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課程優化發展模式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課程優化發展模式之研究"

Copied!
1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

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林明瑞 教授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課程優化

發展模式之研究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for curricula of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s

研究生:

張秀珍 撰

(2)

謝誌

終於能告訴自己:「我要畢業了。」,回首來時路,酸甜苦辣、五味雜陳、 點滴於心,如今隨著畢業逐漸幻化成甜美的果實。這段艱難的求學路感謝指導教 授的指導、家人的陪伴關懷、朋友的加油打氣、合作社區與學校夥伴的支持奉獻, 讓我能走過低潮,順利的完成論文。謝謝。 論文的完成最重要的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林明瑞老師,感謝您平日循循善誘 的指導與諄諄教誨,也感恩曾教導我的林素華、劉思岑等教授,啟迪我對環教領 域的認識與喜愛,同學間的互助與支援亦是一帖良方,感謝你們,其中要特別感 謝秀惠、筑珺、明進等,漫漫的研究路感謝有你們的扶持與相助,你們是我最佳 的夥伴,非常感謝。研究期間更要感謝參與的社區與學校:高東社區、高美國小、 王功社區、王功國小、楓樹社區、鎮平國小、大山社區、大山國小、地利社區、 地利國小,謝謝您們給予最熱情的支持與最豐富的資源,因為有您們不辭辛勞的 一次次討論與設計,才能讓課程與活動順利產出操作,才能讓這份研究得以完成。 感謝我的論文口試委員林明瑞教授、高翠霞教授、王佩蓮教授、劉湘瑤教授, 感謝您們悉心的指導與建議,讓我的研究得以順利修改完成。最後感謝我的同事 淑儀、秋雲、玉華、淑眞,謝謝您們幫我照顧孩子、聽我傾訴煩惱、為我打氣加 油,讓我能堅持不懈到最後。 期望這本論文能對有意發展社區環境學習中心課程優化的社區有所助益,再 次感謝所有關心愛護這塊土地的每一個人、所有熱心奉獻於社區的夥伴以及我所 摯愛的親友們,我想說:「有你們真好!祝福大家。」

(3)

社區周圍的資源豐富,若能妥善整合這些周邊資源,使之成為休閒遊憩場 所,甚至是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不僅社區中的資源能得到適當利用,還可供作 學校師生學習及社會大眾休閒與遊憩的場域,而具有環境教育的功能。然而過往 經驗顯示,因為社區不瞭解學校需要什麼?包括:學校課程有哪些,各年段學童 認知程度差異等,社區所發展的課程無法切合學校的需求,所以近在咫尺的社 區,學校師生參訪的意願卻有限。因此本研究希望促成學校教師與社區合作進行 戶外教學的規劃,以提高社區師生願意到此參訪的可能性,同時並考慮社區民眾 休閒活動的需求,以達到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課程優質發展的目標。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學校與社區如何以社區及周圍資源為基礎,共同發展與現 有學校課程相結合,並為學校師生及社區民眾所樂於使用的優質環境戶外課程。 研究者媒合了5 組不同種類社區與學校進行環境學習中心的環境戶外課程研發, 經過社區資源調查、現有課程分析、社區與學校課程研發團隊媒合、多次課程發 展會議討論、不等組實驗分組設計、帶隊解說學習成效分析等,確定了以下重要 結果,包括:(1)社區型環境教育學習中心的環境課程之優化發展模式。(2)確 認優化課程所提供的主要學習成效,及(3)能有效吸引民眾前來休閒旅遊之永 續發展策略。分析說明如下: 一、環境課程優化發展模式 首先,媒合者(研究者)透過媒合說帖對各組社區-學校進行媒合,媒合說 帖要能清楚的表達媒合的目的及課程發展小組運作的方式。其次,研究者應先 進行社區資源探勘及學校現有課程分析,並進行兩者之連結;課程發展過程中, 要顧及社區原有的發展特色,又要能滿足學校師生學校課程延伸學習及戶外教 學時的需求;同時需要一位能同時整合社區、學校資源及意見的人,扮演媒合 及居中協調的角色,以利課程發展小組有效運作及後續的有效運作。

(4)

二、優質課程的學習成效 各校學生在各社區環境教育活動課程的學習成效,在環境知識的答對率及態 度都有顯著提升,在環境行為方面也增進,但不顯著。由學習心得的回饋及教 師的觀察,都顯示學生對社區環境重新認識都非常喜愛,部分學生還能呈現出 關注生活環境、提出改善環境的想法、也願意參與社區活動,為社區環境付出 心力。 三、吸引民眾前來休閒的社區型環境教育學習中心永續發展策略 就社區整體永續發展來說,除了課程內容優質發展外,需充份運用社區資 源,社區在食、宿、行及休閒娛樂等方面週邊的環境需能滿足遊客所需,再者, 需有一對外網頁窗口,透過網頁、導覽褶頁提供訊息、建立常態性的活動課程、 設置正職的社區活動人員,以提供遊客更多聯絡管道與活動,吸引再次前來的 遊客,以達成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的永續經營及發展。 關鍵字:社區、學校、環境學習中心、課程優質化、戶外教學

(5)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for curricula of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s

Abstract

Resources around communities are rich, if can be properly integrated into a recreational place, even a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 So the community's resources can’t only be effective used, but also may provide learning for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leisure and recreation field for general public. However past experience has shown because the community didn’t understand what the schools need; including: what do the schools’ curricula have? What’s cognition difference of each grade schoolchild? And so on. The curricula developed by

community don’t suit the school demand. So although the community is near at hand,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schools seldom visit the community.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hopes to procur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teacher and the community to plan outdoor curricula, enhances willingness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visit the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 considers leisure demand of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simultaneously, and curricula achiev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

This study focuses on how school and community can utilize the reachable resources as basement, and combine with existing school curricula to develop high quality environmental outdoor courses used joyfully by teachers, student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The researcher match 5 different types of community and school combinations for developing outdoor courses of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s; and after an investigation on community resources, existing courses analysis, matching up

(6)

community and school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eam, discussion meetings 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onequivalent experiment groups design, and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alysis, the important results are confirmed and shown as follows, including: (1) The development model for quality curricula in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s. (2) The confirmation on the mai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provided by quality curricula. (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an effective attraction for leisure tour. The analysis described below:

1.Development model for quality environmental curricula

First of all, the matcher (researcher) matches up each set of community and school through the matching invitation, which have clearly stated the matching-up purpose and the operation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m. Second, the researcher should survey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school existing school’s courses analysis, and establish linkage between the two.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a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and students and teachers’ needs in courses extended learning and outdoor education should be satisfie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crucial to have a person capable of integrating community, school resources and opinions, and act as a matcher and negotiator in between to maximiz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m operation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 subsequent operation,.

2.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quality curricula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schools’ students i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ivities of the communities, the correct rate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re raisen significantly,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re increased as well, but not significant. Both learning experience feedback and teachers observations show students’ strong interests in rediscovering community environments, and some

(7)

students even star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providing ideas for th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also willing to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to make some effort for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learning centers as an effective attraction for leisure tour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sides development of quality curricula, communities resources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as well; communities should satisfy visitors’ needs in the related fields of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and entertainment. Also, websit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serve as the window to provide information, regularly announcing and hosting activity courses, and hire full-time employees for community activities, so the visitors have various contact platforms to receive information and activities, and attract visitors to revisit, and thus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f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learning centers.

