因此本研究將會針對這部分在第三章做詳細的探 討。

第三節 現階段空間規劃中民眾參與的程度

一、空間規劃的操作流程

空間規劃的過程一般可以分為六個步驟,從訂定目標、調查分析、

提出假設(問題診斷)、提出策略、實施評估到計畫實施。茲分項說明如 下:

(一)訂定目標

目標是現況朝向理想發展的一個方向,如果沒有目標將無法訂定或遠 則出有限的方案出來,因此目標通常為一個策略或政策的形成過程。

(二)調查分析

調查該區域的狀況,進行詳細的資料蒐集,以作為規劃和決策的基 礎。若以都市規劃為例通常調查資料則需要涵蓋包括統計數值或圖面 資訊:

1.自然環境與天然資源 2.人口經濟與產業發展 3.都市聚落體系

4.公共公用設施

5.土地使用與分區管制

13 

6.交通運輸

7.各市鄉鎮(區)發展現況 8.教育文化

9.社會安全與福利醫療保健 10.居民意願與需求

11.財政收之分析

通常蒐集的方式會以現有已調查完成的資料為主,如果有需要將展開 現況調查,通常以完成資料的取得來源都以各公部門單位的業務內容 為主。

(三)提出假設

找出該區域問題的癥結點,而問題的分析必須根據真時的資料做研 判,所以資料的完整度及正確性乃是影響規劃的關鍵。但往往從資料 在研判問題的癥結時,會涉及不同的主觀意識的闡述,以至於造成後 來提出解決方式的不同。因此為了要減少對於問題的闡述造成的差異 性,應該採用公開參與研討,減少對於問題假設的偏差。

(四)提出策略

對於假設問題成形之後,便要擬定策略將之解決。相同於提出假設會 涉及不同的主觀意識,策略的擬定也要避免過於主觀的解決方式,應 採用公開參與討論,使得提出的策略可以更確實符合規劃及在地使用 者的需要。

(五)實施評估

針對所提出的策略進行可行性分析,應包含實施方案內容、實施單位 或機構、財務計畫及實施的法令依據。

(六)計畫實施

按照所規劃的方案確實的執行計畫。

二、空間規劃中民眾參與的角色  

空間規劃的步驟中民眾參與,若套回到第一節所述的各時期不同的 模式,分別闡述如下:

(一)綜合式理性規劃方式

 

此階段的規劃階段如圖 2-2 所示,可以清楚知道大部分還是由規劃 者的主觀意識及思考邏輯來影響整個規劃的內容。單就規劃者主觀意識 的規劃方案,並未能有效的解決都市的問題。雖然透過客觀的觀察、量 化和分析計算,但其實在都市發展中與多的情感、文化、歷史所帶出來 的影響值,並不能以量化的方式去計算,單就分析出來的結果也只充其 量是個平均數值而已,對於解決都市問題不盡能算真正的有效。且個人 主觀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並不多元也不一定符合真實條件的最佳化選 擇,因此不能稱為好的規劃案。而民眾參與在其中的角色,也只有公聽 會、說明會的形式被告知最後的規劃成果而已,不為有溝通對話的民眾 參與形式。

圖 2-2 綜合式理性規劃步驟示意圖

(二)漸進式規劃

此階段的規劃階段如圖 2-3 所示,為了補足綜合式理性規劃方式的 規劃者主觀認之的缺點,因為規劃者只能就其所能蒐集到的不完整資 訊,在現有的制度和有限的知識下,進行短期的、「有限理性」漸進式 的規劃和進展。漸進式規劃也主張,為了要突破有限知識的侷限,規劃 過程應該引進各種領域專家的知識。但在一般民眾參與的部分還是只侷 限於公聽會及說明會的形式。

15 

圖 2-3 漸進式規劃步驟示意圖

(三)辯護式

此階段的規劃階段如圖 2-4 所示,規劃過程必須要容納不同立場的 社群意見,以反映出多元社會文化的實際面貌。每一個人都無法擺脫主 觀的認知,也很難擺脫其切身利益,甚至於大家所追求的生活目標也不 一致,尤其是社區居民的利益可能與代表政府的規劃者所認之公共利益 不同。雖然民眾社群團體開始有較多的討論與發聲機會,但利益團體流 終究於過於強勢壯大,使得真正的弱勢民眾族群還是被忽略的。

