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學習中心課程發展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五節 環境學習中心課程發展

Hangerford,Peyton and Wilke(1980)認為「環境教育中相關課程的發展,

其目的在:幫助國民成為一群具有環境知識、有能力且獻身環境改善的人。」環 境學習中心可說是民眾環境素養的推動平台,是環境教育的重要推手之ㄧ,因此 環境學習中心應該思索:如何安排活動與設施吸引學習者以及如何安排課程內 容,以幫助學習者達到上述目的。因此在規劃及發展課程方案時,應了解課程方 案的使用對象、資源分配及人力的訓練培養等,才能有優質的課程發展。雖然環 境學習中心等設施的服務使用者是社會大眾,但是國內外案例資料顯示出有很大 一部分的使用者是來自學校,這樣的發展趨勢顯示這類型設施的功能與目標的特

質(周儒,2009)。環境學習中心活動產品主要是以學習體驗為主,再加上其主 要的使用者大多是來在學校的教師與學生,因此環境學習中心提供的環境教育專 業服務、在真實環境中的直接體驗等,對於滿足學校師生課程戶外教學非常有助 益。由此可看出環境學習中心其實是學校的環境教育最好夥伴,所以課程發展宜 著重與國中、小的課程相結合,規劃出結合社區資源並適合國中、小的環境教育 活動。而環境教育的學習在國中、小階段因課程架構、空堂有限的狀況下,宜採 取融入式的教學,並且依照孩子的成長發展去設計符合的課程內容,才能達到最 好的學習效果,以增進孩子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的培養。

一、課程發展:

環境學習中心的角色在於保護自然環境,向社會大眾介紹自然環境的功能與 重要性。透過各項課程讓人們體會自然、欣賞自然,拉近人與環境間的距離。曾 家鈺(2007)的研究指出國小戶外教學對於環境學習中心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因 此學習中心應提出滿足對象需求、市場需求的課程方案產品。「九年一貫課程」

將環境教育列入六大議題,環境教育教學的實施可採融入七個學習領域方式進 行,或利用空白課程時間進行主題式教學(教育部,2012),由上述可知環境學 習中心的課程發展原則應規劃符合九年一貫教育改革的需求,為教師及學生提供 優質的環境教育教學方案,針對主要的消費對象做課程設計,這也呼應自然中心 或環境學習中心存在的基本目的與價值。而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對於學校有地利 之便,社區是一個豐富的學習領域,社區的空間環境可以當作學校延伸的教室,

社區的自然、社會、藝術與文化資源就是學習的最佳教材,社區的耆老、專業人 士與解說志工更可以成為授課的教師,更適宜發展結合學校課程而設計出專屬該 社區的課程,達到社區環境永續經營與文化傳承的效果。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 課程發展可以發展融入學校既有之環境課程方案為目標,善用社區內軟硬體資 源,包含環境設施、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社區熱心志工及導覽解說人員等,並 促使課程能與學校的課程相互搭配,讓學生認識所生長的社區,進而保護社區環

境,達到文化傳承、環境保護以及社區經濟發展等功效。

二、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課程發展遭遇的問題

吳俊憲(2006)的研究指出在推動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課程發展時,可 能面臨到的問題有:(一)社區人士在認知上的差異(二)教師在推動初期的質 疑和抗拒(三)課程評鑑機制的缺乏,而其中教師的質疑與抗拒部分,教師平時 業務繁忙,可能會擔心無閒暇再去準備此課程,再者也擔憂無能力發展課程,或 者不知社區有哪些資源可以應用於課程。為解決上述的問題,實有必要請熟悉社 區資源的解說員或地方人士配合協助教師發展課程,讓學校與社區共同發展社區 型環境學習中心之課程優質化,以社區資源設施利用為中心,依環境戶外及環境 教育的課程發展理論作課程設計,學習中心所設計的課程與現有學校的課程能相 結合,發展出專業的環境教育活動方案,使教師無須再另外發展一套全新的課 程,學生也不會影響教學進度。如此必能達到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課程優質發展 的目標,並解決社區發展或學校施行環境教育的困境,將可使社區型環境學習中 心朝優質的方向邁進。