Keywords: Community, school,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 quality curriculum, outdoor courses

(8)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回顧---7 第一節 社區永續發展---7 第二節 環境學習中心的發展要素---9 第三節 自然中心與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13 第四節 戶外教學---15 第五節 環境學習中心課程發展---20 第六節 學校運用社區環境資源進行教學之研究---24 第七節 環境學習(自然)中心供學校師生 進行戶外教學之研究---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31 第二節 社區與學校之媒合---32 第三節 實驗設計---3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43 第一節 媒合說帖的重要---43 第二節 資源探勘的重要性---47 第三節 課程發展小組的運作與課程產出---56

(9)

第四節 教學成效與檢討---62 第五節 綜合座談---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9 第一節 結論---99 第二節 建議---102 參考文獻---103 附錄 附錄一 媒合說帖---110 附錄二 各社區課程發展小組成員---114 附錄三 各社區解說活動課程教案與問卷---116

(10)

圖目錄

圖1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組成要素圖---11 圖2 本研究之架構---31 圖3 本研究之媒合步驟圖---33

(11)

表目錄

表 1 戶外教學理論基礎---18 表 2 學校運用社區資源進行教學之相關研究---26 表 3 環境學習中心供學校師生進行戶外教學之研究---28 表 4 5 組媒合社區與學校介紹---32 表 5 5 組課程發展小組課程分析---35 表 6 觀察資料編碼對照表---38 表 7 5 組實驗組與設計組學生班級表---39 表 8 檔案評量原始資料編碼對照表---41 表 9 高東社區資源勘查紀錄---50 表 10 王功社區資源勘查紀錄表---52 表 11 楓樹社區資源勘查紀錄表---53 表 12 大山社區資源勘查紀錄表---54 表 13 地利社區資源勘查紀錄表---55 表 14 高美國小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之背景條件比較---63 表 15 高美國小實驗組與控制組前測之知識平均答對率 t 檢定結果---64 表 16 高美國小控制組與實驗組學童的前後測 知識平均答對率 t 檢定結果---66 表 17 高美國小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的後測分數平均值 之單一樣本 t 檢定結果---67 表 18 高美國小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後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表---67 表 19 王功國小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之背景條件比較---68 表 20 王功國小實驗組與控制組前測之知識平均答對率 t 檢定結果---68 表 21 王功國小控制組與實驗組學童的前後測

(12)

知識平均答對率 t 檢定的結果---71 表 22 王功國小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的後測分數 知識平均答對率t 檢定結果---71 表 23 王功國小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後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表---72 表 24 鎮平國小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之背景條件比較---72 表 25 鎮平國小實驗組與控制組前測知識平均答對率 t 檢定結果---73 表 26 鎮平國小控制組與實驗組學童的前後測 知識平均答對率 t 檢定的結果---75 表 27 鎮平國小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的後測分數 知識平均答對率 t 檢定結果---75 表 28 鎮平國小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後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表---76 表 29 地利國小實驗組學生之背景條件比較---76 表 30 地利國小實驗組學童的前後測知識平均答對率 t 檢定的結果---77 表 31 各社區媒合過程之異同分析---97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近幾十年來的經濟快速成長,由於缺乏妥善的環境保護及資源管理,環境 遭受破壞等問題日益嚴重,以致居住環境的品質日益低落,於是人與環境的關 係,逐漸受到國人的重視,大家開始注意到週遭的環境與自身的關係,主動付出 行動來關心與改善。而社區由於地位適宜,社區既為公共生活中的最基本單位, 又與大家的生活最為密切。因此面對各種人爲利用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及衝擊, 許多人從社區出發,致力於將生態保護、永續發展等觀念納入社區規劃理念之 中,將社區自然資源、社區文化及社區產業加以整合,希望能達到活化社區、提 高居民生活環境品質的目標。 社區原本即存在許多資源設施,如自然設施、環境設施、文化設施、產業設 施等,有一些是慘澹經營,僅能勉強維持社區民眾的休閒與文化傳承的功能;而 有一些是沒有善加利用,成為社區沒落的象徵,甚至是造成社區的治安問題,影 響社區居民的安全與社區發展(曾家鈺,2007) 。社區周圍的自然及環境教育資源 系統就如同社區的自然公園與自然教室,對社區有著親子活動、生態旅遊、環境 教育等功能 (Fellizar, 1994; The community Page, 2005;行政院,2003),若能妥善 整合這些周邊資源,使之成為休閒遊憩場所,甚至是環境學習中心,不僅社區中 的閒置空間能得到適當利用,不會造成資源浪費,還可供作學校師生學習及社會 大眾休閒與遊憩的場域,而具有環境教育的功能,甚至可保護當地自然資源,達 到自然保育的目標,更甚者還可以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帶來觀光人潮,促進地方 經濟繁榮。這些資源設施是社區居民所共同擁有的財富,倘若這些資源設施維護 不善、經營不好,不僅不能發揮其應有功能,甚至為社區安全及環境衛生品質造

(14)

成影響(謝佳伶,2009)。因此妥善整合社區資源,發展成有效的環境學習帶,供 作學校師生學習及社會大眾休閒與遊憩的場域,使其具有環境教育的功能,不但 可保護當地自然資源,達到自然保育的功效,更可以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帶來觀 光人潮,促進地方繁榮經濟進步。 重視環境教育是目前世界潮流所趨,而實施環境教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 是在自然環境中教學,也就是戶外教學(楊冠政,1998),以協助學生瞭解各學科、 環境和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這幾年來,社會型態及學習模式已與往昔大異其趣, 學習的場域不再只有教室或校園,社區是兒童生活之所在,也是學校的外在環 境,學校除了配合社區發展外,更可運用社區豐沛的資源來彌補學校資源的有限 與不足(張幸愉,1994)。2010 年 5 月 18 日「環境教育法」通過,其中第 19 條 規定各公家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 人,每年都要安排職員、教師、學生參加四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課程。而對於學 校師生來說,除了校園外,社區中的自然環境設施為推展環境教育或實施戶外教 學活動最好的場地之一。當教師欲進行戶外教學活動時,除了考慮行政的支持 外,在學生管理、交通問題、教學內容、教師能力和安全考量等方面也都有許多 問題待克服,這些都是教師的顧忌與牽絆(鄧好周,2002),因此若能將社區中 各項資源設施有效的加以整合連結,成為社區的環境學習網(或帶),即為「社區 型環境學習中心」,既能支援教師教學上的需求,又能避免舟車勞頓的行程安排, 必然能對學校師生的環境戶外學習有莫大的助益。 然而過往的經驗顯示,學校對於社區資源的運用大多侷限於行政或是人力的 支援,如經費籌募、捐贈設備、義工導護等,教師也僅針對社會課程、鄉土課程 蒐集一些社區性教材。社區內的環境學習中心雖近在咫尺,但是社區內的學校師 生卻不見得樂於前往進行戶外教學,除了經費、安全等原因外,其中一個重要的 原因乃戶外場域的環境課程或活動與學校中的各領域課程連結甚少,對正式課程 學習之強化有限,至多只能視為一次戶外學習之旅,因此可能近在咫尺的社區型

(15)

環境學習中心,學校師生參訪的意願卻有限。換言之,社區領導者與學校師生彼 此之間的認知及溝通不足,彼此之間有何教學資源及需要何種教學內容設計也未 能充分了解,很難觸及相互合作的可能。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運作模式,近年來普遍為各界所接受及運用(林明 瑞,2007)。透過「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妥適的課程安排、活動規劃與人員解說 等服務,社區將可成為附近學校師生進行戶外教學的最佳場域(林明瑞、曾家鈺, 2007)。因此本研究之主要動機為希望促成學校教師與社區領導人合作進行戶外教 學的規劃,以提高社區師生願意到此參訪的可能性,將社區的資源及課程能有效 的與現有學校的課程相結合,結合學校中具有課程發展經驗的教師、社區內經驗 豐富的解說員及社區豐富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社區可以藉助學校教師對課程的熟 悉度、學童認知階段的了解及課程設計等專業的知識與能力,組成社區資源課程 發展團隊,將社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產業等豐富資源,融入於課程中,直 接至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進行戶外教學,透過活動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成效, 讓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的課程優質發展,並能落實到生活層面,有效改善參與學 童的態度、行為;同時並考慮社區民眾休閒活動的需求,在課程中利用遊戲、體 驗、操作等活動搭配,增進親子關係的培養,達到一般民眾到社區型學習中心休 閒旅遊、興趣滿足、增進知識、教育、探訪大自然……等的需求,以達到社區型 環境學習中心課程優質發展的目標。 因此,本研究擬初步篩選出資源設施豐富的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與有意願 的學校進行媒合。組成「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課程優質化發展小組」,小組成員 包括:學校校長、教師、社區經營者、資深解說員、專家學者及研究者…等,首 先對社區資源及設施進行初步分析,以瞭解社區中具有哪些資源及設施可以與學 校現有課程相結合。其次,對學校現有課程進行內容分析,了解哪些現有課程單 元可以至社區進行教學,需要哪些社區資源及設施(包括:自然、文化、人力及環 境資源…等)。編製以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為學校課程延伸教學場域之優化課程,

