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破。然兩岸關係瞬息萬變,致使本研究主要研究限制是時效。南海諸國對南海島 礁主權及所衍生之經濟海域爭議不斷,雖救難議題是普世價值,但時效變化大與 主權爭議問題短期難以解決,後續發生的合作或衝突事件,會促使本研究之研究 建議產生變化,可能無法吻合當下時局。

此外因大陸在「一個中國」之主張之下,致使無論官方言論或學者論述均較 側重於以大陸為主體之議題論述,且多以自身利益為立埸表達意見,致使資料蒐 集時發現較缺乏衡平之主張。

第四節 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

壹、理論架構

整合理論(integration theory)代表學者有杜意奇(Kari W. Deutsch)、海斯(Ernst B. Haas)與林柏格(Leon N. Lindlberg)等,他們認為整合的過程是漫長且緩慢的。

整合過程中,政治領導者與精英份子的加入是整合過程的關鍵(顧志文,2010:

267)。1950 年代西方學術界開啟區域整合研究,整合理論探究在一個特定的地理 區域內,不同國家間如何將各個組織和社區合併成為一個較大的單位,達成「政 治社區」(political community)的最終狀態的過程(黃錫璋,2009:12),其強調 以和平方式達成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社會或文化等不同層面的整合(吳若雩,

2001;吳新興,1995)。換言之,雖然整合理論家並非受到一種共同的驅策,但必 須強調在他們之間確有一種大致相同的看法,即認為所謂整合者通常就是在一個 特定的地理區域內將個別的組織和社區合併成為一個較大的單位。他們之間的差 異在於此種超國家共同體的建造中對於各種因素(制度、精英分子和公眾態度、

以及經濟、政治、社會交流等)有不同的重視(鈕先鍾譯,1985:327)。

整 合 理 論 的 主 要 派 別 有 三 : 功 能 主 義 ( Functionalism )、 新 功 能 主 義

(Neofunctionalism)與聯邦主義(Federalism),三者的主要歧見在於整個整合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political unit)願意放棄絕對的主權與鄰邦結合或合併,以和平方式處理相互的 衝突(高朗,1999:46)。新功能主義(neo-functionalism)的分析途徑是從功能主 義的立論出發,同時考慮到功能性整合的侷限性,而對功能主義做出修正,使其 理論更加具體可行。此派論點主要包括;第一,把政治問題和經濟福利問題分開,

前者稱為「高階政治」(politics of high-level)後者稱為「福利政治」(politics of welfare)。第二,不完全同意功能主義所認為之「技術因素可以忽略政治因素」以 及「整合源於大眾支持」的見解。第三,新功能主義對於歐洲整合之分析也重視 非國家行為者,認為利益團體是整合過程的催化劑,當利益團體發現其利益受其 他未整合部分阻礙時,就會對整合需求施加壓力,而成員國政府則必須對社會中 的不同需求予以回應(引自曾怡仁、張恵玲,2000:55-56)。

因此,新功能主義整合的主要因素,必須視相關政府、政黨與利益團體的意 向而定,經濟及科技因素固然重要,不過政治的因素依舊左右了整合的過程的順 利與否(黃錫璋,2009:13)。現實主義學派強調權力平衡對和平維繫的作用。而 新功能主義認為國與國的整合最先是經由經濟、科技的交流,可以不斷擴大合作 範圍,甚至一些國家不惜犠牲部分主權(高朗,1999:47)。由於不斷升高合作層 次,甚至犠牲一部分國家主權,以換取國家更大利益,因而產生「外溢效果」

(Spillover Effect)11,此種功能性相互依賴整合的結果產生了新的「政治體」,這 個「政治體」是一個共同決策的機制(黃錫璋,2009:13)。

兩岸在語言、民族、文化等背景方面,具相當之共通性,然而由於意識型態 與政治制度之不同,而使兩地分隔數十年而難以結合(吳若雩,2001:52)。然而 吳新興認為研究參與整合者的「動機」與「意願」才是影響整合能否成功的關鍵 因素,兩岸之間單單依靠通航、通郵、通商等事務性、功能性、民間性、技術性 的交流來推動整合時,兩岸整合工程是很難長久而持續的,除非整合工程受到兩 岸決策階層的政治背書與支持才會可長可久(吳新興,1995:65-66)。目前整合形 式爭議不斷,最關鍵者為主權問題(sovereignty issues)整合不應被理解為民族國 家單向主權的犠牲,而係民族國家間交互影響之聯屬關係,藉由此交替過程凸顯 整合體與參與國家之互需互依性(朱景鵬,1999:87)。而新功能學派認為,兩岸

11 「外溢效果」是由 Ernst B. Hass 所提出的概念,「外溢」概念又分為兩個次級概念;一是「功 能外溢」、二是「政治外溢」。「功能外溢」係指一個特定功能範圍所建立良性合作,基於與其 他事務範圍存有理性得聯結關係,而將促使其他範圍內的整合。轉引自鈕先鍾譯(1987:

