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社區與學校之媒合

研究者依循本研究之目的,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社區通網站搜尋台 灣區域已發展解說活動,且擁有豐富社區資源設施或較具特色活動的社區,並願 意發展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課程之優質發展,且鄰近學校亦有意願協助課程發展 之社區為對象,依不同社區類型,選取5 組社區與學校進行媒合,發展社區型環 境學習中心課程優質發展模式之探討,如表4:

表4 5 組媒合社區與學校介紹

社區名稱 社區位置 社區類型 社區特色/活動/資源 媒合學校

高東社區 臺中市清水區 農村 高美濕地自然生態保護區、海濱植物 高美國小

王功蚵藝協會 彰化縣芳苑鄉 漁村 溼地生態、養蚵產業、蚵殼DIY 、 王功國小

大山社區 苗栗縣後龍鎮 農村 稻作農事耕種體驗、牽罟 大山國小 楓樹社區 臺中市南屯區 都會環保

社區

回鍋油製作環保皂、環保工作、綠色消 費社區文史推展

鎮平國小

地利社區 南投縣 信義鄉

原住民部 落(農村)

布農族原住民文化介紹、自然生態體驗 地利國小

媒合過程依媒合步驟如圖3 所示,於媒合步驟中所使用的工具及採行的研究 方法分述如下:

圖3 本研究之媒合步驟圖 一、媒合說帖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步驟,研究者首要工作為尋求社區環境資源豐富且已 有發展解說課程或活動的社區,洽詢社區的合作意願,接著以社區鄰近學校為對 象,進行社區與學校之間的媒合,邀集學校有意願的教師加入與社區的資深解說 員共同組成「社區課程發展小組」,而於媒合過程中,研究者搭配媒合說帖進行,

以更清楚的傳達研究理念與研究方法,讓社區與學校能知道媒合的目的與施行步 驟,對於媒合成功機會非常重要。媒合說帖(附錄一)的內容包含研究目標、運 作的方式與步驟、預期帶給社區與學校雙方的有利條件……等,分述如下:

尋找社區與學校

資源探勘與分析

組成課程發展小組

產出活動教案

進行教學

媒合模式檢討及民眾休閒 活動適合度優化之檢視

(一)研究目標:說明媒合社區與學校發展社區課程優化的理念與目的,透過媒 合讓社區的解說課程規劃與學校課程相結合,不但兼顧學生的學習經驗及認知 程度,同時顧及一般民眾的興趣與休閒需求,滿足更多到社區活動的對象的需 求。

(二)運作方式與步驟:說明課程優化的施行步驟,並以簡易的教案範例説明社 區的解說活動與學校課程連結的形式。

拜訪社區與學校時,以說帖的書面呈現加上研究者口頭說明雙管齊下,讓 社區與學校可以了解合作的模式與預期的成效,讓雙方對於這樣的合作,有更 大的信心與肯定,利於後續課程小組會議運作的順利及預期達成的成效。

二、資源探勘

依本研究之媒合步驟,在完成學校與社區的初步拜訪並媒合雙方合作之意願 後,接著應進行社區資源的探勘與整理,此步驟的施行是為能了解社區的資源現 況、與現行學校課程連結的適配性等:

(一)資源探勘表設計:為有利於社區的活動資源能與學校現行課程進行連結,

將探勘結果羅列成資源探勘表(附錄二),探勘表內容包含社區資源的種類、資 源的數量、現況描述及可與學校課程連結的單元等。

(二)資源探勘的進行:研究者在社區解說志工帶領下進行社區資源探勘,以資 源探勘表詳細記錄社區現有資源,並搭配照片輔助說明,並依此探勘資料分析 各項資源與學校現行課程相連結的可能性,將適合連結的課程單元詳列於資源 探勘表上,於課程發展小組會議上呈現,以利課程小組成員日後課程的討論與 設計上作參考。

三、現有學校課程分析:

根據資源探勘整理的社區資源特色與解說課程,分析現有學校有哪些領域或 課程適合與社區活動作連結,研究者從現行學校課程常用版本:康軒、翰林、

南一三家出版社教科書中,分析學校課程中各領域有哪些授課單元,與社區資

源連結的適宜性,將可發展至社區進行戶外教學的課程依版本、領域、學習年 段、單元名稱等方式列表呈現(如表5),將此分析提供予課程發展小組後續的討 論,小組成員可依資源探勘表與課程分析表的資料,逐一討論社區資源適合與 那些學校課程相連結、可以延伸的知識為哪些、解說活動如何設計發展等等。