(16)

並能顧及一般民眾休閒旅遊需求。研究者透過參與式觀察,將每個課程發展小 組、課程發展過程、施教過程記錄下來,再加以歸納整理出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 課程優質發展之模式及社區資源設施、教師、解說員間的關係;並試圖從5 組「社 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課程優質發展模式」找出其共通及差異點,期能找出一通用 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課程優質發展之模式」。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四: 一、為能了解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課程優化發展模式。 二、爲能了解社區資源、解說員與學校教師如何相互支援及互動,以發展社區型 環境學習中心之戶外課程。 三、爲了解所發展的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優化課程如何與學校課程結合,並可 作為學校課程的戶外延伸教學資源。 四、爲能了解學校師生接受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優化課程之教學,在學習成效之 影響為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是指由社區熱心人士整合社區附近的資源設施(包 括:自然資源、產業資源、 文化資源、環境設施、營運設施)成為一環境學習帶, 透過資源整合、營運方案及妥適的課程安排、活動規劃、人員解說等服務,提供

(17)

社區附近學校師生進行戶外教學及民眾進行親子活動、休閒旅遊的場域(林明瑞、 曾家鈺,2007)。 二、課程優化發展: 本研究所指的「課程優化發展」,係指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的解說課程規劃 能夠與學校課程相結合,不但能兼顧學生的學習經驗及認知程度,考量學校教學 的需求,成為學校課程延伸的一部分及戶外教學的場域,亦能滿足一般社會大眾 前往環境學習中心的目的,達到休閒旅遊、體驗大自然、親子活動、興趣滿足…… 等;也就是課程同時考慮學生在課程上的需求,及一般民眾的興趣與休閒需求。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社區通網站搜尋台灣區域已發展解說 活動,且擁有較多社區資源設施或較具特色活動的社區,並願意發展社區型環境 學習中心課程之優質發展,且鄰近學校亦有意願協助課程發展之社區為對象,依 不同社區類型,選取 5 組社區與學校媒合,進行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課程優質發 展模式之探討。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中心的課程如何優化發展 為主軸,並考慮如何結合學校課程發展為主要目標,兼顧一般遊客需求為輔,故 此發展模式不能普遍推論到其他自然中心或環境學習中心,未能積極將環境學習 中心課程與學校現有課程密切結合的課程發展模式。

(18)
(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目標為建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課程優質發展之模式,社區型環境學 習中心是以社區資源、解說為基礎,是以本章先說明社區的永續發展與環境學習 中心的發展要素,再分別說明戶外教學與環境學習中心的關係,最後探討環境學 習中心的課程發展及學校運用環境學習中心的現況,進一步探究社區型環境學習 中心課程優質發展之模式。

第一節 社區永續發展

一、永續發展之定義 「永續」之定義最早起於聯合國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WECD,1987)「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中提及之定義:「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自身之需求,即為永 續發展」(李公哲,1999)。永續發展係由聯合國所提倡,是在全球面臨經濟發展獨大的情境下,用以維 護全球資源免受經濟發展負面影響的主張,使之回歸到以生態為中心(朱斌妤,1996、梁玉燕,2009)。 Naess(1989)指出「國」常大得無法解決小問題,而「家」又小得無法解決大 問題,而社區因可承上啟下,正是最適當的生態功能空間(王俊秀,1994,李易 駿,1998)。永續發展強調創造一個生態永續的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社區為公 共生活中的最基本單位,與國人的生活最為密切,加上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良 好的居住環境。因此社區若能永續發展,自然能成為人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全球視野、在地行動」的永續發展理念逐漸成為普世的共識後,學者們 (Beatley & Manning, 1997)也從空間研究的層次指出,「社區」在永續發展 課題上的努力最具實施成效,「永續社區」已然是地方性行動及全球永續發展脈 絡延伸的基礎單位(林錫詮、洪志嘉,2009)。由上述可知欲將「永續發展」的理

(20)

念徹底實踐,以社區為最佳施行對象與場域。 二、社區永續發展 社區係指以部落或村里等地方性組織為核心,居住期間的居民具有若干共同 的利益,彼此需要支援,並共同面臨若干生活、經濟、衛生、教育的問題(吳美 麗 、邱雅莉、馬淑貞、連麗玲,2009)。社區是都市、鄉鎮的次級單位,是人 們主要的活動中心,和人民的生活有密切關聯(李永展,1995)。我們可說社區 是一群具有相互關係、彼此關懷、社會互動的人民所居住的一個特定的地理區 域,此區域包含人以及人所生活的空間等各要素。 社區發展依聯合國的定義是指:「居民以自己的努力與政府配合,來改善社 區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環境為目標。」。聯合國「21 世紀議程」中特別強調為 了達到永續人類居住的目標,必須發展出一套先進的社區模式,此種社區即是「永 續社區」,以經濟永續、環境永續、社會永續概念作為發展基礎,三個面向相輔 相成(倪進誠、林冠慧、張長義,2004;謝佳伶,2009)。因此社區欲尋求長遠 且優質的發展,應朝向永續發展的模式發展。學者羅賓遜(Robinson,2004)的 研究指出「永續發展」經過長時期的探討與實踐,總體而言,係以生態、社會與 經濟三個層面為主軸。一個永續社區乃是一個有人的活力社區,社區具有良善的 共同價值和實踐行動,以持續增進該社區之生態環境、經濟生產與社會關係的整 體發展(林錫銓,洪志嘉,2009)。梁玉燕(2009)的研究指出「永續社區」以了解社 區所擁有和所需之基礎資源,提供現在和未來的社區成員居住在一個健康且具生產力的生活環境中,並 且促進社區在經濟、環境及社會間連結,由當地社區人士自行管理與運作,作為維護地方生態環境與促 進發展的主要行動者。 因此綜合上述,對於永續社區之具體描述應該完整涵蓋三個層面:「生態環境」、 「經濟產業」、「社會文化」等三大主軸。而永續社區的發展觀則強調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 成長的平衡,並要能提昇在地的社會關係,故其目標在於同時滿足社區居民的經 濟需求、保護環境。所以社區期望能達到永續發展,必須將社區內部及附近各種

(21)

資源加以整合,以利經濟、環境、社會文化三層面之發展,透過資源的整合、導 覽解說、課程設計等,重新規劃營造社區,並進行各項親子活動、戶外教學、休 閒旅遊等,同時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成長的平衡,達成社區經營的永續發展。而 當社區循此方式發展時,該社區其實逐步具備了「環境學習中心」的雛形,因此 下一節將進一步說明「環境學習中心」的發展要素。

第二節 環境學習中心的發展要素

一、環境學習中心 在世界各國發展環境教育的過程中,環境學習中心(或自然中心、田野學習 中心、保育學校、環境教育中心、戶外學校……等)是指在擁有環境特色的地區, 提供適當的場域、展示、教育、設施及活動,並運用環境教育、環境解說及環境 傳播相關理論,使參與者在環境中學習,在歐美的起源甚早,1892 年於英國設置 了第一個田野學習中心(field study center),是在自然地區或都會區內,提供完 整的環境教育服務給學校師生與社區民眾之環境教育學習機構(謝佳伶,2009)。 王鑫(1995)認為傳統環境學習中心、自然中心,是指一個擁有戶外環境教育教 學資源之場域,再經規劃設置為環境教育學習用地,設有管理中心及人員,並備 有必須之教材、教具及導覽解說設施等。周儒(2001)的研究將自然中心(或是環 境學習中心)定義為在一片具有環境教育資源特色的土地區域上,整合環境教育專 業能力,專業課程方案與適當的環境教育資源,提供環境教育專業服務給學校師 生、一般社會民眾,以達到教育、研究、保育、文化、遊憩之多功能目標的環境 教育專業設施。透過專業人員的解說、 引導及教育,使各年齡的對象,能在環 境中體驗自然的美好,珍視環境與資源的可貴,學習環境的知識,探索人與環境 互動與互賴的關係,並培養對環境負責任的行為。