圖 2-4 辯護式規劃步驟示意圖

(四)參與式

此階段的規劃階段如圖 2-5 所示,面對多元化的社會結構,參與式 規劃替代了單向式的規劃程序,各方的利益關係者(幫少數民眾或是團 體)不應該在最後階段才被告之,而是一開始便參與在規劃作業當中。

由於不同的利益團體有不同的目標、方案和利益,彼此之間的溝通協調 變成了問題的關鍵。尋求不同利益團體之間共識的建立,以及協調溝通

 

的衝突管理。

圖 2-5 參與式規劃步驟示意圖

在整個流程下來可以知道參與式規劃是最能夠達成與民眾溝通對 話的規劃方式,但就實際規劃方式來看,卻沒有辦法達成理想的規劃步 驟。就連可以代表民眾的社群團體,也逐漸縮小成地方利益代表團體,

解決不了確切的問題,逐漸的在現時規劃過程中民眾參與就只流於形式 上的表徵而已。

三、參與式規劃案例探討 社區規劃師

政府近年來雖然大力推行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了增強在地民眾的參 與強度和能力,每年都會固定培訓在地的村里長、社區居民、利益團體 代表、及在地學生或積極想參與規劃的人。社區規劃師如同社區環境診 療師,扮演著維持社區環境空間品質與生活品質健康的重要推手,讓社 區居民對於社區環境議題及建議,在第一時間可以即時找到「傾訴」及 診療的對象,有效且精確地打通社區「任督二脈」,並表示將持續推動 相關制度,讓社區的環境空間及生活品質可以持續的保持「健康」。 但在實際參與社區規劃師制度後,可以觀察到以下幾個特徵:

(一)共識無法達成

所選擇的實際操作社區,大多是政府政策下後訂定的發展策略目 標,但跟當地居民所預期的發展目標不一定相同。但在目標訂定過程社 區規劃師並未參與其中,只能強迫性的接受指定的目標(例:高雄市三 民區博愛里社區政府預定目標為捷運及鐵路地下化後的大眾運輸村,但 當地居民認為當前發展電子街的產業行銷才是重點,鐵路地下化後的形 態跟發展方向太過於模糊,無法理解大眾運輸村所需的重點。)。因此 規劃案就在雙方價值觀與最終目標鈞有差異下,依然進行實際的操作。

17 

因民眾無法理解大眾運輸村到底意義為何,最終只能進行簡單的社區地 圖繪製及小型的綠美化改造。

(二)最後使用方式與目標不符

礙於規劃經費有限,最後也只以簡單的環境綠美化或是小型範圍整 理工程做為收尾,大部分居民感受不到環境是否有任何改變。且後續維 護不一定有安排人員管理,最後任由居民以跟原先不同的使用目標使 用。(例:設置街道轉角的按摩石走道及運動器材,居民拿自家椅子擺 放做為下棋聚會場所。)

(三)無後續參與空間

社區規劃師在結業之後,並無持續後續參與社區的任何規劃方式,

即使政府有相關計畫包含社區範圍,政府機關邀請社區規劃師參與也僅 止於寄發開會通知單,無積極參與空間。

從上述案例其實可知道,民眾對於參與規劃案件及公共決策已被養 成消極被動的角色,而政府機關及規劃單位給予民眾的參與空間也是常 形成無形的打壓及懼怕。對政府與規劃單位來說,完全開放的民眾參與 也是有其爭議以及強大的困難度。因此會在民眾參與上給予諸多限制,

由社區規劃師的例子可看見,社區規劃師最後的角色只變成單純的環境 整理、小區域綠美化,但真正對居住在此區域的民眾真的幫助到多少,

其成效應該要被拿出來檢討,社區的環境空間跟品質真的這樣就被確保 了嗎?為什麼在較大型區域建設的時候,社區又成為被忽略的角色,到 最後還時任由政府與規劃單位一味的進行,這樣上下不銜接的發展策略 是否有違了永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