表5 學校課程分析

版本 領域 單元名稱 可連結的知識

以康軒 版為例

一下生活 1-3 春天的花朵 植物的認識 1-4 花的訪客 昆蟲的認識 2-1 美麗的家園 認識社區 二上生活 2-4 飛來的朋友 昆蟲認識

二下生活 1-1 植物的生長環境 植物的生長環境認識 1-2 我的植物朋友 植物的認識

1-3 常見的動物 昆蟲、小動物的認識 1-4 我的動物朋友 小動物的認識 2-1 社區的環境 認識社區 2-2 社區停看聽 認識社區 二下綜合 第三單元 環境與我 愛護環境 三上自然 第一單元 認識植物 植物的認識 三下自然 第一單元 大家來種菜 植物的認識

第二單元 動物大會師 小動物的認識 三下社會 第一單元 家鄉的生活 認識社區

第二單元 參與家鄉的活動 認識社區 第四單元 家鄉風情畫 認識社區 第六單元 守護我家鄉 認識社區

四上自然 第二單元 水生家族 水生環境與動物的認識 四下自然 第三單元 昆蟲家族 認識昆蟲

四上社會 第一單元 美麗的家鄉 認識社區 第二單元 家鄉巡禮 認識社區 第六單元 話我家鄉 認識社區 四上綜合 第三單元 社區環境 認識社區 五上自然 第二單元 植物的世界面面觀 植物的認識 五下自然 第二單元 動物的世界面面觀 認識與愛護動物

六上自然 第二單元 大地的奧秘 愛護環境 六下自然 第三單元 生物與環境 愛護社區與環境 六下社會 第六單元 關心我們的地球 愛護社區與環境 六下綜合 第二單元 向大自然學習 愛護社區與環境

四、課程發展小組:

在進行完媒合、資源探勘與課程分析後,即由社區與學校共同組成課程發展 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學校校長、主任、學校教師、社區經營者、解說員、專家 學者及研究者等。課程發展小組經由會議討論,對現有的社區資源及活動課程進 行分析,並確認和學校課程相連結之處,依此發展戶外活動課程,使社區資源能 成為學校課程一個延伸教學的場域。小組的運作如下:

(一)進行課程分析及討論:課程發展小組藉由資源探勘表、課程分析表與社 區解說志工的輔助,深入分析社區現有資源與學校課程的連結,將社區資 源與解說活動加以轉化並與現有的學校課程相連結。

(二)設定主要教學的年段或領域:課程發展小組針對要發展的解說活動討論 出最適合連結方式或可達到最多延伸的學習年段,作為活動發展的主要教 學對象,依循此年段學生的學習發展目標,來討論戶外活動應增添的元素、

程度或改變狀況,期望能符合學校師生們在教學上的延伸需求,並能兼顧 社區活動原本的特色與趣味性。

(三)擬定課程目標、進行活動設計:亦即是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設計重點 把握學生知識上的加深加廣、發揮戶外教學活動體驗的優點、增進對社區 的認識與愛護等。

(四)課程產出:各社區課程小組在經過討論與意見整合後,產出社區解說活動課 程教案(附錄三),並針對活動中與學校課程相連結單元的知識及環境態度設 計問卷,選定教學對象,進行戶外教學,以檢視所設計的課程成效。

四、參與式觀察:

為了解 5 組社區與學校課程發展小組如何運作,社區資源、解說員與學校教 師如何相互支援及互動,以發展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戶外課程優化。研究者透 過參與式觀察,將 5 個課程發展小組、課程發展過程、施教過程記錄下來,再加 以歸納整理出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課程優質發展模式及社區資源設施、教師、

解說員間的關係;並試圖從 5 組媒合的社區與學校,找出一通用之「社區型環境 學習中心之課程優質發展模式」。參與式觀察法,簡單的說,就是研究者進入研 究對象的環境中,與研究對象發生面對面的社會互動,以漸進的、有系統的方式 蒐集資料之科學調查方法(黃新生,1987)。

(一)研究對象:就參與式觀察的研究者角色而言,本研究為參與者的觀察

(participant-as-observer),觀察者參與在活動中,而其研究對象也知道其真正 身份(王文科、王智弘,2009)。研究者針對媒合後的課程發展小組為觀察 對象,對其運作模式及發展歷程做參與式觀察。了解對於社區型環境學習中 心成為學校教學之延伸場域,其課程優質發展過程的方式、策略,以及所面 臨的困難與解決之道。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依照文獻內容及本研究之目的,研究工具包括小組會議 記錄、產出的教案及過程中研究者觀察記錄。

(三)觀察過程:研究者於媒合過程中,參與每次會議討論及戶外教學過程,經 由攝影或錄音方式錄製過程,並詳實記錄會議討論與戶外教學觀察筆記。質性 資料含會議討論記錄、教案及綜合座談記錄。藉由分析各項質性資料部 份,

以了解課程發展小組運作模式、困境解決及各方面發展歷程。

(四)質性資料整理分析步驟如下:資料以單面記錄,以便於檢視,每頁記錄皆

(四)質性資料整理分析步驟如下:資料以單面記錄,以便於檢視,每頁記錄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