(22)

周儒(2001)表示隨著環境議題備受重視,「環境教育中心」或「環境學習中 心」的名稱逐被推廣,在很多國家地區已有的做法上,將之定位在一個社區自然 中心。Stapp and Tocher(1971)的研究中亦提到社區自然中心(community nature center)最普遍的定義是:一個在城市或鄉村及其附近地區有些未開發之區域, 提供設備、人員及專業服務,去執行在自然科學、自然欣賞和環境教育方面的計 畫,讓民眾及學校師生在此學習與環境相關的知識、享受自然之美、親近自然、 紓解壓力與休閒的地方。綜合上述,我們可歸納出:環境學習中心是一個結合了 環境教育、環境解說、自然資源保育、環境管理、規劃、社區發展等諸多特色的 學習型服務體,能提供一般民眾及學校師生在此學習與環境相關的知識並親近自 然、享受自然之美與休閒活動的地方。 二、環境學習中心的功能 以現今環境教育的世界發展趨勢來看,環境學習中心其實是一個提供社會各 階層滿足其對環境教育學習需求整體解決方案的一個環境學習園區(梁玉燕, 2009)。針對環境學習中心所具備之功能敘述如下 (Shomon , 1962; Milmine, 1971; Nomura, Hendarti, & Abe, 2003):

(一)提供可呼吸的空間、及未開發土地及都市化地區之間的緩衝帶,亦是社區 的開放空間計畫。 (二)提供附近居民戶外教育與休閒的機會與接近自然世界的經驗,並刺激個人 或團體「創新、自豪、負責、及工作」等價值觀。 (三)提供有效學習的場所,將在地的、區域的、國家的、國際的環境資訊融入 中心內,有助於加強使用者的環境知識及促進環境的實務活動。 (四)提供人們沈浸在「美」之中的喜悅及精神上得到修養的機會。 (五)提供環境教育的機會,達成環境教育的目的。 (六)與其他機構或地方居民共同合作,引導研究或其他工作。 (七)作為不同地理間、部門間、以及領域間的連結,亦即一個轉化的角色。

(23)

由上述可知,環境學習中心是一個為社區民眾及學校師生服務的機構,具有 教育、保育、研究、文化等方面的功能,能提供一般民眾及學校師生學習環境相 關的知識及享受自然、從事休閒活動的地方。 三、環境學習中心的發展要素 環境學習中心最少需具備四個要素,分別是方案、設施、人與營運管理(周 儒、林明瑞、蕭瑞棠,2000),本研究所指環境學習中心乃以社區為場域,結合 社區當地的環境資源設施,建構為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因此本研究依據謝佳伶 (2009)的研究簡述「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的四個要素如圖 1: 圖1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組成要素圖(謝佳伶,2009) (一)活動方案: 「環境學習中心」的方案主要可區分為環境教育、環境解說及環境傳播三大 類型之活動方案。「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的方案則是建立中心相關事項的規 劃方案,包含: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的方案、環境教育方案、規劃旅遊配套行 人員 方案 社區資源 設施 1. 經營管理者 2. 專家協助 1. 經費管理 2. 經費 3. 場域管理與維護 營運管理 1. 資源整合方案 2. 環境教育方案 3. 健康休閒方案 4. 解說及培訓方案 1.營運設施及交通便利性

(24)

程之健康休閒方案、解說活動、解說人員及志工培訓方案,及相關活動宣傳與 傳播教育理念等各項方案。 (二)設施: 「環境學習中心」所指的設施是中心內所具備的設施、解說設施、教育設施、 生活設施、環境設施。而「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則是指社區資源設施,包含 原本即存在於社區內的環境設施、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具當地特色的產業資 源,及可供整體營運之設施。 (三)人員: 「傳統環境學習中心」的人員是指中心所配置之專業人員,包含中心的經營 管理者及教育人員,另外還有夥伴與環境學習中心的服務使用者。「社區型環 境學習中心」的人員則是指具有服務熱忱,投入整合社區資源與經營的人員、 協助社區進行規劃或設計課程的專家、進行課程設計、導覽解說的人員、志工 及其他支持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的地方熱心人士。 (四)經營管理: 「傳統環境學習中心」是由配置制中心的人員進行管理與維護,「社區型 環境學習中心」的經營管理,負責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整體的運作、發展,在 結合承接活動的收入或計畫補助等經費,管理場域,進行設施維護維修,並將 中心的理念、活動對外宣傳,以引來人潮,以利中心之永續發展。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場域設施是現存的,不需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經費,然 而由於資源是散落各處,不是集中於一個固定的場域,因此透過活動方案將各項 資源與解說連結更形重要。周儒(2003)指出一個好的環境學習中心,必須具備: (1)優良的環境教育活動方案;(2)專業的師資與活動引導人員;(3)整體環境、 資源與設施適合;(4)經營管理的企圖與經驗適合;(5)活動安排符合學校教學需 求;(6)安全與環保的設施與操作。其中方案扮演著首要角色,好的活動方案能 結合社區志工及社區各項環境資源,讓社區環境解說的工作,能針對不同年齡、

(25)

對象與不同需求而有不同的課程設計,同時課程發展若能融入學校既有之課程, 經由善用社區內軟硬體資源,使課程能自由運用於學校課程的章節裡,讓學生認 識所生長的社區,並提供社區居民與學校師生有意義的環境學習經驗與休閒遊憩 體驗的專業場域,對於提升國民的環境素養、終身學習、環境行動的機會與經驗 有所助益,更可提供在地社區相關經濟與產業的提升,促成文化傳承、環境保護 等功用,達成社區永續中「生態環境」、「經濟產業」、「社會文化」的三大要求。

第三節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

一、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 周儒(2001)表示自然中心是最早且較久的名稱,隨著環境議題備受重視,「環 境教育中心」或「環境學習中心」的名稱逐被推廣。在歐美環境學習中心在運作 規模或功能上已頗具規模,能輔助學校正規教育之不足,同時又能兼顧社區居民 休閒娛樂的需求。而國內環境學習中心的發展,早期源於國家公園、森林區、風 景區等單位,由教育局與各資源管理單位合作設立了一些自然教育中心,周儒、 林明瑞、蕭瑞棠(2000)提出以國內發展自然中心類似設施機構來說,環境教育中 心、自然教育中心、環境保護教育展示中心、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等都曾擔負起階 段性任務與成果,甚至發展出特色,但是可以很明顯的發現距離理想與功能完整 的自然中心模式尚有一段距離,且主要經費來自公部門,服務對象及功能均受到 侷限。 不論是自然中心或環境學習中心,都應能夠在都市裡立刻提供有效、完整的 環境教育服務與終身學習,才能完整的發揮其功效,尤其是在一些擁有豐富環境 教育資源的都市中,利用周邊自然資源規劃出一個完善的自然中心或環境學習中 心,才是推行環境教育與環境學習中心的重點工作。因此若能充分利用社區豐富

(26)