三、社區資源運用於教學的形態

運用社區的教學是一種與實際生活相連結的教學取向,而生活中的經驗是一 種整體的概念,因此在課程的組織上,應是朝向統整的方式進行,即指科目之間、

科目與活動之間、學校課程與校外生活之間的聯繫與配合(黃政傑,1995)。

就教師結合社區資源的教學考量,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主題式的教學活動設計

就社區資源中自然的環境資源教學而言,可從各科中擷取與自然的環境資 源有關的教材,進而以自然的環境為主題設計教學活動,此即為主題式的教學 活動設計

(二)融入式的教學活動設計

若將社區中資源包括:自然環境、文化、產業等資源主題,融入各科課程

的教學活動中,此即為融入式的教學活動設計。

主題式與融入式的教學活動皆為教師結合社區人力及環境資源而設計的教 學活動設計,最大的不同在於,主題式的教學活動,特別強調生活經驗的統整;

而融入式的教學活動,則希望將環境的議題課程融入到各領域或各科的教學活動 中所進行之教學設計,其統整程度較為不足,但採用融入式課程設計,能避免因 外加課程而造成教與學的額外負擔,或排擠其他學習領域課程之授課時數。但無 論採取何種教學策略與方法,皆以提高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達成為目的。

四、社區資源運用於教學的途徑

社區存在許多資源設施,如自然設施、環境設施、文化設施、產業設施等,

這些資源許多是零散而缺乏整合,僅供社區民眾少部份休閒的用途,由於沒有適 當的利用,不但浪費了資源,更可能成為社區環境問題之所在(曾家鈺,2008)。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因此社區若能永續發展,自然能成為人 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綜合以上論述可以了解學校若能結合地方資源,對於學校本位課程有相當程 度的幫助,可讓課程符合在地化的特色,達到課程發展的目標。但是若只是單由 學校主動對外找尋與課程相關的資源,對於學校教師是有困難的,可能因為時間 不足,或者不知道社區有哪些資源可以作為課程的教材。因此學校若可以善用對 社區資源有了解的人力,對於學校的課程發展將是有幫助的。再者環境學習中心 的解說員對於社區資源應相當熟悉,但對於學校課程現況及課程的發展理論大多 不了解;因此為使課程發展各方兼顧,課程發展人員,宜包括:學習中心的領導 人、資深的解說員、學校教師及專家學者,利用社區資源結合教師專業的自主,

充分的與學校現有課程相結合,同時也能符合各年段學童認知發展需求,使得社 區型環境學習中心成為是一個不錯的學習場域,打造出在地學校、社區專屬課程。

環境學習中心唯有顯現出比學校教師更專業、更優質的戶外教育環境教育能 力與教學服務,才能吸引學校教師放心帶領他們的學生來使用中心的環境教育服

務。另一方面中心也要能夠滿足社會與社區成年人有意義休閒遊憩與終身學習的 需求,才有可能讓更多社會人士走進環境學習中心去渡過他們難得的休閒與假日 時光(周儒,2006)。因此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的課程設計如何結合學校課程,

透過活動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成效,並能落實到生活層面,有效改善參與學童 的態度、行為;同時考慮社區民眾休閒活動的需求,在課程中利用遊戲、體驗、

操作等活動搭配,增進親子關係的培養,達到一般民眾到社區型學習中心休閒旅 遊、興趣滿足、增進知識、教育、探訪大自然……等的需求,為本研究之目的之 ㄧ。社區型的環境學習中心在台灣由於發展上貼近地方社區、文化與資源,對振 興社區與促進地方永續發展很有助益。

第六節 學校運用社區環境資源進行教學之研究

王鑫(1995)的研究提到,在學校教育中,戶外教學的目的有二,分別是:

配合學校的教學與彌補學校教學的不足。李崑山(1998)的研究指出戶外教學是 環境教育最普遍實施的教學方法,它是指離開教室,走到戶外、社區、大自然裡 進行教學活動。學生在自然環境中能印證學校課程所學習的概念與原理,且能增 強學習效果(Stapp,1982;林靜伶、周儒譯,1989;楊冠政,1998;Poudel,Vincent,

Anzalone & Hunter,2005)。教師引導學生經由直接接觸自然環境,達到環境 意識覺醒,愛護環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力。社區是與學校最親近的外在環境,與 學校之間有著相互依賴的關係,學校可運用社區豐沛的資源來彌補學校資源的有 限與不足(張幸愉,1994)。社區環境的易達性與安全性是學校推廣環境教育的據 點或基地。社區資源若透過妥善的課程規劃、專業的人員解說,讓學生在真實情 境中直接運用感官進行體驗學習,以達成環境教育的目標,並藉由戶外教學的施 行,對於環境教育的推展有相輔相成之功效。若能進一步結合學校課程,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