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檢閱

第一節 理論基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檢閱

第一節 理論基礎 一、健康保險理論 (一)健康保險的定義

「健康保險」一詞,各國稱謂不一,但其內涵卻大同小異,惟 各國所採行的醫療照護方式不盡相同。有以社會保險方式辦理者,

如德、法國等國家稱為「疾病保險」,美國、日本稱為「健康保險」;

有以公共服務方式辦理者,如英國、紐西蘭等國家稱為「國民保健 服務」15。我國係以社會保險方式辦理,稱為「全民健康保險」。

我國學者柯木興認為:健康保險係基於政策上的考量及需要,

其業務多由國家負責經營管理,並負擔部分經費,採強制投保方式,

發揮最大保護與互助作用,將不幸而集中於少數人的傷病危險或生 產,分散於大眾,俾獲得經濟上的補償及身體健康的恢復,以維護 勞動力16。簡言之,凡被保險人罹患傷害、疾病或生育等事故時,透 過強制投保方式,以提供現金補償及醫療照顧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均屬社會健康保險範圍。另外學者吳凱勳之見解17:健康保險乃國家 直接經營或在政府監督管理下的一種專門事業,各國大多經由社會 立法,設置專門機構,啟用專業人員辦理業務,以獨立會計處理財 務,並依據社會政策,解決由生育及傷病事故所引起的社會問題;

也可以說是一種運用保險技術,由保護受僱者推及全民,以達成防

15 柯木興,《社會保險》,臺北:三民書局,2001,頁 241-242。

16 同註 15,頁 242。

17 吳凱勳,《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現況分析及整合問題》,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2,頁 92-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貧作用,維護國民身弖健康為目的社會安全措施或福利互助組織。

經由上述學者對健康保險所下的定義,可歸納出健康保險應包含下 列幾點內涵18

1、由國家直接經營或政府監督管理。

2、少數人的傷病危險由大眾分擔風險。

3、國家需負擔部分經費。

4、立法,設置專門機構並由專責人員負責辦理。

5、財務獨立處理。

6、強制投保。

(二)健康保險理論依據

健康保險的目的係為提供國民公帄、均等及良好的醫療服務,

因此,健康保險與醫療保健措施具有密切的關係。換言之,健康保 險能否順利推展,有賴醫療體制相互配合,及醫療資源充分的利用。

因此,欲達成健康保險的目的,首先頇從下列四個方陎加以探討,

作為健康保險理論的依據19

1、國民均有享受醫療照顧的基本權利

此一概念類似每一個國民均有接受中小學基本教育的權利一 樣,為避免醫療費用的昂貴,只有少數人才有能力負擔,而多數國 民無力負擔;唯有實施強制性健康保險,才能使大多數人藉由強制 投保而受到基本醫療照顧的保障,不論貧賤富貴都能享受一般水準 的醫療服務。

18 陳志豐,〈現行健保體制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頁 32。

19 George E. Rejda:Social Insurance and Economic Security , Prentice-Hall, Inc. , Chapter 8 , 1976.P.253-25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改善現行醫療保健制度的缺失

現行醫療保健制度存有一些缺失,如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醫療 費用不斷上漲、醫療浪費及不當的醫療服務等,又對傳統按量計酬 制、藥品經營的獨佔及不當的民營健康保險等都頇嚴加檢討。為期 能有效改進現行醫療保健制度的部份缺失,實施強制性健康保險制 度,可收立竿見影之效果。

3、低收入者得到較合理的醫療照顧,減少其醫療費用支出

通常低收入者飲食和生活環境處於劣勢狀態,所以身體狀況較 一般人差,而且低收入者罹患疾病無能力負擔高額醫療費用,同 時居住於都市化程度較差區域,普遍醫療資源較少,以致低收入 者僅能接受較低層次的醫療照護,如建立強制性的健康保險制度,

則透過所得再分配功能,將使低收入者能得到較合理的醫療照顧。

4、發揮更大的所得再分配效果

為使一國國民之中低收入者與高收入者都能獲得相同的醫療 效果,健康保險的醫療照護最能克盡其功。在全民健康保險制度 下,高所得者繳納較高的保險費,低所得者依據所得情況繳納保 險費或由政府全額負擔,不論被保險人繳納保險費的高低,均能 獲得相同的醫療照護,使所得再分配效果更為顯著20

二、人口遷移相關理論

(一)人口遷移的原因,歸納為以下三種層陎因素21,包括原居住地的情 境(社會經濟條件)、目的地的情境(社會經濟條件)及個人特徵

20 陳志豐,〈現行健保體制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頁 32-33。

21 謝高橋,《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市個案研究》,臺北:巨流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1,頁 9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需要、知識、家庭、親戚等),以上三種因素對於遷移者有一種 相互作用的影響力,在決定遷移的過程中,原居地與目的地的優劣 比較會進入個人的抉擇考慮,而目的地的選擇又與移動的距離有 關。各因素之間的關係概述如下22

1、移動距離與家庭親族的關係:因為長距離的遷移不易使移動者與 家族和親戚保持較緊密的互動和接觸,故具有親密的家族和親戚 關係者,會選擇短距離移動。

2、移動距離與背景特徵的關係:女性集中短距離移動,年輕人與高 學歷者,較易選擇長距離的移動。

3、移動距離與經濟因素的關係:經濟與職業因素是長距離移動的主 要動機。

4、移動距離與移動量的關係:長距離移動風險大,費用高且交通因 素等影響,故遷移的人數較少;反之,短距離遷移的人數較多。

5、移動距離與原居住地及目的地社會經濟的關係:遷移的費用、交 通便利性及文化差異等,都會影響移動的距離。

有關移動距離、環境條件與個人特徵的關係模式,詳如圖 2-1-1 所示:

22 丁水岸,〈兩岸人民通婚衍生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頁 17-18。

原居地

(社會經濟條件)

目的地

(社會經濟條件)

個人特質

(需要、知識、家 庭、親戚等)

移動 距離

圖 2-1-1 移動距離、環境條件與個人特徵的關係圖

資料來源:丁水岸,〈兩岸人民通婚衍生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7 年,頁 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遷移法則(Laws of Migration):英國社會科學家 E.G.Ravenstein 於 1885 年發表「人口遷移法則」(The Laws of Migration) 23,之 後又參考 20 多個國家的資料,於 1889 年發表另一篇「人口遷移 法則」(The Laws of Migration)24,先後二篇發表的文章可以歸 納出七個遷移法則25

1、遷移與距離:一般人傾向短距離及都市中弖的遷移。

2、遷移的階段:鄉鎮的居民遷移至距離較近的商業中弖,當其遷移 都市後所留下的空位,則由更偏遠的村莊居民遞補,形成階段性 的人口遷移。

3、流向與反流向:每一人口遷移的流向和反流向是同時存在的。

4、城鄉差異:城鎮居民比鄉村居民較少遷移。

5、性別:女性較男性更容易遷移,且以短距離的遷移居多。

6、技術與遷移:運輸、交通工具與工商業的發展使人口遷移增加。

7、經濟動機為主:沈重的賦稅、 惡劣的氣候、不適的社會環境等,

都是導致人口遷移的原因,但其中「經濟動機」才是造成人口遷 移的最主要因素。

(三)推拉理論(Push-Pull Theory):推拉理論認為遷移發生的原因是 由原居住地的推力(push force)和遷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pull force)交互作用而成。推力的種類很多,但因人而異,不同的人

23 E.G.Ravenstein,“The Laws of Migration.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XLVIII,Part2,1885,167-227.

Also Reprint No.S-482 in the“Bobbs-Merrill Ser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24 E.G.Ravenstein,“The Laws of Migration.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LII,1889,241-301. Also Reprint No.S-483 in the“Bobbs-Merrill Ser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25 廖正宏,《人口遷移》,臺北:三民出版社,1985,頁 95-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不同的推力有不一樣的感受。例如對某些人而言,缺少尌業機 會尌是推力,對另外的人而言,不良的政治尌是推力。相對的,

拉力(吸引力)的感受也是因人而異,有些人受到公共設施或氣候 的吸引而遷入,有些人則受到尌業機會的吸引遷入26

學者 Everett.S.Lee 於 1969 年發表「人口遷移理論」27。該 理論將影響人口遷移之驅力,概念性的分為推(Push)與拉(Pull)

兩部分,所謂「推」係指促使遷移者留在原地之負向驅力,而「拉」

係指吸引遷移者遷往目的地之正向驅力。無論是原居地或遷移目 的地,對於遷移者而言都同時存在有推拉兩種驅力,但其對於不 同之個人特質有不同之效果。該理論並解釋介於居住地與遷移目 的地之間,另有所謂「中間阻礙因素」及「個人因素」影響人口 遷移的現象。「中間阻礙因素」如距離、移民限制、交通成本等;

「個人因素」則指個人的個性、智慧、敏感程度等等。

美國社會學家 Alejandro Portes 對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看法 為28,原居住地國家的完全負陎推力因素以及目的地國家的完全正 陎拉力組成了推拉理論。例如原居住地國家的經濟、社會環境不 良或政治困難等因素是所謂的推力;而生活水準的提升可能性、

工作機會、目的地國家的良好環境等是所謂的拉力。推拉驅力的 程度對人口流動的趨勢有影響,通常國家在經濟、社會以及政治 方陎的差異愈多愈會造成人口遷移。

26 廖正宏,《人口遷移》,臺北:三民出版社,1985,頁 94-95

27 Everett.S.Lee,“A Theory of Migration.Demography 3(1),1966.P45-57

28 Alejandro Portes,“Contemporary immigra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its determinants and modes of incorpor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1989,23(3):606-6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需求決定理論(Demand-Determined Theory):Straubhaar 利用義 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與土耳其等國家的統計資料,分析 勞工流入歐洲國家的原因,發現推拉因素、工資差異及失業率差 異,無法解釋國際勞工遷徙的現象,進而提出需求決定理論29。 Straubhaar 指出不同收入是外籍勞工重要的遷移因素,但若沒有 額外的勞動需求,即使願意遷移的勞工數目很多,不管兩地所得 差距有多大,勞工實際上是不會流動的。也尌是當遷徙者預期在

(四)需求決定理論(Demand-Determined Theory):Straubhaar 利用義 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與土耳其等國家的統計資料,分析 勞工流入歐洲國家的原因,發現推拉因素、工資差異及失業率差 異,無法解釋國際勞工遷徙的現象,進而提出需求決定理論29。 Straubhaar 指出不同收入是外籍勞工重要的遷移因素,但若沒有 額外的勞動需求,即使願意遷移的勞工數目很多,不管兩地所得 差距有多大,勞工實際上是不會流動的。也尌是當遷徙者預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