的資源及在地的便利性,將環境學習中心的發展以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呈現,提 供在地居民一種環境學習與休閒遊憩的體驗場域;提供在地學校教學上的體驗與 探訪,對於發展環境教育有其優勢及可行性。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是指由社區熱心人士整合社區附近的資源設施(包 括:自然資源、產業資源、文化資源、環境設施、營運設施)成為一環境學習帶, 透過資源整合、營運方案及妥適的課程安排、活動規劃、人員解說等服務,提供 社區附近學校師生進行戶外教學及民眾進行親子活動、休閒旅遊的場域(林明瑞、 曾家鈺,2007) 。也就是說學校可以將教學場域延伸至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只 是從學校的課程延伸至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的活動規劃,這兩著之間的橋樑是如 何建構,亦即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的社區資源、解說員與學校教師如何相互支援 與互動將是一個重要性的課題。 以國內目前的環境學習中心來說,多半是利用戶外的自然環境進行營隊、研 究、教育、保育等計畫,主要經費來自公家預算,因此其執行方式、活動方向或 服務對象多為由上而下的執行方式,未能完全符合學校師生或民眾的需求,此 外,這些環境學習中心所在的場域多半遠離居家環境,參與的民眾一旦離開這些 自然環境,其生活又回歸依循原有的方式,未能發揮環境學習中心欲改變環境態 度的功效。相較於國外環境學習中心利用鄉野或社區來營造環境學習的營地,提 供社區民眾或學校師生環境學習的場所,以在生活中可實踐之課程方案來達成環 境的知識、態度的落實,由下而上的經營方式,似乎更能解決公部門所存在的體 制限制。周儒(2000)的研究指出,學校教師及社區民眾對地方性戶外環境學習 場域是企盼的,沒有適合且易達的校外教學地點常是推動環境教育的障礙,利用 社區資源進行體驗式戶外教學的環境課程,才能更有效的落實學生與民眾環境教 育的認知與態度。 綜合以上結果,我們知道以社區資源發展成環境學習中心,將比目前公部門 的環境學習中心學習成效與方便性來的好。

(27)

二、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所遭遇的問題 Weber(1997)指出,現在的學生比起以前的學生,明顯少了與自然世界的互 動、戶外探索的時間,雖然大部分的教師均肯定戶外教學在環境教育上的成效, 但因缺乏適當的場域及交通安全、時間運用上的考量,加上缺乏教材與專業規劃 人才等問題,和造成行政上額外負擔等因素,導致教師對戶外教學裹足不前,若 能利用社區作為戶外環境教育場域是可解決上述之問題。然而社區內的環境戶外 設施乃至環境學習中心雖近在咫尺,社區內的學校師生卻很少前往進行戶外教 學,除了安全、時間運用上問題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乃在於社區的環境學習中 心課程在設計之初,只為該場域做設計,並未與學校現有的課程作連結,因此每 次學校師生至此中心進行戶外教學,只是讓學生增加戶外探索的經驗,對學童現 行課程學習成效的增進卻相當有限,因此再訪的意願相對較低。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的觀念和體系,就是要使學校的學習過程與地方和 社區資源做結合,社區與學校的合作教學若能適當規劃,一方面學校得以充分利 用社區資源,協助學校發展特色,另一方面學校也能提供回饋引導社區發展,促 進二者互利雙贏。所以善用合作的模式,能促進相互學習成長,真正達成學校社 區雙贏的理想(黃義良,2003)。 本研究認為提升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的服務成效,提供一種符合地方環境 教育需求的環境教育產品與服務,既能輔助學校正規教育之不足,同時又能兼顧 社區居民休閒娛樂的需求,將能吸引更多的遊客與師生前往,因此讓學校與社區 共同發展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課程優質化,以社區資源設施利用為中心,依環 境戶外及環境教育的課程發展理論作課程設計,學習中心所設計的課程與現有學 校的課程能相結合,發展出專業的環境教育活動方案,並能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同時吸引學校師生與一般遊客到此學習與休閒利用,如此必能達到社區型環境學 習中心課程優質發展的目標,並解決社區發展或學校施行環境教育的困境,將可 使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朝優質的方向邁進。

(28)

第四節 戶外教學

美國戶外教育學者George(1958)就曾對戶外教學提出定義,他認為「戶外 教學就是在戶外進行教學,進行有關戶外的教學,以及為了戶外而教學(education in, about and for the environment )」。王鑫(1995)的研究說「戶外教育是指課堂 外的活動,基於發現學習原則與感官的使用,使學生從直接的、實際的、生活的 體驗中學習,並藉這種戶外習得的智能,促進學生認識自我以及他在社會環境中 的角色,同時有助於他對特定主題的瞭解。」。綜合上述可知,戶外教學乃是教 師帶領學生踏出戶外,利用戶外的資源從事教學活動,使學生由真實生活的直接 體驗中,瞭解課堂上所學及環境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促進其認知、情意、技 能的發展。 「九年一貫課程」將環境教育列入六大議題,環境教育教學的實施可採融入 七個學習領域方式進行,或納入學校總體課程計畫,利用空白課程時間進行主題 式教學(教育部,2012)。實施環境教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在自然環境中 教學,也就是戶外教學(楊冠政,1998)。對兒童來說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必須來 自真實的世界,認知發展必須與真實經驗相共鳴,否則學習就會變成抽象的概 念。而大自然提供了最好的體驗場所,藉由戶外教學的過程讓學生接觸自然環 境,使用他們的感官來體驗自然,不但可以獲得難得的親身體驗,更能進一步覺 醒其環境意識,培養其愛護環境與保護環境的意願。Ballantyne(2002)指出在自然 環境中學習對學生而言極具有吸引力,對環境態度也有重要影響,可以引發學生 照顧環境的心,以及在自然環境中的行為和家居環境內的力行。學者 Ford(1981) 認為從環境中學習而獲得生活的技巧,往往能建立人對自然關懷的觀念,形成人 與環境相互依存的共同體,因此戶外教學不僅可以提供真實性的教學內容外,更 能帶給學生多元學習探索的機會,良好的戶外教學正是形成合情合理之環境教育 的方式之一(周儒、呂建政,1999)。

(29)

我們可以說戶外教學的核心是從真實的經驗中學習,達到促進個體的認知、 技能與情意之發展目的,而環境教育強調覺知、技能、行動……等,在推展環境 教育的過程中,戶外教學逐漸成為環境教育最普遍也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 一、戶外教學的重要性 自 1970 年美國國會通過環境教育法案 ,和 1975 年聯合國展開環境教育計 畫,環境教育與戶外教學有著密切的結合,在戶外環境培養保育觀,追求永續發 展等環境素養、落實有效的環境行為(周儒、黃淑芬譯,1994)。王鑫(1995)亦指出 年紀愈低學生,受教育力量影響而修飾行為的比例愈高。兒童通常喜歡富有挑戰 性、創意感和複雜性的遊樂場域,唯有提供多樣性和即時性的回饋環境,才能滿 足多數兒童行為模式(Moore & Wong, 1997)。

Johnson(2000)指出自然環境可以提供直接接觸自然生命的體驗,擴展無窮潛 力發展,如合作協調度、歸屬感、尊重和自我負責等養成。國外學者 Dr. Willard (1961)亦提出在戶外的環境中學習有助於達成:(1)增強觀察能力;(2)喚起 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提昇休閒時間活動的層次;(3)提供學習題材; (4)增加學習戶外生活技能的機會;(5)將教室的學習環境延伸至教室外;(6) 提供探索和研究的機會;(7)加強學生表達和溝通的能力;(8)有助於知識的 應用;(9)不再侷限於授課者才是老師,將老師的定義延伸;(10)增進社會 人際關係的發展(引自Smith,1970)。 由此可知,戶外教學活動確能帶給國小學童一定程度的影響,兒童和青少年 時期正是生活習慣和價值形成的時期,然而現今的孩子明顯的缺少與自然的互動 經驗,如何能覺醒其環境意識,培養愛護環境的行動。研究者認為藉由戶外教學 所提供的「直接式的學習經驗」,是實施環境教育最好的學習策略,因此藉由適 當的戶外環境教育活動安排,將能深切影響學童的概念認知發展,環境態度亦較 趨積極,推展環境教育更能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戶外教學的相關教育理論

(30)

