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環境行為模式

本研究調查社區民眾低碳知識、態度及價值觀等是屬於認知的一部分;在日 常生活中的低碳行動的採行、公民行動與行動技能,屬於能力的一部分;以下針 對環境素養和環境行為部分做討論。

一、 環境素養模式

環境教育所要強調的是實踐的行動和培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Hungreford 和 Tomea(1985)為預測負責任的公民環境行為,提出如圖 2-4-1 之環境素養模 式(Environmental literacy model);這模式是由八個要素組成,八個變項之間,

具有互動的作用以促使個體成為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

Hines 認為所謂環境素養是指有能力且願意依「兼顧人類生活與環境」等條 件下,而決定採取何種行動。模式中認為具有環境行為能力的公民,也就是具有 環境素養的公民。因此負責任的公民環境行為與環境素養,可以說是具有同樣的 意義(楊冠政,1997)。

60

圖 2-4-1 環境素養模式圖

(資料來源:Hungerford &Tomera, 1985, 引自楊冠政,1993)

Sia et al.(1985)的研究認為此模式對解釋公民環境行為具有頗高的效力,

尤其是環境敏感度、環境行動知識和使用環境行動策略的技能這三個變項,對決 定公民環境行為最具影響力。

Marcinkowski(1988)在 Hines et al.(1985)之後,彙集各學者對此模式中 各變項之研究成果,建議做圖 2-4-2 之修正模式,修正模式中原有的「環境行動 策略」變更為「公民行動」,而公民行動的產生與「行動動機」和「準備行動」

兩個變項有關;而行動動機的形成賴於「口頭承諾」與「個人責任感」;準備行 動的形成則賴於「行動策略知識」「應用行動策略技能」。「內外控制觀」則受到 個人與團體的影響,對環境的敏感度可以透過對環境的直接經驗和替代的經驗、

角色楷模和增強作用來增進。Marcinkowki 將態度、內外控制觀、個人責任感和 行動意圖等變項細分至各相異類別中,特別的是,Marcinkowki 將社會人口學變 項加入預測模式中,這是其他學者的模式中所缺少的。

圖 2-4-2 Marcinkowski 修正之環境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楊冠政,1993)

二、 負責任環境行為

貝爾格勒憲章所揭諸的環境教育目標,在培養具有對「環境」負責的公民。

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群體瞭解他們的環境,以 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因素間的交互作用,並得到必需的知識、技 能和價值觀,進而能個別或集體地行動,以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

(UNESCO,1978),換句話說,環境教育強調的是實踐的行動和培養解決生活問 題的能力。

Hungerford and Tomera兩人提出環境素養模式後,Hines(1986)認為這個模 式中並沒有包含某些重要的環境行為相關變項或預測變項,因此, Hines、

62

Hungerford and Tomera (1987)整理了128篇有關環境行為的研究後,提出了負 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The Model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如圖 2-4-3,由圖中可知,產生環境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個人具有採取行動的意圖

(Intention to act),而這意圖又為若干變項所操縱。當個人具有意圖之前必先認 清一組特別問題的存在,因此有關問題的知識(Knowledge of action)成為行動 的先決條件。

影響個人將知識轉為行動的變項就是行動的技能(Action skills)。而行動技 能之產生,需要相關的知識。聯合環境問題知識、行動的策略和行動技能,使個 人有能力採取行動。

除了能力,個人尚需有「期望」,才能使行動產生。期望受態度、內外控制 觀、個人責任感等因素所影響,當個人對環境及行動具有積極的態度、高內控制 觀,相信自己有能力達成目標,且認為個人採取某行動將有助於解決問題時,便 會產生較高的行動意圖。

圖 2-4-3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理論

(資料來源: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Tomera, A. N. (1987).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7.

三、 低碳行為

行為是人類表現外在的活動歷程,人類的一切行為來自內心需要所驅使,因 此人類內在的需要所表現在外在的一切活動歷程就是行為(鄒東明,2002);行 為是指個體對於該態度標的物的行為意象或傾向,即一種採取某特定行動的可能 性(林建煌,2007;引自松靖杰,2012);Peyton (1978)將環境行動更清楚的 定義為:「個人或團體想要解決某一環境問題所表現的行為」。

表 2-4-1 低碳行為內涵

年份 研究者 低碳行為內涵

1986 Hungerford et al. 生態管理、經濟行為、說服行動、政治行動、

法律行動。

1995 Smith and D’costa

教育行動、公民行動、財經行動、法律行動、

實踐

行動、說服行動。

2003 周錦鐘 能源與生活、安全及節約能源、能源與環境保 護、能源展望。

2007 翁永進 再生能源、能源發展、節約能源、環境保護。

2009 許欣榮 低碳建築、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綠色生活。

2010 陳昭吟 節能減碳日常生活習慣、主動攝取節能減碳新 知、與他人互動、影響行動的重要歸因。

(資料來源:松靖杰,2012)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