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生命意義的建構

壹、幻滅

3 位研究參與者中婗婗與勝勝似乎在幼年期還能感受到些許平凡中的 幸福,但是 3 位研究參與者生命劇變的共同現象,均出自於家庭發生重大 事件。在 3 位研究參與者文本中均明顯感受到,當婗婗面臨父親出獄後心 性的改變;勝勝與娟娟的父親均因為工安意外,造成手部功能喪失。因此,

酗酒或家暴更成為家庭事件下最壞的反應方式。最終 3 位研究參與者的母 親分別以離異與出走,離開風雨飄搖的家庭,讓家庭中母親角色因此缺席。

對當時的婗婗與勝勝而言,母親的離開(患病)家庭生命不再完整,研究參 與者生命脈絡也自此刻起,與純真無憂童年畫下句號。

對娟娟而言,相較於婗婗與勝勝,更早嚐到家庭風暴下的苦痛,又必 需面對一個不明原因極度厭惡且疏於照顧自己的母親,非常幼小的年齡就 必需一肩挑起家庭照顧重擔,本來應該是躲在父母羽翼下呵護的年齡,但 是對娟娟來說,童年記憶除了照顧幼妹與家事操勞外,僅有一片空白。

因此,3 位研究參與者的童年經驗均呈現出不同於一般正常家庭中子 女,親密關係發展也勢必大異與一般家庭。所以父母角色不完整下,造成 研究參與者在生命經驗發展上產生困境,引導並塑造無憂成長童年經驗的 可能性也隨之幻滅。

貳、重組

當生命面臨重重險阻下,不論透過自身努力或外界協助,人類總會期 待在困頓中尋覓一條發展的道路。對 3 位研究參與者而言,面對命運帶來 的磨難,一旦遠處傳來溫暖光源,緊隨著光亮處站穩腳步,理應是非常自 然而然的選擇。但是這樣的光源是否能提供安穩恆久的溫暖,對曾經落入 黑暗困境中的人而言,更是無比重要。婗婗進入機構安置後除了生活獲得

安全與溫飽外,不論與機構照顧者間的依附關係,或與父親或弟弟間均還 能繼續保持著親密關係的存在,並進行重新重組過去失去的親密關係經 驗,在親密關係經驗上呈現較正向發展。勝勝因為年齡及曾有的社會歷練,

在機構中親密關係發展傾向於重視同儕關係,與親人間關係除妹妹也共同 在機構中外,其實與親人間關係是疏離的。因此,勝勝在生命經驗的重組 中,更加重視對未來發展的想像及如何逐步前進。雖然婗婗與勝勝在進入 機構安置時,因為年齡層的不同,自然而然會有不同發展目標,但雙方共 同對機構安置的概念並非排斥或恐懼等類負面概念,機構也能滿足研究參 與者對親密關係的需求,機構提供了必要穩定力量。

對娟娟而言,安置經驗的負面印象,就算進入長期安置機構後,也只 是另一個無奈及被親人拋棄經驗重複發生,因此不論與同儕間或照顧者 間,親密關係建立困難,生命似乎仍在同一循環中無法掙脫,一旦進入青 春期對情感需求的渴望,即成為掙脫束縛的方式之一,也造成娟娟不計後 果嘗試另一個生命經驗的開端。

3 位研究參與者接受機構安置時的心理準備或接受程度,的確影響對機 構適應的正向誘因,安置期間的長短也影響機構照顧者與研究參與者間正 向發展的可能,進入機構後對 3 位研究參與者而言,其實分別進行各自生 命重組的過程,這對未來親密關係發展之路也必然將產生不同影響。

參、開展

正如研究者在研究背景與動機中提到:生命之船是永不停歇的,對安 置機構的孩子而言,從生命中不得已的缺憾中,如何一步一步踏向自我追 尋的完美道路。3 位研究參與者當面臨必需自立之路,不論是否做好心理準 備,終歸必需往這個方向前進。因此,面對未知的未來,研究參與者是否 累積了足夠的能量,成就生命向前開展的力量。對婗婗與娟娟而言,雖然 離開安置機構的保護傘後,原生家庭仍有親人提供些許情感的聯繫與支 持,卻仍然有負面干擾存在,例如婗婗父親的需索無度;娟娟面臨最敬重

的舅舅不再理睬她的所有困境。但是兩位研究參與者心中的內在信念及外 在支持系統影響著她們向前開展的道路。對婗婗而言,秉持著對家的渴望 及絕不讓人看輕,努力堅持奮鬥的心,並獲得夫家全力支持下,終能覓得 好歸宿建立自己自幼渴望的健全家庭。娟娟雖然一開始所遇非人,但自幼 培養的堅毅個性及決不讓子女步入失親狀態的信念下,努力突破困境,雖 然娟娟處於看似絲毫無外在支持系統,但卻幸運的透過工作上老闆的協助 下脫困。生命也在波折不斷中,終能開展出一條安穩道路,原生家庭與娟 娟間也藉此獲得關係的修復。

勝勝決定不再就學、等待兵役,並離開安置機構是經過他仔細評量與 思考的,此與另外兩位研究參與者,屬於被動接受離開安置機構是不同的。

但是現實面上勝勝是毫無親人可提供任何親情的聯繫與依靠。在親密關係 發展中男性角色又必需肩負較多傳統思維對男性建立的標準,因此,勝勝 面對往前邁進的道路,家的渴望絕對是重要關鍵,但選擇有助於自己發展 的另一半,更是內在堅定的信念,愛情長跑成為勝勝重要的開展歷程。

其實對 3 位研究參與者本身,生命意義的開展絕對不是在建立家庭後 就終止,面對教育下一代、與姻親家人相處、職業發展等等層面問題,均 在生命中不斷延續與展開,相信堅持著他們正向信念,生命將會是永遠的 進行式,一代傳一代往前滾動,向未來開展的。

總結

由馬斯洛於 1970 年所提出的「需求階層金字塔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第三層中所提及,愛與歸屬感的需求(Needs for Love and Belonging)來看:當人類在愛人與被愛的互動中獲得滿足,感覺隸屬於某 一個團體、社群等,並因此擁有了存在的位置,被人接納、愛護、關注、

鼓勵及支持等。因此,對 3 位研究參與者在親密關係發展的生命意義建構 中,不論分別面臨何種階段與情境,其實無時無刻努力追尋心中那份有所 屬的感覺,例如在幻滅時期研究參與者面對曾經擁有卻遠去的美好童年,

階段中,研究參與者對建立家庭的憧憬及對家的渴望,更是一種尋求愛與 歸屬的實際表現。因此,3 位研究參與者面對生命缺口,卻能心中懷抱著堅 定信念,依循著自我目標,縱使其間仍然充滿挫折與險阻,但是最終覓得 歸屬下,獲得心中那份最真實的想望。