從教育理論的觀點來看,利用戶外教學進行環境教育教學活動是有其學理基 礎的,研究者針對有關戶外教學理論基礎的教育理論整理如下表1: 表1 戶外教學理論基礎 相關理論 主要內容 布魯納的發現教學法 藉由實際觀察、發現問題與解答,會比傳統的講述教學來的有效。 皮亞傑的認知理論 國小學童正值具體操作期,需要具體實務來幫助思考學習 Cornell 的順流學習法 強調體驗自然能夠激起學習者熱切的心、注意力集中,再進一步加強敏 感度,最後學習者能進入滿心喜悅的認知和體會的境界 Garnder 的多元智慧 主張每個人都具備:語文、邏輯、空間、音樂、肢體、內省及自然觀察 等八項智慧 戴爾的經驗塔 最有效的學習是經由直接的、具體的經驗循序漸進的到抽象思考 建構主義(1980) 強調做中學的實際操作體驗學習 從上述的理論可看出在實際的學習環境中所經驗的知識,對於學生才是有 意義的知識,有意義的發現所建構的環境知能才能讓學生建立情感與認同,進而 願意發揮環境行動力。環境教育是全民的教育,要落實環境教育,就要往下紮根, 從學校做起,要培養學童的環境保護觀念,就要讓他們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學 習環境教學活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崑山,1993;盧秀琴,1995)。 進行戶外教學能使學生的環境素養有進一步的提升。 二、國內戶外教學實施問題 傳統戶外教學不外乎是郊遊、旅行等方式,較無系統性規劃及具體的教學課 程(賴雅芬,1996)。其實戶外教學就是在教室以外的校園、社區、大自然裡所 進行的學活動,亦可說是由學生、教師和參與工作的校外教學資源人物共同發展 的課程,是一種有目標、有規劃的綜合性教學活動(王靜如,1991;李晶,2001; 成映鴻,2004;謝佳伶,2009)。許多研究指出戶外教學的實施對於環境教育的

(31)

施行與推動是有效的。國內目前戶外教學雖日趨多元化,從校園環境運用,社區、 公園利用,到風景遊樂區等都是戶外教學活動安排的場域,但是大部分學校的戶 外教學卻仍停留在迎合學生的喜好,以玩樂居多。對部分學校而言,戶外教學甚 至只是例行公事,只要學生平安、不出事即可,學習的內容是否符合教學所需就 不是那麼重要了。 當教師欲進行戶外教學活動時,可能在行政程序、學生管理、交通問題、教 學內容、教師能力和安全考量等方面也都有許多問題待克服,因而減低進行的意 願。其實戶外教學對學校正規課程而言,可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媒介,不但可以 使學生學習自然環境及基本概念,同時也有機會對自然環境作更深入的了解。因 此從活動設計、學生安全、解說人員到學習成效,戶外教學不只在地點選取上需 要謹慎,人、事、物相關事宜,皆須要教師全盤考量,費心安排,方能落實學習 的精神與成效。周儒、林明瑞、蕭瑞棠(2000)研究發現教師實際執行的教學內 涵與理想的環境教育理念仍有差距,教師將重點放在知識的灌輸,缺少「體驗學 習」與「生活化」的課程設計。即使有心將課程活動變成有實質意義的教學活動, 也常不能順利完成。教師通常擔心延誤課程進度,造成戶外教學變成額外負擔, 而忽略了九年一貫課程所強調的「統整」及「融入」的精神(劉國兆,2003)。 李惠雯(2008)的研究結果顯示有超過半數以上的教師對戶外教學的實施情 形感到不滿意,研究中也發現,戶外教學活動的實施成效為多數教師所肯定,超 過七成五的受訪教師肯定戶外教學活動後學生的學習成效較佳,顯示這是值得進 行的教學活動。近年來,戶外環境教育逐漸為教師所重視,戶外教學的形式也由 過去的郊遊、遠足等休閒遊憩型態,開始轉變為具有教育意義的戶外教育活動, 若能透過有系統的規劃設計與安排,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中遊憩、學習,對於學童 將受惠良多。戶外教學若能有妥善的規劃及設計、訓練有素的師資、活潑的教學、 安全的環境、良好的氣氛與學生主動的學習等條件方能有效實施達成效果(李惠 雯,2008)。

(32)

由上述可知許多學校教師在進行戶外教學時,希望獲得適當的資源與協助, 然而什麼樣的資源提供才是教師施行戶外教學最好的服務呢?周儒(2001)認為 應該要有一個提供整合性的環境教育的機構,透過專業的環境教育人力,協助教 師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並運用安全合宜的教學場地,給予參與者良善的教學品質 與空間服務,這個機構就是環境學習(自然)中心。Falk(2005)的研究顯示, 學生的環境學習經驗大多是來自學校體制外,自由選擇的環境學習經驗,而學童 最喜歡的戶外教學場地是步行五分鐘即可到達的場域(王佩蓮,2002),所以社 區型環境學習中心具備環境教育、自然保育及歷史文化,休閒遊憩等多種功能, 能輔助學校正規教育之不足、扮演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溝通的橋樑,同時又能解決 上述戶外教學的種種不便,可說是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透 過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專業的環境教育設施及人才,將能夠提供學校師生有意義 的環境學習經驗與有意義的休閒遊憩體驗的專業場域,解決教師在戶外教學安排 上的困難。

第五節 環境學習中心課程發展

Hangerford,Peyton and Wilke(1980)認為「環境教育中相關課程的發展, 其目的在:幫助國民成為一群具有環境知識、有能力且獻身環境改善的人。」環 境學習中心可說是民眾環境素養的推動平台,是環境教育的重要推手之ㄧ,因此 環境學習中心應該思索:如何安排活動與設施吸引學習者以及如何安排課程內 容,以幫助學習者達到上述目的。因此在規劃及發展課程方案時,應了解課程方 案的使用對象、資源分配及人力的訓練培養等,才能有優質的課程發展。雖然環 境學習中心等設施的服務使用者是社會大眾,但是國內外案例資料顯示出有很大 一部分的使用者是來自學校,這樣的發展趨勢顯示這類型設施的功能與目標的特

(33)

質(周儒,2009)。環境學習中心活動產品主要是以學習體驗為主,再加上其主 要的使用者大多是來在學校的教師與學生,因此環境學習中心提供的環境教育專 業服務、在真實環境中的直接體驗等,對於滿足學校師生課程戶外教學非常有助 益。由此可看出環境學習中心其實是學校的環境教育最好夥伴,所以課程發展宜 著重與國中、小的課程相結合,規劃出結合社區資源並適合國中、小的環境教育 活動。而環境教育的學習在國中、小階段因課程架構、空堂有限的狀況下,宜採 取融入式的教學,並且依照孩子的成長發展去設計符合的課程內容,才能達到最 好的學習效果,以增進孩子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的培養。 一、課程發展: 環境學習中心的角色在於保護自然環境,向社會大眾介紹自然環境的功能與 重要性。透過各項課程讓人們體會自然、欣賞自然,拉近人與環境間的距離。曾 家鈺(2007)的研究指出國小戶外教學對於環境學習中心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因 此學習中心應提出滿足對象需求、市場需求的課程方案產品。「九年一貫課程」 將環境教育列入六大議題,環境教育教學的實施可採融入七個學習領域方式進 行,或利用空白課程時間進行主題式教學(教育部,2012),由上述可知環境學 習中心的課程發展原則應規劃符合九年一貫教育改革的需求,為教師及學生提供 優質的環境教育教學方案,針對主要的消費對象做課程設計,這也呼應自然中心 或環境學習中心存在的基本目的與價值。而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對於學校有地利 之便,社區是一個豐富的學習領域,社區的空間環境可以當作學校延伸的教室, 社區的自然、社會、藝術與文化資源就是學習的最佳教材,社區的耆老、專業人 士與解說志工更可以成為授課的教師,更適宜發展結合學校課程而設計出專屬該 社區的課程,達到社區環境永續經營與文化傳承的效果。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 課程發展可以發展融入學校既有之環境課程方案為目標,善用社區內軟硬體資 源,包含環境設施、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社區熱心志工及導覽解說人員等,並 促使課程能與學校的課程相互搭配,讓學生認識所生長的社區,進而保護社區環

(34)