327-3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只有相互交流的數據,並不足以說明或證明兩岸在進行整合的工程,而且交流的 數據也不是反映兩岸整合情況的好指標,除非能夠用兩岸所有同意參與整合行動 者的「認知」來重新詮釋這些交流的數據時,這些數據對於顯示兩岸整合工程的 進展情況才會變得有意義(吳新興,1995:65-66)。

1987 年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互動與各項交流即邁入一個新的里程 碑,而兩岸政治岐見所引發的爭議是兩岸執行各項交流癥結之所在,雖然兩岸至 今已共同簽署 22 項協議,並有擱置主權爭議之共識,但實際上的事務性協商仍然 有「主權歸屬的爭議」。本研究認為如果不先妥善處理主權等「零和」的議題,國 內朝野上下及各方團體代表未能逹成共識,進而形成兩岸共同的政治目標,則整 合勢將受到阻礙。

基於救難乃普世價值,在兩岸主權等意識形態未改變之前,可參考「整合理 論」中的「新功能主義」模式,擱置政治層次較高的主權爭議,先從基礎層次「救 難」方面整合,在南海地區共同建立起海上聯合搜救機制,一個確實可行的方向,

才能走出雙方零和的困境。因而,本研究乃援用上述「整合理論」中的「新功能 主義」,作為理論架構(圖 1-4-1)。

整 合 理 論 兩岸海上聯合搜救的條件與困境 –

經驗分析

兩岸海上救援組織(或合作組織)

南海現況

兩岸於 南海地 區建構 聯合搜 救機制 之可行 性探究 兩岸海上救援相關法令與規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可以協助研究者釐清研究的背景、理論的發展現況、研究工具的運 用,以了解過去、詮釋現在與建議未來。文獻分析主要是蒐集和分析既存的、以 文字形式為主的文獻資料。這樣的研究方法,所蒐集和分析的資料,可能會受到 研究者主觀影響或經驗所侷限,但是卻不會介入正在蒐集的資料使之產生變化。

只要可以找到與這些事件或人們有關的文獻材料,就可以協助我們進行分析,達 成研究目的。同時可以呈現各個不同時間的變化歷程。相對地文獻分析也有些缺 點,譬如所蒐集來的資料可能隱含編撰者之主觀看法,而且許多文獻尚未公開或 不易獲得,使得研究分析受到限制(林淑馨,2010:12-154;袁方,2002:402-404)。

本研究主要採最基本之文獻分析法,除了廣泛蒐集國內圖書館現有典藏圖書 資訊及國內相關單位之文件及學術專書或期刊論文研究報告,並輔以法令規章、

國際條約、政府出版品等文獻,加以分析目前為止南海地區海上搜救機制之實務 困境及影響。並檢視現階段學界對於建構兩岸在南海執行聯合搜救機制的看法與 相關研究成果。藉由文件的分析、方案摘錄、引述、出版品、論文報告,乃至章 程規約等研析有關海難救助國際公約與中國大陸及南海周邊國家之實際執行海難 搜救之組織架構、運作機制、民力運用、搜救規劃等面向的機制與現況,比較國 內整體搜救規範、體制,擬定應對策略,來作為規劃政策之參考。

對於研究資訊不足之處,將以迅速有效之方法取得國外在處理海難救助工作 之成效卓著的先進國家或救難組織等之相關書籍與資訊,以利進行歸納研究與探 討分析,俾利於南海地區迅速建構兩岸海上聯合搜救之機制。

二、統計及內容分析法

將過去十年於南海地區無論是航行之船艦、飛機失事落海,所衍生之救難事 故做為統計及內容分析範圍,將有助於檢視南海地區海上搜救機制,實務困境及 影響。並分析南海地區兩岸海上聯合搜救之可能作法,提供跨域協調合作及兩岸 關係發展之具體建議,做為政府機關政策擬訂之參考。

本研究之流程,参見圖 1-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1-4-2:研究流程圖 資料的歸納與分析 –

兩岸海上聯合搜救的條件與困境、南海現況與關鍵 蒐集相關文獻

撰寫研究論文 --兩岸於南海地區建構聯合搜救 機制之可行性、結論與建議

研究緣起

確定研究目的

整合理論 兩岸海上救援相關法令、規範、組織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兩岸海上救援機制現況分析

本研究希望結合理論及實務,檢視兩岸現有之搜救體制、能量及執行現存問 題並提出可行之因應建議。因此文獻探討分別檢視海難事故之界定、兩岸救援能 量、救援機制、相關法令限制、國際海上救援規範及海上搜救區域合作組織等層 面。以做為分析南海地區建置兩岸聯合搜救機制之基礎。有關海上搜救機制及針 對南海地區之戰略價值及爭端仿間論述甚多,唯對於於南海地區建置兩岸聯合搜 救機制,卻付之厥如。2013 年 5 月間在南海地區發生菲律賓公務船對臺灣作業之 漁船「廣大興 28 號」逞凶案,除喚起國人再度面對南海地區長期以來之漁權爭議 及漁權保障問題外,更殷切透過合作機制之建立、降低且避免再有類案發生。因 此本南海地區兩岸海上聯合搜救機制建構可行性探究具研究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