境,達到文化傳承、環境保護以及社區經濟發展等功效。 二、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課程發展遭遇的問題 吳俊憲(2006)的研究指出在推動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課程發展時,可 能面臨到的問題有:(一)社區人士在認知上的差異(二)教師在推動初期的質 疑和抗拒(三)課程評鑑機制的缺乏,而其中教師的質疑與抗拒部分,教師平時 業務繁忙,可能會擔心無閒暇再去準備此課程,再者也擔憂無能力發展課程,或 者不知社區有哪些資源可以應用於課程。為解決上述的問題,實有必要請熟悉社 區資源的解說員或地方人士配合協助教師發展課程,讓學校與社區共同發展社區 型環境學習中心之課程優質化,以社區資源設施利用為中心,依環境戶外及環境 教育的課程發展理論作課程設計,學習中心所設計的課程與現有學校的課程能相 結合,發展出專業的環境教育活動方案,使教師無須再另外發展一套全新的課 程,學生也不會影響教學進度。如此必能達到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課程優質發展 的目標,並解決社區發展或學校施行環境教育的困境,將可使社區型環境學習中 心朝優質的方向邁進。 三、社區資源運用於教學的形態 運用社區的教學是一種與實際生活相連結的教學取向,而生活中的經驗是一 種整體的概念,因此在課程的組織上,應是朝向統整的方式進行,即指科目之間、 科目與活動之間、學校課程與校外生活之間的聯繫與配合(黃政傑,1995)。 就教師結合社區資源的教學考量,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主題式的教學活動設計 就社區資源中自然的環境資源教學而言,可從各科中擷取與自然的環境資 源有關的教材,進而以自然的環境為主題設計教學活動,此即為主題式的教學 活動設計 (二)融入式的教學活動設計 若將社區中資源包括:自然環境、文化、產業等資源主題,融入各科課程

(35)

的教學活動中,此即為融入式的教學活動設計。 主題式與融入式的教學活動皆為教師結合社區人力及環境資源而設計的教 學活動設計,最大的不同在於,主題式的教學活動,特別強調生活經驗的統整; 而融入式的教學活動,則希望將環境的議題課程融入到各領域或各科的教學活動 中所進行之教學設計,其統整程度較為不足,但採用融入式課程設計,能避免因 外加課程而造成教與學的額外負擔,或排擠其他學習領域課程之授課時數。但無 論採取何種教學策略與方法,皆以提高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達成為目的。 四、社區資源運用於教學的途徑 社區存在許多資源設施,如自然設施、環境設施、文化設施、產業設施等, 這些資源許多是零散而缺乏整合,僅供社區民眾少部份休閒的用途,由於沒有適 當的利用,不但浪費了資源,更可能成為社區環境問題之所在(曾家鈺,2008)。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因此社區若能永續發展,自然能成為人 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綜合以上論述可以了解學校若能結合地方資源,對於學校本位課程有相當程 度的幫助,可讓課程符合在地化的特色,達到課程發展的目標。但是若只是單由 學校主動對外找尋與課程相關的資源,對於學校教師是有困難的,可能因為時間 不足,或者不知道社區有哪些資源可以作為課程的教材。因此學校若可以善用對 社區資源有了解的人力,對於學校的課程發展將是有幫助的。再者環境學習中心 的解說員對於社區資源應相當熟悉,但對於學校課程現況及課程的發展理論大多 不了解;因此為使課程發展各方兼顧,課程發展人員,宜包括:學習中心的領導 人、資深的解說員、學校教師及專家學者,利用社區資源結合教師專業的自主, 充分的與學校現有課程相結合,同時也能符合各年段學童認知發展需求,使得社 區型環境學習中心成為是一個不錯的學習場域,打造出在地學校、社區專屬課程。 環境學習中心唯有顯現出比學校教師更專業、更優質的戶外教育環境教育能 力與教學服務,才能吸引學校教師放心帶領他們的學生來使用中心的環境教育服

(36)

務。另一方面中心也要能夠滿足社會與社區成年人有意義休閒遊憩與終身學習的 需求,才有可能讓更多社會人士走進環境學習中心去渡過他們難得的休閒與假日 時光(周儒,2006)。因此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的課程設計如何結合學校課程, 透過活動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成效,並能落實到生活層面,有效改善參與學童 的態度、行為;同時考慮社區民眾休閒活動的需求,在課程中利用遊戲、體驗、 操作等活動搭配,增進親子關係的培養,達到一般民眾到社區型學習中心休閒旅 遊、興趣滿足、增進知識、教育、探訪大自然……等的需求,為本研究之目的之 ㄧ。社區型的環境學習中心在台灣由於發展上貼近地方社區、文化與資源,對振 興社區與促進地方永續發展很有助益。

第六節 學校運用社區環境資源進行教學之研究

王鑫(1995)的研究提到,在學校教育中,戶外教學的目的有二,分別是: 配合學校的教學與彌補學校教學的不足。李崑山(1998)的研究指出戶外教學是 環境教育最普遍實施的教學方法,它是指離開教室,走到戶外、社區、大自然裡 進行教學活動。學生在自然環境中能印證學校課程所學習的概念與原理,且能增 強學習效果(Stapp,1982;林靜伶、周儒譯,1989;楊冠政,1998;Poudel,Vincent, Anzalone & Hunter,2005)。教師引導學生經由直接接觸自然環境,達到環境 意識覺醒,愛護環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力。社區是與學校最親近的外在環境,與 學校之間有著相互依賴的關係,學校可運用社區豐沛的資源來彌補學校資源的有 限與不足(張幸愉,1994)。社區環境的易達性與安全性是學校推廣環境教育的據 點或基地。社區資源若透過妥善的課程規劃、專業的人員解說,讓學生在真實情 境中直接運用感官進行體驗學習,以達成環境教育的目標,並藉由戶外教學的施 行,對於環境教育的推展有相輔相成之功效。若能進一步結合學校課程,就可以

(37)

成為學校的延伸戶外教學場域,輔助學校正規教育之不足,提供學校師生有意義 的環境學習經驗與有意義的休閒遊憩體驗的專業場域,解決教師在戶外教學安排 上的困難。 一、社區資源運用於教學的途徑 社區資源運用於教學的途徑,有以下兩個面向(徐薇,1999;張碩玲,2001): (一)將社區資源帶進學校 家長參與教學之規劃、邀請社區人士演講或協助教學活動、社區提供教學 的經費與設備、校園環境融入當地的資源特色等。 (二)將教室延伸到社區 以社區環境進行戶外教學、運用社區環境的學習步道、參觀訪問機構、義 工協助帶領校外教學、在社區中進行服務學習、露營等。 二、社區資源運用於教學的效能 學校運用社區教學資源的效能有三(范琳佩,1995;張碩玲,2001): (一)可充實學校的教育內容,增進學校對教育的效能 為使教育與生活融為一體,必須打破以教科書為中心,以教室為活動範圍 的傳統觀念,而當以大自然為施教場所,以實際體驗為教材來充實學生的生 活經驗。 (二)加強學校對社區的聯繫,促進學校的發展 開放學校的場地與設備,供社區辦理活動,以改進社區居民之生活外,還 可提供社區人士對學校表達意見及參與機會,以同心協力完成各項建設,讓 社區與學校打成一片。 (三)補足學校人力物力及技術之不足,協助學校建設 學校人力物力有限,引進社區人力物力及技術,對於學校有相當之助益。 綜合上所述,學校可視實際之需要,以不同之途徑運用社區自然環境的教學 資源,達成提昇教學效能之目的。其中,學校運用社區環境資源進行教學有其理

(38)

論基礎與絕佳的環境教育效果。研究者整理了近年來學校運用社區資源進行教學 之研究,如表2: 表2 學校運用社區資源進行教學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研究內容概述 劉倖君 (2002 ) 以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融入國 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南投縣 鹿谷鄉鳳凰國小為例 行動研究 運用社區資源進行環教 育課程編製並融入生活 課程 林靜麗 (2002 ) 台南市國小師生利用四草野生動 物保護區進行環境教育教學活動 之研究 問卷調查 法、訪談 以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 為主題進行教學的情形 古秋平 (2003 ) 國小二年級應用社區資源的「藝 術與人文」課程與教學研究 行動研究 法 應用社區資源作為「藝 術與人文」課程的教學 蔡再祥 (2005 ) 社區公園戶外教學研究-以國小四 年級學生為對象 實驗研究 法 以社區公園環境保護為 主題的環境教育教學模 式 劉世和 (2005 ) 利用社區環境資源進行學校環境 教育之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法 運用社區自然步道進行 環境教育 江增雄 (2005 ) 苗栗縣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教師利用鄉土教學資源實施戶外 教學之調查研究 問卷調查 法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 師利用鄉土教學資源實 施戶外教學活動現況及 困難、學習成效、影響 因素 王聖賢 (2006 ) 福寶濕地自然保育課程對國小 中、高年級學童的適當性及濕地 自然保育認知、態度之影響 問卷調查 法 福寶濕地自然保育課程 的學習成效以及此課程 的優、缺點 洪照明 (2006 ) 國小運用社區資源進行鄉土環境 教育戶外教學活動之研究-以「里 港河堤公園」為例 行動研究 發展里港河堤公園的鄉 土環境教育教材 王書貞 (2007 ) 臺北縣市國小教師運用關渡自然 公園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需求研 究 調查研究 法 關渡自然公園的教學活 動與資源的使用情形、 需求的調查

(39)

上述研究中可看出社區豐沛的資源是學童戶外教學、環境教育的最佳場 所,而教師對於利用社區資源進行戶外教學大都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但是除了 劉倖君(2002)「以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南投 縣鹿谷鄉鳳凰國小為例」、古秋平(2003)「國小二年級應用社區資源的「藝術 與人文」課程與教學研究」二位的活動設計特別針對社區資源與現行學校課程作 結合,大部分的活動設計多為單一或獨立的學習活動,較少結合學校課程,成為 現行課程的延伸教學,也無法讓社區豐沛的資源真正成為學校正式課程的延伸場 域,很難成為經常性的戶外教學場域。

第七節 環境學習中心供學校師生進行戶外教學之研究

周儒、呂建政、陳盛雄、郭育任(1998)研究指出,國外的自然中心的主要 使用者是學校的師生,預估佔全部使用人口的七成以上;其次為附近社區的居民 以及其本地或來自其他外地的團體或個人訪客。學校的學生與教師是環境學習中 心很重要的消費者,環境學習中心有很重要的義務就是要成為學校教師們進行環 境教育好夥伴,提供專業的環境教育服務給來自學校的孩子與教師,因此必須讓 學校師生清楚他們有一個推動環境學習的好夥伴在那裡,等待他們去利用。 本研究整理國內文獻關於探討環境學習中心供學校師生進行戶外教學之研 究,整理如表3:

(40)

表3 環境學習中心供學校師生進行戶外教學之研究 研究者 論文名稱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林明瑞、劉泳 倫、曾家鈺 (2007) 社區資源整合發展為環境學 習中心可行性之研究-以花壇 鄉魚苗寮為例 社區資源、自然 保育課程、環境 學習中心 專家訪談、遊 客及師生滿意 度問卷 王書貞(2007) 臺北縣市國小教師運用關渡 自然公園進行戶外環境教育 之需求研究 戶外環境教育、 關渡環境學習中 心、教師需求 調查研究法 周儒、姜永浚 (2006) 優質環境學習中心特質之初 探 環境學習中心、 環境教育課程 德懷術問卷調 查法 吳明勳(2006) 自然中心環境教育運作歷程 之探討-以梅峰農場自然生態 體驗營為例 環境教育、自然 中心、生態體驗 營、解說 深度訪談、問 卷 蘇清萍(2006) 民間創辦自然中心之發展歷 程-以阿里磅生態農場為例 環境教育活動方 案、環境解說、 自然中心 參與觀察、訪 談 葉鴻禎(2005) 被裁撤校舍地規劃為環境學 習場域之可能性-以宜蘭縣清 水國小為例 環境學習場域 訪談法 江凱寧(2005) 台北植物園推動環境教育現 況及使用者需求之探討 環境教育、環境 解說、環境學習 中心 問卷調查法、 訪談法 陳仕泓(2005) 關渡自然中心執行國小環境 教育課程方案之評鑑 戶外教育、自然 中心、課程方 案、課程評鑑 問卷調查法 劉冠妙(2004) 關渡自然中心國小戶外教學 課程方案發展與推動歷程之 行動研究 自然中心、環境 教育、課程方案 參與式行動研 究、訪談、參 與觀察 蔡嘉恆(2004) 關渡自然公園國小學童參觀 解說活動之評量 環境解說、評量 團體訪談、解 說過程紀錄評 量對照分析 上述研究以自然中心供學校師生戶外教學之成效研究為主,採用的研究方 法以訪談法、問卷調查、行動研究、參與式觀察等為多,檢視與本研究之相近研

(41)

究,如:蔡嘉恆(2004)關渡自然公園國小學童參觀解說活動之評量、劉冠妙(2004) 關渡自然中心國小戶外教學課程方案發展與推動歷程之行動研究、蘇清萍(2006) 民間創辦自然中心之發展歷程-以阿里磅生態農場為例、林明瑞、劉泳倫、曾家鈺 (2007)社區資源整合發展為環境學習中心可行性之研究-以花壇鄉魚苗寮為例, 其研究方法多以行動研究、參與式觀察、歷程評量、問卷等為主,研究者依據本 研究之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所得,將採用參與式觀察及檔案評量研究方法,達到 目的一、二、三課程優質發展模式之歷程,並以實驗設計研究法,了解目的四中 優質發展的課程其教學成效影響,期能找出一通用於「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課 程優質發展模式」。

(42)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目的為了解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課程優質發展模式,因此研究者 針對社區與學校進行媒合,透過參與式觀察法及實驗設計法,將每個課程發展小 組、課程發展過程、施教過程記錄下來,再將不同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的課程發 展歷程歸納彙整得到「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本位課程發展模式」,期此模式能供 有意發展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本位課程之社區參考。本章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依 次為研究架構、學校與社區之媒合、實驗設計法等章節進行說明。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為了解「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課程之優質發展模式為何,研究之架 構繪製如圖2 所示, 圖2 本研究之架構

數據

圖 1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組成要素圖---------------------------------------------------11  圖 2  本研究之架構---------------------------------------------------------------------------31  圖 3  本研究之媒合步驟圖------------------------------------------------------------------33
表 3  環境學習中心供學校師生進行戶外教學之研究  研究者  論文名稱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林明瑞、劉泳 倫、曾家鈺 (2007)  社區資源整合發展為環境學 習中心可行性之研究-以花壇鄉魚苗寮為例  社區資源、自然保育課程、環境學習中心  專家訪談、遊客及師生滿意度問卷  王書貞(2007)  臺北縣市國小教師運用關渡 自然公園進行戶外環境教育 之需求研究  戶外環境教育、關渡環境學習中心、教師需求  調查研究法  周儒、姜永浚 (2006)  優質環境學習中心特質之初探  環境學習中心、環境教育
表 6  觀察資料編碼對照表  資料代碼    意 義   觀 察  1000308T01    觀 察 指 研 究 者 於 會 議 上 對 小 組 成 員 的 觀 察 紀 錄 、1000308T01 指書寫時間為 100 年 03 月 8  日、  T 代表教師、 01 代表教師代碼 1  號  觀 察  1000308A01    觀 察 指 研 究 者 於 會 議 上 對 小 組 成 員 的 觀 察 紀 錄 、1000308A01 指書寫時間為 100 年 03 月 8  日、A 代表解說志工、 01
表 9  高東社區資源勘查紀錄表  社區名稱  高東社區發展協會  地點  台中市清水區高美路 269-14 號 資源種類  資源數量  現況描述  可與何項課程結合  備註  自    然    生    態  彈塗魚  不定(視天氣 狀況)  利用高倍望遠鏡從橋上對河口泥地進行觀察。  三年級:魚的運動方式  四年級:水生動物的外形和構造  螃蟹  眾多  利用高倍望遠鏡於堤防上 對濕地進行觀察。  四年級:水生動物的外形和構造 五年級:動物的運動  高美濕地為保護區 無法進入 進行體驗  鳥類  不定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losing inventory value calculated under the Absorption Costing method is higher than Marginal Costing, as fixed production costs are treated as product and costs will be carried

• Utilize feedback from school administration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ontinuously make improvements. • Jointly interpret and make sense of data and generate ways to use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focusing on designing the bicycle traffic safety Lesson Plan to enhance the bicycle riding safety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pre-teaching test and the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school concern on contracting the school building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to the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ies.. To understand the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sis the military dependants’ villages’ plan by using Value Engineering and using Operations Research to quantity the effect factors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